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炮的鑄造與運輸
無論是烏爾班還是穆罕默德二世都清楚,要鑄造這樣的一門大炮并不會太容易。即便是鑄造成功,后續的工作也需要在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撐下才能完成,需要的資金是一個天文數字。比如,在打碎模子取出炮的鑄件毛坯后,要設法用裝在一根長軸上的鉆頭利用水輪機作為動力進行鏜孔。因為裝鉆頭的軸只是一頭有支架,因此,鏜孔常常不能做到精確,而且由于鏜孔工序的問題,模子上原有的誤差無法糾正。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鏜孔后還要進行大炮測試,包括目測,用鐵錘敲打,進行逐步加大火藥量的發射,最后一次發射的火藥量與彈丸重量要相等,等等。在這一過程中,造好的火炮很可能被炸毀,意味著上述煩瑣的過程要全部重來。另外,在制造完后,如何將這個龐然大物搬運到君士坦丁堡城下也是個麻煩。不過,這一切對于冷酷的穆罕默德二世來講完全不是問題。對此,來自畫家讓蒂勒·貝利尼的故事或許是個很好的說明。這個畫家被威尼斯人派到土耳其的宮廷中為穆罕默德二世畫像,他在那里碰上這樣的事:一天宮廷侍衛正準備把頭一個摘下的甜瓜送給蘇丹嘗鮮,可是不知道是御膳房的哪個饞嘴的童仆把甜瓜偷吃了,蘇丹在餐桌上吃不到想吃的甜瓜,就把當值的80個童仆叫來詢問,可是沒有人承認,蘇丹就下令一個個剖開這些童仆的肚子,終于在第28個孩子的肚子里找到了還沒有消化的甜瓜……顯然,盡管時而陷入猶豫,但穆罕默德二世毫無疑問具有馬基雅維利式的殺伐決斷,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對于要付出的代價則完全不予考慮。

