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那種吃法真的正確嗎?
流傳在街頭巷尾的奇怪依據
當今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會。也正因為如此,即使是關于“為了健康吃什么為好”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話題,人們也都可以自由發表各自的看法。因此,在這些各抒己見、形形色色的發言中,包含著大量不可靠信息,就像那些網絡上的虛假新聞一般。
其中有一些人,原本一無所知,卻裝扮成專家;還有一些人,到處散布錯誤信息,令那些原本非常認真、真正考慮自己及家人健康的人不堪其擾。
這些不可靠的信息層出不窮,但沒有人能做到一一檢驗其真偽并加以糾正。處在當今這個時代,能否不被這樣的潮流所吞噬,抓住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只能依靠每個人自己。
您也可能誤解了一些關于健康的知識。在這里我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吧!
“吃肉會增加患心肌梗死和腦梗死的風險”。
“控制糖類攝取會縮短壽命”。
“控制糖類攝取不適合日本人的體質”。
“注意選擇低脂肪的飲食能夠長壽”。
所有這些論調都已經被最新的科學研究證偽了。但遺憾的是,至今還有很多人對這些說法堅信不疑。因為他們大多會使用貌似正確的措辭說:那些說法“有科學依據”。
的確,在這些信息中,有的也引用了醫學論文,有的還提供了具體數據,難怪有些人雖然已具備飲食知識,也會做出錯誤判斷。
然而,這里有一個巨大的陷阱。假如那些論文內容本身早已被其他論文證偽了,或是其中隱藏著“缺乏可信度的數據”等這樣的負面要素,結果會怎么樣呢?在“有科學依據”這一極具魅力的語言背后,巧妙地隱藏著我們看不到的現實。
其實,那些基于證據的論文也是良莠不齊,因為世界上可信度高的論文不過是鳳毛麟角。
即使是現在,仍然還有人被“肥胖的原因在于高熱量的飲食”等錯誤理論所禁錮,這一理論在許多先進國家早已成為過去式。還在相信它的人真的應該好好核實一下這些信息的來源了。
詳細內容將分別在本書的各個章節具體闡述,您被那些不經意之談所誤導的要因,大致有以下3點:
①專家不學習新知識或是為了自己方便。
②資本主義社會的企業理論。
③消費者自身的固定觀念和“想當然”。
以上這3個因素參錯重出,導致很多人吃下了本以為“好”、實則對身體有害的東西。
判定為“正確”的依據不可靠
專家們的指導錯誤百出
無論是醫生、營養師,還是健身教練,這些人本應該為人們的健康做出貢獻,可是其中一些人卻在電視、雜志、網絡上毫無顧忌地介紹著有關飲食的錯誤信息。
我想他們并沒有惡意,他們只是認為“自己介紹的信息是正確的”。但是,那個判定“正確”的依據是站不住腳的。
比如,有些人引用醫學論文來說明某事,但真正能把那篇論文從頭到尾完完全全讀懂的究竟能有幾位?如果沒有相當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英語能力,那是根本做不到的。
因此,難免就會出現很多錯誤解讀,有時還會推論出與真正的論文內容相去甚遠的理論。他們只關注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夸大其詞地解釋介紹,甚至漏掉了其中真正重要的內容。
實際上,近幾年來我了解到許多關于飲食和健康的信息,很多新證實的事令人瞠目。那些可信度高的醫學論文,所發表的研究結果也是五花八門。迄今為止認為是常識的事接二連三地被推翻。本書將詳細介紹這些新的事實。
我現在在東京銀座開了一家糖尿病??圃\所。因為是糖尿病內科醫生,所以我的職業看上去不會像心臟外科醫生那么酷。但是,從另一角度來講,我可以自豪地說,在學習方面我付出的努力不會輸給任何人。
我的興趣就是纖細無遺地研讀全世界發表的最尖端醫學論文,而且我認為,通過研讀論文會獲取新知識,我的責任就是將其應用于患者的治療中。
我本人曾作為第一作者,在世界頂級的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蘭醫學雜志》)、Science(《科學》)、Lencet(《柳葉刀》)等雜志上發表過論文[1]。
我在美國留學期間,曾沉浸于名為AGE(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的促進老化的物質的研究。測量血液中的AGE曾被認為“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我成功地實現了這一目標,并將研究結果發表在世界頂級期刊上。
我不僅僅是一個臨床醫生,還作為研究者在大學里從事了很長時間的研究工作?;谶@些經驗,我能夠準確地辨別出眾多研究論文水平的高低、優劣程度與價值幾何,并做出準確的判斷。在此基礎上,將嚴格篩選出的值得信賴的信息,通過本書傳達給您。
食品制造商想隱藏對其不利的事實
“企業理論”本來和健康無關
關于食品和健康的不靠譜信息,自古就多有傳言,有的已是難尋源頭的“都市傳說”。
“〇〇具有預防癌癥的功效”。
“只吃××就可以瘦身”。
通過這些信息的傳播,〇〇或者××就會大賣,甚至超市的貨架都會被一掃而空,導致商品脫銷。想必也會有人因此而大賺一筆吧!
