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如果說你陳勝不是一般人,僅有鬼神相助是不行的,還得來點兒實際的行動。陳勝把目標對準了這支押解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將尉,只有砍了他們,這支小股部隊才會死心塌地跟著自己造反。
于是,還是吳廣出馬,他買了好酒好肉送到兩位將尉面前,很快便把他灌醉了。然后故意揚言要逃跑,喝得醉醺醺的兩位將尉果然被激怒了,責罵和鞭打吳廣,引起士兵們不滿,群起而哄之。吳廣奮起奪下一名將尉佩劍將其殺死,陳勝也乘勢殺了另一名將尉。
如果雨停了,大家加把勁兒還可能趕到漁陽。如今把主管的官員也殺了,大家最后的一絲希望也破滅了,徹徹底底沒有退路可言了。大家如沒頭的蒼蠅一樣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這是收攬人心的最佳時機。
陳勝乘機開始了他那準備多日的精心演講。大意是這樣的:
各位父老鄉親,我們在這里遇上了大雨,已經不能按期抵達漁陽了,而誤了期限大家都要被斬殺,即便僥幸不被砍頭,戍守邊塞十分之六七的人也要送命。橫豎都是一個死,大家還不如拼一把,跟著我干,說不定還有條活路。再說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我陳勝不信這個邪。
這番鏗鏘有力的話說出了大伙的心聲,把人們的情緒給煽動了起來,再加上吳廣等人的推波助瀾,大伙的血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很快就達成了集體造反的協議。
于是陳勝領頭,吳廣則當了副手,大伙袒露右臂作為標志,筑壇盟誓,詐以公子扶蘇、楚將項燕之名,宣布起義。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陳勝沒讀過什么書,懷揣著對富貴生活的無限渴望,僅靠900人,在赤手空拳的情況下就敢高舉造反大旗,公然和秦國叫板。真是個純爺們,這種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讓人佩服。
陳勝起義后,附近飽受秦苦的老百姓紛紛“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加入起義隊伍。起義軍很快便攻下了大澤鄉,接著攻陷了蘄縣、铚縣、酂縣、苦縣、柘縣、譙縣。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勝利讓造反部隊像滾雪球般迅速壯大起來,當陳勝親率大軍進攻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時,部隊已經擁有六七百輛戰車、千余騎兵、數萬步兵。
攻下陳縣后,陳勝自封為王,建立了國號“張楚”的政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
但是從陳勝建立張楚國到滅亡,僅僅存在了6個多月的時間,讓人不免深感惋惜。不管怎么說,陳勝實現了當年立下的富貴理想,雖然說只有短短的6個月時間,也算不枉此生了。
陳勝的富貴夢雖然破滅了,但他帶頭造反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這就如同陳勝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他的任務就此終結了,但牌局的終點會直指秦國的覆滅。
經過陳勝吳廣這么一折騰,天下便亂成一鍋粥了。
以前秦始皇嬴政在位時,恨不得和自己過不去的人刀對刀、槍對槍地互砍。可惜,那幫和嬴政尿不到一條褲子里的人卻沒那么傻,明知道斗不過嬴政,干嘛要往刀口上撞呢?所以更樂意在地下活動,搞個暗殺或恐怖襲擊之類的事情。
等嬴政死后,這幫人根本沒把胡亥放在眼里,都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番。結果被陳勝搶先放了第一把火。
當時每個反秦的人都有這么一個想法——機會終于來了。
魏國有名的知識分子張耳、陳余都是上過黑名單的人,在嬴政時代便被全國通緝。幸運的是直到嬴政駕崩,也沒被碰到一根毫毛,足見這二人的潛伏功力之深,不亞于天津站的余則成。等到陳勝起來造反時,張耳、陳余便前去投靠陳勝。陳勝對于這兩位與秦朝死磕的勇士也倍加佩服,便派他們隨同自己的手下武臣前往趙地造反奪取地盤。后來,張耳、陳余鼓動武臣自立為趙王。
武臣手下的部將韓廣被派到燕地,當地的反抗組織就擁立他為燕王,宣布獨立。
狄城人田儋是原齊國王族,這個家族畢竟是戰國時代的豪門貴族,雖然齊被滅國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架子還沒倒,也趁亂在齊地自立為王。
占據魏地的周巿看到天下都在鬧革命,自立為王,便也蠢蠢欲動,但由于出身卑微,就立魏宗室弟子魏咎為魏王,他自己則當了宰相。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個魏王就是個傀儡,而周巿才是實際的掌權者,就這樣,周巿也脫離了陳勝集團。
陳勝部將秦嘉也聯合當地的部落貴族長老立景駒為楚王。
這些是割地稱王比較有代表性的造反部隊,當然還有許多沒有割地稱王的小股造反隊伍,如張良、英布、項梁與項羽、劉邦等眾多小集團。
嬴政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剛剛入土也就一年時間,神州大地便又恢復到了統一前的樣子,甚至比統一前還要亂。
總之,陳勝的一把火已經把天下攪亂了,此時的劉邦在做什么呢?
前面已經提到劉邦被逼上了芒碭山,所以此刻的他還在大山里當他的山大王呢。
雖然跑路逃竄是被逼無奈的選擇,但好歹保住了自己的小命。相對于當公務員時的穩定瀟灑來說,這種山高皇帝遠當大哥的日子,也別有一番風趣。雖然劉邦有時候也想念自己的老婆孩子,但作為一名逃犯,自己照顧自己都夠嗆,哪里有余力照顧老婆孩子呢,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人活著就要喝水吃飯,在芒碭山喝水不成問題,有的是山泉小溪,吃飯就難了。總不能天天挖草根吃樹皮吧。所以,劉邦也少不了帶著手下去干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
沒辦法,這都是為了活命。
雖然是干著類似于土匪的事情,但劉邦卻不這么認為,因為土匪殺人放火,什么缺德的事情都干,而劉邦這一伙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所以劉邦把自己的“搶劫”行為美其名曰為“借糧”。
在那個年代,能活命并填飽肚子,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
再加上,人們謠傳在芒碭山的劉邦每天喝酒吃肉,日子過得逍遙無比。于是,隔三岔五就有人前來投奔劉邦,最后竟然聚集了幾百號人。
就這樣,劉邦在山林中“憋屈”地生活著,等待著朝廷的大赦,好過上正常人的日子。但天下的風云變幻把他推到了歷史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