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輻射之蘑菇人瑪坦戈
電影《蘑菇人瑪坦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七個喜歡享樂的日本年輕男女乘豪華游艇出海游玩,遭遇暴風雨漂流到無名島,該島被原子彈、氫彈爆炸的輻射所污染。有一群奇怪的蘑菇形狀的怪物在島上襲擊了他們。原來,只要吃了這個受輻射的島上生長的蘑菇,就會變成名為“瑪坦戈”的怪物,變成長著斑點的毒蘑菇的模樣。漂流到孤島的人們因饑餓而食用了毒蘑菇,于是逐個變成了“瑪坦戈”。(東寶公司的怪獸電影的主旨似乎都很反對青年男女的享樂行為。跳舞唱歌在船上開派對的主人公會被哥斯拉襲擊,而乘豪華游艇出游的主人公下場則更悲慘。)
這部電影把食用輻射污染物后的體內輻射、核爆蘑菇云的形狀以及毒蘑菇之毒(另一方面是美,在島上的森林中,水野久美[1]嫣然一笑誘惑人吃毒蘑菇的場面有著動人心魄的妖艷美感)等元素雜糅在一起。盡管拍攝的是這些元素,但電影最后的鏡頭卻停留在大都市閃閃發光的燈海中,從而巧妙表達了潛藏在大都市繁華表象后的輻射之恐怖。盡管是日本B級電影[2],但對于當時觀影的我以及同齡人來說,卻是永生難忘的電影,能在記憶中不停回味。
《美女和液體人》也是以“第五福龍丸事件”為背景制作的電影。故事講述了捕金槍魚的漁船在太平洋上遭受核輻射,強輻射導致船員和乘客全體液化,成為液體人。液體人來到東京,一次次襲擊美女(當然不僅限于美女)。
類似的還有表現人被原子化并通過電氣裝置被發送的電影《電送人》(1960年)、《氣體人第一號》(1960年)等,它們都是把人類做了變形化處理的電影。這類電影發端于1954年小田基義導演的《透明人》。影片的時代背景為二戰時期,用來做原子核和基本粒子試驗的粒子加速器發出透明光輻射人體,被輻射的人成為了透明人。這些透明人被組成敢死隊投入戰爭。影片比起表現核輻射的恐怖,更著墨于表現人類“變身”的恐怖。這個變身的前提是核輻射,輻射破壞了人體細胞,把細胞液化(溶化人體組織),而液體人和氣體人等創作構思正是基于此種科學觀點的產物。
為什么液體人要襲擊美女呢?液體化的人還具有人的意志和意識嗎?雖不免有非難之聲,但不能否認這些電影還是很好地展現了輻射的危險。也就是說,輻射對人體的破壞、影響遺傳基因導致子孫變異的恐怖被很好地表現了出來。這種表現自然是荒誕的,因為只有這種看似荒誕的故事才真正體現出當時日本人對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的恐懼心理。當然,如新藤兼人導演的《原爆之子》(1952年)、《第五福龍丸》(1959年),關川秀雄導演的《廣島》(1953年)等內容嚴肅的核爆電影也為數不少,但與此同時,夸大了輻射恐怖性的不嚴肅的、“偽科學”的娛樂電影也數量龐大。[3]
如果說《原爆之子》和《第五福龍丸》的誕生是拜導演兼劇作家的新藤兼人的獨特想法所賜,那么《美女和液體人》《蘑菇人瑪坦戈》(還有一部叫《世界大戰爭》的電影)這些恐怖的輻射變異電影也是源于一個人的奇思妙想。此人并不是導演本多豬四郎,而是兩部電影的劇本作者木村武。
他是《空中大怪獸拉頓》《地球防衛軍》《妖星哥拉斯》《弗蘭肯斯坦對地底怪獸》《哥斯拉對黑多拉》等東寶公司的特攝電影制作班底中,與本多豬四郎(導演)、圓谷英二(特技導演)、伊福部昭(音樂)等人并列的最重要的成員。他不僅僅是一個怪獸系列電影的劇本作者,更是一位戰前曾參加過日本共產黨(他是佐賀縣的共產黨干部——電影中,怪獸拉頓出現在阿蘇山[5]附近的煤礦地帶,破壞了福岡和北九州的街道,最終墜落到火山中),并長期對核輻射給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進行反思的人物。在電影《空中大怪獸拉頓》的前半場中,電影鏡頭有對煤礦內部、工人的炭坑住宅、坑道和斷面的細致展現。我認為這是基于他早年團結煤礦工人開展運動時切身體驗的一種反映。
一言以蔽之,這些影片中都有著社會運動的痕跡。電影《蘑菇人瑪坦戈》《美女和液體人》和《氣體人第一號》中,對都市化、資本主義享樂化和自由主義引起的人性墮落的批判意識清晰可見。
