第44章 陸地血脈——河流
- 地理新視窗叢書(套裝共6冊)
- 李宏主編
- 5694字
- 2022-01-21 14:29:55
尼羅河
尼羅河位于非洲東部,由南向北流,全長6650千米,為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是一個多源河,最遠的源頭稱阿蓋拉河,注入維多利亞湖,再從其北岸的金賈流出,北流進入東非大裂谷,形成卡巴雷加瀑布,然后經艾伯特湖北端,在尼穆萊附近進入蘇丹,經馬拉卡勒后稱白尼羅河。由于白尼羅河流經大片沼澤,所含雜質大部沉淀,水色純凈,但因水中挾帶有大量水生植物而呈乳白色而得名。白尼羅河向北流至喀土穆匯青尼羅河,在喀土穆以北320千米接納阿特拉巴河,流至埃及首都開羅進入尼羅河三角洲,并分為羅基塔河與塔米埃塔河兩個支汊,分別注入地中海。尼羅河流域面積3349萬平方千米,人口超過5000萬,流經布隆迪、坦桑尼亞、盧旺達、扎伊爾、肯尼亞、烏干達、蘇丹、埃塞俄比亞、埃及等九個國家。白尼羅河由河源到蘇丹的朱巴一段,具有山地河流的特征,河流在東非高原上蜿蜒曲折,多跌水和瀑布,河水經維多利亞湖等湖泊的調節,出口處的年平均流量為590立方米/秒,至朱巴增至870立方米/秒。朱巴到喀土穆以下80千米處的沙普魯加峽,流經了寬達400千米的沼澤平原。這段地區比降極小,水流緩慢,由于大部分地區干熱少雨,蒸發強烈,使河水損失大半。青尼羅河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上的海拔為1830米的塔納湖,由于高原濕潤多雨,河流水量較大,與白尼羅河匯合處的流量達1640立方米/秒,差不多是白尼羅河流量的兩倍,再加上阿特巴拉河的來水流量392立方米/秒,合計流量達到2900立方米/秒。經過沿途引水灌溉和各種損耗,尼羅河到達河口處的流量只剩下2200立方米/秒,成為世界上水量最小的大河。尼羅河下游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灌溉農業區,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尼羅河水的漲落非常有規律,6~7月份是洪水期,河口處的最大流量可達6000立方米/秒,易泛濫成災。但是洪水帶來的肥沃泥土有利于農業,在尼羅河流域的尼羅特人、貝扎人、加拉人、索馬里人,都與尼羅河息息相關。在尼羅河兩岸至今還留有大量古代文明的遺跡,如金字塔、巨大的帝王陵墓、神廟等。
亞馬遜河
亞馬遜河全長6400千米,流域面積705萬平方千米,河口處的年平均流量達12萬立方米/秒,是南美洲第一大河,長度僅次于非洲尼羅河,為世界第二長河,但它是世界上水量最大和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亞馬遜河上源烏卡亞利河與馬拉尼翁河發源于秘魯的安第斯山脈,干流橫貫巴西西部。在馬拉若島附近注入大西洋。亞馬遜河流域廣大,緯度跨距有25度之多,包括巴西的大部分,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一部分。在秘魯,人們把從伊基托斯到入海口處的河流稱作亞馬遜河;而在巴西,人們將伊基托斯至內格羅河口一段稱為索利蒙伊斯河,內格羅河口以下叫亞馬遜河。亞馬遜河支流眾多,有來自圭亞那高原、巴西高原和安第斯山脈的大小支流近千條。主要有雅普拉河、茹魯阿河、馬代拉河、欣古河等7條,它們的長度都在1600千米以上,其中馬代拉河最長,達3219千米。亞馬遜河地處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熱帶雨林地區,降水非常充沛,由西部的平原到河口的遼闊地域內,年平均降水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河水量終年豐沛,洪水期河口的流量可達20萬立方米/秒。亞馬遜河每年注入大西洋的水量,約占全世界河流入海總水量的20%。亞馬遜河水大、河寬、水深,巴西境內的河深大都在45米以上。馬瑙斯附近深達百米,下游的河寬在20~80千米,喇叭形的河口寬達240千米。如此寬深的水面,使亞馬遜河成為世界最著名的黃金水道,具有極大的航運價值。7000噸的海輪,可上溯1600千米直達馬瑙斯;吃水6~7米的船舶,可由河口直達秘魯的伊基托斯,航行里程3700千米;全河全年可通航的里程有5000多千米。亞馬遜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覆蓋著熱帶雨林,動植物種類繁多,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熱帶雨林中的硬木、棕櫥、天然橡膠林等,都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但開發利用應當科學和有度。河深水闊的亞馬遜河,支流密布,加上大片的沼澤和眾多的牛軛湖,組成了一片廣袤的淡水海域,棲息和繁衍著大量魚群和為數眾多的珍稀生物,有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淡水魚——皮拉魯庫魚、淡水豚、海牛、鱷魚、巨型水蛇等水生生物和大量珍禽異獸。
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位于北美洲,全長6020千米,流域面積322.1萬平方千米,為北美第一大河和世界第四長河,在長度上僅次于尼羅河、亞馬遜河和我國的長江。密西西比河干流發源于美國明尼蘇達州艾塔斯卡湖,由北向南流經加拿大的兩個省和美國的31個州,最后注入墨西哥灣。主要支流有西岸的密蘇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東岸的俄亥俄河、田納西河等。密西西比河水量豐富,具有航運灌溉之利,素有“河流之父”和“老人河”之稱,其河口的年平均流量為18100立方米/秒。密西西比河的中、下游河道迂回曲折,流淌在大平原上,曲流發育,河漫灘廣闊,沼澤和牛軛湖遍布。密西西比河含沙量較大,每年輸入墨西哥灣的泥沙達4.95億噸,在河口處形成了巨大的鳥足形三角洲,面積有7.77萬平方千米,其中2.6萬平方千米露出水面,每年可向海中推進近100米。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構成了美國最龐大的內河航運網,北經俄亥俄河與伊利諾伊水道能與五大湖溝通。水深在2.75米以上的航道有上萬千米,可航水路達2.5萬千米。重要河港有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羅、圣路易斯、海倫娜、格森維爾、維克斯堡和新奧爾良等。
長江
長江又名揚子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全長6380千米,流域面積181萬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流量30900立方米/秒,年入海徑流量約1000立方千米。長江的正源沱沱河,發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雪山的西南側,由西向東流經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9個省、自治區和2個直轄市,最后在上海的吳淞口以下注入東海。長江的支流則延展至甘肅、陜西、河南、廣西、廣東、福建等8個省(區)。長江流域西以芒康山與瀾滄江水系為界,北以巴顏喀拉山、秦嶺、大別山與黃、淮水系相隔,南以南嶺、武夷山、天目山與珠江和閩浙諸水系為鄰,東臨東海,為一東西長、南北窄的流域。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高度發達的流域,內有耕地4億多畝(1畝≈666.67平方米),生活著3.58億人口,生產全國36%以上的糧食,23%以上的棉花和70%的淡水魚類。長江水系十分發育,支流、湖泊眾多,干流橫貫東西,支流伸展南北,由數以千計的支流組成一個龐大的水系。主要支流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18條,它們串連著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大大小小湖泊。
