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忍”的哲學(2)
書名: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珍藏版大全集作者名: 龍鎮本章字數: 3335字更新時間: 2014-09-02 17:05:25
在春秋時代,銅是用來鑄造兵器的主要原材料。楚國出產的銅以優質聞名,而鄭國生產的刀劍以工藝精湛聞名。楚成王一時高興給了鄭文公這批銅,很快就后悔了:如果鄭國用這批銅生產兵器,萬一落到中原大國手里,對于楚國是一個重大的威脅。他連忙要求鄭文公簽訂原材料使用協議,要鄭國保證將這批銅用于和平用途。
鄭國用這些銅鑄造了三口大鐘,向楚國表態。
為了報答和討好楚成王,他提議邀請楚國派代表參加在齊國舉行的會盟。
齊桓公死后,齊國經歷了五公子之亂,實力已經被嚴重削弱。齊孝公審時度勢,對于把楚國人請到談判桌前的做法,自然不會表示什么異議。再說,齊、楚兩國本來就有一紙召陵之盟,這次同桌會晤,也可以視為再續前緣,不必擔心人家說閑話。
蔡國本來就是楚國的小弟弟,唯楚成王馬首是瞻,對于鄭文公的提議舉雙手表示贊同。
陳國在蔡國的西北部,也是直接受到楚國軍事威脅的國家之一,它一直依賴齊桓公建立的幽盟,才避免被楚國侵略。現在齊桓公已死,幽盟四分五裂,鄭文公倡議召開諸侯大會,能夠得到齊、楚兩個大國的響應,對于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陳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也沒有理由表示反對。
《左傳》對這次會盟的具體內容沒有記載,只是簡單地說,這次會盟是“修桓公之好也”。
可想而知,被排除在這次會盟之外的宋襄公感到相當失落。
在這種情況下,他本來應該回家洗個臉,好好反思自己做錯了什么,重新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然后虛懷若谷地回到國際大家庭中,謀一份自己能夠干好的差使。
洗個臉,是不夠讓他清醒的,可惜那時候沒人出來教育他,給他幾個更清醒的巴掌:
第一個巴掌:宋國歷來只是一個二流強國,與當時第一陣營的齊、楚、晉、秦等國相比,無論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國民生產總值還是軍事實力上,都有很大差距。以宋國的國力想要號令諸侯,存在嚴重的先天不足。
第二個巴掌:宋國是商朝的后裔,大廟里供奉著的也是商朝的列祖列宗。自周朝建立之初,宋國就是王室與姬姓諸侯共同防范的對象。宋國周邊的諸侯布局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其目的只有一個:防止商朝遺民造反。現在雖然時過境遷,但是宋襄公如果跳出來要做中原諸國的仁義大哥,仍然難免引起周王室和姬姓各國的疑慮。
第三個巴掌:拋開國力和政治偏見不談,單從個人能力上講,宋襄公也僅僅是中人之資,就算給他一個大國元首當,他也不可能成為諸侯中的第一人。
很不幸,這幾個巴掌對宋襄公毫無作用。各國諸侯“修桓公之好”的第二年,他開始籌劃一次大規模的會盟。用《左傳》的話說:“宋襄公欲合諸侯。”
齊桓公自詡“九合諸侯”,現在宋襄公也想要“合諸侯”,自然是要做齊桓公曾經做過的事了。
很難理解,宋襄公連幾個小國都擺不平,居然敢學著齊桓公的樣子大會諸侯。
因而,魯國大夫臧文仲評論說:“他要是順從大家的意愿,還勉勉強強;如果要大家順從他的意愿,恐怕辦不到。”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向齊國和楚國發出邀請,請這兩個國家派大臣到宋國的鹿上會盟,商討結束南北對抗、促進天下和平的大事。
此舉的用意很明顯,宋襄公欲合諸侯,必須得到齊、楚兩個大國的首肯,因此先在鹿上開一個三國部長級的預備會議,為接下來的諸侯大會作準備。
對于宋襄公不自量力的行為,公子目夷只能哀嘆:“小小國家,卻想當天下的盟主,不自量力,宋國難道就要滅亡了嗎?”
齊孝公礙于宋襄公的情面,答應派人赴會。
楚成王看了宋襄公的信,也很爽快地答應了。
馮夢龍杜撰說,鹿上之會,齊、楚、宋三國君主均親自到會,并聯合發布了會議通知,通知各諸侯國于同年秋天到宋國的盂地會盟。但根據《左傳》與《史記》的記載,聯合發布會議通知可能確有其事,三國君主親自會晤則是子虛烏有。
不管怎么樣,那年秋天,盂地會盟如期舉行了。參加會盟的有宋、楚、陳、蔡、鄭、許、曹七國諸侯。
齊國和魯國兩個重要的國家缺席會議,原因是齊孝公對于這次會盟由宋襄公主持,很有些看法,而魯僖公對于和楚國直接打交道,持審慎態度,所以都不愿意前來參加。
再來看看到會的七國諸侯,宋、楚兩國自不必說,陳、蔡、鄭三國諸侯目前都是楚成王的小弟弟,他們之所以應邀赴會,恐怕也是楚成王安排,至少是經過他同意的。
許國曾經臣服于楚國,但齊桓公在世的時候,和齊國也走得很近。在楚國和宋國之間,許國屬于搖擺力量。
而曹國,前兩年還因為會盟的事,被宋襄公派兵討伐。這次赴會,恐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會議還沒開始,似乎就包含著某種陰謀。
公子目夷十分擔心,他說:“大禍就要在這里降臨了!主公稱霸的欲望太強烈,有誰受得了啊?”