導演本多豬四郎曾這樣評價《蘑菇人瑪坦戈》:“這在當時可是被視為問題的猛藥般的電影。雖然只是蘑菇,但是被它附了身就束手無策,失去自我。無論關系多么好的人,再親密的朋友,大難臨頭為了生存,多丑陋的事都做得出來。……真不愧是劇本家木村(武)君的東西啊。”(樋口尚文《早上好,哥斯拉——導演本多豬四郎和他的電影廠時代》,1992年。)本多豬四郎沒有清楚地說明“木村君的東西”指的是輻射導致變異的母題,還是弱肉強食的人類社會(戰前、戰時、戰后的日共內部)。但我認為應該是二者兼具。他應該是想說,木村的腳本里包含的這些內容決定了這些作品的傾向。
木村武還創作了另一部核爆輻射題材的怪獸電影,《弗蘭肯斯坦對地底怪獸》的劇本。故事講述了二戰戰敗前,德國送給日本一個秘密禮物——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的心臟。這顆心臟被轉移到日本的廣島衛戍醫院,供日軍和德軍聯合制造不死的人造士兵。戰后的廣島,人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巨型白人流浪兒(此與核爆孤兒、受災孤兒的母題相關)。這個白人流浪兒是由弗蘭肯斯坦的心臟干細胞生長而來的,是人造人的巨大分身。
雖然電影中沒有確切點明,但弗蘭肯斯坦的心臟受到了廣島核爆產生的放射性落塵沾染后復活,從而產生了巨人這一不言自明的信息。和《蘑菇人瑪坦戈》《美女和液體人》一樣,該片的重點是關于變異的肉體的痛苦與悲哀,是被迫降生、成為巨人且被視為怪物的人造人的悲哀。(該作品有可能受到美國“輻射恐怖電影”《驚天50尺男巨人》的影響。此電影中,看到钚彈亮光的軍人變成了巨人,瘋狂破壞拉斯維加斯的街區。)這是木村武創作的劇本的特征,是其個性的表現,也是其社會性的表達。
怪獸拉頓和發泄過剩精力的煤礦工人的勞動紛爭相關;瑪坦戈與比基尼環礁輻射引發的社會性抗議運動和日本共產黨內部的政治運動相關;黑多拉是可視化的公害問題怪獸。從這個方面分析的話,木村武作為一名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的立場就十分明顯了。
本多豬四郎提到木村武時講過這樣一段話:“我和木村君制作的電影里,木村君從以前在開展左翼運動和警察斗爭的經驗中汲取了靈感。我想過好多次,我自己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的臺詞,特別是警察和犯人之間的對話,對待新聞記者的措辭等等。”(《早上好,哥斯拉——導演本多豬四郎和他的電影廠時代》。)
本多豬四郎是師從山本嘉次郎的專職導演,以技術見長。本多豬四郎、木村武和圓谷英二這個“三人組”制作的怪獸、怪人電影中所具有的社會性特征可以說全部來自木村武。相較之下,木村武以外的劇本作家,如關澤新一、福田純等人的與哥斯拉相關的電影劇本作品中,對于社會問題就沒有如此顯著的關切。
在“哥斯拉”系列電影中的特殊之作《哥斯拉對黑多拉》(1971年)中,黑多拉被設定為因化學工廠排放有害物質污染了湖海而產生的怪獸。水銀、鎘、二英等公害物質中含有放射性落塵。電影開頭出現了一段小孩子寫的詩,詩句為“核爆/水爆[7]/死之灰[8]/去大海”。
詩的內容揭示了公害物質和輻射的關聯性。另外,黑多拉的原型生物也是在宇宙核爆炸的時候來到地球的。[9]
電影《科學怪人的怪獸:山達大戰蓋拉》(1966年)講述了從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的細胞中產生出來的“山”——善的怪獸山達、“海”——惡的怪獸蓋拉這對怪獸兄弟鬩墻的故事。但有些矯情地講,這實際象征了美蘇冷戰產生的對立,以及同一民族之間的階級斗爭。
東寶公司的輻射恐怖電影系列,或者說怪獸系列電影的制作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逐漸式微。以1954年《哥斯拉》為標志開始的怪獸系列電影,原計劃最后的一部是《宇宙大怪獸德古拉》(1964年,本多豬四郎導演,關澤新一創作劇本)。劇情設定為有著輻射能的日本列島上空,宇宙細胞受到鍶和鈷等元素的影響產生突變,巨大的水母形狀的透明的宇宙大怪獸德古拉誕生(這個背景是由一個登場人物說出的)。但在后續劇情中,輻射和核爆相關的要素卻并未出現。雖說電影中因為德古拉喜歡吃煤炭,所以襲擊了北九州的礦山,但德古拉把堆積如山的煤吸到空中的場面隱約流露出創作者對過去(核能利用以前)的重要燃料——煤炭的懷念之情。