長江上游河段在各省有不同的名稱,在青海省玉樹縣以上稱通天河,玉樹至四川宜賓一段叫金沙江,宜賓到湖北宜昌段稱川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段叫荊江。習慣上人們將宜賓以下的干流段稱為長江。宜昌以上為長江上游,長4529千米。上游宜賓以上的干流屬峽谷段,河道比降很大,河流深切,灘多流急,云南境內的虎跳峽長15千米,兩岸雄峰對峙,壁立千仞,江面狹窄僅有30~60米,江面至峰頂的絕對高差達3000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之一。奉節以下是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的長江三峽,長240千米,兩岸的群峰高聳入云,懸崖峭壁壓頂,風景十分壯美,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宜昌至江西的湖口段為長江中游,長度為948千米,江水流淌在沖積平原上,河曲和牛軛湖極其發育,多湖泊和洼地,我國的第一和第二大淡水湖鄱陽湖和洞庭湖,就分布在江西和湖南境內的長江邊上。湖北荊江段的江面高出兩岸平原,長江在此形成用堤壩約束的“地上懸河”,是常發生水患的江段,防洪問題非常突出,是1998年夏季抗洪的主戰場。江西湖口以下為下游,長830千米,水深江闊,水位變幅較小,通航能力大。河口三角洲面積廣大,有崇明島等沙島。長江流域,除西部一小部分為高原氣候外,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河流水量豐富而穩定,年際變化較小。長江流域的水力資源極其豐富,總落差高達5400米,理論蘊藏量為2.64億千瓦,其中干流為9168萬千瓦,占全流域水能擁有量的34.2%。目前在干支流上已建成了葛洲壩、龔嘴、丹江口、柘溪等大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900萬千瓦。其中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年發電量達到141億度,是我國已經建成的最大水電站。正在建設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768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可達700億~840億度,居世界首位。擬建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將是徹底解決我國北方干旱缺水的關鍵工程。長江是我國的“黃金水道”,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水上運輸的大動脈。目前干、支流的通航里程約為7萬千米,其中可通航機動船舶的有3萬多千米,萬噸海輪可逆河上溯至江蘇南京,5000噸海輪可直航湖北武漢,1000噸級船舶可航達重慶市。長江沿岸是我國工業最為集中的地帶,沿江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為數眾多的中小城市。
黃河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干流貫穿9個省、自治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孟津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孟津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橫貫我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于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岳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
上游河段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占全黃河總量的51.3%。上游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占全河的54%;上游河段年來沙量只占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游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3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長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度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我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巖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巖、花崗巖及南山系變質巖地段形成峽谷,在疏松的砂頁巖、紅色巖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3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我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后,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后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45.7%;中游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于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陜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于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臺塬,是陜、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干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干流、渭河下游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3%;下游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于黃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余千米。歷史上,下游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由于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于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3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