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作者名: (美)瑞·達利歐本章字數: 15560字更新時間: 2022-01-13 09:46:05
1
大周期簡述
正如引言所述,世界正在迅速發生變化,這些重要的變化是在我們的一生中從未發生過但在歷史上已經多次發生的。我的目標是揭示這些案例及其背后的驅動機制,并從這個視角來展望未來。
本章極其簡要地概述我研究的過去500年的三個儲備貨幣帝國(荷蘭、英國和美國)、六個其他主要國家(德國、法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和中國)的興衰,以及自公元600年左右的唐朝以來中國的所有主要朝代。本章的目的只是提供一個用于考察所有周期的原始模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周期。
在研究以往案例時,我看到了明顯的發展模式和合乎邏輯的動因。我在這里僅做簡要介紹,在接下來的章節中進行更全面的闡述。雖然本章和本書重點探討那些驅動財富和權力發生巨大周期性更迭的因素,但我也看到了這些因素對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包括文化和藝術、社會習俗等(我將在后文中進行分析)。將這一簡單的原型和第二部分中的案例進行比較,我們將看到個案在何種程度上符合原型(本質上就是這些案例的平均情況),原型又在何種程度上反映個案的情況。這樣做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當前形勢。
我的目標是搞清世界的運行原理,總結出永恒普適的原則,從而妥善地應對當前形勢。這么做不僅很有必要,也是我的興趣所在。在上文所述的好奇心和擔憂的驅使下,我開始了這項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對世界運轉的宏觀機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收獲,我希望能與讀者分享這些收獲。這些研究使我清楚地看到,人類和國家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成功和失敗,我也可以看到這些興衰背后的大周期。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這些周期的存在。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當前所處的位置。
例如,通過這些研究,我發現自古至今,在大多數國家,對大多數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人們如何努力創造、獲取、分配財富和權力,盡管也存在其他方面的爭斗,最重要的是意識形態和宗教方面。這些斗爭以永恒普適的方式出現,給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造成巨大影響,而且像潮起潮落一樣循環往復。
我也發現古往今來,所有國家的財富擁有者都具備創造財富的手段。為了維持和增加財富,他們與政權掌控者合作,一起建立共生關系,制定和執行規則。我看到類似的情況發生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雖然具體形式已經演變,并將繼續演變,但最重要的機制基本上沒有改變。那些擁有財權的群體發生了演變,但其仍然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合作和競爭。(例如,最初是擁有土地的君主和貴族,當時農業土地是最重要的財富來源,然后是資本家和民選或專制政府的政治官員,如今是資本主義者創造資本資產,而財富和政治權力通常不會在家族中傳承。)
我發現,隨著這一運作機制的逐漸演變,很小部分的人獲得并控制了大部分財富和權力,之后國家變得過度擴張,陷入困難時期,使最貧困且最沒權勢的群體遭受最大的重創,進而引發沖突,釀成革命和/或內戰。沖突結束后,新的秩序建立,新的周期重新開啟。
本章著重分享這一宏觀綜合模型以及部分細節。雖然本書中的觀點是我個人的觀點,但它們是我與其他專家進行深入探討后形成的。大約兩年前,為了解答我在引言中所述的問題,我和我的研究團隊開始潛心研究,挖掘大量文檔。我與全球的杰出學者和專家進行探討,了解他們對這些問題的某些方面的深刻理解,閱讀見解精辟的相關著作,回顧我過去的研究和近50年來的全球投資經驗。
我認為,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一項令人更加謙遜而很有必要的工作,也引起我的極大興趣。為了避免忽略某些要素而出現錯誤,我多次反復,不斷改進。首先,我潛心進行研究,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再將其展示給世界上最優秀的學者和專家;其次,我進行壓力測試,尋求反饋和改進,再把反饋記錄下來,又一次進行壓力測試,這個過程不斷反復,直到反饋變得越來越少。本項研究結果就是這些工作的產物。我不能肯定我對世界主要國家及其市場興衰的解釋完全正確。不過,我很肯定其大體是正確的。這些認知有助于我從宏觀角度看待當前形勢,應對那些我從未經歷過但歷史上曾多次出現的重要事件。
對大周期的理解
基于本書解釋的原因,我認為,目前相對財富、權力和世界秩序正在發生典型的巨變,這將對所有國家的每個人都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財富和權力巨變并非一目了然,因為大多數人的頭腦中對歷史模式沒有概念,不會將其看作“類似巨變中的又一例”。所以第1章極其簡要地概述了我是如何看待國家興衰及其市場運轉背后的典型機制的。我找到了18個重要的決定因素,用來解釋幾乎所有導致國家興衰的長期質變(隨后將會進行考察)。這些變化大多發生在典型的周期中,它們相互強化,形成一個巨大的興衰周期。這個典型的大周期支配著國家的興衰,影響著國家的方方面面,包括貨幣和市場(這是我特別感興趣的方面)。我在引言中提到的三個最重要的周期:長期債務和資本市場周期、內部秩序和混亂周期、外部秩序和混亂周期。
