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尼羅河孕育的輝煌——《捕禽圖》
許多古埃及的繪畫是為了死者而作的。古埃及人認為有錢人和有權人可以永遠享受生之歡樂,只要把死者的容顏描摹在他們的墓壁之上。埃及底比斯的一位貴族墓室中的《捕禽圖》,就是古埃及墓壁繪畫的頂峰之作。
多少年來,慷慨的尼羅河滋潤著兩岸的土地,養育著兩岸的人民,哺育了燦爛的古埃及文明。自公元前約3100年建立王朝起,到公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滅亡,古埃及共經歷了31個王朝,橫跨了近3000年的漫長時空。古埃及人民在尼羅河畔建起了巍峨的金字塔,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史話。
古埃及王朝建立后,經濟空前發展,國王威信日隆,民眾把國王視為了太陽神的化身。為了讓歷代國王永生于世,古埃及人便為已然死去的國王修筑了宮殿般的陵墓。為了讓國王享盡天堂的幸福與美景,人們在陵墓內壁上,還繪制了無比美麗的圖畫。本幅《捕禽圖》便是其中之一。
在古埃及人心中,金字塔象征著王權的永恒,獅身人面像代表著法老的威嚴,而圖畫則反映著國王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超凡的智慧。他們認為人死去后要到另一個世界去過同人間一樣的生活,所以他們便把人間的一切盡可能地提供給死者,實物沒有可能,便把它們都畫出來。因此在墓壁畫上,畫滿了人間的所有。如神靈祭拜、勞動收獲、武力征戰等盡畫其中,有些勞動場景也無遺漏,相當傳神。而其中的人物也頗豐富,既有至高無上的法老,也有放牛的兒郎;既有黃皮膚的閃族人,也有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無不栩栩如生。
在古埃及底比斯法老墓穴中,壁畫千姿百態,各具風采,生活百態,盡顯其中。但人物造型卻一直傳承著一個不變的模式,即人物頭部多為側姿,目光正視前方,肩、身為正面而腳又側轉。這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本幅畫也是如此。但畫面色彩明快,對比強烈,以紅、黃、藍、白多見。這可能與古埃及人熱烈、奔放的性格及對太陽的崇拜有關。
這幅作品描繪了一家人(姑且認為是一家人)在河中的小舟上捕捉鳥兒的情景。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幾乎統一的面龐、統一的眼神、統一的軀干姿態。相比之下,鳥兒們更為多姿多彩,有振翅欲飛的,有靜立船頭的,有長有尖喙的,有長尾纖細的。而船畔的魚兒正穿梭于怒放的蓮花之間,紙草花盛開著,美麗的蝴蝶飛躍上下……畫家顯然有著細致的現實體驗,他把這個生活瞬間描繪得美輪美奐,令人神往。
畫面描繪手法隨意自如,線條流暢洗練,色彩溫暖鮮活。仿佛這個美麗的仙境正是人們為死者設計的最佳歸宿。
古埃及人3000多年前的杰作。在古埃及人心中,國王是至高無上的神靈,是永生之王。一旦國王躺下不起之后,人們便為國王建造起了大大的陵墓,并在壁上繪滿了美麗的圖畫,這幅作品是其中之一。作品布圖豐滿,色彩鮮艷,代表了古埃及藝術的基本特征。特別是作品重視人體美的表現力與夸張,更是使千年以后的希臘美術得以習幕,得以升華。
2.古希臘文明的符號——《宙斯神像》
在人類文明史的長河中,世界各地有過許多美術繁榮的巔峰時代,但是對后世影響最持久的,莫過于希臘美術了。在地球上其他角落還在為掙脫原始野性的羈絆而抗爭時,希臘已經創造出了宙斯神像這樣的非凡的藝術作品。這與希臘的開放的物質生產方式,民主型的奴隸社會制度,東方文明的影響和優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希臘這個時期的美術作品,多以壁畫,雕塑,建筑為主。無論是公元前2500年的米諾斯旺工壁畫,還是公元前的雅典娜神像,都是今天看來依舊無法超拔的杰作。這里,我們特別不能忽視的是《宙斯神像》及他的作者菲迪亞斯。
菲迪亞斯(?—前431年),是當時的執政官伯里克利(前500—前429年)的朋友和藝術顧問。早期,他創作了一系列的雅典娜神像,稍后,他又創作了許多大型紀念浮雕。約在公元前456—前447年之間,他完成了最為偉大的《宙斯神像》。
當這座神像出現在希臘人民面前時,希臘人終于明白了他們為何會對周四頂禮膜拜:宙斯是那樣的高大,威嚴,神圣,崇高。菲迪亞斯把宙斯再現了,讓神復活了!詩人菲利普仰視著宙斯神像,感慨萬分:“啊!菲迪亞斯,莫非神駕臨大地,與你面前現形?莫非你飛上云天,親睹神形?”
《宙斯神像》是菲迪亞斯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希臘美術的象征。由于其精美和巨大,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遺憾的是,《宙斯神像》已經不復存在了。
《宙斯神像》最早存于神廟中,公元5世紀,被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后來在地震大火中被焚毀。后人從古希臘銀幣上獲得了關于神像的大致影像。
《宙斯神像》高14米,用木料、黃金和象牙雕成。神像氣宇軒昂,高坐在寶座上,身體用黃金及象牙雕成,頭上帶有花環,花環的圖案為橄欖葉形狀,宙斯的左手高居權杖,權杖上有各種金屬物裝飾。權柄的頂部棲息著神鷹小雕像。宙斯的鞋靴和外衣均用黃金制作,衣衫上刻著各種動物和野生的百合花。底座正面的浮雕是美神阿芙洛迪特從大海中誕生的情景。
14米的高度,顯示著神的無邊法力;高坐上面,俯視眾生,強化著神的尊嚴不可冒犯;動物和花朵的出現,告訴著人們,神才是這個世界的唯一統治者;神的目光犀利傳神,面目端莊嚴肅,通常人一般的樣貌中,迸射出了非比尋常的高貴與神圣。這,就是天下之王——宙斯!
