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懷瑾講人生哲理(圖解導讀版)
- 徐海洋
- 1933字
- 2022-01-12 11:09:03
極高明而道中庸
《論語》里有一則故事,“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說的是孔子的學生伯牛生病,孔子去慰問他,他將手從窗戶里伸進去拉著伯牛的手,說道:“這個人快要死了,這真的是命啊!這個人竟然得了這種病!這個人竟然得了這種病!”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禮節中規定,一個人得病了,要是君主來探望他,病人就要搬到房子南面的窗戶下,讓君主從南面看他。除了君主,別人要是去探望病人,一般不進到病人待的屋子里慰問,再加上為尊為長者的忌諱,所以老師更不應該去。而孔子則沒有擺架子,不僅去看他,還把手從窗戶里伸進去慰問,可見孔子是個多么敦厚、樸素、謙虛的人,他用他謙遜的人生態度來實踐他“仁”的思想。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一句話:“昔仲尼,師項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而“項橐”則是燕國的一個神童。
有一天,小神童項橐見到孔子時說:“我聽說孔先生您很有學問,特來求教。”孔子笑著說:“那你說吧!”項橐于是拱手相問:“什么水里沒有魚?什么火里沒有煙?什么樹上沒有葉?什么花兒沒有枝?”孔子聽后很納悶:“你這問的是什么問題,江河湖海里都有魚;柴草燈燭,凡是火就都有煙啊;至于植物,沒有葉子就長成樹啊,沒有樹枝也開不了花啊。”項橐一聽咯咯直笑,晃著腦袋說:“您錯了。井水里沒有魚,螢火蟲發出的螢火沒有煙,枯死的樹上沒有葉子,天上的雪花沒有枝。”孔子于是長嘆道:“后生可畏啊!你太厲害了,我愿拜你為師啊。”


孔子學識淵博,深受萬人敬仰,他能拜一個小童為師,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他的做法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做人的標桿。學問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以最平凡、最膚淺的人做自己的老師,做自己的榜樣。所以,孔子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有位剛剛退休的資深醫生,與自己的得力助手——一位年輕的醫生分開就診。一段時間之后,資深醫生發現指明掛號讓年輕醫生出診的患者比例明顯增加。資深醫生心想:“為什么大家不找我就診?難道他們認為我的醫術不夠高明嗎?我剛剛才得到一項由醫學會頒發的‘杰出成就獎’,登在新聞報紙上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原來,年輕醫生的經驗雖然不夠豐富,但因為其有自知之明,所以問診時非常仔細,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溝通較多,也較深入,且為人親切、客氣,也常給病人加油打氣,會說“不用擔心啦!回去多喝開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會好起來的”類似的心靈鼓勵,這也讓他開出的藥方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過來看看專家這邊,情況正好相反。經驗豐富的他,看診速度很快,往往患者無須開口多說,他就知道問題出在哪里,資深加上專業,使得他的表情顯得冷酷,仿佛對病人的苦痛漸漸麻痹,缺少同情心。整個出診的過程,明明是很專業、很認真的,卻容易使患者產生“漫不經心、草草了事”的誤會。
其實,很多具有專業素養的人士,都很容易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并不是故意要擺出盛氣凌人的高姿態,但卻因為地位高高在上,令人仰之彌高,才產生遙不可及的距離感。所以,越成熟的麥穗,越懂得彎腰。當然,越懂得彎腰,也才會越成熟。
南懷瑾也曾經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一生,由最絢爛而歸于平淡,由極高明而歸于平凡,這才是成就,這樣的成就才是養生之道。(注:本段主旨源自《莊子講記》)
一位著名的教授曾在某高校作過一次深刻的演講。教授拿了兩杯水,一杯黃色的,一杯白色的,故作神秘地對學生說:“待一會兒,你們從這兩杯水中選擇其中的一杯嘗一下,不管是什么味道,先不要說出來,等實驗完畢后我再向大家解釋。”隨后便先問甲乙兩位同學想喝哪杯水,甲乙二人都說要黃色的那杯,接著又去問丙丁兩位同學,丙丁二人也同樣要嘗試黃色的那杯。就這樣,總共有二百多個同學做了嘗試,其中只有1/3的同學選擇了白色的那杯。

之后,教授問同學們,黃色的那杯是什么水?2/3的同學伸出舌頭回答:“是黃連水。”“那你們為什么想要嘗試這一杯呢?”教授接著問道。那些同學又回答:“因為它看起來像果汁。”教授笑了笑,接著又問那些嘗過白色杯里水的同學,這些同學大聲答道:“是蜜。”教授問:“那你們為什么選擇嘗試白色的這杯呢?”“因為摻雜了色素的水雖然好喝、好看,但是并不能解渴呀!”這些喝過蜂蜜水的同學笑著答道。
聽完了同學們的回答,教授又笑了笑,說道:“絕大多數的同學選擇了很苦的黃連水,因為它看起來像果汁;只有極少數的同學嘗到了蜂蜜,這是為什么呢?其實,人生的過程就猶如選擇兩杯不同顏色的水,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有顏色的耀眼的那杯,只有極少數人才會選擇不太起眼的、不招人喜歡的、很平常的那杯。要知道,浮華過后的樸素才是甘甜。”

由高明歸向平凡,是從心里開始的,越是偉大的人,越對自己不以為意。越高明,越謹慎,越是一副平凡的樣子,實則內涵豐富,包羅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