因為這三個周期通常最為重要,所以我將在后面的章節中深入探討。然后,我們將這些周期應用于歷史和當今,考察它們在實際案例中的具體表現。
在這些周期的驅動下,國家在兩個極端之間更迭(例如,在和平與戰爭、繁榮與蕭條、左派掌權與右派掌權、國家合并與解體之間更迭)。這是通常發生的情況。因為人們傾向于極端化,從而超過平衡點,出現過度而導致反向走勢。朝著一個方向的走勢中,潛藏著導致反向走勢的要素。
這些周期在歷史的長河中基本上沒有變化,原因與人類生命周期的基本要素在歷史長河中保持不變是一樣的:人類本性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太大變化。例如,恐懼、貪婪、嫉妒和其他基本情感始終沒有改變,它們是驅動周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沒有兩個人的生命周期是完全相同的,典型的生命周期在幾千年里發生變化。但是,人類生命周期的典型模式基本上沒有改變:父母撫養子女,直到他們獨立,撫養自己的子女,并工作,一直到衰老、退休、死亡。同樣,貨幣/信貸/資本市場大周期也基本上沒有改變:債務、債務資產(如債券)積累過多,導致債務無法用硬通貨償還。當人們設法出售債務資產以購買其他資產時,他們發現無法這樣做,因為比起龐大的債務資產,貨幣數量和可以購買的東西的價值遠遠不夠。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違約就會促使央行增印貨幣。這個周期在幾千年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內部秩序和混亂周期、外部秩序和混亂周期也是如此。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探討人類本性和其他因素是如何驅動這些周期的。
進化、周期和顛簸
進化是宇宙中最大的也是唯一永恒的力量,然而我們卻很難注意到它。我們可以看到某種事物存在和發生,卻看不到進化以及促使事物存在和發生的進化力量。看看你周圍的一切,你看到了進化的變遷嗎?當然沒有。但是,你知道你所看到的事物正在發生變遷(盡管在你看來速度緩慢),你也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事物將不復存在,會被其他事物取代。我們要想看到這些變遷,就需要設計出測量事物的方法,然后觀察測量數據的變化。一旦我們看到了這些變遷,就可以研究變遷背后的發生機制。我們只有這樣做,才能成功判斷未來的變遷,找出應對變遷的方法。
進化是走向進步的上行軌跡,而進步源于適應和學習。周期圍繞著上行軌跡而反復出現。在我看來,大多數事物是沿著一條具有周期性的上行軌跡發生的。這條軌跡就像一個上行的螺絲錐:

進化是一種相對平緩而穩定的進步,因為獲得的知識多于遺失的知識。而周期則是來回波動的,它朝著一個方向走到盡頭后,就會出現逆轉,然后朝著另一個方向走到盡頭,像鐘擺一樣周而復始。例如,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因為我們的知識更加豐富,從而推動生產率的提升。但是,經濟則是有起有落的,因為在債務周期的驅動下,經濟活動沿著上行趨勢線上下波動。這些圍繞趨勢線的漸進變化(有時是徹底變革)并不總是一帆風順且毫無痛苦的。某些變化極其突然且充滿痛苦,這是因為人們會犯錯誤,需要從中吸取教訓,進而提高適應力。
進化和周期共同構成螺旋式上行軌跡,這條上行軌跡顯現在一切事物(財富、政治、生物、技術、社會學和哲學等)中。
人類的生產率是驅動世界總財富、權力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最重要的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率穩步提高(生產率是人均產出,受人類的學習、積累和發明的驅動)。然而,不同群體的生產率增速有差異,其原因總是一樣的:不同的教育質量、創造力、職業道德以及將想法轉化為產出的經濟體制。決策者需要理解這些原因,以使自己的國家獲得可能實現的最佳結果。投資者和公司也需要理解這些原因,以便確定最佳的長期投資對象。
這一不斷進步的趨勢是人類進化能力的產物。人類的進化能力比其他任何物種都強大,我們的大腦賦予我們獨特的學習和抽象思考能力。因此,我們能以獨特的方式推動技術發明、改善做事方式。這些變革使進化繼續推進,構成了不斷變化的世界秩序。通信和運輸技術革新把全人類更緊密地聯系起來,深刻改變了人類和帝國關系的性質。幾乎所有事物都表現出這種漸進性改善——壽命延長、產品改良、做事方法改進等。甚至人類的進化方式也演進了,這表現為創造和革新方式的進步。這是自有人類歷史記載以來的事實。因此,大多數圖顯示出向上傾斜的進步,而不是上下波動。
下圖及下頁圖顯示過去500年的人均產出[即實際GDP(國內生產總值)估值]和預期壽命。這可能是兩種公認的福祉衡量方法(但數據可能并不精確)。你可以看到這些數據漸進的上行幅度相對于圍繞趨勢線的波動幅度。
