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科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對科學的解讀始于這樣一種敏銳的認識:科學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產物,它不是自發產生的、非人類的、擁有自身固有規律的純粹“事物”。科學起源于人類的動機,科學的目標就是人類的目標。科學是由人類創造、更新并發展的。科學的定理、結構和表達不僅取決于它所發現的事實的性質,還取決于進行這些發現者的人性。心理學家,尤其是擁有一定臨床經驗的心理學家,會自然而然地親自了解他的研究對象。他會通過研究人的方式,而不是通過自己創造的抽象概念去探究他的實驗對象。科學家對于科學課題的研究方法也是如此。

有些人錯誤地認為事實卻不盡然,他們堅持主張科學是完全自主并能自我調節的事物,并且認為科學是一場公平的游戲,像象棋一樣遵循固有且專制的規則。心理學家必須認識到,這樣的想法既不切實際又虛妄錯誤,甚至可謂與經驗相悖。

在本章中,我會先明確一些十分重要的自明之理,它們是構成本書命題的依據。隨后,我會討論本書命題的一些含義和結果。

科學家的心理

科學家的動機

與構成人類物種的所有其他成員一樣,科學家也是被需求所驅動的:科學家有對食物、安全、保護、關心、群居、情感關系、尊重、地位、身份、自尊、自我實現和發揮自身特有或人類共有的潛能的需要。心理學家對這些需要非常了解,因為一旦這些需要遭遇挫折就會滋生精神疾病。

人類還有對知識的需要(即好奇心)和對理解的需要(即對哲學、神學、構建價值系統解釋的需要)。對于這些需要的研究不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發現它們的存在。

最后,我們所知最少的是對美和對稱的沖動,以及對簡潔、完滿和秩序的沖動。我們將這些沖動成為美學需要。對表達、表現和追求盡善盡美的需要可能也與美學需要相關。

目前看來,似乎所有其他的需要、欲望和內驅力要么是為了實現上述需要的手段,要么是神經癥或者某種學習過程的產物。

顯然,科學心理學家最關心的是認知需求。在科學的自然歷史階段,正是人類持續不斷的好奇心推動了科學的向前發展。同時,人類持續不斷的對理解、解釋和系統化的需求催生了更為理論化和抽象化的科學的產生。但是,只有后者提到的對理論化的需求才是科學產生的必要條件,因為單純的好奇心在動物身上也十分常見。

但是科學發展的各個階段也離不開其他動機的參與。人們經常忽視的一點是:最初將科學理論化的人認為,科學主要是幫助人類的工具。例如,培根(Bacon)曾期望通過科學來有效地治療疾病和極大地減輕貧困。我們還可以看到,哪怕在古希臘科學中,盡管柏拉圖式純粹而非體力的沉思是一種牢固的傳統,但當時注重現實和人本主義的那股力量也同樣強大。我們常常看到,對人類的身份感和歸屬感以及對人類的強烈熱愛,是許多科學工作者的主要動機。就如同全身投入的社會工作者或醫學工作者一樣,投身科學之人所抱的目的也是為了幫助人們。

最后,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一點是:任何其他的人類需要都可以成為投身科學,為科學奮斗,甚至為科學奉獻一生的主要動機。當然,科學研究也可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一種威望的來源、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或一種滿足神經癥需要的方法。

大多數人一般不會只受某個最重要的動機的促動,而是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種動機的同時促動。無論分析哪位科學家,我們最好這樣假設:他的工作不僅受對科學的熱愛的促動,也出于單純的好奇心;不僅是為了獲得名望,也為了謀得生計,等等。

理性與沖動的協同性

無論如何,將理性和動物性一分為二的做法顯然已經過時了。因為對于人類動物來說,理性和進食一樣,具有強烈的動物性。沖動與理性判斷未必形成對立,因為理性本身也是一種沖動。總之,我們現在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對于健康的人類而言,理性與沖動具有協同性,且兩者強烈地傾向于異曲同工,而非背道而馳。非理性不一定是無理性或反理性,它往往是親理性的。意動和認知長久以來的分歧和對立,通常是拜社會和個人的病態所賜。

