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北京產業魔方》:產業結構變奏曲
- 大協作時代:北京跨區域產業協作紀實
- 房曉 韓菲子主編
- 15618字
- 2022-01-14 11:06:36
1949—2019年,北京產業結構的巨大變遷,正是新中國70年來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典型縮影。自進入21世紀以來,北京產業結構逐步從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引領,從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重化工型為主轉向資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動能從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逐漸躋身全球創新第一陣營,對我國各地經濟發展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強勁。
70年間,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超過1萬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66元增至16.4萬元人民幣,折合2.38萬美元,達到世界發達經濟體水平。
70年間,中關村由“村”到“園”,如今邁向中關村科學城,成為引領中國科技沖刺國際最高標準的戰略引擎;重工業代表首鋼從火到冰,從煉鋼到煉金,成為北京產業浴火重生,鳳凰涅槃,推動城市走向全面復興的新地標。
今天,我們總結北京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推廣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探索產業升級的未來路徑,無疑對增進北京與全國的跨區域產業協作,助力各地產業轉型升級,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第一節 “消費型”向“工業型”蛻變
北京,六朝古都,有權人多、有錢人多、有閑人多,自古以來京城的文化與商業一直都很繁榮,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城市”。尤其明清時期,北京城是全國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也是天下商貨匯聚之地。
如果追根溯源,北京的商業繁榮得從700多年前的元代說起[18]。公元13世紀,馬可·波羅,這樣描述他初次踏進大都城時所看到的景象:“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蓋各人自各地攜物而至,或以獻君主,或以獻宮廷,或以供此廣大之城市,或以獻眾多之男爵騎尉,或以供屯駐附近之大軍。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每城皆有商人來此買賣貨物,蓋此城為商業繁盛之城也。”
元大都時代,由于南北大運河的終點碼頭設在積水潭,所謂“元時開通惠河,運船直至積水潭”,成為物資集散地的積水潭碼頭,商賈云集,周邊的鐘鼓樓、煙袋斜街繁華熱鬧起來。鐘鼓樓一帶匯集了南來北往的大賈豪商,商船、漕船川流不息。這一帶成為中國經濟命脈,不僅有米市、面市,還有緞子市、皮毛市、珠子市、鐵市、帽子市、鵝鴨市等,這正好符合“前朝后市”的建都規制。
明清時期,北京城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明朝打破了“前朝后市”的舊制,北京的繁華地帶,從鼓樓轉移到崇文門、正陽門一帶,形成了全城最大的商業中心。內城的東四牌樓、西四牌樓等主要街道十字路口,也隨之熱鬧起來,出現了豬市、米市、羊市、馬市、驢市、果子市等市場。
進入清朝,北京城出現了滿漢分置的城市格局,內城住著“八旗”,漢人甭管做多大的官兒,一律不準住在內城。朝廷還規定不準在內城建戲園子,旗人也不準經商。所以商業、娛樂業大都設在了“前三門”(即前門、崇文門、宣武門)以外,形成了若干商業街和以娛樂為主的街巷。
當時,老北京的繁華商業素有“五子行”之說,所謂“五子行”,即戲子(戲園子)、澡堂子、廚子、窯子、剃頭鋪子,說白了就是供人們休閑找樂的地方。
北京是明清兩朝的政治中心,全國各地的官僚、士紳常集中在這里,因為在北京當官的外省人比較多,加之每年外省官吏都要到京城述職,還有外省的舉子要到北京參加會試等,同鄉會館便應運而生。北京最早出現的兩個會館是明永樂年間建造的安徽蕪湖會館和嘉隆年間的浙江稽山會館[19]。到了清朝,北京會館總數已達400個以上,代表著所有的省份,以及當時繁榮富庶的區縣。據《朝市叢載》記載:在北京,省有省館,府有郡府,縣有縣館。有的一縣達五個之多,如山西襄陵縣。
每逢過年過節,或每月初一和十五,同鄉會館里的同鄉們歡聚一堂,祭神供祖,一起吃飯看戲。
北京熙熙攘攘的人流吸引了大批外埠商人來到北京做買賣,這樣便使北京成為全國各地有權人與有錢人的會聚之地。他們來到北京自然要消費、消遣、消受一番,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全方位需求。因此,就在前三門外,出現了花兒市、興隆街、前門鮮魚口、煤市街、珠寶市、大柵欄、廊房頭條二條三條、琉璃廠等各有特色的商業街。
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京奉、京漢兩個火車站開通并設在了前門,隨之大量人流、物流、各式洋貨涌入北京,致使這里的商業更加興盛。而作為北京的金融中心,這里還集中了26家化鑄銀錠的爐房,此外還有87家錢莊、26家銀號、40家金店以及數家銀行分布在大柵欄地區。
同時,文化消費業當時也是非常發達的,慶樂園、三慶園、廣德樓、廣和園、同樂園[20]等知名戲院相繼開業,進一步帶動了此地的人氣,其繁華熱鬧別處不可比擬。曾有人這樣贊嘆過其盛況:“五色迷離眼欲盲,萬方貨物列縱橫。舉頭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
繁華的商業氛圍,促使北京誕生了眾多經營不同商品的中華老字號。當年,曾經在京城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其中提到的馬聚源、內聯升、八大祥、四大恒都是京城的著名商戶,北京的商業繁盛也由此可見一斑。
從元代以來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北京,可謂“喧囂市聲,幽深巷陌,芳菲古跡,詩意飛揚,老幼怡然”,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商旅蜂擁云集,繁華異常,不斷膨脹的龐大消費需求更加刺激了古都北京的商業活力。
新中國成立前,北京長期作為消費城市,工業發展水平低,農業和服務業長期居于主體地位,工業基礎與相鄰的天津相比,幾乎為零。因此,北方第一大城市的位置一度被天津搶走。
一百多年前,天津就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現在看來天津的工業歷史長達140多年,要遠超北京。