但是宋襄公看不到危險,他滿懷熱情地接待了各國諸侯,幻想著通過這次大會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到了正式開會那天,宋襄公作為東道主,第一個上臺發言。他簡單回顧了齊桓公的豐功偉績,以及當年齊桓公將大子昭托付給他照顧的點點滴滴,然后切入正題,闡明這次會議的主旨是繼承齊桓公的遺志,尊王安民,息兵罷戰,同享太平。為了掀起會議的小高潮,他問在座的諸侯:“諸君有沒有信心和我茲父共同建立一個沒有戰爭、沒有痛苦、只有健康和快樂的中國?”
他環顧了一下,大伙兒都低著頭,一言不發,場面有點尷尬。半晌,楚成王不緊不慢地站起來,說了一句很實際的話:“喊口號之前,最好先搞清楚,誰是今天的盟主?”
宋襄公裝作沒考慮過這個問題的樣子,想了幾秒鐘,然后說:“那,咱們就按爵位的高低來排,誰的爵位高就誰當盟主吧。”
如果按爵位,宋是公爵,在坐的諸侯沒有人比他高;而楚是子爵,只能排到最后。這盟主的位置,當然是他宋襄公坐了。
沒想到,楚成王臉上露出一絲紅暈,很不好意思地說:“既然宋公如此抬愛,我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宋襄公聽了,愣了老半天才說:“咳,咳……這個,按爵位,您是子爵喲……”
楚成王打斷道:“您搞錯了,我明明是王,排在您這個公爵之上,怎么是子爵呢?”
“這個……您這個王,恐怕是自封的吧?”
楚成王笑了:“既然我這個王是自封的,誰要您把我請來的?”他把頭轉向其他幾位諸侯:“諸君難道也覺得,我這個王是自封的嗎?”
“什么話?”鄭文公站起來說,“明明是公認的嘛!”
陳、蔡兩位諸侯也紛紛表態說,楚王是真的,如假包換。
許國和曹國國君一聲不吭,悠然自得地看著這場鬧劇表演。
宋襄公還想說什么,楚成王“哼”了一聲,搖搖扇子,早就埋伏在帳外的楚將成得臣、斗勃帶著幾十名武士沖進大帳,直奔主席臺,老鷹抓小雞似的將宋襄公拿下。
在人家的地盤上捉拿人家的君主,乃是楚國人的拿手好戲。想當年楚文王為了息媯跑到息國去,也是用這招將息侯俘虜,還順便把息國給滅了。
楚成王故伎重演,拿了宋襄公之后,立刻召喚在邊境上侯命的楚國大軍,連同鄭、陳、蔡、許、曹各國部隊,挾持著宋襄公,浩浩蕩蕩殺向宋國的首都商丘。
楚成王的如意算盤是,以宋襄公為人質,迫使宋國人開城投降,即使不滅掉宋國,也要將它變成楚國的附庸。
然而,留守商丘的公子目夷早有準備,嚴陣以待。楚國人攻城數次,均無功而返。楚成王惱羞成怒,命人將宋襄公綁到城下,揚言宋國人如不開城投降,便殺了宋襄公。
這是一場心理博弈。
宋襄公不自量力,在盂地會盟上自取其辱,輿論風向對他是不利的,中原各國都樂得看他出洋相,宋國人自己也覺得沒面子,情緒十分低落。但楚成王在諸侯大會上公然綁架宋襄公,這種做法也確實有點過分,又挾持著宋襄公去攻打商丘,就更加引起了中原各國的警惕,也激起了宋國人的同仇敵愾。
這個時候,如果再殺掉宋襄公,不但宋國人不會投降,中原各國也很有可能產生強烈的反感,只要出現一個合適的人振臂一呼,很快會形成新的反楚陣線,對楚國大大的不利。
宋國人很明白這一點,他們對楚國的威脅不理不睬。說實話,如果楚成王真的把宋襄公給殺了,對宋國倒是件“天去其疾”的好事。
楚成王沒辦法,只好帶著宋襄公回到了楚國。回國之前,他還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派大夫申宜帶了幾車戰利品,前往魯國“獻捷”。
魯僖公收到這幾車禮物,哭笑不得。按照周禮,諸侯如果戰勝四夷,則獻捷于天子,不獻捷于諸侯;諸侯戰勝諸侯,則連天子都不能獻,因為違反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規定,天子如果接受了,也是“非禮也”。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面人。魯僖公對于楚成王主動套近乎的舉動,心里還是十分感動的。
到了冬天,楚成王又在宋國的亳城召集諸侯大會,討論釋放宋襄公的事。與會諸侯除了盂地之會的原班人馬,還多了一位魯僖公。
看來,幾車戰利品不是白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