人對愛與尊重的需求與對真相的需求同樣“神圣”。“純”科學的內在價值與“人本主義”科學相比,既沒有勝過一籌,也沒有相形失色。人類對兩者有同等的需求,且并不需要將它們一分為二。我們在享受科學的同時,可以輕而易舉地積德行善。古希臘人對理性的尊崇并沒有錯,只是過于排他。亞里士多德沒能發現,其實愛與理性都是富有人性的。

偶然情況下,認知需求的滿足和情感需求的滿足之間會產生暫時性沖突。這些情況為我們提出的是整合與協調的問題,而非沖突和對抗的問題。有時,純理論科學家的純粹、客觀、公正的非人本主義的好奇心可能會危害到其他同樣重要的人類需求的滿足,例如對安全需求的滿足。我在這里所指的不僅是如原子彈般顯而易見的例子,更是一個普遍的事實,即科學本身包含著一套價值體系。畢竟,“純”科學家的研究方式并不能到達愛因斯坦或牛頓那樣的高度;他們更像集中營里“納粹”科學家,又或好萊塢電影中瘋人科學家的樣子。對于真理和科學更完整、更人本、更超驗的定義也許可以被找到。“為科學而科學”可謂同“為藝術而藝術”一樣病態。

科學的多元性

就像對待社交生活、職業和婚姻一樣,在科學工作中,人們也尋求多種多樣的滿足感。無論是老人還是少年,無論英勇之人還是羞怯之輩,無論出于責任感還是為了找樂子,人們總能在科學的諸多方面里找到適合自己的一面。有些人希望直接在科學中尋求人道主義目標,而另一些人則看中科學超脫個人感情、非人類的特質。一些人注重科學中分明的條理和縝密的邏輯,而另一些人則更重視內容,精確和優美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他們更希望了解的是形式背后更為重要的內容。一些人想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而另一些人則更偏向定居者的角色,因為他們更愿意組織、整理并維護已贏得的領地。一些人在科學中尋求安全感,而另一些人則尋求冒險和刺激。正如我們無法給“理想的妻子”做出簡單的定義,同樣,我們也無法給理想的科學或科學家、理想的科學方法論、理想科研課題、理想的科學活動和科學研究等下出簡單的定義。又如,我們認同一般的婚姻,但每個人對婚姻也有自己個人的選擇和趣味。同樣,我們對于科學也可以抱有多元論的態度。

對于科學,我們至少可以區分出如下幾種功能:

1.尋求問題、提出問題、鼓勵直覺、提出假設的功能

2.檢驗、檢查、確認、否認和確證的功能;它可以試驗和測試假設、重復和檢查試驗、收集事實并使事實更加可信

3.條理化、理論化和結構化的功能,以及不斷提煉總結的功能

4.收集歷史的博學功能

5.工藝方面的功能,即工具、方法和技術方面的功能

6.管理、執行和組織性的功能

7.宣傳和教育的功能

8.可以為人類所用的應用性功能

9.可以為人類提供欣賞、愉悅、歡慶的功能,以及給人帶來光榮和榮耀的功能

科學功能的多重性必然要求我們有所分工,因為沒有幾個人能夠憑一己之力兼顧以上所有的方面。分工勞動需要不同種類的人,不同的品味、能力和技術。

興趣可以反映和表達不同的人格和性格,對科學不同領域的興趣也是如此。例如,有人選擇物理學而有人選擇人類學。哪怕在同一科學領域,人們也會選擇不同的細分方向,例如,有人選擇鳥類學而有人選擇基因學。在同一方向內對于主攻課題的不同選擇也體現了興趣對人格和性格的反映,只不過程度可能相對較低。例如,有人選擇倒攝抑制而有人選擇頓悟。此外,對研究的方法、材料、精確程度、適用性和實用性、是否貼近目前人類的關切等方面的選擇也可以作此體現。

