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第一個國際統一戰線的建立(16)
-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珍藏版大全集
- 龍鎮
- 2969字
- 2014-09-02 17:05:24
但黃國人顯然沒有從弦國滅亡的事情中吸取教訓。葵丘會盟是如此光彩炫目,使得齊桓公在黃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只要有齊侯支持,楚國人不足為懼。”黃國人如此給自己壯膽。
他們甚至宣稱:“自郢都到黃國有九百里之遙,楚國人鞭長莫及,其奈我何?”
黃國人完全搞錯了,鞭長莫及的不是楚國人,而是齊國人。楚成王一聲令下,大軍立刻北上九百里,將黃國納入自己的版圖。
黃國人眼巴巴盼望的齊桓公對此沒有任何反應。此時他正將眼光放在北方的狄戎勢力和王室事務上。
周襄王在齊桓公的支持下繼承天子之位后,他的弟弟王子帶仍然賊心不死,想篡奪他的王位。公元前649年,王子帶私通居住在揚拒、泉皋和伊、洛之間的戎族,約他們攻打王城雒邑。戎族軍隊一直打到雒邑城下,還放了一把大火燒毀了東門,周王室岌岌可危。這一切,仿佛當年的犬戎之亂重演。還好,這回王室等到了諸侯的救兵,秦、晉兩個大國分別出兵討伐戎族的聚居地,迫使戎兵離開雒邑,王室得以保全。
王子帶犯下這樣大的罪行,周襄王當然不能原諒他,要追究他的責任。有意思的是,王子帶為了逃避懲罰,居然一口氣跑到齊國,請求政治避難去了。
當年周襄王還是大子鄭的時候,受到王子帶的威脅,正是找了齊桓公幫忙才保住大子的位置,順利繼承了王位;現在王子帶犯了罪,第一個想到的居然也是投靠齊桓公。可見姜小白在中原各國(包括周王室)的眼里,已經成為最高的保護神,“有困難,找齊侯”成為了人們的共同認識。
齊桓公接受了王子帶的避難請求。同年冬天,他派管仲帶部隊前往戎族聚居地,用外交手段和軍事威脅,使得居住在伊、洛之間的戎族與周王室握手言和,保證不再侵犯雒邑。
周襄王對齊桓公感恩戴德,有意提高對管仲的禮遇,以上卿之禮來宴請管仲。對此,管仲謙讓道:“我管仲僅僅是諸侯之臣,齊國還有天子任命的國、高二位上卿,如果他們到雒邑來聆聽王命,您又以什么禮來對待他們呢?請恕我斗膽推辭。”
周朝初年,王室為了加強對各諸侯國的監管,除了在軍事上保持王軍的絕對優勢外,還確立了一套由王室來任命諸侯卿士的制度。具體地說,一般的侯國設置三卿,其中兩卿由周天子任命,稱為上卿;一卿由諸侯自行任命,稱為下卿。齊國的世襲貴族國、高二氏,就是周天子任命的上卿。管仲作為齊桓公的心腹,雖然執掌齊國軍政大權,但始終只是齊桓公任命的卿士,所以只能算作下卿。
現在天子為了討好齊桓公,要以上卿之禮來對待管仲,當然是“非禮也”。以管仲的智商和情商,肯定不會接受這樣超出規格的禮遇,最終只以下卿的身份接受了天子的款待。
然而,齊桓公卻沒有管仲那么低調。早在一年前,他就宣稱:“我受命征討,南至召陵,北至山戎,西至大漠,天下諸侯都聽我的。我發起諸侯會盟,兵車之會三次,乘車之會六次,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古代圣賢帝王,所做到的也不外如此吧?我,將要前往泰山封禪!”