此后,除幾部量產的“哥斯拉”系列電影(1966年,在電影《哥斯拉、伊比拉、摩斯拉南海大決斗》中,哥斯拉襲擊了制作核彈的秘密組織“赤竹”的地下工廠;1973年,在電影《哥斯拉對美加洛》中,出于對人類核試驗的報復,海底王國的人們把雙叉犀金龜形狀的甲蟲怪獸美加洛送到地面上搞破壞)之外,東寶公司的怪獸電影再沒有推陳出新,原子彈、氫彈爆炸和輻射恐怖的題材消失了。
無影無形的怪獸德古拉表現的是看不見且摸不到的輻射之恐怖,但它在東寶公司的怪獸系列電影中是最沒人氣的失敗之作。1968年1月,在富士電視頻道播放的《幻之大怪獸阿貢》(1964年制作,導演峰德夫、大橋史典。此怪獸與原子相關,名為阿貢)可以說是傳統類型怪獸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
如此這般,在以原子彈、氫彈爆炸和輻射恐怖為題材的東寶公司怪獸電影完全消失的20世紀70年代,核電站在日本各地落成,商業用途的反應堆開始運轉(位于敦賀、福島、濱岡、美濱、高濱、大飯、伊方、玄海的核電站基本都是在20世紀70年代投入使用)。看出這二者一興一衰同步的應該不止我一個吧。從那以后,“哥斯拉”系列電影中的肉身哥斯拉也漸漸地敗給了機械哥斯拉,動畫《機動戰士高達》中的機器人形象的“戰士”開始頻繁出現在熒幕,日本進入了謳歌科學文明和機械文明的時期。
【注釋】
[1] 水野久美,1937年生,日本電影女演員,曾參與過多部東寶公司特攝電影的拍攝。
[2] 日本B級電影,指拍攝時間短、制作預算低的日本電影。因此,也常用來指粗制濫造的低水平電影。
[3] 嚴肅的核爆電影和不嚴肅的核爆電影是我自己設定的分類。因為一直以來核爆電影,常被視為是揭露社會問題的電影,對此看法,我存有異議。新藤兼人導演了電影《原爆之子》《第五福龍丸》,也制作了《櫻隊之死》《“8·6”紀錄》等紀錄片,都是描寫核爆悲劇,倡導反對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的核爆電影的正統之作。——原注
[4] 木村武,筆名馬淵薰。1911年出生于大阪。關西大學畢業后,在大阪參加了大阪協同劇團等新劇運動。1930年加入日本共產黨,1934年被捕入獄。戰后,他成為日本共產黨佐賀縣干部。于1950年退出了日本共產黨。1951年,師從八住利雄成為劇本作家。其在關西大學的同窗田中友幸當時擔任電影《哥斯拉》的制片人,并以此為契機和東寶公司的特攝電影產生了聯系。于1987年去世。這些信息參考了木部與巴仁所作的《考證劇本作家馬淵薰》。——原注
[5] 阿蘇山,日本著名的活火山,位于熊本縣東北部。福岡、佐賀、長崎、熊本、鹿兒島、宮崎、大分七個縣都屬于九州。此處作者認為拉頓的誕生背景和木村武曾為佐賀縣共產黨干部的人生經歷相關。
[6] 山本嘉次郎(1902—1974),日本電影導演、演員、編劇、隨筆作家。著名導演黑澤明曾擔任山本嘉次郎的助理導演,視其為電影啟蒙恩師。
[7] 日語中稱氫彈為水素爆彈,氫彈爆炸即水爆。此處為保留原詩字詞形式而保留“水爆”一詞。
[8] 日語中稱原子彈、氫彈爆炸后的放射性落塵為“死之灰”。
[9] 東寶公司的怪獸系列電影皆如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哥斯拉》反映的是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空中大怪獸拉頓》反映的是礦井塌方、燃氣爆炸和勞動爭議;《宇宙大怪獸德古拉》以煤到石油,再到原子力的能源轉換問題為背景,反映煤炭產業的衰敗(對比《空中大怪獸拉頓》中的煤礦場景,《宇宙大怪獸德古拉》中的場景則極為刻板);《哥斯拉對黑多拉》(1971年)反映了公害問題;《哥斯拉對機械哥斯拉》(1974年)中沖繩守護神西薩王的角色則對應了1972年沖繩代管權被美國交至日本這一事件。
[10] 日語中直接使用英文“atomic”的音譯來表示與原子相關的東西。日語中,龍也是用英文“dragon”的音譯表示。該怪獸的名字是把原子和龍的音譯各取首尾音節“A”和“gon”拼成的,“Agon”的中文音譯為阿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