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一個國際統一戰線的建立(6)
-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珍藏版大全集
- 龍鎮
- 3360字
- 2014-08-27 15:35:08
申生是個孝子,對驪姬的話深信不疑,連忙在曲沃舉行了隆重的祭祀亡畝的儀式,并按規矩將祭祀用的酒肉帶回絳都,以供父親享用。當時晉獻公外出打獵,驪姬代為收下這些酒肉,存放在宮中。
六天之后,晉獻公打獵歸來。驪姬命人偷偷在申生送來的酒肉里下毒,然后將酒肉送給晉獻公。
“大子申生數日之前在曲沃祭母,將祭祀用的酒肉送到宮里來,請主公您享用。”驪姬說。
晉獻公很高興,吃飯的時候叫人斟上申生送來的酒。因為是祭祀用過的酒,他按規矩先撒了一杯在地上,以示對神的尊重。
沒想到,地面很快起泡,并拱起了一塊。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尤其是驪姬,趕快跑過去將晉獻公的手緊緊抓在懷里,神色緊張地對侍從說:“快傳喚侍衛,有人想加害主公!”
這種表演在旁人看來都覺得很假,但是晉獻公很吃她這一套。他叫人牽來一條狗,將申生送來的肉喂給狗吃,狗立刻就死了。又將酒端給一個不知情的小廝喝,小廝也很快口吐白沫而死。
酒肉里都有毒。
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酒肉在宮中已經存放了六天,且不說驪姬有很多機會指使中大夫之類的人下毒,就算真的是申生下的毒,過了六天也會毒性大減,不可能將地皮都毒到拱起一塊。
嫌疑最大的人應該是驪姬而不是申生。但是驪姬在晉獻公面前哭得梨花帶雨,一口咬定是申生所為,晉獻公很快就犯了糊涂,認為自己懷里這個軟玉溫香的美人兒萬萬想不出如此毒辣的計謀,將所有疑心都放到了申生身上。
申生沒有爭辯什么,連夜逃往自己的封地曲沃。晉獻公十分惱怒,派人將申生的師傅杜原款抓來殺了。
申生身邊的人對他說:“這事的可疑之處是顯而易見的,請您不要任由他們陷害,回到絳都去當面向主公說清楚,相信主公能夠明辨是非,查出真兇。”
申生攤開雙手說:“我又何嘗不想對父親說明真相?但是,老頭子如果沒有驪姬作伴,則食之無味,寢之難安。我如果非要去分辨個是非曲直,驪姬必定會因事情敗露受到懲罰。這樣的話,老頭子肯定很受打擊,我又有什么樂趣呢?”
《圣經》的《馬太福音》里,耶穌對他的門徒說:“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們。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居,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申生就是這樣,為著父親的快樂而考慮,對驪姬的攻擊一忍再忍,任由其誣蔑和陷害,自始至終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部下見他意志堅決,又勸他說:“既是這樣,就趕快離開晉國吧,我們都愿意追隨您!”
申生說:“我要是走了,老頭子豈不是更加認定是我下的毒,背負著弒君未遂的罪名出逃,又有誰肯收留我呢?”
他的想法和當年衛國的急子如出一轍。
既然不想留在這亂世上爾虞我詐,那就死吧!早在討伐皋落氏的時候,申生就有了必死的決心,現在無非是多死一次,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太多值得留戀的。
同年十二月,申生自縊于曲沃。
驪姬乘勝追擊,在晉獻公面前誣蔑說,公子重耳與夷吾均參與了申生的陰謀。
這兩個人得到消息,沒做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馬上從絳都出逃。重耳先是逃到了蒲城,繼而出逃到翟國;夷吾則逃到了屈城,繼而逃到梁國。
驪姬如愿以償地讓奚奇當上了大子。對于她來說,這勝利來得似乎比想象中輕松多了。對此我沒有更多的評論,還是用北島的那句詩來概括:“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將殺大子申生之事遍告列國,為立奚奇為大子正名。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做法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春秋》對此記載:“晉侯殺其世子申生。”
在這句表述中,“世子申生”名正言順,說明申生無罪;而晉侯沒有按慣例被稱為“晉獻公”,是譴責他輕信小人之言,因幼廢長。
同年,晉國發動了對虢國的最后攻勢。這一次出兵的路線仍然選擇從虞國借道。
上一次借道虞國,還可以說是為了出其不意;這次再借道虞國,顯然不是為了戰術上的掩護,而是另有圖謀了。
利令智昏的虞公又答應了晉國人的請求。
宮之奇再一次投了反對票:“虢國與虞國毗鄰而居,相互依存。虢國如果滅亡,虞國也不能長久。對待晉國這樣的大國,不可以麻痹大意,就好像對待強盜,不可以視作兒戲。上次借道給晉國,已經很過分了,不可以一再為之。古人云,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說的就是虢國與虞國的關系啊。”
虞公深不以為然地說:“晉侯和我同宗共祖,怎么會害我呢?”虞國姬姓,晉國也是姬姓,都是周王室的后裔,自然同宗共祖。但是,虞公如果睜開眼睛看看,這中原大地,姬姓諸國之間你攻我伐,早就打得不可開交了,誰還記得什么同宗共祖哦。
對此,宮之奇一針見血地反駁道:“我虞國的先祖大伯虞仲,同時也是王室的先祖。大伯為了讓賢,所以沒有繼承君位。虢國的先祖虢仲、虢叔,是周文王同父同母的弟弟,作為文王的卿士,有大功于王室,功勛事跡還記載在王室的檔案庫里。晉國既然可以滅亡虢國,又怎么會不忍心對虞國下手呢?您要是講虞國和晉國的親戚關系,當年的“桓、莊之族”不比虞國親多了嗎,他們和晉侯都有共同的祖輩成師與莊伯,可晉侯還不是把他們給滅了嗎?”
