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新鮮血液的注入:外族崛起(8)
-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珍藏版大全集
- 龍鎮
- 3255字
- 2014-08-27 15:35:08
我不能只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來評價古人的所作所為,比如徒人費的所作所為。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價值觀,脫離歷史背景來對他們評頭論足等于是放馬后炮,很有失公允,于歷史研究也很容易產生傲慢的情緒。但我忍不住要說,徒人費,如果有來生,還是繼續做奴才吧。
齊襄公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口碑不太好,主要原因:一是作風不檢點,長期與自己的妹妹文姜亂倫通奸,還公開高調得絲毫不避人耳目;二是生性殘暴,連別國的國君臣子也照殺無誤,先后殺死了魯桓公、公子亹和高渠彌等人;三是嫁禍于人,公子彭生殺魯桓公,明明是他的主意,但他為了掩飾自己的罪行,又將公子彭生殺掉;四是好壞不分,衛惠公明明是個陰險小人,在衛國很不得人心,他硬要幫助衛惠公復國,連周王室都看不下去,要出面干涉;五是言而無信,派連稱和管至父守衛葵丘,到了約定的時間又不讓人回來,結果引發叛亂。
齊襄公在位的時候,行事反復無常,讓人捉摸不定。他的弟弟公子小白深懼伴君如伴虎,在師傅鮑叔牙的陪同下,早早避往莒(jǔ)國。公孫無知弒君之后,齊國大亂,齊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糾則在師傅管夷吾、召忽的陪同下逃往魯國尋求政治避難。
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的故事,很快就要講到。這里有必要先將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文姜的命運作一番交代。齊襄公死后,文姜回到了魯國,在魯國度過了自己的余生。公元前679年,齊桓公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她曾經有一次回齊國省親的記錄。按照當時的規矩,女人出嫁之后,如父母在,可以歸寧;父母不在,則只能派卿大夫回國代為問候娘家人。因此,文姜的這一次省親,又被魯國的史官視為“非禮”的行為。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文姜的這次省親,倒很有可能是正兒八經地前往齊國開展夫人外交,以齊桓公姐姐的身份,為齊、魯兩國建立戰略同盟牽線搭橋。
而公元前675和公元前674年,她又有兩次前往莒國的記錄,目的不明。后世有人大膽推測,說她很可能與莒國的某人有奸情,因此連連前往莒國與之相會。這種推測站不住腳,按照時間推算,那時文姜至少也有五十多歲了,早已經年老色衰,哪里還能招蜂引蝶?比較靠譜的推測是,齊桓公上臺得到莒國人的鼎力相助,因而齊桓公對莒國人總是禮遇有加,文姜前往莒國,乃是致力于搞好魯國與莒國的關系,曲線外交,為魯莊公間接討好齊桓公。
公元前673年,亂世佳人文姜壽終正寢,結束了她風流多情、奔波牽掛、蔑視禮法、充滿爭議的一生。后世的中國人習慣于對她口誅筆伐,將她與妲己、褒姒等人同列為“政治蕩婦”,但是很少有人客觀地問一句: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女人何為?
龜兔賽跑,公子小白的險勝
公元前686年冬天,連稱殺死齊襄公之后,公孫無知如愿以償,當上了齊國的國君。連稱和管至父也官升三級,被封為上卿。但是,這個通過政變上臺的政權缺乏群眾基礎,齊國大多數卿大夫和傳統的權貴家族都持觀望態度,對其不支持,不反對,不表態。到第二年春天,大夫雍廩發動政變,殺死了公孫無知和連、管二人。對于這件事,《春秋》的記載是:“齊人殺無知。”《左傳》的記載是:“雍廩殺無知。”用的都是殺人的“殺”,而非弒君的“弒”。這就說明,當時的社會輿論并沒有承認公孫無知政權的合法性。
《春秋》微言大義,對于遣詞造句非常講究。同樣是死,有的人叫做“崩”,有的人叫做“薨”,有的人叫做“卒”;有的人本來應該“薨”,卻因為喪禮沒有辦到位,變成了“卒”;有的人本來應該“崩”,卻因為死得太早,變成了“薨”。現代人也許會嘲笑古人的繁文縟節,然而只要檢視一下現代教育,不難發現,其實我們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延續著古人的陳詞濫調。我記得很清楚,上小學的時候寫作文,我寫死去的爺爺,用了“逝世”二字。語文老師教育我說,“逝世”只能用在大人物身上,比如馬克思逝世、毛主席逝世、周總理逝世、至于我爺爺,湖南鄉下的一個漆匠,用“去世”就可以啦。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
公孫無知的死給齊國造成了權力真空。公室的子弟都躍躍欲試,準備爭奪國君的寶座。在這些人當中,奪標呼聲最高的當屬公子小白和公子糾。
不妨對這兩個人進行一下對比:
