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不良情緒是身體越來越差的根本原因

201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2018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得出結論,影響健康的因素中第一位的就是情志。報告顯示,在被研究的人群中,沒有焦慮的人患病概率為5.1%,偶爾有焦慮情緒的人患病概率為22.3%,有時有焦慮的人患病概率為46.4%,而多數時間有焦慮情緒的人患病概率達到了51.1%。也就是說,處于焦慮情緒的人患病比率是沒有焦慮的人的十倍!焦慮情緒最容易導致肝氣郁結,使肝臟功能失調。其中,高收入和高學歷的雙高人群、一二線城市的女性居民精神壓力更大。

據國家衛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局發布的信息,截至2017年底,我國精神障礙患者達到2.4億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長。從這些研究成果和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良情緒嚴重地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2019年7月15日,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方案中提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人數逐年增多,個人極端情緒引發的惡性案(事)件時有發生。我國抑郁癥患病率達到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581萬人。正是對我國當前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精神疾病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研究,《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才將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人的身體不僅是物質的,更受到精神的影響和作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決定了身體的狀態。看上去有形的物質身體,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是無形的精神。比如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害怕的時候會嚇得腿都軟了,恐懼的時候會頭皮發麻,害羞的時候會臉紅,緊張的時候會吃不下東西……這都說明了內心恐懼害怕的精神狀態,會導致身體的連鎖反應。也就是說,人一旦在精神上有了某種想法,身體上就會有相應的反應。

很多中小學老師或家長在日常中會看到,每當遇到考試,一些孩子就會莫名其妙地“病了”,可是考試一結束,這些孩子的“病”馬上就好了,這樣的現象很普通,特別是在大城市。這是真的病嗎?

我們也常常聽到類似的報道——醫生不小心把檢查報告搞亂了,原來沒有癌癥的人看到自己的報告上顯示癌癥,開始害怕與恐懼,很快身體顯現出疾病的癥狀;原來有病的人看到自己的報告上顯示身體沒有問題,于是感到開心與喜悅,身體莫名地就恢復了健康。這都是因為人內在思想產生情緒,導引身體細胞產生反應的結果——無形的精神思想決定著有形的身體狀態。如果思想經常處在強烈的起伏波動的情緒中,即使外在的狀況有了很小的變化,也會造成人很大的精神壓力,進而帶來激烈的情緒反應。

中醫理論:“百病皆由氣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談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張介賓在《類經·疾病類》中談道:“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里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氣。”這些論述說明了情緒對于氣血運轉的影響,更是具體指明了不同情緒所導致的氣機失調對于臟腑器官的傷害。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講,當人出現過分的焦慮、緊張、憤怒、恐懼、激動、抑郁等不良情緒時,就會波及神經內分泌系統,進而影響到神經遞質和激素的正常水平和作用,造成各臟器的功能紊亂及降低身體的免疫力,最終發展為疾病。

西方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情緒會影響人的精神健康,經常焦慮、恐懼、憂郁的人會出現神經系統失調的癥狀;受到強烈、突然的精神打擊常會導致精神障礙;心情愉悅可以加快傷口愈合,促進疾病痊愈。

臨床研究發現,處于抑郁狀態的腫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暢的患者高22%。國外還有研究者對腫瘤病人進行了心理干預,受干預組病人的存活時間為36個月,沒有得到心理干預者僅為18個月。可見,人的精神狀態對腫瘤的發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人民日報》報道,70%的疾病與情緒有關,恐懼、焦慮、內疚、壓抑、憤怒、沮喪……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一張關于情緒的地圖。研究指出,70%以上的人會遭受情緒對身體器官的“攻擊”,“癌癥”與長時間的怨恨有關,常受批評的人容易患上關節炎……

有人做過這樣的科學實驗:在喂老鼠的食物中加入致癌物質,其癌癥發病率僅為10%;當對老鼠進行能夠引起緊張情緒的強烈刺激時,其癌癥發病率則上升到50%。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無論是心理學還是科學實驗,都證實了情緒對健康的影響和作用。

大量臨床醫學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癥,都與情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充滿心理矛盾、倍感壓抑,經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容易感冒,一著急就喉嚨痛;容易緊張的人則常會頭痛、血壓升高,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經常忍氣吞聲的人患上癌癥的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我曾經接待一位來自大連的朋友。他患有心臟病,希望我陪他到治療心臟首屈一指的北京阜外醫院治療。在車站見到他時,我嚇了一跳:原來開朗、健談、常運動健身的他,如今卻像是一位老者,手捂著胸,一副無力的樣子,說話聲音微弱,還不時嘆氣。

