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級IT架構與運維:云原生、分布式與安全
- 魏新宇等
- 1510字
- 2022-01-14 14:22:56
1.2 保險業中IT系統的發展
建國以后,保險業歷經人保的成立、產壽分離、放開外資保險市場、實現互聯網保險等階段。整體而言,保險業競爭激烈程度增加,壟斷性利潤再難復現。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保險業的信息化建設。
1.2.1 保險業的信息化建設
保險業的發展和信息化建設大致經歷了如下階段。
1992年之前,保險業的業務處理幾乎全通過手工記賬的方式完成。
1992—2000年,保險公司以市、縣為中心逐步實現電算化。在這期間,保險業完成了產壽分離,引入代理人機制,各市、縣開發了大量單獨出單應用。
2000—2006年,保險業進行了全險種、全流程的建設。在此之前,保險公司逐步建立和實踐“以客戶為中心”的思路,堅持以服務為核心的“全險種、全流程”的核心業務系統,逐步開始數據集中。
2006—2010年,保險公司進行了如下建設:建立“全組織、全核算”的績效考核體系;保險業大集中完成;在競爭的驅動下逐漸開始在集中的數據上挖掘業務價值(CC、BI、CRM等)。
2010—2016年,是保險公司IT業務創新的幾年,在此期間保險公司完成了多中心建設、新一代系統建設、IT與業務的融合(理念、戰略、價值鏈、行動),IT架構開始支持快速變化、靈活變化并引導服務的創新。
2016—2020年,保險公司逐步構建互聯網+業務系統,通過構建敏捷的IT基礎架構,構建互聯網核心,與傳統保險核心并存。傳統保險與互聯網保險的對比如表1-2所示。
表1-2 傳統保險與互聯網保險的對比

保險行業的IT建設,也經歷了大量使用小型機以及x86+虛擬化大量普及的過程。以中國人保為例,2011年,它開始進行信息系統全國大集中,2012年采用x86+vSphere虛擬化技術構建了佛山南數據中心。在該數據中心,除了數據庫之外的業務,大多運行在x86虛擬機中。
2016年保監會印發《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里面提到:“充分運用新理念、新思維、新技術,積極探索新產品、新渠道、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的保險業發展新業態、新動力。”這在客觀上推動了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一些保險公司構建了基于容器云的互聯網核心業務。
隨著Kubernetes技術的興起,保險公司也開始構建容器云。如2017年華泰人壽基于OpenShift構建了容器云,2019年農銀人壽基于OpenShift構建了容器云。此外,大地保險也基于OpenShift構建了容器云。從目前看,保險業的IT投資重點有以下兩方面。
- 效率提升方面(RPA、AI),關鍵決策人是首席運營官(COO)。
- 核心現代化(云計算、API、微服務),關鍵決策人是首席執行官(CEO)、首席信息官(CIO)。
1.2.2 保險業的發展展望
2020年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同樣對保險行業造成了較大沖擊。疫情具體會如何影響保險行業未來的發展呢?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市場格局、競爭格局、客戶需求。
從市場格局看:中國保險業在整個亞太地區是增長最快的,2013—2017年中國壽險增長了25%(4000億美元,2017年),財險增長了13%(1500億美元,2017年)。而日本壽險同期增長–1%,財險增長2%。在整個亞太地區,從2000年到2020年,壽險的增長率遠遠高于財險。從CIO的角度來看,2020年保險公司面臨的最大壓力來自監管要求和運營成本。對于中國而言,監管要求云服務合作伙伴必須是本地的,而且數據也必須放在本地。
從競爭格局看:在中國,排名前3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太平保險)占了60%~90%的市場份額。此外保險公司面臨著較大的跨界競爭壓力,如眾安保險、微保等。
從客戶需求看:各年齡段人口占比的變化使保險業面臨巨大風險,尤其是壽險(老年人投保率高可能意味著更多的索賠)。200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約為6.9%,到了2040年,這個數字將變為23.8%。在中國,千禧一代有一定的保險購買需求(如車險、壽險),他們對數字化交互有強烈的偏好。
2020年,亞太保險公司在新銷售、索賠和投資組合方面的收入下降。但亞太地區的IT支出(如軟硬件采購),預計比其他地區反彈得更快,所以整體上我們看好國內保險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