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一個國際統一戰線的建立(5)
-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珍藏版大全集
- 龍鎮
- 3308字
- 2014-08-27 15:35:08
公元前669年,晉獻公用士蒍之計,消滅了盤踞在曲沃的“桓、莊之族”。少數漏網之魚逃到了虢國,鼓動姬丑為他們打抱不平。公元前668年,姬丑不顧國力薄弱,兩次發動對晉戰爭,公然以小陵大,干涉晉國內政。當時晉獻公就想反擊虢國,士蒍勸說道:“虢公為人驕傲自大,如果軍事上取得勝利,必定更加不自量力,成天想著打仗的事,而不顧國計民生,從而失去國民的支持。那時候我們再討伐他,就算他想抵抗,又有誰愿意為他賣命呢?禮樂慈愛,休養生息,是蓄養戰斗力的根本,而虢公窮兵黷武,揮霍無度,用不了多久就會捉襟見肘,不堪一擊的?!睍x獻公聽了士蒍的話,暫時放棄了打擊虢國的念頭。
公元前664年,周天子命虢國討伐叛亂的王室大夫樊皮。姬丑欣然前往,帶兵攻入樊城,將樊皮活捉回雒邑。
公元前662年秋天,虢國發生了一次靈異事件,有一位神仙降臨到了虢國的莘地。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轟動。不久連周天子都知道了,他雖然被稱為天子,卻從來沒見過神仙,于是跑去問大夫內史過:“神仙降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哦,神仙啊,”內史過輕描淡抹地回答,“其實沒什么大驚小怪的。一個國家興旺的時候,神仙就下來看一下,看看這個國家的德行;反之,一個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神仙也要來看一下,是為了看看它的惡行。所以說,神仙降臨,有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壞事,不能一概而論?!?
照內史過的說法,神仙也就是下來看看熱鬧,不起什么作用。
天子又問:“那神仙來了,咱們該做些什么呢?”
內史過把龜板擺擺好,抬抬眉毛,說:“很簡單,祭祀就行了。他哪一天來,就從哪一天開始祭祀,直到他走?!?
天子就照他的話做了,相安無事。
后來,內史過聽說虢公姬丑在祈求神仙保佑他,撇撇嘴說:“虢公這家伙大概是昏了頭吧,不好好對待百姓,成天想著打仗,居然還敢祈求神明保佑?”
神仙在莘地住了整整半年。姬丑高興得不得了,派祝應、宗區、史嚚(yín)等人殷勤祭祀,并向神仙祈求賜予土地。史嚚也哀嘆道:“天要亡虢了嗎?我聽說,國家興旺,取決政順民意;國家敗亡,則取決于神意。神是聰明而正直的,只聽從人民的意愿,現在虢公毫無德行可言,憑什么要求神賜予土地呢?”
雖然大家都不看好這位虢公,他卻在軍事上一再獲得勝利。公元前660年,他又在渭水流域打敗了犬戎軍隊。虢國大夫舟之僑對此不喜反憂:“不修德政,卻又屢戰屢勝,怕是要大禍臨頭了?!彼较朐胶ε?,最后干脆帶著老婆孩子投奔晉國去了。
內史過、史嚚和舟之僑對于姬丑的批評都體現了周文化中“德配天命”的思想。
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統治階級都以“受命于天”作為其政權合法性的思想基礎。但是,周朝的統治者吸取了商朝滅亡的教訓,除了認為自己受命于天,還提出了“德配天命”的理論。
簡單地說,他們坐在統治者的位置上,固然是天命所賜,但他們自己也要做到為政以德,才能配得上這尊貴的天命。否則的話,“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別怪老天爺六親不認,選擇有德的人來取而代之了。
姬丑不修德政,卻迷信神跡、酷愛戰爭,在當時的知識分子看來,乃是敗亡的征兆。
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為了算十年前虢國兩次入侵晉國的舊賬,命令晉國軍隊作好討伐虢國的準備。
大夫荀息建議,與其直接進攻虢國,不如向虢國的鄰國虞國借道,打他個措手不及。
虞國和虢國一樣,也是姬姓公爵。據《史記》記載,當年吳太伯為了讓賢給自己的弟弟季歷(即周文王的父親),逃到南方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到了吳太伯第五世孫周章的年代,周武王滅掉了商朝,成為中國的主宰。周武王感念吳太伯的仁德,在大封諸侯的時候,派人把失散多年的親戚周章找來,除了正式承認吳國的合法性,還將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到中原,建立了虞國。
晉獻公也覺得借道于虞國是一條好計,但是對其可行性表示懷疑,原因很簡單,虢國和虞國唇齒相依,世代友好,于情于理虞公都不會答應晉國人通過自己的國境去攻打虢國。
荀息便開出一劑藥方,說:“虞公最愛貪小便宜,且愛玉如命,您如果用屈地的良馬和垂棘的寶玉賄賂他,他必定會同意我們的要求?!?