他的妻子告訴我,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在四十多歲時因心臟病離世。他今年四十二了,上周出差時,半夜里突然感到心臟很痛,后來救護車把他送到了醫院,醫生依據他對病情的表述,診斷他患上了心臟病。從那天開始,他就陷入了恐懼和焦慮之中,每天茶飯不思,總是說些與死有關的話。一家人也因他的病而失去了往日的歡樂。

第二天,我陪他在北京阜外醫院做了全面檢查,醫生的結論是:他沒有心臟病,只是胃有一些問題。但他怎么也不相信這個結果。于是我又帶他到人民醫院做了同樣的檢查,結果也是一樣的——是胃病而不是心臟病。

他看著兩份檢查報告,精神一下子就好了起來,說話聲音大了,手不再捂著胸,臉上的陰云一掃而光,臉色一下子恢復了往日的紅光。

這就是內在思想對身體的影響和作用——心理以為自己生病了,情緒上立刻緊張起來,身體也就跟著出現了患病的癥狀。而當知道自己沒有生病時,心理上放松下來,身體也就自然恢復如初,精神百倍。

人一旦產生不好的情緒,一方面會消耗生命能量;另一方面,通過交感神經系統使心跳增快、血管收縮,導致相關的器官供血、供氧不足,特別是大腦和心肌更容易缺氧。情志的變化影響著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和運行。在心情波動的影響下,氣血變化不僅具有定向性,還具有位置規律性。劇烈的情緒變化會使人體陰陽失衡,導致氣血功能紊亂,損傷人的臟腑,最終影響到人的健康,引發疾病。反過來說,臟腑的損傷又決定和影響著思想,從而左右人的行為和結果,引向不同的生活和命運。

古人在對疾病的研究與調理中,就已經十分強調精神的因素。當一個人總是憂思郁怒、情感內蘊且哀怒不溢于言表時,當人總是在為取悅他人而舍己所好、常委曲求全順應他人或現實時,就容易引起腫瘤病的發生。發病后,如果精神面貌遲遲得不到改觀,就會導致疾病的進一步惡化。

心可以欺騙自己,但身體不會說謊。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一張情緒地圖,它反映著我們的身體狀況,忠實地儲存著所有的情緒,提醒我們要去面對自己真正的需求。

人常常對一些外在事物耿耿于懷,卻很少關注自己的內在情緒,從而造成能量淤堵不暢,我們怎么會不生病?我們“偏袒”物質,忽略情緒,我們忽視的、失衡的都會由疾病來提醒我們。

我的大姐在1999年患上了乳腺癌,做了切除手術。經過治療后,生活完全自理,各項身體指標基本都恢復了正常。但是在2002年家庭發生比較大的矛盾后,大姐被檢查出癌癥復發,不久就離開了她所眷戀的美好世界。她的離世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既然腫瘤已經被切除,身體指標也恢復了正常,為何只是生氣就出現癌癥復發而且快速惡化?病的根源是什么?生氣為何對人的健康影響如此之大?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只有得過病的人才知道健康有多么重要。我們努力地工作、賺錢都是為了享受美好的生活,但越來越常見的亞健康和疾病正吞噬著健康的生命,威脅著人們的生活。無論您擁有多少榮華富貴或者多少非凡的成就,一旦病魔纏身,所有的一切都黯然無光。

健康是一種責任,更是生命的基點。沒有了健康,我們曾經的一切都將如夢幻泡影化為虛無;沒有了健康,一切財富榮耀都會轉瞬即逝。

一個家庭中有人患重疾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短則一年、長則數年的治療和看護;意味著巨額的醫療開支;意味著自己沒有了收入,還會給家人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失……可以說,絕大部分家庭中,只要有一人發生重疾,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困境。

科技的進步并沒有阻止病毒的升級,有太多的精英離開了他們眷戀的世界。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如此折腰,窮盡一生的財富也難以換回身體的健康?我們在惋惜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離開我們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我們對健康的認知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我的一個朋友,四十多歲,當過兵,身體健壯。事情發生幾天前遇到他還是有說有笑的。過了幾天,我接到他的電話說得了癌癥住院了。十多天后我出差回到北京,到醫院去看他時,他完全變了一個人,身體消瘦,臉色蠟黃,說話顫顫巍巍。僅僅過了一個多月他就去世了——比他嚴重的人都還在看病,接受治療,他卻不幸被恐懼擊垮了。

精神神經免疫學的研究表明,心理失衡會通過大腦引起精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變化。現代醫學更是認識到,腫瘤是一種“心身相關性疾病”。社會心理因素促使腫瘤發生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這三大方面。

