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新鮮血液的注入:外族崛起(14)
-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珍藏版大全集
- 龍鎮
- 3348字
- 2014-08-27 15:35:08
當年周平王曾經許諾將虎牢關以東的土地全部賜給鄭武公,現在周惠王為感謝鄭厲公,將周平王的承諾全部兌現,鄭國的土地一下子增加了許多。即使鄭莊公再生,也會為這個兒子的表現感到驕傲。
當然,在那場盛絕一時的宴會上,也出現了一點小小的不愉快。周惠王將王后使用的一塊銅鏡賜給了鄭厲公,而將自己用的酒爵賜給了虢公。酒爵是禮器,而銅鏡只是普通日用品,顯然厚此薄彼,令鄭厲公深感不快。不過那只是很短一段時間的不愉快。因為兩個月之后,鄭厲公死了。
鄭厲公年輕的時候,隨父親鄭莊公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成為兄弟中的佼佼者;哥哥鄭昭公即位后,他在宋國人的幫助下,半推半就地發動政變,趕走了鄭昭公;他的首任國君生涯維持不過三四年,因與祭仲爭權失利,被迫流亡他鄉,而且一去就是十七年,將自己風華正茂的歲月消耗在忍耐和等待中;等他重新回到新鄭,天下形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北方的齊桓公和南方的楚文王,霸業初成;而他帶領鄭國這樣一個中等偏小的國家,在夾縫中求生存,既保持了國家的獨立,又維護了自己的尊嚴;短短的數年,他穩定了國內政局,又致力于參與王事,扶助周天子復國,立下奇功,使得一心稱霸的齊桓公相形見絀。無奈,正當他躊躇滿志,欲與齊桓楚文一較高低的時候,天妒英才,撒手西去,功虧一簣。鄭國由桓公肇始、武公奠基、莊公揚鞭的強國之夢,也就此戛然而止。
寡婦門前是非多
鄭厲公的死讓齊桓公大大松了一口氣。他抓緊時間,廣泛開展外交,同時輔以軍事手段,鞏固幽盟的成果。
公元前672年秋天,齊桓公派高傒前往防城與魯國結盟,決定將自己的妹妹嫁給魯莊公為妻,作為關系鞏固的紐帶。同年冬天,魯莊公不顧禮數,親自跑到齊國下聘禮,兩國關系迅速升溫。
公元前671年,魯莊公前往齊國學習考察,觀摩了齊軍的軍事演習。同年十二月,齊、魯兩國元首在鄭國的扈地會盟。
公元前670年,魯莊公再一次不顧禮數,親自前往齊國迎娶齊桓公的妹妹哀姜(諸侯下聘和娶妻,只需由卿大夫代勞,本人不用出馬)。
魯莊公和他的父親魯桓公一樣,對于齊國來的公主總是抱有一種敬畏感,以至于分寸大亂,“非禮”之事時有發生。哀姜來到魯國,魯莊公命同宗的婦人手執玉器列隊迎接。按照周朝的禮儀,貴族相見,手上必須執物以表誠敬,同時通過所執之物的貴賤來體現貴賤等差。一般來說,男子所執之物為玉帛或禽鳥,女子則用榛子、栗子、棗子等果實。魯莊公命婦人手執玉器迎接哀姜,主要是因為他在這位大國公主面前缺乏自信,怕人家看不起自己,所以才虛張聲勢罷了。
公元前668年秋天,齊桓公發動魯、宋兩國共同討伐徐國,迫使其加入到幽盟組織。
公元前667年,距第一次幽盟十一年之后,齊、魯、宋、陳、鄭等國元首在幽地再次會盟。這時候鄭國的國君是鄭厲公的兒子鄭文公。與桀驁不馴的鄭厲公比起來,鄭文公顯然好打理得多,沒給齊桓公造成任何麻煩。第二次幽地會盟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落下帷幕,齊桓公進一步鞏固了同盟內部的團結。
公元前666年春天,周惠王命齊桓公討伐衛國,理由是當年衛國曾幫助王子頹謀叛。此時衛惠公已經死了三年,當政的是他的兒子衛懿公。衛國軍隊戰敗,緊接著認罪、賠款,齊桓公滿意而歸。
公元前664年,齊桓公通過外交施壓,逼迫小國鄣國依附于齊國。
同年冬天,北方的少數民族山戎入侵燕國。燕國向齊國告急,齊桓公親自帶兵馳援,打敗了山戎軍隊,并且趁勝追擊,一直打到今天的遼寧省境內的孤竹才班師回朝。
為了矜夸自己的戰功,齊桓公派人把一批北戎戰俘贈送給魯國。此舉熱情可嘉,但是遭到左丘明的嚴肅批評,理由是:但凡諸侯打敗蠻、夷、狄、戎等野蠻人,應該獻俘于周天子,由周天子來警懼他們,而不應該獻俘于諸侯。
但是,不管禮不禮,魯莊公對于齊桓公的饋贈受寵若驚,于第二年春天開始參與修筑小谷城,以此作為禮物贈送給管仲。諸侯筑城贈送給他國的大臣,這在春秋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大手筆。齊、魯之間的關系,進入了如膠似漆的蜜月期。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間還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在當時看來也許不值一提,可是很多年后,人們又不得不將它大書特書,那就是:陳國的公子完逃亡到齊國。
公元前672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公子完逃亡到了齊國。春秋亂世,各諸侯國的公室子弟像蒲公英一樣被風吹著飄來飄去是常有的事,齊桓公本人就有過避難于他鄉的經歷,因此對于公子完不但沒有歧視,反而惺惺相惜,熱情地接待了他。
公子完是個很穩重的年輕人,即使在流亡之中,仍然保持了高貴的氣質,談吐相當不俗。齊桓公和他天南海北地聊了一下午,快到吃晚飯的時候,突然說:“你就在齊國住下來吧,即便陳國政局穩定下來,你也不用再考慮回陳國的事了,我想任命你為齊國的公卿。”
公子完聽了,畢恭畢敬地拜伏在地上,表示感謝,然后說:“國家有難,我跑到貴國來逃避責任,能夠得到您的寬容,就已經很滿足了,哪里還敢竊居高位,讓人家說閑話??!”