實際上,即使不能預防癌癥、沒有瘦身效果,但是由于難以證明“無效”這一事實,所以這些不靠譜的信息往往都會被漠然置之,無人糾正。而那些發現自己“被忽悠了”的消費者,也覺得反正不一定對身體有什么傷害,于是就不會發什么牢騷,結果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但是,“對身體也不會有什么傷害”的說法,說到底只是短期的評價。如果長期偏重攝入某種單一食材或保健品,很難預料會造成什么后果。
不僅如此,有些東西即使是短期食用也會對身體有害,所以還是不吃為妙。市面上有很多這樣的東西,只是那些對企業不利的事實被巧妙地隱藏起來了。
比如,防腐劑貌似為了“防止消費者吃到腐壞的食物而危害健康”,但其實最大目的是為了方便食品廠商的庫存管理。他們使用防腐劑,是想讓生產出來的東西盡可能長時間銷售,至于消費者的健康則是放在次要位置的。
而且,為了讓消費者“吃了還想再吃”,從而反復購買其商品,廠家在研發商品的時候下了很大“功夫”。其中最為有效的就是大量使用糖類,創造出更多的糖類上癮者。很多職場人士就墮入了這個完美的圈套。
當然,食品制造商也不希望消費者得病,他們只是單純地在貫徹“增加利潤”這一企業理念。
只要否定大米,日本人就容易情緒激動
難以輕易改變的思維定式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擁有自由等很多優秀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真假難辨的信息也大行其道,因此,如何解析、辨其真偽也只能由我們自己負責。關乎自身身體健康的飲食問題,也只能由您自己來認真考慮。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卻難以擺脫自身錯誤的思維定式,陷入錯誤之中無法自拔,這也是極大的瓶頸。
普通人的想法難免偏頗,總覺得“自己相信的事情是正確的”,因而被這種想法牽絆。無論是誰,要承認“自己一直相信的事情是錯的”,那都是很痛苦的事。
關于肥胖、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的原因,每當我向人們說明“真正的元兇不是脂肪,而是碳水化合物”的時候,有些人的反應就會非常情緒化,我想也是這個原因吧!
有些人對“日本人最適合吃大米”“肉、油脂最好少吃”等觀點深信不疑。對這些人來說,即使告訴他們“其實是完全相反的”,他們也很難接受。
但是,想要讓自己的膳食真正能夠健康合理,就要從這些固有的想法中擺脫出來,拋棄原有的錯誤做法,選擇真正值得信賴的信息,攝取對健康有益的食品!早日棄舊圖新才是明智之舉!
為了健康須擁有“飲食的基本能力”
正確看穿醫學上不可能有的“功效”
為了健康長壽,須具有判斷民間流傳信息正確與否的能力,需要您冷靜應對,而不感情用事。具有“飲食的基本能力(確切理解、判斷的能力)”,這是十分必要的。而掌握這種基本能力,就需要依靠“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是研究人體內部各種物質的合成與分解代謝機制,通過被稱為“龜甲”的化學結構式來解析難題的枯燥乏味的學問,但我非常喜歡。當然,我沒有請諸位讀者也要掌握這門學問的意思。
我只是希望您不要僅憑“感覺”來進行判斷,而要把立足點放在生物化學可以證明之處。
下面舉例說明一下。
現在,頗受大眾喜愛的保健品中有膠原蛋白。許多人認為服用膠原蛋白就可以“令皮膚重返青春,滑潤而富有彈性”等,這就是一種僅憑感覺的想法。
實際上,生物化學已經證實,服用這些產品“不可能對肌膚有效”。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膠原蛋白在消化、吸收的過程中會轉化為氨基酸,就是普普通通的氨基酸,它不可能直接滋養到皮膚。而且直接涂抹在皮膚上,也不會被吸收。即使縮小分子量能夠被吸收,那也不可能作為肌膚的膠原蛋白來被利用。
膠原蛋白(蛋白質)都是在人體內部合成的。
同理,“令我們變胖的不是脂肪而是碳水化合物”,如果了解生物化學,這一點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不過,很多人跟著感覺走,想當然地認為“吃脂肪會發胖”。
本書將把基于生物化學的分析說明加入各個章節中。在此基礎上,運用最新的、值得信賴的數據和我的臨床經驗向諸位介紹現階段我能想到的“最強飲食術”。
基于研究×臨床×數據、符合醫學原理的正確飲食
何謂符合人類DNA的自然飲食方法?