在科學中,我們都相互補充并彼此需要。如果每個人都傾向研究物理學而不是生物學,科學就不可能實現進步。因此,科學研究方面人們存在著不同興趣乃是一件幸事,就像每個人喜歡不同的氣候或者不同的樂器一樣。正因為有人喜歡小提琴而有人喜歡單簧管或鼓,交響樂才得以產生。而廣義的科學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人們存在不同的興趣。同藝術、哲學、政治一樣,科學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或者我更愿意說“科學可以包容各式各樣的人才”),因為不同的人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用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哪怕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能都有特別的用處,因為疾病可以賦予他不同的感知事物的方式。

對科學而言,一元論的壓力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在一元論的影響下,“關于人類的知識”通常會變成“關于自己的知識”。我們過度傾向于將自己的興趣、成見和希望投射在整個宇宙上面去。比如,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已經通過他們對不同領域的選擇表明,他們在諸多重要的方面有著根本性的不同。正因為這種興趣方面的差異,我們可以合情合理地預估,他們在對科學的定義、方法論以及對科學的目標和價值觀方面都會有所不同。顯然,正如在人類世界的其他領域一樣,在科學的領域,我們也需要保持同樣的包容度和接受度。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科學的含義

對科學家的研究

對科學家的研究顯然是對科學的研究的一個基本——甚至是必要——的方面。因為科學作為一種制度,從某種程度講,是人性某些方面的投射的放大,因此任何這些方面的知識的加增都會被自動地放大許多倍。例如,每門科學和每門科學包含的每個方面,都會隨著如下領域知識的進步受到影響:(1)偏向性和客觀性的性質,(2)抽象化過程的性質,(3)創造力的性質,(4)對社會文化的適應性以及科學家對這種適應性的反抗,(5)愿望、希望、焦慮、期待對感知造成的混淆,(6)科學家的角色和地位,(7)我們文化中的反智主義,(8)信仰、信念、信心、確信等的性質。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早已提及的問題,尤其是科學家的動機和目標的問題。

科學和人類的價值

人類的價值是科學的基礎,而科學本身是一套價值體系。人類對于情感、認知、表達和審美的需要既是科學的本源,也是科學的目標。對這些需要的滿足是一種“價值”。對于安全的熱愛是如此,對于真相和確信的熱愛也是如此。就像對于能工巧匠、藝術家或哲學家一樣,對于數學家和科學家而言,對于簡潔明了、用語精煉、文筆優美、樸素易懂、嚴謹精確、干凈利落的審美需要的滿足代表了價值。

除此之外,還有這樣一個事實,即:作為科學家,我們共同享有我們文化中的基本價值觀,并且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價值觀的共享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這些價值觀包括:誠實,人文主義,尊重個人,社會服務,民主地尊重個人做出選擇的權力(即便是錯誤的選擇),追求生命和健康,緩解痛苦,承認他人的功勞,分享榮譽,運動員精神,公平公正,等等。

顯然,我們需要給“客觀性”和“不偏不倚的觀察”這兩個術語重新下定義。“排除價值”的本意是排除神學和其他獨裁勢力的教條,因為這些教條會對事實過早地做出判斷。這種做法如今依然很有必要,因為我們仍然希望事實盡可能地不受混淆。如果說有組織的宗教在今時今日對于科學的威脅已經微弱無力,但我們還要與強大的政治和經濟教條作斗爭。

理解的價值觀

然而,我們現在已知的防止我們對自然、社會和我們自身的感知受到人類價值觀混淆的唯一方法是,我們應該時時刻刻都清楚地意識到這些價值,理解它們對我們感知的影響,并基于這種理解作出必要的糾正。(所謂混淆,我指的是混淆精神性的決定因素和現實性的決定因素,同時我們要對后者進行保留。)對價值觀、需要和愿望、偏見、恐懼、興趣、以及精神癥的研究必須成為所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面。