十九世紀下半葉,伴隨帝國主義侵略日益加深,西方的經濟、文化、技術大量涌入天津,加之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天津成為清政府“洋務運動”官辦工業北方中心。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及先進機器設備不斷引進,天津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逐漸萌芽了中國的首批近代民族工業。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以清政府洋務派的軍事工業為最早。鴉片戰爭以后,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大辦洋務事業20余年,發展軍事、鐵路、通信、教育等,使天津一舉成為北方洋務運動的中心。1867年,天津城南興建的天津機器局,占地20多公頃,共有工人2700余名,號稱中國“洋軍火之總匯”。
20世紀30年代,天津初步形成了紡織、染織、化工、機電、印刷等門類齊全的工業格局,成為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工業城市。1949年,天津各類工業企業達到4700多家。[21]
與此同時,反觀北京的產業發展則顯得有些單調和黯淡,當時的京城只有“洋車”“二鍋頭”“京劇”等商業和手工業門類,近代工業還無從談起。
新中國成立后,一切為之改變。北京,開始從一座消費城市向工業城市蛻變,首都的大工業夢想從此啟航。
1949年,解放軍進入北平之前,毛澤東主席曾做出表示,“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京,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家主席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無限自豪而又憧憬地對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說,“今后,從天安門上望出去,要看到處處都是煙囪。”
當時,彭真向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梁思成傳達了這一指示。梁思成很不理解,他在晚年回憶道[22]:“當我聽說毛主席指示要‘將消費的城市改變成生產的城市’,還說‘從天安門上望出去,要看到處處都是煙囪’時,思想上抵觸情緒極重。我想,那么大一個中國,為什么一定要在北京這一點點城框框里搞工業呢?北京應該是像華盛頓那樣環境幽靜、風景優美的純粹行政中心,尤其應該保持它由歷史形成的在城市規劃和建筑風格上的氣氛。”
1953年[23],國慶閱兵式,同樣在天安門城樓上,看到產業工人的游行隊伍不夠龐大,毛澤東主席就當場質問時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書記的劉仁,首都是不是要搬家?劉仁深感震驚,立刻意識到北京要不要發展大工業,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
很快,來華援建的蘇聯專家就把“斯大林的城市規劃原則”帶到了北京這座文化古都[24]。其內容之一就是“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之二則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首都必須是全國的大工業基地”。蘇聯專家的主導思想是:“現在北京市工人階級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四,而莫斯科的工人階級則占全市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所以,北京是消費城市,大多數人口不是生產勞動者,而是商人。由此,可以想到北京需要進行大工業的建設。”
總之,北京為了確立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就必須保證工人階級的數量,要大規模地發展工業,特別是要把北京建設成為全國的工業基地和經濟中心,才與首都的地位相稱。
此后,北京憑借特殊的首都聚集資源的優勢,在行政區域范圍內上馬了大量的工業項目,這使首都由純粹消費型城市一躍成為繼遼寧之后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生產性城市。1954年,北京第二產業比重為44.1%,首次超過第三產業,開始駛入大工業時代。20世紀70年代開始,北京工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使之迅速成為我國重要的新興工業基地,徹底實現了從“消費城市”向“生產城市”的轉變。
自五十年代開始,在北京的西部,開始以首鋼為中心建設發電廠、重型機器廠、鍋爐廠、水泥廠、特鋼廠等,這些工廠集中在北京的八大城區之一石景山區,據稱它們的總產值一度曾經達到了全區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這些老廠,奠定了北京的工業基礎,京西一度成為北京著名的重工業區。
1958年,首鋼“第一爐鋼”煉出。1978年,首鋼成為我國十大鋼鐵企業之一。1979年,首鋼2號高爐成為我國第一座現代化的高爐。1994年,首鋼鋼產量躍居全國首位。
除了石景山區外,很長一段時間來,朝陽區也是北京市重點支持發展的工業大區。20世紀50年代,由國務院有關部委和北京市投資,先后在朝陽區的八里莊、酒仙橋、垡頭、雙井、大北窯分別組建了紡織、電子、化工、機械制造、汽車五大工業基地。
產業內部結構方面[25],1949年,全市登記工業戶中80%以上是手工作坊和工場手工業;隨著20世紀50年代到1978年,北京大力發展冶金、機械、化工等重工業,因此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
同時,以高污染、高耗能的鋼鐵、石油化工等重化工業為主導形成了北京幾個工業重區,包括東郊棉紡織區,東北郊電子工業區,東南郊機械、化工區和西郊冶金、機械重工業區等。北京被徹底改造成為輕、重工業門類齊全、僅次于共和國第一工業大省——遼寧的工業城市。1978年,北京市年第二產業比重達到71%,其中工業產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64%,重化工業成為北京的主導產業。彼時,北京的各類煙囪已達1.4萬多根,處處冒煙的煙囪終于成為北京的城市符號,而且為世界各國首都所罕見。
回想1957年北京市的工業總產值僅占全國的3.2%,不到上海的六分之一,只有天津的一半左右。1954年,北京第二產業比重為44.1%,首次超過第三產業,開始駛入大工業時代;1978年第二產業比重達到71%,北京已建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冶金、化工、紡織、重型機械制造加工等產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工業產值占比大幅提升,逼近歷史發展高峰。90年代,全國統一劃分的工業部門有164個,北京占149個。北京成為僅次于上海的工業城市,把天津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經過30年建設發展,產業結構終于完成了第一次調整轉型,確立了工業主導型產業格局和生產性城市定位。但工業化尤其重工業化的加速發展也導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嚴重失衡,引發了資源緊張和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
第二節 “二三一”向“三二一”躍進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鳥兒,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歌喉。