與圍繞趨勢線的波動相比,這些上行趨勢非常明顯,這一事實表明,相對于其他任何事物,人類的創造力極其強大。從整體格局來看,人均產出正在穩步提高,不過早期增速非常緩慢,但從19世紀開始加快了速度,那時的上行曲線明顯走陡,反映了生產率的加速提升。生產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能夠通過更好的方式獲取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生產率。這是很多因素促成的,可以追溯到15世紀中期歐洲的谷登堡印刷機(當時印刷術在中國已經使用了幾個世紀)。隨著谷登堡印刷機的問世,更多人獲得了學習和教育的機會,它對一系列重要運動都做出了貢獻,例如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資本主義誕生,以及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我們稍后將會深入探討這些方面。
全球實際人均GDP(取對數值)

1870年之前,全球實際GDP數據主要來自歐洲各國。因為在此之前,其他國家的可靠數據有限。
全球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歲)

虛線僅根據英國的經歷繪制。
在資本主義誕生、企業家精神和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生產率普遍提高,財富和權力從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在這種經濟體制中,土地所有權是權力的主要來源,君主、貴族和神職人員共同維持對土地的控制)轉向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在這種經濟體制中,有創造力的資本家創造并擁有工業產品的生產手段,并與政府官員合作,以維持允許他們擁有財富和權力的體制)。換句話說,工業革命帶來了這些變革。工業革命以來,經濟一直在這樣的體制中運營:財富和權力主要來自教育、創造力和資本主義的綜合作用,決策者與掌控大部分財富和教育資源的人進行合作。
這個大周期所圍繞的進化軌跡也在不斷演化。例如,很久以前,農業土地和農產品最有價值,然后演變成機器和機械產品,如今不存在明確實體的數字品(數據和信息處理)變得最有價值。新的斗爭隨之而來,這些斗爭圍繞著誰能獲得數據,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數據獲取財富和權力。
圍繞上行趨勢線的周期
獲取知識和提高生產率固然意義重大,但這個過程是漸進的,不會給財富和權力及其持有者帶來巨大的突變。巨大的突變來自經濟繁榮、經濟蕭條、革命和戰爭,這些時期主要由周期決定,而邏輯因果關系驅動這些周期。例如,19世紀末的標志是生產率提升、企業家精神和資本主義壯大,而這些因素也導致了貧富懸殊和過度負債,造成經濟衰退,使20世紀上半葉出現了反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勢力,國家內部和外部都發生了嚴重的財富和權力斗爭。我們可以看到大周期圍繞進化的上行趨勢線向前推進。● 自古至今,成功的體系一直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文明相處,提出創新想法,通過資本市場獲得資金,將創新轉化為生產和資源分配,從中獲利而得到回報。但是,長期來看,資本主義造成了財富和機會差距,助長過度負債,導致經濟衰退,引發了革命和戰爭,進而改變了國內和世界秩序。
就像下頁圖所顯示的那樣,歷史告訴我們,幾乎所有動蕩時期的產生都是緣于財富和權力斗爭(即革命和戰爭形式的沖突,通常是貨幣和信貸崩潰與巨大貧富差距所致)與嚴重天災(如干旱、洪水和大流行病)。歷史還告訴我們,這些時期的糟糕程度幾乎完全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實力和忍受能力。
● 擁有大量儲蓄、低債務和強大儲備貨幣的國家能更好地抵御經濟和信貸崩潰;儲蓄少、大量負債,沒有強大儲備貨幣的國家抵御能力則較弱。同樣,如果一個國家擁有強有力的、有能力的領導者和國民素質,它就比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國家更容易管理。如果一個國家更有創造力,它就有更強的適應力。正如稍后將會探討的,這些因素是可以測量的永恒普適的原則。
不同類別的全球死亡人數
(每10萬人的死亡人數,按15年移動均值)

沖突造成的死亡率估值
(主要國家,人口百分比,按15年移動均值)

基于主要大國的死亡人數占人口的比例,因此將不同于上一張圖中顯示的全球沖突死亡人數估值。
因為相比人類適應力和創造力的逐步上行軌跡,這些動蕩時期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幾乎不能從前面的人均GDP和預期壽命圖中分辨出來,只體現為一些小波動。不過在我們看來,這些波動的幅度似乎非常顯著,因為我們是如此渺小,生命也是如此短暫。下圖顯示1930—1945年經濟蕭條和戰爭時期的美國股市和全球經濟活力。由此可見,經濟下降了大約10%,股市下跌了大約85%,之后開始復蘇。

這是典型貨幣和信貸周期的一部分,這些周期從有歷史記錄以來就一直存在,我將在第3章中進行更完整的解釋。簡單地說,信貸崩潰的原因是債務過多。中央政府通常需要大量注資,讓債務人更容易償還債務,但政府沒有這筆資金,于是,央行總是被迫增印貨幣,充分提供信貸。這正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和大量債務造成經濟急劇下滑時美聯儲采取的應對方法。20世紀30年代的債務泡沫是“咆哮的20年代”經濟繁榮的自然延伸,經濟繁榮變成了債務融資泡沫,泡沫在1929年破裂,導致了經濟蕭條,中央政府借助央行創造的大量貨幣和信貸,進行大規模支出和借貸。
