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形成的公司股權架構
最近,一位從事保健食品行業的“80后”老板來參加《老板利潤管控》課程的復訓。在課間休息時,他與我聊天,說最近兩年時間,他迅速把企業做大了,去年一年就有4000萬元左右的凈利潤。但是,他一下子不知道怎么管控這些突然增加的財富。
除了買了幾套房子(其中有一套是600萬元左右的別墅),買了一層價值3000萬元左右的寫字樓,還買了200萬元左右的理財保險……剩下的錢不知該怎么處置。關鍵是他這些錢基本都沒怎么繳稅,客戶不需要發票,供應商也不給他提供發票。所以,他隱隱地有點兒擔心,銀行卡里面突然增加了這么多錢,萬一國家稅務部門來查的話,自己也解釋不清楚,都是未完稅收入。
對于財富,老板們一方面需要構建一個“財富地圖”(財富布局圖),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收入合法性的塑造。
在眾多的“財富地圖”中,除了有銀行存款、保險、債權、股票、貴金屬、房產、汽車、無形資產、古董字畫等,還有非常重要的兩項:一是“未來隱形投資”,如教育、慈善、人脈、子女;二是財富中最重要的一大塊,就是“實業股權投資”。
這里,我們重點探討“股權投資”問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需要重新梳理股權架構,否則就會出現諸多問題,如多繳個人所得稅、資金轉移通道難以打通等。
再者,民營企業中大多數為家族企業,經歷了二三十年的創業和發展后,80%已有相當規模的民營企業在未來3~10年都將面臨交接班的問題。由于民營企業的股權高度集中在少數家族成員手中,交接班將會引發企業股權結構的變更問題。
股權結構問題幾乎是家族企業最核心、最容易產生糾紛的問題,同時股權結構設計往往又涉及家族成員分家、吸收外部投資者、產業上市等一系列復雜問題。
因此,如何合理設計股權結構,使之既滿足民營企業家現階段對公司控制的需求,又能適應未來股權的變更交接,就成為我們財務咨詢工作中時常遇到和需要量身定做的課題。
中國民營企業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從一家公司做起,隨著企業的發展與壯大,一步一步地發展到擁有多家公司,基本都是根據需要逐步增加公司、注冊新公司,并且絕大多數企業都是用自然人(如老板、老板娘,或者老板的親戚、熟人)當股東,很少用法人企業當股東。
在公司發展和擴張的過程中,老板基本沒有認真思考、設計過股權架構,這也是民營企業非常常見的一個問題。公司的股權架構設計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公司的法人代表、股東等股權架構沒有提前進行過規劃和設計。
廣東某市有一家企業,這家企業的老板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創業,以生產辦公桌等家具起家,經過幾年的發展,做得非常成功。
20世紀90年代末,很多國有企業開始改制,當時該市的一個百貨大樓因為虧損要賣掉,市政府相關領導找到這位老板,建議他買下這棟大樓。該老板一方面有資金,另一方面認為聽領導的話總沒錯,就收購了。剛買下大樓的時候,他也沒有想好要做什么,因為百貨大樓地理位置不錯,買完以后才決定把大樓專門用于展示和銷售家具。從此,這家企業開始涉及家具貿易、百貨商場、商業地產等領域。
后來,這家商場經營有道,效益非常不錯,當地政府又找到該老板,打算再劃撥給他一塊地皮讓他開發。該老板獲得土地以后,建大樓、蓋酒店,賺了不少錢,接著又通過商業地產等名義拿了大量土地,專門建設寫字樓和住宅,正式進入房地產行業。
再后來,該老板又成立了一家物業公司,收購了一家科技公司和一家材料公司。至此,該老板已經有了包括3家房地產公司、2家物業公司、4家酒店等共計22家公司。而這22家公司的股東集中在少數兩位個人自然人手上(自然人股東),或者是老板本人,或者是老板夫人,接近100%的股份都是老板和夫人共有的,有個別公司的股份是由老板弟弟代持,實際還是老板本人的。
直到現在,如圖2-1所示,20年過去了,這些公司的股權架構始終是這種形式。

圖2-1 公司股權架構形式
針對上述案例的情況,畫出股權結構圖以后我們會發現,這些企業的股東都是自然人,公司與公司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關系,但基本上都是平級。這樣導致的結果是這些公司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呈分散狀態,不能形成疊加效益,沒有戰斗力。
浙江某企業成立了21年,主營業務為建材生產制造與商業地產。下屬有GH家居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年營業額1億元左右的建材制造公司、年營業額2000萬元~3000萬元的木工制板等,共11家企業。
該企業在建立初期,一直是經營建材生產,從2006年開始自營木材貿易(可以開取發票,降低成本,并可供應兄弟廠家),其中蘇州辦事處年營業額5000萬元左右。后來,該企業又單獨成立銷售公司(廣東HZ建材有限公司)。
2003年,市建材市場要出售,老板就將其買了過來,企業開始介入商業地產板塊。
2009年,該企業進入廣西,拿了200畝地用來建設建材市場,但實際用不完200畝,于是又成立了城市綜合體,即大型購物中心、汽車城、酒店、GXGH集團有限公司,并派生出房地產、物業等業務領域。
2013年,該企業收購了廣東FT公司及其塑料包裝公司,這兩家公司的營業額共約5000萬元左右(企業老板主要看中了這兩家公司的土地,在某市中心唯一核心的工業用地)。
2013年,該企業又用董事長個人名義投資收購了MDJ百貨商場……
上述兩個案例的情況很相似,都是董事長、董事長夫人及董事長夫人的弟弟三人持股,累計持有11家公司的股份,并且大多數情況下是董事長及夫人持有公司95%的股份,董事長親戚持有5%的股份。
這導致的結果是,在企業擴張發展過程中,每一家分公司就像是汪洋中的一葉小舟,未能形成關聯,雖然公司眾多,卻難以形成戰斗力。
如果改進財務管理的思維,進行股權架構的梳理,把這些企業通過股權改造,實現集團化管理、財務管理一體化。那么,這些分散的“小船”就會變成“航空母艦”,從而具備非常強大的戰斗力,大大增強企業競爭能力,拓寬資源協調通道!同時,梳理好企業的股權架構,也會極大地降低稅務方面的風險。
這種自然形成的公司股權架構,在民營企業中非常普遍。除非是第二次創業,或者得到過財務高手的指點,或者經歷過融資上市或資本市場的歷程和洗禮,否則在中小民營企業中,自然人擔任主體公司股東的情況不會有過多變化。這會為企業將來做大、上市、注銷、稅務籌劃、進行股權激勵和資本運作等埋下不少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