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崇蒙媚夷
- 明朝:為天地立心
- 半百老公子
- 1579字
- 2022-01-09 13:00:00
劉基一臉正氣地道:「橫渠先生的易說:『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則以生物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明道先生(程顥)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
接著說:「天地之大,何者有心?萬物之繁,何者有靈?人生于天地之間,為萬物之靈,為天地立的心,當然是人民之心,百姓之心。一般讀書人以『仁』、『孝』之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是儒家的『天心』。」
「劉某認為,要為天地建立起『仁愛公平』之心,其實就是為百姓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起良好的風俗習慣,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出公平仁愛之心。」
楊善澄聽了道:「天地之心?人民百姓之心;施主如此說也有道理,建立仁愛公平之心是好的,但什么是施主所謂的『正確的價值觀』?」
劉基嘆了一口氣道:「自宋代以來,中原百姓長年來為異族所欺壓與統治,價值觀已然偏頗,大金朝時期雖因『借才異代』逐漸漢化,接受儒家的思想,但北方文人、百姓以強者為尊,崇尚與女真的貴族交游,奉女真族為尊。」
接著說:「大蒙古帝國更是版圖無以言之的霸權,跨越西域幾千里;而元朝在成宗時,經過一系列爭戰及部族會議,獲得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與伊兒汗國等四大汗國,承認大元朝為大蒙古帝國的宗主國。」
「大元朝皇帝為名義上的『蒙古大汗』,為當今獨一無二的霸權之主,蒙古族更成為了北方文人、百姓所追隨崇拜的對象。」
「最重要的,南宋末年,當年曾經戮力抗元的將士、士大夫及百姓,都已遭到大規模屠戮,還愿抗元者十者無一;加以朝廷停辦科舉,大量使用西域各族的色目人,遺留下來的文人,對蒙古族、對外夷貴族,趨之若鶩,『崇蒙媚夷』成為文人百姓潮流。」
劉基心中甚為感嘆,接著又說:「在官員普遍存有蒙古人至上,色目人次之,漢人(原金朝治下人民)再次之,南人(南宋治下漢人)最低下的四個階級觀念,以及在奴隸制、佃農制的元朝制度下,百姓已習慣地奉蒙古族為主、為尊。」
「且對來自各方夷族的色目人,亦是諂媚;雖然有部分士人、百姓活不下去,趁機作亂,但大多不成氣候,不久隨即便被朝廷平定。」
「靖康之變后,在金朝、大元朝兩朝兩百多年來統治,經過幾代人傳承,『崇蒙媚夷』成為中原百姓『該有』的價值觀,跪謝承歡、奉女生子,更是北方人民常見風俗。」
四仙聽了也是深有體會,雖然四人已出世修道,但過去,確實看著人民對著蒙古、女真等族的貴族官員,奉承阿諛,卑躬屈膝。
一些窮人家庭,甚至希望女兒能生個蒙古人,讓生活能過得好一些,將新婚初夜獻給蒙古人、色目人官員等,可能一開始是為了溫飽,后來觀念上已變成外族人「最好」。
劉基嘆了氣道:「這種不『正確』的價值觀已深植民心,尤其北方人民,對于蒙古族、色目人的不當行為,士人、百姓也不究其原由,自行為其行為合理化,幫其找理由、找借口。」
「甚至,自甘承受不公平待遇,自我貶抑、自我奴性;無視在種族上、階級上所受到的歧視,推崇蒙夷、尊崇蒙夷,盲從蒙夷,更以批判自族、抹黑有志之士為己任。」
劉基說完,看了四仙一眼,提高聲調再一次正氣地說:「劉某志向便是『為天地立心』,給百姓立下公正仁愛之心,不偏從、不盲崇的心態,建立平等正義的正確價值觀,良善的風俗習慣。」
「要革除崇蒙媚夷的心態與價值觀,就要由根本做起,要改變只能從朝廷做起,由上至下,從體制上、教育上著手。」
「然而,只要大元朝仍然統治天下,制度不改、律法不修,儒士能做的如同螞蟻撼樹,最后志消、身殞。」
接著對邱玄清道:「邱道長,過去還年輕時,劉某礙于大元朝根基穩固,作為有限,自認無法做到『為天地立心』,僅能勉力地『為生民立命』。」
「如今,各地豪杰四起,劉某夜觀星象、卜筮易卦,大元國祚將近,新的皇朝不久之后將誕生。」
劉基感嘆的看向天際,說道:「劉某現今已年過半百,目前的中原局勢,也正是上天給劉某最后的機運,所以才會對邱道長送來的『中原山河形勢圖』甚為歡喜。」
對著邱玄清道:「邱道長認同劉某的這番話,認同劉某未來打算的作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