要知道,封禪泰山乃是天子的專利。齊桓公這么說,自然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甚至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了。還好管仲腦筋轉得快,哄著他說,要想封禪泰山,光有蓋世功勛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得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動物才行,比如什么比目魚啊,比翼鳥啊,鳳凰啊,麒麟啊之類的。齊桓公一聽,覺得太難了,才就此罷休。這時的齊桓公,與葵丘會盟時那位戰戰兢兢接受天子祭肉的齊桓公比起來,真是判若兩人啊。
公元前648年春天,齊桓公又派仲孫湫前往雒邑朝覲天子,并且要他在天子面前順便替王子帶說幾句好話,請求天子原諒王子帶。結果仲孫湫辦完公事就回國了,也沒有跟天子提王子帶的事。他對齊桓公說:“現在還不是時候,天子的怒氣還沒有消除,沒有十年功夫,恐怕是消除不了。”
到了夏天,齊桓公又在衛國的咸城召開諸侯大會。這次會議的主題有二:一是討論如何防備東方的淮夷對杞國的入侵;二是討論如何防備西方的戎族對周王室的入侵。老實說,我看到這些歷史記錄,都覺得齊桓公這個霸主當得真夠累的,東南西北的麻煩事他都得管,一年到頭恐怕沒有幾天真正能夠休息。
咸城之會的結果也有二:一是同年秋天,各諸侯國派兵到雒邑駐防,戍守王城;二是次年春天,各諸侯國開始為杞國修筑緣陵城,準備以此作為杞國的新都,以避淮夷的入侵。齊桓公一再發動諸侯做好事,而且一做就是大工程,全是義務勞動,沒有任何報酬,大伙表面上雖然都應承,心里卻開始不樂意了。因此,緣陵城遠不如當年衛國的楚丘城修建得順利,在《春秋》上也僅僅書寫了修城的事,而沒寫杞國人遷都到緣陵的事。左丘明解釋說,這是因為有的諸侯沒按約定參加緣陵城的建設,致使工程質量出現問題,沒把好事做到底。至于是誰沒參加,他一字不提。沒關系,我們猜也猜得到,沒參加建設的諸侯,肯定包括了魯國的國君魯僖公,否則魯國的史官也不會如此諱莫如深。
由此可見,葵丘之會確實是齊桓公霸業的頂點。然而頂點也是轉折點,自葵丘之會后,他的霸業便不可避免地出現衰退的跡象——他的號召力開始下降了。
兩千多年后,一個叫雷鋒的人在博客中寫道:“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
對此,我想稍作修改:“一個人發動大家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能發動大家只做好事不做壞事。”
回顧齊桓公稱霸以來的歷史,他確實是發動大伙做了不少好事。僅以修城為例:
公元前660年,幫助衛國遺民在曹國建立臨時居住點;
公元前659年,幫助邢國修筑新都夷儀;
公元前658年,幫助衛國修筑新都楚丘;
公元前648年,幫助衛國維修楚丘的郛門;
公元前646年,幫助杞國修筑新都緣陵。
短短十五年間,已經發動諸侯進行五次上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
在此說明一下,修城不是件小事,而是勞民傷財的大工程。諸侯接到齊桓公修城的命令,好比接到一張巨額罰單,不但要從國庫中拿出真金白銀,還要役使國民不遠千里前往工地充當民工。這樣的好事,做一次已經很不容易,參與建設的諸侯國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元氣。而齊桓公做好事上了癮,屢屢發動諸侯做好事,在那個不知英特奈雄耐爾(國際共產主義)為何物的年代,大伙心有不滿,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再考慮到齊桓公還動不動就把大伙召集到一起開會,而且一開就是一兩個月,又多次發動對楚國、對鄭國、對四夷的戰爭(這些戰爭雖然多數以靜坐觀望為主,但仍然需要耗費各國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各諸侯國在齊桓公的領導下,日子過得委實不輕松。
就在諸侯們忙忙亂亂為杞國修城,為王室站崗的時候,楚成王不失時機地發動了對徐國的戰爭。
徐國是地處今天安徽的小國。和黃國一樣,徐國原本是楚國的附庸,因為受了齊桓公的感召,開始與中原諸國走得親近起來,有意擺脫楚國的統治。
如果齊桓公再對徐國坐視不救,召陵之盟的有限成果可能全部付諸東流,到時候不只是江漢諸國會回到楚國的懷抱,中原南部的小國也將被楚國席卷而去。
沒辦法,齊桓公只好打起精神,再一次祭起他的法寶:會盟。
公元前645年三月,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在牡丘集會,重溫葵丘會盟的誓言,同時討論救援徐國的有關事宜。會后,各國部隊開赴前線,而各國國君則在衛國的匡地等待戰報。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魯國派了大夫公孫敖為代表,率領部隊加入八國聯軍。這位公孫敖,就是慶父的兒子。叔牙和慶父雖然因叛國之罪先后被殺,他們的子孫卻一直受到季友的關照,擔任了魯國的重臣。
同年秋天,齊、曹兩國部隊入侵楚國的屬國厲國,以緩解徐國的軍事壓力。徐國倚仗齊國的支持,下定決心抵抗楚國的入侵,結果在婁林被楚軍打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