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班級管理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 發現:一個教育人的自白
- 陸虎
- 4368字
- 2022-01-18 11:04:30
《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毙〗M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在班級教學管理中,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教學任務的目的。
一、科學合理的分組是開展合作學習的前提
小組是落實學習合作的基本單位,科學合理的分組是順利開展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重要保證。在學習合作小組的分組上,我基本上采用了傳統的“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進行分組。“組間同質”就是指針對每一個合作小組來說,他們之間的人員數目、小組綜合競爭力等方面都基本相當,各組間無明顯差異,小組之間不存在優劣之分,力求達到均衡,以便公平競爭?!敖M內異質”指的是針對每個小組的成員來說,他們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項能力的發展也有著高低之分,他們是獨特的個體,差異性是小組內成員的主要特點。
根據這樣的思路,我在分組時充分考慮到組內成員的學習成績、性別、性格、能力、智力差異、家庭環境等多種因素,使每一個小組都是一個班級情況的縮影,每個小組之間又力求達到實力均衡,同時小組內又爭取百花齊放、優劣互補等。在對全班學生進行了多次考試成績的摸底,家庭環境、性格特征、愛好特長等進行了詳細的羅列后,再爭取各科任老師的意見,五易其稿,最終才將班級60名學生分成了實力相當的十個小組,小組合作學習初見規模。
“異質型”合作小組的科學性效果顯著,學生在平時的課堂活動、課后的跟蹤學習、考試的成績反饋上都形成了有效的幫扶機制、探究機制,但是慢慢地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特別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內發生著分裂和重組的普遍現象,即六個學生的小組內,部分“強勢”學生霸占了太多的話語權,同時組內成員由于性格、能力等的差異,他們之間又發生了一種小組重組的現象,組內相對“弱勢”的學生開始被邊緣化。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會出現一兩個強勢學生討論得津津有味,而弱勢學生默默無語,或者是弱勢學生受強勢學生的壓制或輕視等現象。
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在實施“異質型合作小組”的同時,還采取了同質型合作小組和異同混合型合作小組、自由組合型合作小組、隨機組合型合作小組等相結合的模式。科任老師們在自己的課堂上,根據呈現問題的難易程度和類別,將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相近的學生組成一個全新的小組,這有利于強勢學生得到更多更廣的思維碰撞,更利于創新意識的激發,而弱勢學生在老師設置的專門問題研討中,再加上有老師在旁的幫助、指導也會逐漸樹立起自信心,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潛能,贏得組員的尊重和欽佩。
其實,無論以怎樣的原則進行分組,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都各有優勢,也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各有利弊。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要以課堂的具體實際和問題的難易程度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靈活選擇,才能使合作學習達到最佳的效果。
二、提升小組凝聚力和認同感是合作學習的保證
一個小組就是一個集體,小組的凝聚力決定了小組在合作學習中的戰斗力,同時也決定著合作學習這一班級教學管理模式的成與敗。在按照基本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好組后,如何提升小組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就是當務之急。
完善小組的文化建設。為了加強小組成員對所在小組的集體認同感,我開始著手讓孩子們確定自己所在小組的組名、組訓、組歌、口號、目標、誓言等,孩子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開始對自己的合作小組進行了愿景規劃和目標暢想,同時在熱烈的討論中產生了自己的組名、組歌、組訓等,如飛翔、逐夢、SKY等組名應運而生,他們在籌劃自己小組文化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思想深深地鐫刻在了這些小組文化中,形成了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在班級的各種活動、競賽中,均以合作小組為單位參加,讓學生在比賽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小組歸屬感,確定共同的目標,以便小組合作的順利開展。
明確小組分工,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參與。小組文化的不斷確立,是提升小組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重要手段,而同時,讓小組的每個成員都參與到小組的日常管理和研討中,是提升小組凝聚力和認同感的基礎。因此,在由我確定了各小組的行政組長以后,就由小組成員民主產生了相關的學科組長和秘書長。
班主任率先任命各個小組的行政組長,行政組長是各小組之魂,是各小組的領軍人物,所以我任命了幾位在班級表現優秀、學習成績優異、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管理能力,且自律意識較高、能夠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的學生擔任行政組長,由他們負責小組的全盤事務。在此基礎之上,由各小組自行民主產生各學科組長,選舉具有學科優勢、愿意為同學服務的同學擔任學科組長,學科組長負責檢查督促本小組同學相關科目的學習、對相關科目的課堂筆記整理、學習資料歸類、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定期檢查,組織小組成員對疑難問題進行研討,組織相應的合作課題的學習等。另外,為了避免個別學生“大權在握”、身兼數職的現象,我規定每個同學在小組中所任職務不得超過兩項,同時,鑒于個別學生由于學習能力及管理能力的相對弱勢,很可能在小組中處于無事狀態,為了讓小組成員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中來,在行政組長、學科組長的基礎上,我還設置了秘書長一職,由小組內既不是行政組長又不是學科組長的成員擔任,主要處理小組內的成績統計、量化數據等事務性工作。
三、科學合理的研討時間和安排是合作學習的條件