首先是比出身。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是齊僖公的庶子,也就是齊襄公同父異母的弟弟。論年齡,公子糾長于公子小白。公子糾的母親原本是魯國公主,而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國公主,地位上難分高下。
其次是比人脈。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在齊國都有支持者。公子糾的支持者,在史料上沒有具名。而公子小白的支持者,按《史記》記載,是齊國的傳統貴族——國氏家族和高氏家族。
說起國、高二氏,在齊國乃是名門中的名門、望族中的望族。周朝初年,王室為了加強對各諸侯國的監管,除了在軍事上保持王軍的絕對優勢外,還確立了一套由王室來任命諸侯卿士的制度:一般的諸侯國設置三卿,其中兩卿由周天子任命,稱為上卿;一卿由諸侯自行任命,稱為下卿。國、高二氏就是當時周天子任命的上卿,在齊國執掌政權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樹大根深,足以左右政局,非同小可。從人脈上看,公子小白勝過公子糾。
第三是比外援。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公主,因此齊襄公死后,他逃到了魯國避難,實際上也就是希望借助魯國的力量來爭奪君位。公子小白則逃到了莒國。魯國是大國,莒國是小國,雙方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公子糾勝過公子小白。
最后是比智囊。智囊就是兩個人背后的競選團隊。公子糾的智囊主要有兩個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召忽;公子小白的智囊就是鮑叔牙。召忽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多少記錄,我們只能將管仲和鮑叔牙來作個對比。但是這個對比沒有太多的懸念,因為大家都知道,管仲比鮑叔牙厲害,甚至鮑叔牙本人也是這么認為的。
據《國語》記載,鮑叔牙曾親口說過:“治理國家不是我所長,能夠治理國家的人是管夷吾(管仲字夷吾)。”他還信誓旦旦分別舉了幾點來說明:“我有五點不如管夷吾,一是安撫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二是治理國家,不失其根本;三是忠誠信義,獲得百姓的信任;四是制定規章制度,規范人們的行為;五是擊鼓吶喊,鼓舞國民的斗志。”
正確評價一個人的才能,前提是對這個人有充分了解。鮑叔牙了解管仲嗎?答案是肯定的,有管仲本人的話為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句話很有名,它所表達的信息,不僅僅是鮑叔牙很了解管仲,更多是管仲對鮑叔牙的感激之情。
據管仲后來自述,他與鮑叔牙自幼相交,從穿開襠褲的時候開始,就成為了死黨。管仲家里窮,鮑叔牙是個富家子弟,很關照管仲。兩個人曾經合伙做生意,賺到了一些錢,每次分紅的時候,管仲總是給自己多分一份,而鮑叔牙知道他窮,更需要錢,所以從來不計較。鮑叔牙托管仲辦事,管仲給辦砸了,鮑叔牙也沒什么抱怨,反而安慰管仲說,那是時運不濟,不要有心理負擔。齊襄公年代,管仲三次出來當公務員,三次被單位開除,也是鮑叔牙安慰他,告訴他是金子總會發光,總會有時來運轉的一天。更讓管仲感動的是,他們一伙人出去找人打架,打三次他竟然跑三次,兄弟們都很看不起他,鮑叔牙還替他開脫:“管仲家里還有老母親要服侍呢,如果被打死了,誰來照顧老人家啊!”其實,誰也不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誰都有老有小。鮑叔牙這樣對待管仲,讓管仲十分感動,所以才會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通過以上對比,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競爭態勢就比較明朗了:公子糾的優勢在于外援和智囊,公子小白的優勢在于人脈。客觀地說,公子糾的綜合實力略高于公子小白,但是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究竟鹿死誰手,要看誰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對手的漏洞并給予狠狠的打擊——當然,也許還要看看誰的運氣更好,命更硬。
齊國的動亂使得一向韜光養晦的魯莊公突然活躍起來。公元前685年春天,就在公孫無知死后不到一個月,魯莊公與“齊大夫”在既地舉行會晤,雙方簽訂協議,就立公子糾為齊君的有關事宜達成一致意見。這里的“齊大夫”不知姓甚名誰,總之是齊國國內“挺糾派”的代表。同年夏天,魯莊公親自率領大軍從曲阜出發,護送公子糾回國。
幾乎與此同時,齊國的名門望族國、高二氏也在暗中聯絡公子小白,準備迎立小白為君。得到“挺糾派”與魯莊公會盟的情報,公子小白同他的追隨者覺得情況緊急,在莒國派出的小股部隊的護送下,急急忙忙啟程趕往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