20世紀8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首都的國際地位日益重要,北京開始從工業社會初期的計劃經濟發展階段,邁向工業社會中期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發展階段。
1980年4月,國家開始試圖扭轉北京“偏離”的城市定位,中央書記處書記圍繞北京未來的發展,在談到要把首都建成一個什么樣的城市時,給出了指示:“要把北京建成全國科學、文化、技術最發達,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城市,并且在世界上也是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198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第四版《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強調指出:“今后,北京不要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不能再發展那些耗能多、用水多、運輸量大、占地大、污染擾民的工業,而應首重發展高精尖的、技術密集型的工業。當前,尤其要迅速發展食品加工工業、電子工業和適合首都特點的其他輕工業,以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同時,還決定為了加強對首都規劃建設的領導,于當年成立“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城鄉建設生態環境部、財政部、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解放軍原總后勤部、中直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等單位的負責人組成,北京市市長兼任主任。
當時,北京布局的很多工業就具有鮮明的時代性。20世紀70年代“三轉一響”四大件流行之時,北京和全國很多城市一樣分別發展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產業。其中,北京手表廠生產的北京牌手表、雙菱表,北京縫紉機廠生產的燕牌縫紉機,北京自行車廠生產的燕牌自行車,北京無線電制造廠生產的“鳳凰牌”收音機等,在全國的知名度都非常高。
20世紀80年代,隨著消費趨勢開始轉向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等,北京的工業門類也隨之調整,形成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且技術先進的家電產業。這其中就包括,北京電視機廠生產的“牡丹”牌電視機,北京市洗衣機廠從日本引進技術生產的“白菊”牌雙缸洗衣機,北京冰箱廠引進荷蘭菲利浦的技術生產的“雪花”牌電冰箱。
進入90年代,北京的工業結構繼續調整,提出要全力抓好汽車、電子、通信廣播、計算機及微電子行業、家用電器行業、機電一體化行業、儀器儀表行業、醫藥行業、食品行業、服裝行業、新型建筑材料行業、新型化工行業、專用配套金屬材料行業等12個重點行業和40大類重點產品。這個時期,北京迅速興起一批電子(手機、計算機、顯示器)、醫藥、汽車等新型產業,并且日益成為北京制造業的支柱。
1994年,北京已經形成以汽車、電子、機械、冶金化工、紡織、建材、食品等行業為代表的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全國統一劃分的164個工業門類中,北京已有149個門類。此時,北京的工業發展達到歷史巔峰,各行業的產品品種不僅齊全,而且拳頭產品紛紛占領市場。
自此以后,北京的工業產值便開始調頭向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開始超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逐漸由“二三一”改寫為“三二一”。
從1949—1994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的45年間,從一窮二白到工業立市,近乎完備的工業門類,譜寫了北京工業發展的輝煌篇章,更為大國首都的發展打下堅實物質基礎。然而,新的難題也擺在了政府決策者面前——對于資源短缺的北京而言,工業發展帶來的能源、水源、環境、交通等矛盾日益凸顯,商業、服務業短板突出,邁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北京城,該如何破解產業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
站在歷史的縱貫線上回望,北京追求高質量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主導產業由重變輕、由黑變綠、由硬變軟,發展邏輯從做加法到做減法,再到做乘法,首都北京謀求升級發展的每一次轉型,都成為共和國發展歷程中的深刻印記。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從一座“消費城市”向“工業城市”的蛻變用了30年;改革開放后,北京又開始從“二產”為主的城市向“三產”為主的城市躍進。歷史的發展就這樣充滿了曲折性與戲劇性。
1984年,中國甲子年,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自此為始,北京市連續三年以市委一號文件的形式,提出鼓勵發展第三產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第三產業由此進入大發展的時期。
正是在這一年,北京商務服務業的開山巨作正式啟動。當時,北京首座規模最大的集辦公、展示、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藍圖繪出。隨后,工業密集的大北窯地區開始了歷史性的巨變,金屬構件廠、高壓氣瓶廠原址拆平,開建國貿大樓。國貿大樓開業當年就舉辦了第一次亞太地區博覽會,被稱為“10億人民和世界相會之地”。“雖然只建起了一棟37層的國貿大樓,但外企爭先落戶、群英薈萃。”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剛建成,眾多嗅覺靈敏的世界500強企業負責人一眼就相中了國貿這塊寶地。
1992年,中國開始全面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正式發布。4月,北京第一家麥當勞快餐廳在王府井大街南口開業,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麥當勞餐廳,營業第一天就接待了超過四萬名顧客,人們把這個巨大的M字標志作為感受美式文化的理想場所。6月,全國第一家商業合資企業——北京燕莎友誼商城開業運營,這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
1994年,三資企業與股份制企業開始蓬勃發展,三年內數量就已經達到9000家,占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接近15%,北京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第三產業新格局。