在課堂上,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立馬讓學生討論,教室里馬上出現了一片“熱烈討論”的場面,但是稍加注意就會發現,這是一種假熱鬧,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或者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其他人一言不發,或者有的小組借此機會閑聊、說笑等。后來我們全體科任老師召開“包班會”,開始討論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和對策。在后來的課堂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討論、交流的時間,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理解,分層提問,分層回答,讓小組成員互相補充、更正、辯論,使不同層次的智慧都能夠閃耀火花。同時,在合作學習之前,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因為只有當學生在面對某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進行合作,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才更有效。
其實,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只是合作小組研討的一部分,在班級,我們倡導合作學習無時間限制、無地點限制、無人員限制、無組別限制的大研討、大合作氛圍。在課間時間里的“無管理”式合作研討,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他們或三兩成群、或四五結對、或同桌交流、或群雄論辯等,班級研討合作之風盛行,而班級里幾個學困生、沉默寡言的內向人物,也在這樣的氛圍里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成績獲得了有目共睹的提高。
四、全方位、多渠道的評價機制是合作學習的動力
如何推動合作小組向前發展?除了老師的引導和設計安排外,合理的、科學的獎勵機制和評價機制是必不可少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要把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把對合作小組集體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評價相結合,使小組成員認識到合作小組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個人目標必須依托于集體目標的實現,以此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但同時,在小組內評價時,也要對個人合作學習參與度、積極性、獨創性等給予恰當的評價,激發組內競爭,調動每位成員的參與積極性,打消個別學生的依賴思想,促進每個人的和諧發展、學習進步。
鑒于此,我在學習合作小組的建設中,加強了評價機制的建設。在每一次考試中,組與組之間展開競爭,各科成績以小組形式進行評比,對于在評比中位列前三名的小組以及進步明顯的小組進行德育加分,對于在小組合作中積極參與、貢獻突出的組員進行適當的獎勵,相關受表彰人員由各小組民主產生。
與此同時,教師的評價對于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師們對于在合作學習中表現積極的學生,合作態度好、合作方法佳、參與程度高的學生也適時適當地給予鼓勵和表揚,同時也對那些平時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盡量地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讓他們樂于參與小組合作,在小組合作中成功、成才。
五、理順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各種關系是合作學習的要求
理順小組合作與獨立學習的關系。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體獨立學習的基礎之上,這樣個體學習才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合作作用,產生化學效應,才能更有效地推進合作向縱深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老師剛布置完合作學習任務,學生個體尚未思考完成就馬上一起熱烈的探討、交流,結果問題浮于表面、無法推進,甚至個別學生根本沒有任何想法就投入到了研討中去,不是發呆就是說笑,嚴重影響了合作學習,也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效果。鑒于此,我要求各科任老師及學生,在合作學習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思考、認真的探究后,方可交流自己的思想,沒有獨立思考后的合作是蒼白的合作。
理順集體教學和小組合作的時間關系。如何處理好課堂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分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合作學習時間短了,學生還沒有走進合作學習的氛圍中,思維還未調動起來就草草收兵,小組合作就浮于表面、走了過場,而合作時間長了,又影響了整個課堂教學的進度,同時長時間的合作學習,也會導致小組成員思想開小差,衍生出其他不好的課堂現象。
理順小組內異質學生的關系。我的合作小組分組是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基本原則進行的,按照異質分組原則,每個組的成員在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思維活躍、性格特征、性別比例等方面,都遵循了一定原則。在合作過程中,發揮優秀學生的帶頭作用,主動幫扶、帶頭引領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但是部分學困生發言不積極、學習被動、參與度不高,甚至部分學困生對于優秀學生的幫扶和督促反感,導致合作小組的貌合神離。
理順各科任老師與學習合作小組間的關系。合作學習的目的之一是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協作能力,但同時也必須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提出,學校領域內師生之間的交往應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模式展開。小組合作也要求我們老師從前臺走向后臺,從演員走向導演。在小組合作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咨詢者、參與者,聽取他們的意見,給予指導性的意見,不越俎代庖,不包辦替代,因人、因地、因事而異適時給予點撥,才是教師與學習合作小組關系的美好境界。
圍繞小組合作與獨立學習、集體教學和小組合作、異質學生之間、科任老師與學習合作小組間的多重交織的關系,所有的科任老師之間必須達成高度的統一和認識。鑒于此,班級所有任課老師多次開會、反復討論,統一思想、統一行動,每個老師負責擔任一個小組的顧問,不定期與所指導的小組進行溝通,聽取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給予他們及時的指導。同時,各科任老師們在教學中,也相應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從備課、上課、作業批改、考試評價等多個方面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相接軌,以期達到協同共振、激蕩生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