當時,泡沫的破裂和由此導致的經濟危機對1930—1945年內部與外部財富和權力斗爭的影響最大。與現在和大多數其他情況一樣,當時也出現了貧富懸殊和嚴重沖突。如果再加上債務/經濟危機,局面就會進一步惡化,社會和經濟項目就會發生巨變,導致大規模財富轉移。這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體制中都明顯可見。什么是最好的體制(例如,是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人們因這個問題發生了沖突和戰爭。一些人希望進行大規模財富再分配,另一些人則反對這樣做,兩方總是不停地爭辯或爭斗。20世紀30年代,美國還遭遇了一場嚴重的干旱。
案例分析顯示,以往的經濟和市場下行時期大約持續了三年(出入在幾年之內),這取決于債務重組和/或債務貨幣化所需的時間。通過印鈔填補債務缺口的速度越快,通縮性蕭條就會越快結束,人們也就越快開始擔心貨幣價值。以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為例,股市和經濟觸底的那一天,新當選的羅斯福總統宣布,美國將不再遵守允許紙幣兌換成黃金的承諾,政府會充分提供貨幣和信貸,使人們可以從銀行取出存款,并將得到的資金和信貸用于消費和投資。從1929年10月股市首次崩盤開始,這段時期已持續了三年半。
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仍在爭奪財富和權力。新興國家德國和日本挑戰當時的世界大國英國、法國,最終是美國(被卷入二戰)。在戰爭時期,戰爭所需物資的產出提高,但將戰爭時期稱為“高產時期”不妥(即便從人均產出角度看,情況的確如此),因為戰爭帶來的破壞性太大了。戰爭結束時,全球人均GDP下跌了約12%,這主要緣于戰敗國的經濟下滑。這些年的壓力測試造成了財富的巨大損失,讓贏家和輸家一目了然,使1945年成為新的開端,開啟了世界新秩序。與通常情況一樣,接下來是長期的和平與繁榮時期,但這段時期變得過度擴張,所以在75年后的今天,所有國家再次面臨壓力測試。
歷史上的大多數周期是出于大致相同的原因發生的。例如,1907年恐慌開始的1907—1919年,與1929—1932年貨幣和信貸危機(繼“咆哮的20年代”之后)一樣,都是繁榮時期(美國的“鍍金時代”、歐洲大陸的“美好時代”和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都是同一時期)產生債務融資泡沫而導致經濟和市場下跌的結果。在經濟和市場下行的同時,貧富懸殊導致了大規模的財富再分配,進而引發了世界大戰。為了進行像1930—1945年那樣的財富再分配,政府需要大幅增加稅收和支出,承擔巨額赤字,大幅調整貨幣政策,將赤字貨幣化。接下來,西班牙流感加劇了壓力測試和由此產生的重組格局。在這些壓力測試與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重組的作用下,新的世界秩序(表述在《凡爾賽和約》中)于1919年建立,開啟了20世紀20年代債務融資拉動的繁榮時期,接下來是1930—1945年,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這些破壞/重建時期重創了弱者,也確定了誰是強者。強者建立全新的規則(即新的世界秩序),為繁榮時期奠定了基礎。在繁榮時期,隨著債務泡沫滋生,貧富差距擴大,最終超過極限,導致債務泡沫破裂、新的壓力測試開始,從而進入破壞/重建時期(即戰爭),開啟新的秩序。最終,強者又比弱者獲得更大的權力,等等。
破壞/重建時期是怎樣一種經歷?人們很可能沒有親身經歷過,而聽到的故事都很可怕,因此,大多數人自然很擔心會有這樣的經歷。這些破壞/重建時期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痛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重大傷亡。雖然一些人遭受了更沉重的打擊,但幾乎沒有人能逃避損失。盡管如此,歷史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在大蕭條時期還有工作,在熱戰中未受傷害,在天災中幸存下來。
一些人在掙扎中度過了這些極端艱難時期,但他們甚至會把這段經歷說成有意義的好事,比如,人們會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塑造堅強的性格,更珍惜簡單的生活,等等。例如,湯姆·布羅考把經歷過1930—1945年的人們稱為“最偉大的一代”,因為這段經歷賦予了他們堅韌不拔的性格。我的父輩經歷過大蕭條和二戰,他們以及與我交談過的其他國家的同代人(他們經歷了自己國家的毀滅時期)也都這樣認為。請記住,經濟毀滅時期和戰爭時代通常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一般是兩三年。天災(如干旱、洪水和大流行病)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各不相同,不過隨著人類適應力的增強,這種痛苦通常會減輕。同時遇到這三大危機(經濟危機、革命/戰爭和天災)的情況極為罕見。
我的意思是,雖然這些革命/戰爭時期通常給人類帶來很多苦難,但我們(特別是在最艱難時期)絕不應該忽視一個事實:我們可以很好地應對這些困境,人類的適應力、迅速提高生活質量的能力遠遠大于我們面臨的所有困難。基于這個原因,我認為,我們應當相信并投資于人類的適應力和創造力。盡管我很確定,在未來幾年,人類和世界秩序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和變化,但我相信,人類會變得更聰明,并以極其務實的方式變得更強大,這將幫助我們克服這些挑戰,繼續邁向新的征程,實現更高水平的繁榮發展。
現在我們來考察過去500年主要國家的財富和權力的興衰周期。
以往大周期的財富和權力轉移