1995年,北京首次實現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突破50%,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4.8:42.7:52.5,北京正式從大工業時代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彼時,上海的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剛過40%。
1997年,北京服務業從業人數占全市從業人數的比重首次超過50%;1998年,北京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60%,金融業成為北京第三產業中比重最大的行業。隨之,北京第三產業的主導行業,由批發零售餐飲業、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3大行業增加到金融、批零、信息、商務、科技和房地產6大行業。此時,當其他城市還在為實現工業化努力建設時,北京已經基本完成了產業結構“退二進三”的轉型升級。
2001年7月,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此后,北京在場館建設、通訊、交通、環保、旅游、餐飲、酒店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優化和提升了北京服務業發展的軟、硬件環境水平。從1992年以來,北京第三產業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新時期,產業規模急劇膨脹,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遠高于其他產業。從投資結構看,2000年后,北京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基本都在80%以上。1990—2000年期間,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固定資產投資的相關系數高達0.96;2000—2010年,這一系數高達0.993,大規模的投資極大地推動了北京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使之迅速占領了國民經濟半壁江山,成為北京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部門。
2001年12月,中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北京第三產業的開放步伐不斷加快,開放的深度與廣度日益加大。伴隨中國成功入世,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國門,北京眾多的央企和國企紛紛在全球各地投資布局,極大加深了北京與世界的聯系,也做大了北京服務業的規模。
自進入新世紀以后,北京第三產業中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逐漸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傳統服務業開始全面向新興現代服務業轉型。
2002年,“中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正式更名為“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科技盛會,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成為我國科技經貿領域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重大國際盛會,迅速贏得了“中國科技第一展”之稱。北京科博會不僅推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進程,而且帶來了世界經濟發展和技術革命的最新觀念,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北京借助科博會,順利實現了第三產業中科技服務業的飛速發展。
此后,北京繼續發揮首都功能優勢,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尤其在金融、信息、科技等領域取得了跨越式的突破。2000—2010年間,北京市商務服務業總量(增加值)增長390%,科學技術增長386%,金融業增長295%,信息服務業增長253%。彼時,當這些行業在北京已經步入了成熟階段時,上海才剛剛起步。
2006年,北京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70%,這是一個普遍被認可的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水平的標志性比例。當時,中國的平均水平是40%,美國是75%,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是70%左右。與此同時,北京第三產業中低能耗的自主創新型現代生產服務業,正在走上拉動首都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并呈現出強大的優勢。21世紀最初五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北京已經形成國內最大的“技術買賣”市場,正在為全國提供著具有鮮明“北京標簽”的技術服務。正在謀求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是北京技術的最大“買主”之一;成都、西安、蘭州等11個西部省份重要城市每年從北京“購買”近百億的技術成果。
2006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我國內地第一個正式使用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文件《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正式實施,由此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開始“總動員”,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藝術品交易、設計服務等9大類產業被歸并為文化創意產業之中,整合出最具特色和活力的服務業新“金礦”。同年12月,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正式啟航,首屆博覽會的受歡迎程度超乎想象,統計數據顯示:4天內,約15萬人到會參觀;簽署文化創意項目合作協議184個,總金額37.63億美元。當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812億元,已占到北京GDP的10.3%,作為北京經濟發展新引擎的作用首次顯露無遺。
2009年,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大關,以信息、金融、科技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北京市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規模和占比持續位居全國城市首位,已經達到世界中上等發展水平。