屈和垂棘都是地名,屈地出產良馬,而垂棘出產寶玉,在當時都是赫赫有名的。晉獻公聽了這個建議,面露難色,小氣巴拉地說:“荀大夫,這兩樣東西,可都是我的寶貝喲。”
荀息笑了笑,擺擺手說:“假如得以借道虞國,這些寶貝就像存在外府一樣安全?!?
外府就是外部倉庫。荀息言下之意,只要可以從虞國借道滅虢,則順勢吞并虞國也只是舉手之勞。這些寶物放在虞國,和放在國內沒有什么區別。
晉獻公還是不放心,說:“虞國有宮之奇這樣的人物,他肯定會勸諫虞公不答應咱們的請求,言之何益?”
“宮之奇確實是個麻煩。但是宮之奇為人懦弱,不敢強硬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他和虞公從小一起長大,兩個人關系過于親近,就算宮之奇勸諫,虞公也不一定重視?!?
晉獻公將信將疑,但還是派荀息為使者,帶著名馬和寶玉前往虞國買路。
荀息準備了一套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對虞公說:“當年冀國殘忍無道,多次侵犯貴國,貴國堅決給予還擊,好好地懲罰了冀國,這都是您的功勞啊。今天虢國和當年的冀國一樣殘忍無道,多次騷擾我晉國南部邊境,請允許我國借道貴國,以討伐虢國之罪?!?
荀息這寥寥幾句話說得很有水平。他先回顧了虞公最為得意的歷史,給虞公戴上一頂高帽子,讓他飄飄然,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又將晉國討伐虢國比擬于當年虞公懲罰翼國,喚起虞公的同情和好勝之心;最后才表達實質性的愿望,提出借道虞國的請求。
虞公見了荀息帶來的名馬寶玉,本來就很高興,加上被荀息這幾句馬屁一拍,立刻怦然心動,不僅表示同意晉國的請求,更主動要求以虞軍作為晉軍先導,共同討伐虢國。
對此,宮之奇果然提出了反對意見,果然反對無效。
公元前658年夏天,晉國派里克、荀息帶領部隊與虞軍會合,攻占了虢國的下陽。在《春秋》的記載中,對于這段歷史是這樣描述的:“虞師、晉師滅下陽。”
左丘明老先生說,之所以將虞國排到晉國的前面,是批評虞公貪圖賄賂,見利忘義。
然而就在這一年,虢公姬丑居然又在桑田打敗了犬戎。晉國大夫卜偃對此評論:“虢國必定要滅亡了,丟了下陽不反思自己做錯了什么,現在又有了戰功,這是老天爺不給他反思的機會,讓他一步一步滑向深淵??!”
對虢國的戰爭暫告一段落,驪姬又催著晉獻公考慮立奚奇為大子的事了。
站在晉獻公的立場上,真的有那么強烈的愿望要廢除申生的大子地位嗎?我看未必。
首先,他和申生畢竟有多年的父子之情,申生的母親齊姜也曾經深得晉獻公寵愛,否則申生也不會早早地被立為大子。
其次,申生為人謹慎,有德有能,在朝野之間均有良好的口碑,由他來繼承晉國的大業,乃是眾望所歸。對于晉獻公來說,對這個兒子各方面的表現應該是十分滿意的。如果沒有驪姬這一因素,他恐怕絕不會考慮更換大子的事。
再次,就算晉獻公真的很想立奚奇為大子,他也要認真考慮一個實際的問題:他已經很老了,如果某一天撒手而去,奚奇尚是一懵懂少年,能否治國安邦尚且不說,會不會被他的哥哥們取而代之、小命不保,都很難預料。前些年發生在魯國的接二連三的弒君事情,就是前車之鑒。
綜上所述,晉獻公或許曾經有過要廢立申生的念頭,但那很可能只在一瞬間。那陣沖動一過,他便將這事給擱下來了。
在里克等人看來,當年申生受命討伐東山皋落氏,是晉獻公的借刀殺人之計。然而推敲起來,這種觀點其實也很站不住腳。想想看,晉獻公將上、下二軍都交給申生指揮,等于是將晉國的主力部隊全部歸于申生的控制之下,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信任。在這種情況下想殺申生,好比欲殺人而又授人以刀,實在有悖常理。
當驪姬又再次提起立奚齊的事,晉獻公只是略微皺了皺眉頭,不置可否。
驪姬猛然明白自己其實處于一個極其不利的位置。晉獻公正在一天一天老去,很有可能突然一命嗚呼。如果在這之前不將奚齊立為大子,她就永遠喪失了機會,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申生繼承君位了。
她絕不愿意就此失敗,她要主動出擊。為此,她迅速買通了晉獻公身邊掌管內務的大夫。
為了自己的兒子,她什么都愿意做,什么都做得出來。只是她沒有想到,她所做的這一切,最終會害了奚奇這個孩子。
如果將母愛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惜設計陷害別人,這種母愛實在是很扭曲。
公元前656年的一天,驪姬派人對申生說:“主公昨夜夢見了你母親齊姜,她說她在陰間很餓,必須趕快去祭祀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