我是糖尿病??漆t生,治療了20萬人次以上的病患,同時我又一直作為一名研究者從事著研究活動。擁有“研究者+臨床醫生”的雙重身份,同時站在不同立場,我的強項就是,既具有生物化學的知識和最新的信息讀解能力,又可以得到來自患者們的龐大實證數據。
最終,醫療是個別具體的案例,真誠地面對每一位患者至關重要。即使套用那些平均數值計算出統計數據,也無法拯救人的生命。
就像這樣,在長期接觸病情各異的患者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這也使我的研究精度不斷提高??梢哉f,始終是“頭腦中的道理”和“眼前的實際”互相摩擦碰撞,在探索中找到“正確答案”。
這樣的我所思考出來的“符合醫學規律的正確飲食方法”,就是“符合人類DNA(基因)的自然飲食方法”。
你我體內的消化、吸收機制,是自人類誕生之時繼承至今的,并且與當時毫無二致。
我們的祖先在250萬年間,有十多萬代人以狩獵、采集為生,之后才掌握了農耕技術。在農耕開始以來約有600代人,而工業革命后不過只有10代人而已。
當然,與遠多于10萬代的人們相同,他們一直攝取的食物,才應該適合我們的身體。
但是,現代人卻以農耕后“短期內”掌握的飲食生活為依據。不僅如此,“距今最近”的10代人,大量攝入工業化產出的非天然加工食品。我認為,這就是很多疾病的根本原因。
對于近些年剛剛誕生的快餐、點心及便利店食品等存在著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卻很少聽到批判聲音。
不知為什么,許多人在頭腦里認定農耕后的飲食生活是“符合人類的健康飲食”。
但是,600代和10代并沒有什么大區別,都屬于“近期”。重要的是,應重新審視歷經10萬代仍被繼承下來的飲食到底是什么樣的內容。具體來說,我認為應該屬于接近繩文時代人們的飲食。
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全與繩文時代的人相同。但至少應該減少由農業加工獲得的碳水化合物和產業革命后出現的非天然加工食品。
我的這一主張是通過研究提出的所謂假說,但臨床患者們完美地為我驗證了假說的合理性。只要您通過追蹤我的患者數據,便可明確了解。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和非天然加工食品,就可以獲得健康。
也就是說,“大腦中的理論”與“眼前的現實”,完美地呈現出了一致的答案!我想把這個事實告訴各位讀者!
從飲食到體檢、治療,本書1冊全方位覆蓋
以最尖端研究為基礎的終極版健康之書
本書為了讓大家掌握“符合人類DNA的自然飲食方法”,將按照以下流程解釋說明。首先從不同食材出發,分門別類地介紹飲食方法,然后介紹血糖值的管理方法,之后介紹疾病的早期發現及合理治療的方法等。本書囊括了方方面面的知識,是一本終極版健康之書。
序章 “正確飲食”的真容
為什么錯誤的飲食信息會廣為流傳?真相被歪曲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我們應該朝著怎樣的“正確”方向努力?本章將為您一一解析。
第1章 街談巷議的“飲食都市傳說”
街頭巷尾到處流傳著關于飲食方面不靠譜的奇怪信息和都市傳說,本章將舉出具體事例,并為您分析其謬誤所在。您可以把它作為糾正誤解及思維定式的依據。
第2章 “三大營養素”的攝取方法
本章將從生物化學的視角為您說明如何攝取三大營養素會更好。關于到底應該攝取多少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等問題,也許有必要從根本上修正您以往的想法。
第3章 “各種食材”的食用方法
本章將具體闡述使不同食材發揮最佳效果的食用方法。您可以從自己能付諸實踐的內容開始嘗試。
第4章 “血糖值”管理法
為了維持健康而存在的最大指標就是“血糖值”。本章將說明如何不讓血糖值大幅度波動,以及通過飲食來管理好血糖值的方法。
第5章 與“最新醫療”的相處方式
無論您怎么小心,“永遠不得病的飲食方法是絕對不存在的”。以此為前提,本章將向您介紹早期發現及治療關乎生命的重大疾病等最新、最好的方法,以便請您及時獲得與醫療相關、不斷進步的新見解、新知識。
本書可以說是得到廣大讀者支持的《醫生親授飲食術——最強教科書》(中文譯名:《飲食術——風靡日本的科學飲食教科書》,2020年10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一書之續篇。第一部出版后,許多讀者紛紛咨詢“具體該吃什么、怎么吃”,針對讀者的這些問題我決定出版本書。書中內容豐富,融入了各種食材的具體食用方法,以及馬上可以實施的方法等。
我很希望您在閱讀本書時能從開篇讀起,以加深對飲食的理解。不過,您如果想著重了解實踐方法,也可以從第3章開始閱讀。
為了使本書內容能夠符合喜歡汲取最新知識的職場人士閱讀,內容將依托上一本書出版后、近期才剛剛被證明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臨床案例,從嶄新的視點剖析飲食。請您千萬不要跟著感覺走而盲目選擇錯誤的信息,務必掌握“符合醫學規律的正確飲食”這一基本能力。
[1]文獻出處統一見書末,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