2012年,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京交會)正式創立。這是首個經國務院批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國家級、國際性、綜合型服務貿易盛會。京交會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涵蓋世貿組織界定的服務貿易12大領域的綜合型服務貿易交易平臺,包括商務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相關工程服務、金融服務、旅游與旅行相關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運輸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教育服務、分銷服務、環境服務、其他服務等。
同年5月,首屆京交會在國家會議中心成功舉辦,圍繞服務貿易12大領域開展了高峰論壇、高層交流、綜合展示、推介洽談、主題日活動、權威發布等6大板塊130多場活動,共有中外參展企業1721家,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的注冊客商2.4萬人,到會專業觀眾累計超過10萬人次,總成交額601.1億美元,其中國際服務貿易交易112億美元。
2013年,北京服務貿易總額超過1100億美元,在本地的對外貿易中的比重超過20%,占全國對外服務貿易中的比重也超過20%,占全球服務貿易額的比重達到1.2%,為首都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優勢。京交會逐漸成為全球優質創新服務展示的舞臺,國際服務貿易政策和信息發布的窗口,各國服務貿易企業對接交易的平臺,國際先進服務“引進來”和中國服務“走出去”的重要橋梁。
2015年,國務院批復北京市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北京市成為全國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此后,北京不斷放寬重點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優化營商環境,聚焦重點領域,加大貿易便利化改革力度,推動服務業邁向高端化、國際化,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賦予新動能。
同年,北京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過80%,增加值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金融保險、信息軟件、商務服務、科技研發,文化創意等第三產業高端行業增長速度較快,行業產值占比已經達到了地區生產總值的60%,已經成為推動第三產業快速增長的主要行業。
2018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超過3萬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2.5萬億元(27508.1億元),占GDP的比重為83.1%,超過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4666億元,占比超過上海13.2個百分點。當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金融、科技、信息等優勢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0%以上。與此同時,北京市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2.13萬美元),位居全國31個省區市第一位;全員勞動生產率24萬元同樣躍居全國首位。
2019年,北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接近3萬億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7.8%,對全市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作用充分顯現。這一年,北京市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22.6萬件和13.2萬件,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83171項,技術合同成交總額5695.3億元,其中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20億元,流向珠三角、長三角及全國各地的技術合同成交額接近3000億元。同時,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達到1.2萬億元,正在形成輻射全國的“九大中心”——全國數字創意中心、全國網絡文化中心、全國版權創造中心、全國文化金融創新中心、全國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全國文化要素配置中心、全國對外文化貿易中心、跨國文化企業總部聚集中心、全國文化創意人才薈萃中心。如今,文化創意產業不僅成為助推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而且對全國各地文化產業的創新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正強勁顯現。
從2006—2019年,北京市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活躍,合計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比重保持在50%。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探索了一條不同于自貿區的產業開放的路徑,在為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累經驗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首都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服務業主導型發展格局進一步鞏固。
70年來,北京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產業規模突破3萬億元,吸納就業超過千萬人,轉型升級不斷深入,內生動力持續增強,已經成為全市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推動經濟前進的主引擎。尤其是,第三產業中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對于全國各地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更是史無前例,無可比擬。北京正在成為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高端服務業中心。