上文顯示生產率上升的圖是全球整體數據(這是我們所能做到的最佳衡量方式),但它們沒有反映出國家之間的財富和權力轉移。為了了解這些轉移的發生機制,我們首先考察基本的宏觀情況。縱觀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各類群體(如部落、王國和國家)通過自己創造、掠奪他人或從地下挖掘的方式獲得財富和權力。當一個群體獲得的財富和權力超過任何其他群體時,這個群體便成為世界主導勢力,進而決定世界秩序。當其失去這種權力時(以往的每個帝國都是如此),世界秩序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發生巨變。
下圖顯示過去500年里11個主要國家的相對財富和權力。
主要國家的相對地位

①跨多個歷史時期時,本書使用“俄羅斯”指代,不再標注不同時期的名稱。——編者注
上圖顯示的每一項財富和權力指標都是由8個不同的決定因素組成的。我會稍后進行解釋。雖然這些指標并不完美(因為所有長期性指標都不完美),但可以很好地反映整體格局。如圖所示,幾乎所有這些國家都經歷了由興盛轉向衰落的時期。
我們仔細研究后會發現,較粗的四條線代表四個最重要的國家:荷蘭、英國、美國和中國。三個國家持有了最近的三種儲備貨幣——當前是美元,之前是英鎊,再之前是荷蘭盾。將中國納入最主要國家的原因是,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國家,它在大約1850年以前的大部分時間里一直很強大。以下簡述上頁圖反映的情況:
? 中國曾經在幾百年里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在經濟和其他領域一直領先于歐洲),不過從19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開始急劇衰落;
? 荷蘭作為一個相對很小的國家,在17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帝國;
? 英國的發展軌跡與荷蘭類似,在19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達到鼎盛;
? 最后,美國崛起,在過去150年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不過其主導地位在二戰期間和戰后尤為顯著;
? 當前,隨著中國再次崛起,美國的主導地位相對下降。
下頁圖的內容與上頁圖相同,但時間追溯至公元600年。我重點關注上頁圖(僅涵蓋了過去500年),而不是下頁圖(涵蓋了過去1 400年),因為上頁圖突出顯示了我重點研究的國家,也更為簡單(不過鑒于涉及11個國家、12場大規模戰爭和超過500年的時間跨度,我們很難稱之為簡單)。下頁圖的時間跨度更長,為了顯而易見,我去掉了上頁圖中凸顯戰爭時期的陰影部分。如下頁圖所示,在1500年以前,中國幾乎一直是最強大的國家,不過中東哈里發、法國、蒙古、西班牙和奧斯曼帝國也很強大。
主要國家的相對地位

需要明確的是,盡管這項研究中的主要國家都是最富裕和最強大的國家,但它們不一定是最優越的國家。原因有二。其一,雖然財富和權力是大多數人想要獲得的,也最容易引發人們之間的爭斗,但一些國家和人民并不認為財富和權力是最重要的,也不會為此而與他人爭斗。一些國家和人民認為享受和平與生活更重要,不會為了獲取大量財富和權力而奮力爭斗。本項研究不包括這些國家,盡管其中一些國家比那些爭奪財富和權力的國家享受更多的和平(順便說一下,我認為把享受和平與生活置于獲取財富和權力之上有很多優勢。有趣的是,一個國家的財富和權力與國民的幸福幾乎沒有關聯,這是另一個研究課題)。其二,這項研究并不包含我稱之為“小而精的國家”(如瑞士和新加坡),這些國家擁有大量財富,生活水平很高,但是因其規模較小,不足以被歸入世界主要國家的行列。
財富和權力的8個決定因素
以上圖片中每個國家的財富和權力的單一指標大致等同于18個實力指標的平均值。我們稍后將會探究包括所有決定因素的整體圖片,但先來看下圖顯示的8個主要因素:(1)教育,(2)競爭力,(3)創新和技術,(4)經濟產出,(5)世界貿易份額,(6)軍事實力,(7)金融中心實力,(8)儲備貨幣地位。
下圖顯示在我研究的所有國家中每項實力指標的平均水平,主要權重集中在最近的三個儲備貨幣國家(即美國、英國和荷蘭)。
8個決定因素在國家興衰中的典型變化模式

上頁圖中的曲線清楚地顯示出國家興衰的原因和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提高教育實力可以推進創新和技術,進而擴大世界貿易份額和軍事實力,增加經濟產出,建設世界領先的金融中心,在一定時期之后,構建起作為儲備貨幣的貨幣體系。我們還可以看到,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其中大部分決定因素保持強勁,之后依據類似的次序跌落。世界儲備貨幣就像世界通用語言一樣,往往在國家開始衰落后仍然存在,由于人們已經習慣于使用這種貨幣,貨幣存在的時間通常長于國家實力持續的時間。
我將這種具有周期性和相關性的上行或下行變化稱為大周期。接下來,通過考察這些決定因素和其他一些影響機制,我將更詳細地解釋大周期。但在此之前,值得強調的是,所有這些實力指標的漲跌都與該國的興衰吻合。這是因為這些優勢和劣勢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說,教育、競爭力、經濟產出、世界貿易份額等方面的優勢和劣勢會促使該國在其他方面變得強大或者疲弱,這是合乎邏輯的。
典型的大周期
從總體上看,我們可以將國家興衰分為三個階段:

上升階段:
上升階段是新秩序建立之后的繁榮建設時期。在這個階段,國家的基本面較為強勁,因為(a)債務水平相對較低,(b)財富、價值觀和政治差距相對較小,(c)人們通過有效合作來創造繁榮,(d)具備良好的教育和基礎設施,(e)擁有強有力且有能力的領導者,(f)一個或多個世界主要大國主導著和平的世界秩序,進而發展到……
