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與科技的融合
金融發展史:一部與技術不斷融合的歷史
金融行業歷來是先進技術應用的先行者,金融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與技術不斷融合的歷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通過撮合資金的供給與需求來實現,這一過程的核心是風險管理和風險定價,本質是風險相關信息的收集和處理。現代信息科技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可以分為電子化、互聯網化和移動數字化三個階段。
電子化階段著重于信息技術的后臺應用,即以現代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匯總業務數據,實現辦公電子化,提升業務處理效率。這一階段的技術運用主要集中在后臺支持部門,以實現管理、辦公和運營的電子化與自動化。代表性應用包括辦公系統、交易系統、賬務系統、信貸系統等。
互聯網化階段聚焦于前臺和渠道的線上化。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對接資產端—交易端—支付端—資金端,業務流程從線下遷移到線上。互聯網化改變了前臺業務的實現方式,實現了從銷售到服務,再到資金收付的前、中、后臺的信息共享、流程再造和業務融合。代表性應用如網上銀行、互聯網基金銷售等。
移動數字化階段強調業務前、中、后臺全流程數字化和科技應用。金融機構利用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前沿技術,通過端到端全流程的自動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改造,改變傳統金融獲客、客服、風控、營銷、支付和清算等前、中、后臺業務,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運營效率。代表性應用如大數據征信風控、智能投顧、風險定價、量化投資、移動支付等。
金融科技的定義和內涵
金融科技(FinTech)是通過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將數據、技術和金融聯結起來,形成新的金融服務、組織和模式。全球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將金融科技定義為金融服務領域中以技術為基礎的創新。這一創新可能會導致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應用場景、新的業務流程或新的產品出現,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以及金融服務的提供產生重大影響。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中將金融科技定義為“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
金融科技市場的參與者
數字科技和消費者行為的變化,正在快速改變著市場參與者的特性。這一變化要求金融監管做出相應的回應,以維護金融體系的完整和穩定。金融科技市場是一個高度動態的市場,參與者主要有四類:一是初創企業和新興企業,二是平臺科技巨頭,三是傳統金融機構,四是監管部門。
初創企業和新興企業是指那些處于技術研發早期階段的企業。典型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致力于找出金融服務領域的“痛點”,即一些現有的解決方案做得不好或根本做不到的環節,繼而尋求提供極致的技術補救措施,例如生物識別技術和大數據服務。初創企業的商業模式,一是直接向客戶提供服務(To C),二是向現有的金融機構提供外包服務(To B)。
平臺科技巨頭是指新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的大型互聯網平臺型科技企業。它們的初始業務領域可能是電商、社交、娛樂或電信行業,在業務發展過程中迅速積累了龐大的客戶群體,并從這些特定的客戶關系中囤積了大量的數據。在利益的驅動下,它們開始尋求利用這些數據為現有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平臺科技巨頭通過算法形成對客戶的選擇和偏好的認知,比傳統的金融機構豐富細致得多。最初,科技巨頭會向金融機構出售數據,或成為金融機構的銷售渠道;之后,它們會傾向于自己提供金融服務,實現流量變現。此外,這些公司通常還作為傳統金融機構的云服務或技術服務的提供商。
傳統金融機構主要是指傳統的持牌機構。在科技巨頭的競爭壓力和用戶行為改變的雙重推動下,它們不斷運用新的技術以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繼而改善客戶的體驗。傳統金融機構在業務驅動下,致力于以金融科技轉型為方向,在人才隊伍和技術研發上投入巨資,以適應金融科技市場的快速轉變。在科技的應用上,傳統金融機構這個群體的光譜很廣,既有領先者,也有跟隨者,還有落后者。
監管部門既是金融科技領域的監管者,也是參與者。監管部門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包括支付系統、征信系統和數字貨幣。監管科技(RegTech)將數字技術運用于合規監控和審慎監管,致力于實現金融監管的數字化和自動化,提高監管質量和效率。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在金融科技的創新過程中,還需要與其他市場參與者進行技術上的對話,所以監管部門必須具備金融科技的前沿知識和擁有一支能適應技術環境快速變化的專業隊伍。
本書的研究范疇和重點
金融科技市場的參與者眾多,本書的研究聚焦于新進入金融領域的互聯網平臺科技巨頭。雖然缺乏嚴格的學術界定,但在大部分語境中,這些平臺科技企業被簡稱為金融科技公司。從宏觀審慎的角度來看,大型的平臺金融科技公司具有系統重要性。正因如此,對平臺金融科技的監管研究才非常必要和迫切。平臺科技巨頭究竟有沒有介入金融服務領域,介入了哪些應該受到監管的金融活動,都需要給予明確的回答。否則,金融監管就無法發揮其作用。
金融服務涉及重大的公共利益,存在外部性和系統性風險,需要受到審慎監管。現實中,平臺金融科技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和合規文化差異巨大。前者強調創新,“法無禁止即可為”;后者強調合規,“法有規定才可為”。這種治理和文化的異質性,使得金融監管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具有一定的矛盾,如何在技術創新與合規發展方面取得平衡,成為金融監管的難點,值得深入研究。
本書的研究重點包括:第一,分析我國平臺金融科技的演進路徑和商業模式,以及如何正確地看待金融科技創新的作用;第二,討論平臺金融科技的風險和數據治理問題,包括壟斷問題、倫理問題、信用風險和系統性風險;第三,探討平臺金融科技公司監管的目標框架、基本原則,以及數據治理的特有原則和制度框架;第四,提出完善平臺金融科技公司監管的建議,包括監管方法創新、數據監管的重點領域,以及探索建立個人數據賬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