2020年,全球進入后疫情時代,中國開啟雙循環模式——“國際循環倒逼國內循環,貿易轉型帶動產業轉型”,中央依托首都經濟開始布局一盤石破天驚的戰略大棋。9月4日,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盛大開幕。當晚,習近平主席在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致辭并鄭重宣布:中央將支持北京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開放平臺,帶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堅冰已經打破,航向已經指明。一個北京引領中國服務業全面開放、創新發展、整體躍升的全新時代已經降臨,一段偉大的征程已經開啟。
第三節 “大而全”向“高精尖”沖刺
1997年12月,北京市第八次黨代會率先提出“首都經濟”的發展戰略,首次明確了首都經濟的實質是知識經濟,核心是高新技術產業。自此,北京正式開啟了全市產業結構從“大而全”向“高精尖”的轉變之路。
2017年12月,北京市隆重發布《加快科技創新發展十大高精尖產業的指導意見》。經過深入研討論證分析,最終北京市選取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業等十大門類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
此間整整20年,艱苦探索,久久為功,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從追求“大而全”轉向聚焦“高精尖”,從向擴張要增長轉入向減量要質量——剝掉“白菜幫”,做好“白菜心”,北京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堅持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內部功能重組和向外疏解轉移雙向發力,為首都產業的新走向提供“路線圖”,為北京企業的新發展亮出“信號燈”,成功實現了全市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1998年,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北京工業已經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支柱,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龐大的產業規模和較高的技術水平,成為僅次于上海的工業城市。從工業門類看,在全國統一劃分的164個工業門類中,北京就占了149個門類,在539個工業行業中,已有406個行業。從工業產值看,化學工業、機械制造工業、輕紡工業和冶金工業是當時北京的四大支柱工業。此外,還包括食品、汽車、煤炭、石油化工、建材、電子等產業類型。
199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指出:全力發展首都經濟,要堅持通過產業布局調整結構,以知識經濟為方向,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推動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同時,又編制發布了《北京市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重點支持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環保5大產業78個細分產品領域發展。該年底,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60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65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4%,初見成效。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北京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圍繞首都經濟發展戰略,不斷加快工業結構的調整,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布局,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次年,北京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全面完善對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成果、高新技術人才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
新世紀初,北京市提出將大力發展“四型”經濟,即按照首都經濟的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科技型經濟,以完善城市功能為標志的服務型經濟,以豐富文化資源為依托的文化型經濟,以參與國際競爭為目標的開放型經濟。同時宣布,未來將突出抓好汽車、微電子、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等“四大產業”,形成具有首都特點和競爭優勢的現代制造業產業群;建設北方微電子產業基地、順義汽車城、通州光機電一體化基地和城南生物醫藥產業帶等“四大基地”,以及數控機床、數碼相機、同仁堂中藥與天然藥物新制劑等“十大產品”。
這個時期,北京市通過政策規劃引導,大批適合當時首都功能和資源特點的高新技術企業、現代制造企業、現代服務業企業迅猛發展起來,很快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首先,汽車成為北京現代制造業的龍頭。2002年,韓國現代汽車落戶京郊順義,2004年奔馳·戴姆勒進駐亦莊之后,現代制造業得到較快發展,成為工業生產的最大亮點。2005年,北京汽車產量達到58.6萬輛,其中轎車產量22.1萬輛[26]。2009年,北汽集團首次突破了產銷百萬輛,成為國內第五個年產量超過百萬的汽車企業集團,并實現營業收入1166億元,成功實現了北京市政府提出的“率先打造千億元銷售收入的企業集團”的目標要求,各項增長指標均列行業領先水平,成為首都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其次,北京電子薄膜晶體管產業后來居上,領先全球。2003年,京東方通過耗資3.8億美元并購韓國現代顯示株式會社(HYDIS)TFT-LCD板塊正式進入液晶顯示領域,同年9月在北京建設了第5代TFT-LCD生產線,并于2005年實現量產,終結了中國大陸的“無屏”時代。2008年,京東方具備了完全的自主研發能力,推出了適應市場需求的多種產品。2009年,京東方宣布在北京建設國內第一條8.5代TFT-LCD生產線。
2012—2015年間,京東方相繼在合肥、重慶、福州投建了8.5代TFT-LCD生產線,在成都投資了面向柔性顯示的6代AMOLED生產線。2015年12月,京東方在合肥投建了全球的第一條10.5代線,成為全球液晶產業格局的嶄新里程碑。如今,京東方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液晶顯示屏市場占有率居全球第一,電視液晶顯示屏市占率居世界第四,現有7條生產線投入運營,京東方利用十幾年時間已經從面板行業的追趕者一舉成為領先者。