頂部階段:
頂部階段以各種形式的過度狀況為特征:(a)高負債,(b)財富、價值觀和政治差距巨大,(c)教育水平和基礎設施不斷下滑,(d)國家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發生沖突,(e)過度擴張的國家受到新興對手的挑戰,引發國家之間的爭斗,這導致……
下跌階段:
這是一個痛苦的階段,充滿各種爭斗和結構性重組,從而導致嚴重沖突和巨大變革,推動內部和外部新秩序的建立,為下一個新秩序和繁榮建設時期埋下了種子。
現在我們來更詳細地考察每個階段。
上升階段
進入上升階段的條件是……
? ……足夠強大且有能力的領導者獲取權力,設計一個出色的系統,使國家獲取更多的財富和權力。我們通過歷史上的偉大國家可以看出,這一系統通常涉及……
? ……強大的教育實力,這里所說的教育實力既包括傳授知識和技能,也包括培養……
? ……堅韌的性格、良好的修養和職業道德。這些品格通常是在家庭、學校和/或宗教機構培養的。這些品格使人們尊重社會規則、法制和秩序,使國家減少腐敗行為,有效地鼓勵人們融洽合作來提高生產率。一個國家在這些方面做得越好,就越可能從生產基礎產品轉向……
? ……創新和發明新科技。例如,荷蘭人很有創造力,在鼎盛時期,荷蘭的發明占世界主要發明的1/4。其中之一是發明造船術。造出的船能夠開到世界各地搜集大量財富。荷蘭人還發明了我們所知的資本主義。推進發明通常需要具備……
? ……對全球最佳思維的開放態度,從而學習最佳的行事方式,而且……
? ……勞動者、政府和軍隊之間通力合作。
上述這一切的結果是,一個國家……
? ……變得更有效率,并且……
? ……在全球市場更有競爭力,這表現為……
? ……全球貿易份額不斷增長。你通過當前情況可以看到,美國和中國的經濟產出和全球貿易份額幾乎旗鼓相當。
? 隨著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增多,它需要保護自己的貿易路線和海外利益,做好自衛準備,所以必須發展強大的軍事實力。
如果進行順利,這一良性循環就會推動……
? ……收入強勁增長,從而可投資于……
? ……基礎設施、教育和研發。
? 國家必須打造激勵和支持機制,扶持有能力創造或者獲得財富的人們。在以往案例中,大多數最成功的國家都采用了資本主義的手段,激勵和扶持那些富有成效的創業者。中國也利用市場激勵和支持人們致富。要想更好地提供激勵機制和金融支撐,國家……
? ……需要發展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是發展貸款、債券和股票市場。這使人們得以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為創新和發展提供資金,也讓那些創造偉大成就的人得以分享他們的成功。擅長發明的荷蘭人創建了第一家公開上市的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和第一個為其融資的股票市場。這些都是經濟機器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給荷蘭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權力。
? 因此,所有最偉大的國家都在發展世界領先的金融中心,從而吸引和分配當時的資本。阿姆斯特丹是荷蘭在鼎盛時期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是英國在強盛時期的世界金融中心,紐約是現在的世界金融中心,而中國正在推動上海迅速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 如果一個國家通過擴大國際交易,變成最大的貿易國家,它就可以用本國貨幣支付外貿交易,世界各地的人們也希望存儲這種貨幣,這種貨幣就會變成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相較于其他國家,這個國家便可以以更低的利率得到更多的借款,因為別人希望以這種貨幣發放貸款。
這一系列因果關系促成相互扶持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自有歷史記載以來,這些實力就是相輔相成的。所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是沿著這條軌跡向頂部階段發展的。
頂部階段
在頂部階段,國家維持著使其崛起的成功,但在成功的回報中也埋下了衰落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償債負擔不斷加重,從而打破了使其崛起的自身強化機制。
? 這時,國家既富有又強大,勞動者獲取更多的收入。但是,勞動力成本相對提升,競爭力下降,因為其他國家的勞動者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資。
? 與此同時,其他國家自然會復制領先大國的方法和技術,這進一步降低了領先大國的競爭力。例如,英國造船商雇用荷蘭設計師,設計了更好的船舶,并由更廉價的英國工人制造,這使英國人更具競爭力,導致了英國的崛起和荷蘭的衰落。
? 此外,隨著領先大國的人民變得更富有,他們往往不會像以前那樣努力工作,而更享受悠閑生活,追求生活中更精美但經濟效益較低的東西,在極端的情況下,人們會變得頹廢。在走向頂部階段的過程中,從那些通過個人奮斗獲得財勢的人,到那些繼承財富和權力的人,每代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新一代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太多風風雨雨,習慣于奢侈的生活,這使他們在挑戰面前更加脆弱。