這種謙恭的態度使得齊桓公更加堅定了重用公子完的決心,于是任命他當了工正,也就是掌管百工的官,類似于后世的工部尚書。
后來有一天下午,齊桓公突然帶著隨從跑到公子完家里,坐在院子里和公子完喝酒聊天,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天就黑了。齊桓公酒興正酣,下令說:“舉起火把,不醉不歸?!惫油暌宦?,馬上跪倒在齊桓公跟前說:“對不起,我只知道白天招待國君,不知道晚上如何陪飲。”堅決將齊桓公送走了。
《左傳》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喝酒是一種禮儀,不能豪飲無度。白天喝酒合乎禮法,晚上喝酒就等于淫樂,公子完這樣做是不想讓主君違背禮法而陷入淫樂??!
公子完還在陳國的時候,陳國的大夫懿氏想把女兒嫁給他,因此要老婆算了一卦,得到的結果是:“吉利,所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齊是姜姓,陳是媯姓,這段并不晦澀的文字似乎是在說,有陳國的公子將跑到齊國去安家,五世之后家業大興,成為齊國的正卿,而八世之后,無人可以匹敵。
作為臣子,正卿已經是極限;無人可以匹敵,那不就是要當諸侯嗎?事實上,公子完很小的時候,有位王室的周易大師來到陳國,曾經給他算過一卦,結果得到“觀卦變成否卦”,其爻辭為“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大師解釋,這是說他出國觀光,能夠成為天子的上賓。所謂天子的上賓,自然就是諸侯,難道這是說公子完將成為陳國的主人嗎?不是。因為從卦象上來看,不是在陳國而是在異國;也不是公子完本人,而是說他的子孫。
簡單介紹一下,《周易》中的六十四卦,每卦皆由上下兩“經卦”——也就是基本卦構成。觀卦的上卦為巽(代表風),下卦為坤(代表地),也就是所謂“風地觀”;否卦的上卦為乾(代表天),下卦為坤,也就是所謂“天地否”。觀卦變成否卦,是因為上卦的風變成了天。
大師接著解釋說,光的特點,是照亮他物而非自身。風變成了天,而行于地上,這就是山。有了山上的物產,又兼天上的光照,美好的事物都具備了,所以說“能夠成為天子的上賓”。但是仍然有待觀察,所以說并非他本人,而是他的子孫。
大師還準確地算出,公子完的后人如果在異國發跡,必定是在姜姓之國。
公子完在齊國定居下來,并且改其姓氏為“田氏”,建立了齊國的田氏宗族。兩百多年后,他有一位叫田乞的后代消滅了齊國傳統貴族國、高二氏,成為齊國的首席執政大臣。田乞的兒子田常扶立齊平公,成為齊國的實際控制人。到了公元前379年,田氏干脆取代姜氏家族,成為了齊國的君主。當然,這是后話。當時齊桓公也萬萬沒想到自己的一時善舉,又或者叫做政治投資,竟然徹底改變了姜姓宗族的命運。這叫不叫引狼入室呢?
就在北方的齊桓公專注于建立自己的霸業的時候,南方的楚國也沒閑著,滅了息國,控制了蔡國。
這兩件事情均與一個叫息媯的女人有關。
息媯是陳國公室的女兒,嫁給了息侯為妻,因此被稱為息媯。不用說,一個女人如果能夠對歷史事件產生重大影響,必定是國色天香,美艷不可方物。
公元前684年,息媯出嫁,從陳國出發,途經蔡國,前往息國。
當時蔡國的國君名叫獻舞,也就是歷史上的蔡哀侯,同樣也娶了陳國的公主為妻,按關系算是息媯的姐夫。這位姐夫聽說小姨子出嫁,非常高興,一定要親自請小姨子吃飯,這在當時是有些失禮的事情。而在吃飯的過程中,姐夫更是目不轉睛地盯著小姨子看,兩杯酒下肚,玩笑就開得很過分了。有沒有動手動腳我們不知道,總之息媯后來跟老公息侯一說,息侯立刻火冒三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