這個論點必須還要包含全人類所共有的傾向,即抽象化,分類,發現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總體上有選擇性地關注現實并按照人類自己的興趣、需要、愿望和恐懼來改組和重組現實。以這種方式將我們的感知分為不同的類別在有些方面是可取和有用的,但在另一些方面又是不利和有害的。因為,雖然這種做法可以將現實的一些方面鮮明地凸顯,但同時也會使現實的另一些方面陷入晦暗不明的狀態。我們必須知道,盡管自然會給予我們分類的線索,并且它有時還存在“天然”的分界線。但這些線索只能最低限度地給我們提供幫助,并且往往是模棱兩可的。很多時候,我們必須需要創造某種分類,或者把某種分類強行加諸于自然。在如此做時,我們不僅要遵循自然界提供的線索,還要遵循我們的自己的人性,以及我們自己無意識的價值觀、偏見和興趣。科學的目的是要將人類的決定因素對理論的影響降到最低,而我們只能通過很好地了解這些因素來達到科學的目的,而不是否定這些因素的影響。

那些惴惴不安的純粹的科學家聽到這點應該感到寬心,因為關于價值觀的所有令人不安的討論的宗旨,都在于更好地達到這些科學家的目標,即精進我們對于自然的知識,并通過研究探索知識之人,來去除我們現有知識中的雜質。

人類和非人類的規律

人類心理學的規律和非人類的自然的規律在某些方面如出一轍,但在另一些方面又大相徑庭。雖然人類生活在自然世界中,但并不意味著人類和自然界的規則與規律必須完全一致。生活在真實世界中的人類當然需要對前者作出讓步,但這種讓步并不能否定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擁有與自然界不同的內在規律。諸如愿望、恐懼、夢想、希望的人類情感與鵝卵石、金屬絲線、溫度、原子所代表的自然事物有著截然不同的運行規律;哲學構建的方式與橋梁構件的方式不同;對于家庭和晶體的研究要采取不同的角度。我們對動機和價值觀的討論不是為了要將非人類的自然主觀化或心理學化,但我們必須將人性心理學化。

非人類的自然獨立于人類的愿望和需要而存在,既不會心懷仁慈,也不會心懷惡毒。自然沒有意圖、目的、目標或功能(只有生物才有意圖),也沒有意動或情感的傾向。哪怕有一天人類全部消失(這并非是不可能的),這種自然界的現實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按照現實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們希望的樣子——去認識事實的做法,從任何角度而言都是可取的:無論對“純粹”而不偏不倚的好奇心的角度,還是從通過預測和控制現實以立刻達到人類目的的角度,這種做法都是恰當的。康德曾無比正確地主張:我們永遠也無法完全理解非人類的現實,但我們可以盡量地、或多或少地接近完全程度的理解。

科學社會學

關于科學和科學家的社會學研究需要得到人們更多的重視。如果科學家在某些方面是由文化變量決定的,那么他們的成果也會如此。在何種程度上科學需要來自其他文化背景之人的貢獻?在何種程度上科學家必須擺脫自己的文化背景,以便更真實地感知?在何種程度上科學家必須成為一個國際主義者,而不僅是一個美國人?在何種程度上科學家的成果是由他們的所屬的階級和等級決定的?想要更好地理解文化對于感知自然的干擾作用,我們就必須要提出并回答這些問題。

認識現實的各種方法

科學僅僅是認識自然、社會和心理學現實的一種方法。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哲學家、人道主義作家、甚至是挖溝渠的工人,都可以成為真理的發現者。他們需要受到與科學家們一樣程度的鼓勵。這些身份不應當被視作是相互排斥的,更不應當被視作是應當分離開來的。如果一位科學家同時身兼詩人、哲學家甚至夢想家的身份,那么與拘泥于一種身份的其他科學家相比,他無疑是更為進步的。

如果我們本著這種心理學多元論的方法,將科學視作由不同才能、動機和興趣組成的交響樂,科學家與非科學家的界限就變得模糊不清了。專攻批判和分析科學概念的科學哲學家與研究純理論的科學家之間的差別,要小于后者與純粹技術型科學家的差別。提出系統性的人性理論的劇作家或詩人與心理學家的差別,肯定要小于后者與工程師之間的差別。科學歷史學家可能是科學家也可能是歷史學家,不拘哪個。仔細研究小說個案情節的臨床心理學家或醫生從小說家那里得到的收益,可能比從事抽象研究或實驗的同事那里得到的收益更多。