虞公無法應對,喃喃道:“我祭祀神明的貢品又多又干凈,神明會保佑我的。”
宮之奇聽了又好氣又好笑,只干咳了幾聲:“咳,咳……您還真不了解神明的習慣。神明喜歡一個人,不是看他的祭品好不好,而是看他的品德好不好。正如《周書》里所說的,老天爺又沒有親戚,只喜歡幫助品德高尚的人。又說,祭品其實沒有什么香不香的,只有人的美好品德才是最馨香的。這樣說來,沒有品德的人,即使供奉再豐盛的祭品,神明也不會享用。話說回來,您別以為鬼神只保佑您一個人,如果晉國滅了虞國,又以美好的品德奉獻神明,神明照樣會接納晉侯。”
宮之奇這話已經說得很直白了,等于是告訴了虞公,晉國此次出兵的目的,不僅在于虢國,而且在于虞國。但是虞公利欲熏心,還是答應了晉國的要求。
宮之奇退出來之后,對家人說:“如此看來,虞國很快就要滅亡了。晉國滅虞,恐怕就在此一程咯。”于是帶著自己的族人遠走他鄉。
公元前655年八月,晉獻公親率大軍包圍了虢國的首都上陽,虢公姬丑帶領軍民進行殊死抵抗,直到十二月初,上陽城才被攻破。
姬丑逃亡到雒邑,虢國從此滅亡。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678年,也就是“曲沃代晉”完成的那一年,正是虢公姬丑奉了天子之命,前往晉國承認了曲沃代晉的合法性,并任命曲沃武公(也就是晉武公)為晉侯。二十三年后,晉國滅虢國,不但周天子對此不敢發表意見,連當時稱霸天下的齊桓公也沒有表示任何異議。主要原因在于姬丑窮兵黷武,不修德政。公元前668年虢軍兩次入侵晉國,更成為晉獻公消滅虢國的最佳借口。姬丑為他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姬丑的鄰居虞公也為自己兩次借道給晉國的行為付出了代價。晉國大軍消滅虢國之后,仍然打虞國原路返回,并接受了虞公的犒勞。晉獻公覺得虞公實在是太可愛了,為了報答這番好意,順便也就把虞國給滅了,并且俘虜了虞公和大夫井伯。后來晉獻公將女兒嫁給秦穆公,將這兩個戰俘當作陪嫁,一并送到了秦國。
《史記》上說,被俘的虞國大夫井伯,后來成為秦國的重臣,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百里奚。這種說法在歷史上頗有些異議,在此不作辨析,姑妄聽之罷。
如果說晉獻公滅虢國還有借口的話,他滅虞國就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了。為了避免周王室對此不滿,特別是規避齊桓公以此為由找他的麻煩,他主動承擔了祭祀虞國先祖的義務,并且還承擔了虞國對王室納貢的義務。對于周王室來說,虞國雖然滅亡,但虞國對王室應盡的義務仍然有人承擔,這就夠了。
荀息在收繳的戰利品中找到當年用來賄賂虞公的寶馬,把它們還給了晉獻公。
晉獻公得意地笑道:“馬還是我的馬,就是老了點啊。”
楚與齊, 兩種文化的沖撞
前面說到,通過幫助邢國和衛國的重建,齊桓公獲得了中原諸國的敬重,霸主的地位日益鞏固。而此時在南方,楚成王自誅殺公子元、任命子文為令尹以來,撥亂反正,勵精圖治,楚國國力進一步攀升。南北雙雄你追我趕,在內政、外交、軍事各個方面互相較勁,終于到了狹路相逢的時刻。
公元前659年,楚國再一次出兵討伐鄭國,將爪子伸到了天子腳下。齊桓公迅速作出反應,召集魯、宋、鄭、曹、邾等國國君在宋國的檉地舉行會議,會議的主題:抗楚援鄭,保衛中原。
值得注意的是,自這一年開始,《春秋》提到楚國,再也不稱之為“荊”,而是稱之為“楚”,也算是給它正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