這個階段,北京還上馬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新項目,比如中芯國際、北一大隈、有研硅股、歐曼重卡,還有首鋼冷軋等,其帶動性和輻射力十分巨大。此外,北京還扶持了一批中關村的高科技企業,像聯想集團、北大方正、清華紫光等,還有一些小而精的高新企業像愛國者、中星微等也都很成功。
2005年末,“十五”規劃結束時,《北京日報》如此描述當時的經濟發展成就:“每天,有10萬多部手機出廠,近1500輛汽車下線,超過2億元的產品出口世界,7萬多平方米新建住宅竣工,4億多元社會消費品賣出,8000多名海外游客入境及帶來近900萬美元的外匯收入,總計近12億元的社會總財富被創造出來……”當時,北京已經形成了以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新型產業結構。
2006年,“十一五”規劃起步,按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部署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優化產業布局成為此后五年北京經濟發展的一大重點與亮點。北京市首次提出,將在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基礎上,全力打造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
一、著力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打造全國知識創新中心、技術研發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創造首都地區發展的新優勢,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二、著力完善提升商務中心區(CBD)的功能。形成商務服務發達、功能齊備的國際化現代商務中心。
三、著力加強金融街核心區建設。強化金融產業服務功能,為國家金融決策監管中心、金融資產管理中心和金融信息匯聚中心建設服務。
四、著力推進奧林匹克公園建設。重點發展體育文化、旅游會展產業,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文化、娛樂、會展中心和奧運標志旅游地,成為首都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旅游文化產業基地。
五、統籌規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周邊開發區及區域,建設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際快速鐵路為紐帶,以高端產業和總部經濟為依托,面向國際市場的高端產業園區,構筑北京東南部產業發展帶。
六、建設以首都國際機場為核心的臨空經濟區,統籌規劃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區、空港保稅物流中心、空港工業區、空港物流基地及周邊區域,積極發展臨空產業,推動空港經濟,形成國內較強輻射力的空港經濟。
這六大高端功能區基本涵蓋了北京的產業優勢,凸現了“十一五”期間,北京致力于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力產業,走高端產業發展之路的總體思路。
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北京投入近3000億元資金建設了奧運場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多條地鐵線(13號線、八通線、5號線、8號線一期、10號線一期)、首都機場T3航站樓等重大項目,城市環境與交通設施得到了顯著提升。與此同時,中關村核心區、金融街、CBD、北京臨空經濟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奧林匹克中心區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基本成型。
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對于首都經濟產生了歷史性影響,此后北京開始向后工業化社會轉換。北京在“奧運景氣”的繼續推動下,金融、信息、科技、商務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獲得充分發展,成為推動北京經濟增長的新型增長點。高端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成長性,產業結構日益優化,服務型、高端型、總部型經濟特征更加明顯,生產性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高科技產業、社會服務業正在形成產業發展的新“四極”。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聚集效應強大顯現。
2009年,繼國家出臺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后,北京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八大產業振興規劃。北京八大振興產業包括電子信息產業、汽車產業、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產業、都市產業、新能源和環保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物流業。這些作為當時最具活力的產業門類,得到了政府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對于全面發展首都經濟,積極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起到了關鍵的支撐作用。
2010年末,“十一五”時期結束時,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主要包括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流通服務五大類別)主導的服務經濟格局初步形成,總量支撐首都經濟半壁江山,占據服務業總量三分之二份額。其中,公共軟件服務、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醫藥制造業占整個高技術產業的八成左右,信息產業占全市經濟的比重達到14.8%,全市經濟基本實現了速度、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統一。