我認為,沒有必要將科學家和非科學家涇渭分明地區分開來。我們甚至無法以是否進行科學實驗為標準來定義科學家,因為有太多頂著科學家的頭銜謀生的人,可能從未進行過任何真正的科學實驗。初中化學老師自認為是名化學家,可他從未在化學領域有過任何新的發現。他所做的僅僅是閱讀化學期刊,并照本宣科地重復他人的實驗而已。相比而言,一名心懷好奇地在自家地下室里鼓搗實驗的12歲的中學生,或者一名對廣告內容存疑并想辦法核實其功效的家庭主婦,都比這位化學老師更像是一位科學家。

研究中心的主任還可以繼續被稱為科學家嗎?他的時間可能已完全用于行政管理和組織性工作,但是他仍然愿意自稱為科學家。

如果說,理想的科學家匯集創造性的假設者、細心的檢驗者和實驗者、哲學體系的建設者、歷史學者、技術專家、組織者、教育寫作宣傳家、應用者和鑒賞者于一身,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這絕非一人之功,而是需要一支至少由九個人組成的團隊來完成上述的功能,并且這九個人都不必是全知全能的科學家!

盡管上述例子證明科學家—非科學家的二分法過于簡單化了,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一個普遍的發現,即從長遠來看,過于專精一個領域的人通常不會有太高的建樹,因為一個完整的人會因過于狹隘而受苦。普通且全面的健康之人在大多數事情上都比普通的殘疾人做得更好。例如,如果一個人過度執著于成為純粹的思想家,并且遏制自己的沖動和情感,最后他往往會變成一個只能用病態的方式思考的病人,這與他成為優秀思想家的目標背道而馳。簡言之,如果一名科學家兼有一些藝術家的氣質,那么比起缺乏這種氣質的單純的科學家而言,他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成績可能會更好。

如果我們使用研究個案史的方法,這點會變得非常清晰。偉大的科學家往往興趣廣泛,全然不是狹隘的技術專家而已。從亞里士多德到愛因斯坦,從達芬奇到弗洛伊德,這些偉大的發現者都是多才多藝的多面手,在人文主義、哲學、社會學、美學方面都擁有廣泛的興趣。

我們必須認識到,科學中的心理學多元論告訴我們,通往知識和真相的路徑有許多條。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哲學家、人道主義作家,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個體的某一方面,都可以成為真相的發現者。

精神病理學和科學家

在同等條件下,我們會認為,快樂的、有安全感的、平和的、健康的科學家(或藝術家、機械師、高管)會比愁苦的、心神不寧的、不安的、不健康的科學家(或藝術家、機械師、高管)要更為成功。患有神經癥的人會扭曲事實,苛求事實,將不成熟的概念強加于事實,對未知和新奇的事物抱有恐懼,過度執拗于成為優秀的現實記錄者,過度易于受到驚嚇,并太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上述事實至少包含三重含義。首先,與心理不健康的科學家相比,只有心理健康的科學家(抑或說所有真理的探尋者)才能最好地完成他的工作。第二,我們可以認為,隨著文化進步,所有公民的健康水平會得到改善,進而提高我們探索真理的水平。第三,我們應該要求心理療法幫助科學家,使其在專攻的領域有更好的表現。

我們有一個公認的事實,即:通過要求學術自由、終身聘用制、更高的薪酬等方式可以改善社會條件,而社會條件的改善會服務于知識的探索者。[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阳县| 将乐县| 台安县| 南平市| 吉木萨尔县| 富川| 和田县| 将乐县| 华容县| 习水县| 大宁县| 济宁市| 噶尔县| 南宫市| 安康市| 台中县| 荔浦县| 辉县市| 海丰县| 新安县| 祁门县| 海盐县| 福贡县| 城口县| 韶山市| 河北区| 宣汉县| 怀宁县| 忻城县| 高邮市| 屯昌县| 禄劝| 桃江县| 青河县| 东乡县| 山丹县| 苍山县| 吉木萨尔县| 怀集县| 杭锦旗|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