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昆蟲交朋友
小明明對大自然里發生的事情特別感興趣,特別好奇。周日,爸爸帶他去郊外旅游,看到小溪里歡快地游動著的小魚,小明明問爸爸:“小魚在水里會不會睡覺、怎么睡覺呢?”
爸爸不由怔住了,回答不出來。小明明抬頭看到樹上的鳥兒,又問爸爸:“那鳥兒長不長牙齒啊?”
爸爸又怔住了,小明明等不及爸爸回答,又提出了第三個問題:“蝴蝶為什么長得五顏六色的?”
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當會計師的爸爸不由陷入了深思。第二天,他特意去了一趟書店,回來后就送給小明明一件禮物——一部精裝版的《昆蟲記》。翻著厚厚的書,爸爸對小明明說:“別看這部書這么厚,那是大作家法布爾和昆蟲做了好朋友才寫出來的。”
“什么,人能和昆蟲交朋友?”小明明聽了,不由大為驚訝。爸爸認真地說:“如果你想了解它,熟悉它,你就必須和它交朋友。”
小明明并不相信,疑惑地問道:“昆蟲又聽不懂人說的話,怎么和它交朋友啊?”
“昆蟲聽不聽懂人說的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能夠聽懂昆蟲說的話就行。”爸爸認真地說道。他告訴小明明,法布爾為了能聽懂昆蟲說的話,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法布爾從小出生在法國南部山區的一個小村莊里,父母都是農民,他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貧困和艱難中度過的。小時候的法布爾,別說圖書,就連識字畫片也沒有。他和小伙伴們只能打土仗,捉“俘虜”,做占山為王的游戲。他們幾乎成了一群一身泥土的“野”孩子。小時候的法布爾有一點和小明明相同,就是對大自然里發生的事情特別感興趣,也總喜歡給自己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他的父母親也都回答不出來。于是,年少的法布爾便只好時常留心觀察,自己尋找答案。有時深夜,他只要聽見房屋背后荒草灘里響起一陣“唧唧唧”的蟲鳴聲,就會悄悄地從床上爬起來,穿上鞋,摸黑到草叢中,去一探究竟。
有一天,父親趕集回來,給他買了一張“動物掛圖”和一本寓言集。寓言集里有許多禽獸、小蟲的精美插圖,法布爾愛不釋手,更癡迷上了對昆蟲的研究。
法布爾7歲那年,家里送他到鄰村的一所小學讀書。這是一所設備非常簡陋的學校,全校只有一間茅草屋,一名教師。這位老師是一位動物愛好者,飼養了豬、雞、羊、鴿子、黃鶯、蜜蜂,還有一只招人喜愛的小刺猬。法布爾在這兒除了功課,還學到了不少小動物方面的知識。
有一回,他在大路邊,發現一群螞蟻在搬運一只死蒼蠅。螞蟻們像在緊張地從事一項巨大工程,有的拼命拉,有的調兵遣將,有的傳遞信息……多繁忙的勞動場面哪!法布爾被吸引住了,他趴在路邊,掏出放大鏡,一動不動地觀察螞蟻們的行動。下地勞動的人們從他身邊走過,看見他趴在那兒;他們結束勞動回家時,他還趴在那兒,居然整整趴了一天時間,連回家吃飯都忘了。
為了追趕捕捉一只小蟲,他常常喘著氣跟著蟲子奔跑。有時候,為了不損傷蟲子的腿或翅膀,他寧愿自己絆一跤。他生病躺在床上,當他看到幾只凍僵了的昆蟲時,便把它們放進自己的懷里。昆蟲慢慢地蘇醒了,法布爾特別高興。
那些大人們不知道,其實,法布爾是在和昆蟲交朋友啊!他深知,只有友好地對待昆蟲,昆蟲也會友好地待你。他研究昆蟲,進入到了“忘我”的境界。為了謀生,年僅十四歲的法布爾就外出打工,在鐵路上做苦工,在市集上賣檸檬,經常在露天過夜。然而,雖身處困境,法布爾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從未中斷過自學。終于,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法布爾寫出了《昆蟲記》這樣的巨著。一百多年來,法布爾的這部名著已被譯成十三種文字,激發了幾代青少年對自然科學、生物學的興趣。
“你問我的那些問題,這部書里應該都會有答案。法布爾始終認為: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悟性和恒心。”爸爸最后對小明明說,“法布爾探索昆蟲世界,從而發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你對昆蟲和動物世界有興趣,相信通過自己的觀察,也會有新的發現。我們做任何事情,只要投入,只要專心,沒有做不到、做不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