此間,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作為北京經濟發展的六大戰略引擎,集聚產業、創造財富、吸納就業、促進創新的作用不斷增強。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以全市7%的平原面積和16%的能源消耗,集聚了全市四成以上的資產,實現了四成多的利潤和稅金,創造了近四成的地區生產總值,每平方公里創造的增加值近10億元。當時,全市高技術產業的九成以上、現代制造業的七成以上、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六大功能區;其中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占到區域增加值的60%,金融街占到全市金融業增加值的70%以上,產業聚集效應已經十分明顯。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后,首都經濟發展掀開了嶄新篇章。北京市積極落實中央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構建高精尖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通過技術創新輻射帶動全國制造業整體升級,借助跨區域產業協作引領助推各地經濟實現轉型發展。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并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北京“四個中心”戰略定位,提出北京要放棄“大而全”的經濟體系,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使經濟發展更好地服務于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為北京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北京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大邏輯、大格局、大趨勢。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北京緊緊圍繞新的戰略定位,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全面創新發展、提質增效的新階段,調結構、轉方式,創新驅動,使首都經濟的內涵更加豐富、舉措更加有力、成效更加凸顯。
2017年6月,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指出,將全力抓好“三城一區”的建設,傾力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聚焦中關村科學城,突破懷柔科學城,搞活未來科學城,打造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代表的創新驅動發展前沿陣地。
2017年12月,北京市政府正式公布《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個高精尖產業的指導意見》,選取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以及科技服務業等十大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
對于北京來說,“大而全”的產業發展模式一直制約著北京向更高端方向發展,“大而全”意味著一些低端產業也必然夾雜其間,不僅占據了稀缺的空間資源,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從放棄“大而全”的工業體系,到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這是北京轉型發展面臨的一場大考。
近年來,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迅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與科技創新更為北京市經濟增添了新活力。2018年,新經濟實現增加值首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057.4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33.2%;十大高精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32548億元。2019年,北京市新經濟實現增加值12765.8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6.1%;全市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863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4%;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8405.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8%。2020年,新經濟實現增加值1365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7.8%;全年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5.6%和24.8%。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6.7%,提高2.2個百分點。高技術領域產品,智能手機、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和液晶顯示模組產量增長強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孕育成長,正為北京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新動能。
“十三五”時期,北京市高精尖產業項目發展迅速。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產業較快發展,相關產品產量快速增長,2019年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機產量比上年增長26.3%,智能電視產量比上年增長13.3%;懷柔科學城首個進入科研階段的大科學裝置——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投用;中國商飛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的智能新能源飛機ET480全尺寸樣機總裝下線,突破傳統鋰電池續航里程短的瓶頸;新冠病毒英國突變體序列公布后10天,北京經開區企業義翹神州就成功表達N501Y突變體重組蛋白,并快速上線供應全球;2020年,北京奔馳年產量突破60萬輛,而且建立起全球首個同時擁有前驅車、后驅車、電動車三大車型平臺,并擁有發動機和動力電池的示范工廠。
跨區域協作,不囿于一地。高質量發展,不止于北京。
首都發展要與國家發展同步,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北京要體現國際大都市的格局,產業發展必須面向高精尖。同時,北京的高端產業不僅僅是為了支撐首都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是要為全國的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一條合適的路徑來。
目前,北京已經與全國20余省市建立了產業協作與科技合作關系。未來,北京高精尖產業發展還將充分發揮溢出效應,廣泛引領帶動全國各地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