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副將軍常遇春「追之不及」,讓擴廓帖木兒給跑了,但總是大勝一場,還收編了四萬多蒙古兵、四萬多匹馬,收獲頗大,也算是「戰(zhàn)績輝煌」。
所以朱元璋除了松了一口氣,其實也是蠻高興地。
只是此次戰(zhàn)事,沒擒獲擴廓、沒殲滅大軍,以擴廓軍如此驍勇善戰(zhàn),未來將是大患;若是前往上都,與大元朝廷會合?
朱元璋放下戰(zhàn)報,看著征進(jìn)陣圖,左思右想,東走西晃的,煩惱啊!
唉!終是難辦啊!
嗯!這征進(jìn)陣圖…,劉基?對了,找劉基商量。
誒!三個多月前(八月初九)才讓他告老還鄉(xiāng)呢?這就找他回來,好像有些太急了吧?
可其他這些人,辦事還可,謀事可不行;謀事?都只會謀自己利益之事,不如劉基的靠譜,至少劉基謀的「利」,是他「為天地立心」的大志,正是謀朕大明朝的基業(yè),還是召劉基回來吧!
唉!當(dāng)時借口妻喪,讓他走得冷冷清清地!就這樣召他回來,實在有些對不住!
嗯!找他的好友宋濂,幫我寫一篇情文并茂的詔書,叫他回來吧!
………
除了「手書」詔書,要劉基趕快回來外,自從去(吳元)年群臣勸進(jìn)登基以來,從最早的「登基即位」禮儀開始,這陣子只要在京師里,便是要儒臣們「制禮作樂」。
據(jù)劉基等「正統(tǒng)」儒家所言,儒術(shù)為治世之術(shù),為帝王統(tǒng)治之術(shù),最崇尚「禮樂」的周朝,綿延傳世八百多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算),所以「制禮作樂」非常非常地重要。
不過,作樂后來暫停了,因為最懂「雅樂」的協(xié)律郎冷謙;劉基申請「致仕」時,便一起告老還鄉(xiāng)去了。
倒是「制禮」這方面,在這么多儒臣們的「努力不懈」,從古代、周朝、漢朝、唐朝、宋朝,中國曾經(jīng)文明昌盛的年代,查古籍、追史料,「鍥而不舍」搜集整理后,終于制作出大明朝各式的「禮儀」,無數(shù)的繁文縟節(jié)。
………
從冊立皇后、皇太子《冊、寶制度》,以及冊《皇后皇太子禮儀》開始
《皇太子朝謝中宮儀》《諸王賀東宮儀》《諸王賀中宮儀》《內(nèi)外命婦賀中宮儀》…
《百官進(jìn)表箋賀皇帝皇后儀》《進(jìn)賀中宮受冊表箋儀》《百官進(jìn)箋賀東宮儀》《開讀詔赦儀》…
《祀圓丘儀》、《祀方丘儀》、《祭宗廟儀》、《祀社稷儀》《宗廟月朔薦新禮》…
《釋奠先師儀》《祭所過山川儀》…
《軍禮》《皇帝親征告祭天地廟社儀》《祃祭儀》《遣將告祭廟社儀》《遣將出師受節(jié)鉞禮儀》《出師祭告儀》《祃祭軍牙、六纛儀》《大將奏凱儀》《祭武成王廟儀》《凱還告祭廟社儀》《論功行賞儀》…
《正旦朝會儀》《皇后正旦冬至朝會儀》《錫宴之儀》《皇妃以下及內(nèi)外命婦行儀》《宴會命婦儀》《東宮朝賀儀》《三師朝賀東宮儀》…
儀繁不及備載………………
這還不打緊,為了擺脫蒙古「蠻族」不成體統(tǒng)的服飾裝扮,連朝廷各階官員的穿著,連后宮皇后、嬪妃、太子諸王等穿著,甚至內(nèi)使服制,都要詳細(xì)規(guī)范、定制。
………
洪武二年,春正月初一、丙申日
朱元璋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群臣。
宴畢,上見諸功臣進(jìn)退有禮,召前諭之:
「朝廷之間,以禮為主,人之有禮如衣之有章。」…
今觀卿等雖出身行陣,而進(jìn)退周旋不失禮度,朕為之喜!
卿等能始終如此,何患后世無稱道之者?
這些禮儀制度,讓君為君、臣為臣,后宮有規(guī)矩,儒術(shù)果然是傳世之術(shù)啊!
不只如此,為了改變大元朝統(tǒng)治時期,民間習(xí)俗的崇蒙媚夷,支持提倡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
大明朝時期,也就有大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的詔命。
朱元璋對中書省及禮部官員道:「明有禮樂,幽有鬼神,若城隍神者歷代所祀,宜新封爵。」過去朱元璋曾經(jīng)常駐的城池所在,都有所封。
………
京都城隍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禮部撰《京都城隍制》文;
北京開封府者封為「承天鑒國司民顯圣王」,撰《開封城隍制》文;
臨濠府為「承天鑒國司民貞佑王」,撰《臨濠城隍(制)》文;
太平府為「承天鑒國司民延烈王」,撰《太平城隍(制)》文;
和州為「承天鑒國司民靈護(hù)王」,撰《和州城隍(制)》文;
滁州為「承天鑒國司民靈佑王」,撰《滁州城隍(制)》文;五府州皆正一品。
余在各府州縣者,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也訂《各府城隍(制)》、《各州城隍(制)》《各縣城隍(制)》等文。
………
當(dāng)然,朱元璋登基后,突然變得這么地「崇禮」,最初是受劉基為了進(jìn)行他的「大志」,要改革百年來的陋俗,就要從禮儀開始,所以隨時以孔孟之說「導(dǎo)之」朱元璋。
而從登基以來,朱元璋倒是在「制禮」制上癮頭了,制得不亦樂乎!
………
朱元璋急著召回劉基,除了寫一篇情文并茂的詔書外,為了給劉基面子,正月初十,特別詔令中書省,立功臣廟于雞籠山,其中七人還配享太廟,這些已亡故功臣有誰呢?
金華之變的胡大海、耿再成,龍灣大戰(zhàn)的水師大將張德勝,攻打陳漢的桑世杰、趙德勝,以及死在「東吳」的廖永安、俞通海。
相對于后五人,胡、耿兩人,尤其是胡大海,更是劉基熟悉之人,也是當(dāng)年與朱元璋一起去青田,請劉基「出山」之人。
且訂禮樂、改習(xí)俗,改變大元朝代的禮俗,也是革除「崇蒙媚夷」方式之一,是劉基最為在意之事。
朱元璋雖未明說,但都做到如此地步了,不論是于公于私,劉基當(dāng)然收到詔書,便趕緊回京效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