曾經親眼見過神像的一位作家對此贊不絕口。他認為,菲迪亞斯在創作神像時,把圓雕、浮雕、鑲嵌、繪畫等手法結合在一起,把各種不同色彩和質地的材料組合在一起,產生了這座偉大的、不同凡響的藝術杰作。
在神像的創作中,菲迪亞斯把神的威嚴、神的敬慕,與人的活力、人的生命感結合在一起;把金屬的光澤與木材的紋理結合在一起,并使之和諧而又富于美感,這無疑是偉大的創舉,是劃時代的佳作。后人也因此把他視為希臘雕塑的旗幟,作為希臘美術的象征。他的才華前無來者,他的功勛后人難以超拔。
《宙斯神像》被損毀了,時光帶走了藝術家的杰作。但是,歷史刻錄下了這份神奇與創舉。菲迪亞斯因此作品贏得了所有熱愛藝術的人們的崇敬,贏得了后人的追憶與贊美。
菲迪亞斯無愧一切美譽。因為《宙斯神像》體現了希臘藝術的精髓:忠實于自然,同時凈化于自然;模仿于自然,同時在模仿中超脫自然,表現了理想。
許多后人把《宙斯神像》的“神明的靜穆”,和米開朗基羅的“奔放的憂思”相比較,來贊美他們的不同的藝術風采。的確,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民希望“神明的肅穆”,愿意在靜穆中彰顯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力量。這是一種社會理想的實現。
無疑,《宙斯神像》就是激勵,就是力量,就是真實的可以實現的理想。神像的形體不存在了,但是精神永存。
3.中世紀的絕響——《宗教美術的薈萃》
中世紀時,基督教一統西方天下,造就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基督教美術時代。一切的美術形式無不披起基督教的衣服從事活動,并以基督教的面孔出現在了世界美術史上。
在這里,我們不再從浩如煙海的佳作中選出一部作品,而是將此間的多部杰作,多種藝術手法的代表,多種藝術形式的佳品匯總呈現。
羅馬帝國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在公元4世紀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得以迅速發展,以基督教為主體的美術作品也層出不窮。《查士丁尼及其隨從》的色彩,《圣彼德》的莊嚴,哥特式壁畫的浪漫,拜占庭鑲嵌畫的精致,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因為離現在較為久遠,有些作者的情況缺失,幸運的是,我們還有機會欣賞到殘缺或完整的佳作。
在中世紀初期的歐洲,基督教的上帝及救世主耶穌成了全歐洲人至高無上的神圣信仰。但是由于那時的人們多數目不識丁,看不懂文字的《圣經》。僧侶牧師們為了宣講上帝的福音,便在教堂的墻壁上描繪了大量的以《圣經》內容為主題的雕刻、壁畫和鑲嵌畫。同時,建筑藝術的發展也是極度繁榮,教堂愈加恢弘,神像愈加莊嚴。
中世紀的美術基本上是為基督教服務的。它包括了拜占庭美術,加洛林美術,哥特式美術等。這些美術均以雕刻、鑲嵌畫、壁畫、抄本的形式,展現了歐洲美術發展的不同時期的風格。早期的作品更多地強調突出基督的形象,注重說教,多忽視人物表情與動態,畫面較古板,布局較均衡,構圖平面化,背景多金黃。這些畫作的畫面雖然不生動,缺乏藝術感染力,但在教堂高曠天窗射進的光線與蠟燭火光中,形成了一種遠離塵世的神圣氛圍,起到了宣傳宗教的作用。
拜占庭鑲嵌畫的代表作有《瑪利婭的生涯》等。拜占庭鑲嵌畫一般有大理石或者彩色玻璃鑲嵌而成。具有極強的裝飾性。畫中的人物通過華麗的衣飾、纖長的身姿及端莊嚴肅的容顏,襯托出了神圣的意蘊。這些作品的宏大構圖與細節的精細處理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并因此具有了審美價值與生命力。
哥特式的美術作品多以玻璃鑲嵌畫為主。這種畫通常以藍色為背景,以金黃色為主調,并添加紫色和紅色,畫面異常絢爛。而插圖畫則是人物與動物、植物交織在一起,畫面繁復而又鮮活,呈現了幽默與浪漫的內涵。巴黎圣母院和亞眠大教堂就是其間的佳作。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陽光透過各色玻璃照進教堂,產生的斑斕繽紛、燦爛奪目的感覺,猶如進入天堂一般。
英國人波爾丹說過:“中世紀是西方從希臘思想和羅馬統治的高峰滑落下來,再沿著現代知識的斜坡上去經歷的一個陰谷。”其實,無論是鑲嵌畫、壁畫,還是手抄畫,隨著宗教精神的淡薄和人文思想的萌發,畫中已經由宗教畫面的獨有,添加進去了大量的世俗,比如寓言故事,風光花卉,談情說愛等。這些畫越來越充滿了人間的美好氣息。
這一切,都預示著中世紀宗教時代的衰微,嶄新時代的來臨。
是的,就在13世紀,一位意大利人契馬布埃站出來了。他兼收羅馬式藝術與哥特式藝術的精髓,開始了藝術風格的創新。他的出現,成為了歐洲藝術新舊繪畫的分水嶺。
一個偉大的時代——文藝復興,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