☆ 君士坦丁堡城中“羅馬守軍”凄涼的處境,說明君士坦丁堡城墻在圍城戰中的輝煌時代已經結束了

☆ 被認為與烏爾班大炮結構基本一致的“達達尼爾大炮”
在穆罕默德二世的全力支持下。烏爾班很快開始了工作,不久便拿出了首個作品。這是一門銅質火炮,能夠發射272千克重的石球,蘇丹十分高興,馬上將這門火炮架設在割喉堡上,宣布任何意圖通過的船只都必須繳納稅費。于是就有了前面的那個故事:威尼斯人憤怒抗議,認為這種行為會完全阻斷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貿易往來,但蘇丹毫不動搖。當一艘威尼斯商船試圖穿過海峽時,穆罕默德二世(蘇丹)下令開火將其擊毀,使其沉入海中。然后命人從水中俘虜這些驚恐萬分的船員,將他們處死,并將船長處以穿刺之刑,將尸體懸掛在岸上,作為公開的警示。顯然,蘇丹對烏爾班制造的武器感到滿意,但他還想擁有威力更大的火炮。于是命令烏爾班制造一門比之前大兩倍的火炮,以摧毀羅馬人那在千年時間里一直引以為豪的雄偉城墻。烏爾班迅速返回了他的鑄造間,整個1452年秋天,烏爾班都在阿德里安堡督造那空前的巨炮。蒸蒸日上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這位工程師提供了應有盡有的原料。工人挖掘了巨大的專用鑄造窖池,融化了青銅,開始澆注這史上前所未有的武器。對這個艱苦復雜的過程,希臘歷史學家克里托布洛斯寫道:“首先,工匠們用陶土混合被剁得很細的亞麻布,制造了與小山差不多高的模具,接下來,人們把燒制完畢的模具抬進一個坑,在外圍堆上泥土和石塊固定?!痹谙蚰>吖嗳脬~水后,鑄炮流程開始變得險象環生。另一位見證者、土耳其旅行家艾弗利亞·切萊比后來寫道:“大炮開工的日子,廠主、工頭和鑄造工人,還有官員和神職人員全部聚集起來向火爐投入木柴。當熔爐燃燒了24小時之后,鑄造工和司爐工都脫得赤條條的,只穿著拖鞋和保護手臂的袖套,戴著一種露出眼睛的奇怪面罩——在燒了24小時后,爐邊的高溫無法讓人接近,我想說,所謂的地獄烈火也不過如此?!碑敾鹧鏈囟鹊竭_頂點的時候,工人一步步靠近坩堝,他們需要迎著酷熱將銅塊放進爐中,然后用金屬勺去撈銅水表面的雜物。
由于銅水會散發有毒氣體,冷熱不均會引發爐膛爆炸。當銅水注入模具,并最終冷卻完畢時,呈現在眾人面前的是一頭恐怖而非凡的怪獸——“烏爾班大炮”,有時也被稱作“土耳其巨炮”。該炮長達17英尺(約合5.18米),重17噸,炮筒厚達8英寸(約20厘米,以便承受開炮時的巨大沖擊力),口徑則高達30英寸(約合762毫米),足以容納一位成人,所用花崗巖炮彈重達1500磅(約680千克),是那個時代人類所能制造出的威力最大的火器。事實上,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烏爾班大炮”的尺寸已超出了文字的描述范圍。炮口足以供人手腳并用地鉆入,它的炮彈則可以擊穿10多米厚的城墻,將死亡投向城市的心臟地區。幸運的是,今天的我們其實仍有機會一睹這門巨炮的風采。英國倫敦塔曾收藏著一門東方巨型大炮(現已被移至納爾遜堡),這就是聲名遠揚的“達達尼爾大炮”。它由烏爾班的親傳弟子穆尼爾·阿里于1464年設計建造。大炮由青銅鑄成,重達16.8噸,長5.18米,炮管壁厚達20厘米(如此才能承受炮彈發射時巨大的沖擊力)。大炮可發射直徑達630毫米的石彈(相當于24.8英寸,這一口徑已超過了二戰中戰列艦的主炮)。大炮使用重達136千克的火藥,可以將295千克重的彈丸投射到1.6千米之外。這門大炮可以分成獨立的兩段:火藥室和炮管。它們通過螺旋機構連接,使笨重的裝置更容易運輸。一般認為,盡管在尺寸上較為遜色,但這門大炮在設計上與1453年穆罕穆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所用的那門著名的“烏爾班大炮”如出一轍。由于烏爾班大炮已經失傳,“達達尼爾大炮”也就成了“烏爾班大炮”的活化石……1452年1月,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皇宮外舉行了“烏爾班大炮”的第一次試射。大炮置于宮門之外,裝填冗長但順利,隨著一聲地動山搖的轟鳴,炮彈沒入1.6千米外足足6尺深的泥地。一位當時在場的親歷者描述道:“轟鳴聲在地平線盡頭清晰可聞?!倍鴮刻苟”と藖碚f,這是一個痛苦的時刻,從此,“烏爾班大炮”的存在就像噩夢般揮之不去。就這樣,烏爾班實現了他的諾言,而穆罕默德二世則擁有了能令他成就功業的利器。
事實上,穆罕默德二世明白,烏爾班為他制造的這種武器是進攻君士坦丁堡時一招制勝的法寶,能夠讓他趕在西方組織十字軍支援之前征服整座城市,否則他就會重蹈過去的一千年來無數挑戰失敗者的覆轍。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意味著整個基督教世界將完全暴露在土耳其的兵鋒下。所以這對穆罕默德二世來講意味著,他最大的敵人不是羅馬人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不是君士坦丁堡的狄奧多西城墻,而是時間。必須與時間賽跑,搶在基督教世界再次組織起十字軍來增強拜占庭力量之前,用最短的時間將巨炮從阿德里安堡鑄造廠運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然后將之擊碎。穆罕默德二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一邊命令烏爾班的鑄造廠繼續工作(烏爾班的鑄造廠持續工作,但此后的大炮在體型上往往比不過第一門巨炮,雖然有些火炮的長度也達到了驚人的4.27米),一邊著手將已經鑄好的這門巨炮移動到它應該出現的地方。雖然將巨炮順利運往225千米外的君士坦丁堡成了對蘇丹新的挑戰。好在蘇丹手中掌有巨大的資源:整個過程由木匠和石匠打頭陣,將小山推平并建造橋梁,同時動用了400人以及60頭牛作為搬運隊,負責拉動大炮緩慢經過色雷斯的鄉村地帶,速度極慢,每天只能前進4千米。穆罕默德二世自己則率領大軍于1453年的3月23日出發。直到六周后(四月初)巨炮才運抵君士坦丁堡城下,此前工兵已經做好了火炮發射的場地準備(諸如清除灌木,平整地面,等等),并且在據城墻228米開外修筑了一系列火炮工事。蘇丹沿城墻的薄弱地點布置了14到15個炮兵陣地。烏爾班大炮布置在蘇丹帳篷前的顯要位置,以便蘇丹隨時監督戰果。炮兵陣地通常布置一門主炮,同時環繞大量小口徑火炮作為輔助,奧斯曼土耳其士兵稱之為“巨熊周圍的幼獸”。它們可發射從90.72至680千克的炮彈。雖然有目擊者夸張地稱,穆罕默德二世擁有極為龐大的火炮陣容,但實際上他很可能只擁有69門大炮,不過在當時也算一支驚人的炮兵力量了。當然,攻城部隊也少不了裝備一支傳統的投石機部隊作為輔助。為了安裝這些笨重的金屬大炮,工人們動用了復雜的滑輪系統,為了預防守軍火力摧毀這些昂貴的兵器,特意安裝了木質的護盾為大炮提供防護,而炮彈則由艦隊從黑海北岸運來?;鹋诎嘤捎柧氂兴氐膬山M隊員構成,全面負責火炮的布置、裝填、發射乃至維修。在那個年代,操作這些重炮需要很長的時間、耐心和技術。首先要向炮筒裝載火藥,接下來再小心地放入適當口徑的炮彈。調整射擊俯仰角度則全靠炮兵往炮架下嵌入不同尺寸的木楔子,一些巨型木梁墊在火炮下,以便發揮減震器的作用……盡管上述這些過程頗費周折,但在1453年4月10日之前,這門史無前例的巨炮還是安裝完畢,做好了發射的準備。

☆ 盡管上述這些過程頗費周折,但在1453年4月10日之前,這門史無前例的巨炮還是安裝完畢,做好了發射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