1982年,聯邦德國霍姆里在談到心理因素與癌癥相關時指出,長期精神緊張、生活壓力過大會使大腦生物電場頻頻發生短路,發出錯誤的信號,導致細胞突變而引起癌癥。

臨床研究發現,總是克制自己、壓抑憤怒、有不安全感、不滿等情緒的人易患癌癥。這是因為情緒會影響人體細胞的免疫功能,當人體的免疫系統和監視、消滅癌細胞的機能受到不良情緒的抑制后,人體就容易患病,直至形成腫瘤。

醫學專家曾在小白鼠身上做過實驗:母鼠常會舔舐它的孩子,那些被舔得少的幼鼠,壓力水平明顯更高,這與表觀遺傳學中與壓力相關的基因被標記的更少有關……在幼鼠中,恐懼、壓力等學習到的行為可以通過表觀遺傳機制傳遞給它們的后代,然后代代相傳。這意味著,某些基因的DNA甲基化(能夠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改變遺傳表現——編者注)發生在母親身上后,不會像我們預計的那樣在后代身上重置,而是會在胚胎中傳遞下去。實驗表明,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當下,還會對我們的DNA產生作用。當情緒影響DNA的表達發生改變后,新的模式還會具有遺傳效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原副院長程書鈞曾談道:“從科學視角講,好情緒是可以打敗腫瘤的。”他說,“近年來,醫學家正在研究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腫瘤防治方法——快樂。”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如果你生氣,就給了癌細胞高興的機會。

他指出,人體宿主因素的變化不僅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更會對腫瘤病人的治療有重大影響。癌細胞原本是體內的“好公民”,但由于種種原因誘發基因突變,不聽從“組織”安排,肆意生長、掠奪資源、排擠正常細胞,進而演變為人體小社會里的一顆“毒瘤”。人體是癌細胞的宿主,情緒變化是宿主因素的重要部分。科研人員提示了一條神奇的“抗癌通路”:情緒通過下丘腦垂體系統影響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從而改變腫瘤發生發展的進程。

當人處在惡劣的心境下,身體就會受到更大的危害。臨床研究發現,一旦獲知自己患有腫瘤,約有55%的患者會進入抑郁狀態,而正常人群的抑郁比例約為17%,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研究表明,抑郁狀態的腫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暢的患者高22%。國外還有研究者對腫瘤病人進行了心理干預,受干預組病人的存活時間為36個月,沒有得到心理干預者僅為18個月。可見,人的精神狀態及整個宿主狀態對腫瘤的發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我們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同樣是查出了腫瘤,有的人被嚇倒了,天天待在家里胡思亂想;有的人想得開,每天去公園鍛煉,四處旅游。后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遠大于前者。程書鈞表示,腫瘤細胞發展一般需要二三十年,這段時間被稱為癌前病變。如果心態好、飲食平衡、生活習慣健康,整個機體狀態就能保持平衡,這些潛在的腫瘤就不容易發展起來;如果遇到生活打擊或者經常悶悶不樂,癌細胞可能就會快速生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呼吸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鐘南山說:“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獲得提高,但工作生活節奏加快導致人們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我們努力追求物質卻忽略了精神,造成負面情緒不斷在身體中累積發酵,導引氣血產生定向與定位反應,形成身體各器官規律性變化和身體中能量的淤堵,造成免疫力下降,使身體出現各種疾病或者加劇病情。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回答“為什么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健康狀況反而越來越差”這個問題。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在強大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壓力下,產生了各種不良情緒,引發了氣血運轉失常,造成能量淤堵,最終導致了各種疾病的發生。

情緒是看不見的,卻能夠對我們的身體產生種種不可思議的作用。我們在關注可見的物質機體時,往往會忽略那些看不見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但實際上,這些精神因素對我們身體的影響卻無比巨大。

“相由心生,病由心解”,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除了加強運動、均衡飲食、提高睡眠質量外,更多的是要關注我們的精神思想——思想產生情緒,情緒作用身體,器官變化導致身患疾病或加劇病情。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多了解一些情緒與疾病的關系,我們就能夠盡可能地去化解內在的情緒,提高自愈能力,獲得身心健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博| 尼木县| 开远市| 阿鲁科尔沁旗| 都昌县| 武夷山市| 法库县| 永靖县| 竹溪县| 吉水县| 阿坝县| 崇阳县| 荆门市| 敖汉旗| 三穗县| 柘荣县| 鄯善县| 宜宾县| 盐津县| 三门县| 酉阳| 托里县| 济宁市| 多伦县| 台湾省| 古浪县| 襄城县| 丰顺县| 新巴尔虎右旗| 西青区| 固阳县| 廉江市| 东阿县| 稷山县| SHOW| 莒南县| 固安县| 谷城县| 织金县| 长寿区|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