? 此外,隨著人們習慣富裕生活,他們會更趨于推斷好時光會持續下去,于是通過借款來享受優越的生活,從而導致了金融泡沫。
?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金融收益的分配不均,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財富差距是自我強化的,富人利用更多的資源來擴大自己的權勢;并且還會影響政治體系,使其為己謀利,并給予子女更多的特權,比如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教育,從而造成了富人與貧困者在價值觀、政治和發展機會上的差距。因此,那些不太富裕的人覺得這個體制不公平,由此產生怨恨情緒。
? 只要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仍在提高,這些分歧和怨恨就不會釀成沖突。
在頂部階段,主要大國的財政狀況開始發生變化。擁有儲備貨幣給予它們一種“過分的特權”。例如,美國因此可以增加借款,從而陷入更深的債務之中。這樣做可以在短期內提高主要大國的購買力,但長期來看,削弱了國家的實力。
? 不可避免的是,國家開始過度借款,不斷地從外國債權人那里舉借大量債務。
? 雖然這在短期內提高了消費力,但從長期來看,它削弱了國家的財政健康和貨幣價值。換句話說,當進行大量借款和支出時,國家看起來非常強大,但其財政實力實際上已經削弱。為了維持超出自身能力的實力,國家不斷借款,用來支撐國內的過度消費,為國際軍事沖突提供資金,這是維持國家地位所必需的措施。
? 此外,維持和捍衛國家的成本比收益還高,因此維持一個國家變得無利可圖。例如,大英帝國變得龐大、官僚,失去了競爭優勢,同時其競爭對手(尤其是德國)不斷崛起,從而掀起了日益昂貴的軍備競賽和世界大戰。
? 富裕國家從儲蓄更多的貧困國家借款,從而陷入債務之中,這是財富和權力轉移的最早跡象之一。這個過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的40倍,美國開始從中國借款。因為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中國人希望存儲美元。
? 一旦國家開始找不到新的貸款人,那些持有國家貨幣的人就會設法出售和退出這種貨幣,而不是購買、存儲、放貸和兌換它。這時,國家的實力開始衰落。
下跌階段
下跌階段通常緣于國內經濟疲弱和內部斗爭,或緣于成本高昂的外部斗爭,或兩者兼具。在通常情況下,國家的衰落是逐步發生的,然后驟然終止。
在內部……
? 一旦債務變得極其龐大,經濟出現衰退,國家無法再借到償還債務所需的資金,就會陷入嚴重困境,被迫在債務發生違約和增印大量貨幣之間做出選擇。
? 這時,國家幾乎總是選擇增印大量貨幣,起初是漸進地進行,最終是大規模發行。這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脹加劇。
? 一般來說,在政府陷入融資困境的同時,國家還面臨一系列挑戰:財政和經濟狀況不佳,財富、價值觀和政治差距巨大,貧富之間以及不同民族、宗教教徒和種族之間的內部沖突嚴重激化。
? 這會導致政治極端主義,使左翼或右翼民粹主義勢力抬頭。左派試圖重新分配財富,而右派則設法讓富人保住財富。這是一個“反資本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通常把各種問題歸咎于資本主義、資本家和精英。
? 在這些時期,富人通常被加征稅收,當富人擔心自己的財富和福祉被剝奪時,他們會轉向自己認為更安全的地方、資產和貨幣。這些資金外流會使國家的稅務收入減少,導致典型的、自我強化的空心化趨勢。
? 一旦財富外流變得嚴重,國家就會禁止這種行為。那些想要逃離的人開始感到恐慌。
? 這些動蕩不安的局勢導致生產率下降,使經濟總體規模縮小,招致更多的沖突,人們為如何分配日益縮減的資源而爭斗。于是,左翼和右翼民粹主義領導人出現,他們承諾會控制局面并恢復秩序。在這一時期,制度面臨最大的挑戰。因為它無法控制無政府狀態。最有可能發生的是,強有力的民粹主義領導人控制亂局和恢復秩序。
? 隨著國內沖突升級,某種革命或內戰將會爆發,推動財富再分配和巨大變革。這可以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維持現有的內部秩序,但更多的是通過暴力手段改變了秩序。例如,財富再分配的羅斯福新政是相對和平的變革,而改變德國、日本、西班牙、蘇聯和中國國內秩序的革命(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并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則明顯更具暴力性。
這些內戰和革命創造了我所稱的新的內部秩序。第5章將會探討內部秩序是如何發生周期性變化的。現在需要注意的一個要點是,內部秩序的改變可能不會導致世界秩序的改變,只有當造成內部混亂和不穩定的力量與外部挑戰交織在一起時,整個世界秩序才會改變。
在外部……
? 當一個崛起的大國有能力挑戰現有大國和現有的世界秩序時,發生重大國際沖突的風險就會上升。特別是在現有大國發生內部沖突的時期,因為崛起的國際對手通常會設法利用這種國內弱勢。如果崛起大國已經具備與現有大國相當的軍事實力,局勢就會更加危險。
? 抵抗外國對手的自衛耗資巨大,但這一支出是必要的,盡管主要國家的國內經濟狀況不斷惡化、處于支付能力最弱的時期。
? 由于沒有和平裁決國際爭端的可行機制,這些沖突往往是通過測試彼此實力來解決的。
? 隨著更大挑戰的來臨,主要國家需要在戰斗與退讓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戰斗和戰敗是最糟糕的,但退讓也是糟糕的,因為退讓會讓對手繼續進攻,也讓國家在考慮站邊的其他國家面前表現得懦弱。
? 惡劣經濟狀況會加劇財富和權力斗爭,不可避免地導致某種戰爭。
? 戰爭的代價極其高昂,與此同時,它推動必要的結構性變革,重新調整世界秩序,使之適應財富和權力的新現實。
? 對一個正在衰落的國家來說,一旦持有其儲備貨幣和債務的債權人對其失去信心,開始拋售這些貨幣和債務,這就標志著大周期的結束。
當所有這些因素(負債、內戰/國內革命、國外戰爭、對貨幣失去信心)交織在一起時,世界秩序的改變通常就近在咫尺。
下圖簡要顯示這些因素的典型發展軌跡。

前幾頁的內容繁多,你可以再細讀一遍,看看上述次序是否符合邏輯。稍后,我將深入分析一些具體案例,展示這些周期背后的規律,盡管不那么精確。人們對這些周期發生的確切時間有較多的爭議,而對發生的事實和背后的原因則爭議較少。
綜上所述,圍繞著生產率增長的上行趨勢線(使財富不斷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存在著產生繁榮建設時期的周期。在這個時期,國家的基本面較為強勁,因為債務水平相對較低,財富、價值觀和政治差距相對較小,人們融洽合作以共同創造繁榮,構建良好的教育體制和基礎設施,擁有強有力且有能力的領導者,以及一個或多個世界大國主導著和平的世界秩序。這是令人愉悅的繁榮時期。但是,繁榮發展一旦變得過度(以往情況總是如此),國家就會進入破壞和重組的蕭條時期。屆時,國家的基本面處于疲弱態勢,負債水平處于高位,財富、價值觀和政治差距巨大,不同派系之間無法進行有效合作,教育和基礎設施落后。在新興競爭對手的挑戰下,國家難以維持過度的擴張,從而陷入充滿爭斗、毀滅和重組的痛苦階段,進而推動新秩序的建立,為新的建設時期奠定了基礎。
由于這些周期是按照符合邏輯的次序、依據永恒普適的因果關系展開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考察所有這些指標,構建一個反映國家當前形勢的健康指數。如果該指數表現強勁/良好,這個國家就處于強勁/良好態勢,在未來一段時期更可能表現強勁/良好;如果健康指數表現疲弱/不佳,那么該國就處于疲弱/不佳態勢,未來一段時期也更有可能表現疲弱/不佳。
下頁表顯示這些指標,我把大部分指標配以不同的顏色和深度。深綠色是非常有利的讀數,而深紅色是非常不利的讀數。這些讀數的平均值決定了一個國家在經濟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就像用8個指數的平均值來衡量國家的總體實力那樣。與那些實力指標一樣,雖然我們可以調整配置,使這些讀數略有不同,但它們大體上具有指示意義。顯示這些指數的目的在于,舉例說明典型的發展過程,而不是考察任何特定的情況。我在本書后面提供了所有主要國家的具體定量數據。
健康指數在大周期不同階段的定量評分

由于所有這些因素(無論是處于上行還是下行走勢)往往是相互強化的,貧富懸殊、債務危機、革命、戰爭和世界秩序的變化常常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場完美風暴,而不是偶然巧合。下頁圖顯示國家興衰的大周期。在經濟蕭條、革命與戰爭時期之后,國家進入艱難的破壞和重組時期,這段時期在很大程度上摧毀了舊體制,為新體制的開啟奠定了基礎,這個過程(圖中以陰影部分顯示)通常需要10~20年(不過范圍變化可能大得多)。之后國家進入較長的和平與繁榮時期,明智的人們選擇融洽合作,沒有國家想對抗世界強國,因為它太強大了。這些和平時期持續40~80年(不過變化范圍可能更大)。
世界秩序的變化(概念化示意)

例如,當荷蘭帝國讓位給大英帝國,大英帝國又讓位給美帝國時,以下的大部分或所有情況都發生了:

對當前所處位置的預覽
如前所述,1930—1945年是最后一個主要的破壞和重組時期,此后迎來了建設時期和世界新秩序(始于1945年)、新的全球貨幣體系(于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建立),以及美國主導的世界治理體系(位于紐約的聯合國、位于華盛頓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新的世界秩序是以下因素的自然結果: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當時美國擁有全球2/3的黃金儲備,當時黃金是貨幣),美國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強國(美國的產出占全球整體水平的大約一半),美國也是最強大的軍事大國(當時美國壟斷了核武器和最強大的常規武器)。
我撰寫本書的時候,已經是75年之后了。主要的舊國家(即主要的儲備貨幣國家)正接近長期債務周期的終點,積累了大量債務,而傳統的貨幣政策已經失效。為了填補財政缺口,政治分裂的中央政府最近發放借來的大量資金,央行設法通過大規模印鈔來提供融資(即將政府債務貨幣化)。同時,財富和價值觀存在巨大差距,崛起的世界大國與主要世界大國在貿易、科技發展、資本市場和地緣政治方面展開競爭。雪上加霜的是,在我撰寫本書時,我們還需要應對一場大流行病。
與此同時,偉大的人類思維與計算機智能攜手合作,正在創造應對這些挑戰的有效方法。如果我們能夠和睦相處,就一定能夠度過這段困難時期,進入一個全新的繁榮時期。我也同樣相信,未來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會給許多人帶來創傷。
總之,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我將進行更詳細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