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大清后妃趣聞秘史
一、一家四人同侍一夫
皇太極的后妃中,皇后哲哲是宸妃和莊妃的姑母,姑侄三人同嫁一夫。這已經很新奇了,但大清皇宮中,更有甚者,那就是順治帝的后妃中竟出現(xiàn)了姑侄四人同嫁一夫的異怪事。
順治帝廢后的父親吳克善與貞妃的父親曼珠習禮(也稱滿珠習禮)是同胞兄弟,那么廢后和貞妃則是一爺之孫的堂姐妹;孝惠皇后與淑惠妃都是綽爾濟的女兒,而綽爾濟的父親察罕又與吳克善、曼珠習禮為弟兄,這樣孝惠皇后和淑惠妃又同為廢后、貞妃的侄女。廢后、貞妃、孝惠后、淑惠妃姑侄四人同嫁順治帝,在清帝后妃中僅此一例。孝惠皇后、貞妃、淑惠妃三人都葬在了孝東陵內,惟獨廢后自降為靜妃,改居側宮以后,悄無聲息,不知死于何年,也不知葬于何地,至今仍是一個謎案。
我國在十七世紀中葉,中原地區(qū)早已進入發(fā)達的封建社會。但在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然存在著原始社會的許多遺俗。婚嫁比較隨便自由,“嫁娶不擇族類”,“父死則妻其后母,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還比較普遍。不分長幼輩分更是屢見不鮮。所以姑母、侄女同嫁一夫不足為奇,直到清末還殘存著這種現(xiàn)象。比如同治皇帝立崇綺的女兒為皇后,同時又納崇綺的妹妹為妃子。姑母、侄女同嫁一夫,侄女當皇后、姑母當妃子。隨著一妻一夫制的確立,這種不分輩分的現(xiàn)象被徹底消滅。
二、難產而死的皇后
在舊社會,聽到民間某婦女因難產而死,并不感到十分奇怪,如果身為一國之母的堂堂皇后也死于難產,則實在讓人難以相信。而恰有一位清朝皇后是因難產而死的,她就是康熙的孝誠皇后。
孝誠皇后是玄燁的元配皇后,赫舍里氏,滿洲正黃旗人。她的祖父索尼是四朝元老,在康熙初年,是四大輔臣之首。她的父親噶布喇是領侍衛(wèi)內大臣。赫舍里氏出生于順治十年(1653年)十二月十七日,康熙四年,孝莊文皇后沖破權臣鰲拜的百般阻撓,毅然決定立這位大清功臣的孫女為皇后。這一舉措對于鞏固大清的江山社稷、康熙的皇位是有很大好處的。康熙四年七月七日行納聘禮,九月初八大婚,年僅十三歲的赫舍里氏正位中宮,立為皇后。婚后小夫妻格外恩愛,幸福美滿。婚后四年,孝誠皇后生下了皇子承祜。因為是皇后所生,屬于嫡出,又因為承祜天生的聰明、英俊,被康熙和孝誠皇后視為掌上明珠,未想到承祜命短,四歲就夭亡了,給了康熙和孝誠皇后以很大的精神打擊。兩年以后,在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孝誠皇后又生一子,因難產,孝誠皇后于當天死去,年僅二十二歲。她是清朝死時最年輕的皇后。她生的這個皇子就是后來兩立兩廢的皇太子胤礽。
孝誠皇后死時,還沒有營建陵寢,梓宮只得移放在京北沙河鞏華城殯宮。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葬入景陵地宮,和她一起入葬的還有康熙的第二個皇后孝昭仁皇后。
孝誠皇后最初的謚號叫仁孝皇后,因仁字與玄燁的廟謚仁相重,到雍正元年改謚為孝誠皇后。經累朝加謚,最后謚號全稱是: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圣仁皇后。
三、只當過一天皇后的皇后
清朝的二十七位皇后中,生前真正位居中宮、當過皇后的只有十六位,而當皇后時間最短的莫過于孝懿皇后,她只當了一天皇后。
孝懿皇后,佟氏,初為漢軍八旗,以后納入滿洲鑲黃旗。孝懿皇后出身于皇親國戚之家。她的父親佟國維是康熙的舅父,她的姑母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皇后。她還是康熙的表妹,是姑作婆,屬于近親結婚。康熙十六年,佟氏被封為貴妃;二十年晉封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二十八年七月初,佟氏得了重病,皇太后(孝惠皇后)聞知她生了病,很是關心。聯(lián)想起多年來佟氏為撫育眾皇子,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又想到自孝昭皇后去世以來,中宮久虛,是佟氏擔起了主管后宮的重任,為皇帝解除了后顧之憂。因此皇太后向康熙降了一道懿旨:“皇貴妃佟氏,孝敬性成,淑儀素著。鞠育眾子,備極恩勤。今忽而遘疾,勢在瀕危,予心深為珍惜,應即立為皇后,以示恩寵。”康熙遵照懿旨,立即照辦,在七月初九日舉行冊立禮,正式立佟氏為皇后,頒詔全國。佟氏實在沒有當皇后的命,舉行冊立禮的第二天,即七月初十日下午四時就病死了,成為清朝當皇后時間最短的皇后。
對于佟氏的死,康熙非常悲痛,輟朝五日,親自為她穿孝服十天,贈給她的謚號是孝懿皇后。康熙回想起昔日與佟氏在一起的情景,感慨萬千,親制挽詩四首,以抒悼念之情,下面僅錄一首七律:
月掩椒宮嘆別離,
傷懷始覺夜蟲悲。
淚添雨點千行下,
情割秋光百慮隨。
雁斷衡陽聲已絕,
魚沉滄海信難期。
繁憂莫解衷腸夢,
惆悵銷魂憶昔時。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十一日,康熙親自護送佟氏梓宮奉移山陵。十二月二十日上午十時正式葬入景陵地宮。經雍、乾、嘉三朝加謚,謚號全稱是: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四、子女最多的皇太后
清朝的十一位皇太后中,有八位生育過子女,生育子女最多的當為孝恭皇后烏雅氏,她一生生了三個兒子,三個皇女,共六個,在清朝皇太后中沒有超過她的。
烏雅氏雖然稱孝恭皇后,又當上了皇太后,其實生前并未在皇后寶座上坐過。她生前只是康熙皇帝的一名普通妃子。烏雅氏的父親威武是護軍參領,中級武官。她家隸屬滿洲正白旗。烏雅氏十幾歲時就被選入宮。由于她生下了一名非同尋常的皇子,才使她改變了命運,由一名普通妃子一躍成為大清國的皇太后。這位皇子就是雍正皇帝胤禛。《清實錄》和泰陵圣德神功碑文中,對烏雅氏生育胤禛作了神奇的描述:孝恭皇后“嘗夢月入懷,華彩四照。誕生之夕,祥光煜爚,經久弗散,闔宮稱異。”孝恭皇后生育胤禛時剛十九歲,一年后才被封為德嬪。十九年生皇六子允祚。二十年晉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允。康熙駕崩,烏雅氏痛不欲生,不吃不喝,意欲殉死,追隨先帝共赴陰府。胤禛跪在烏雅氏面前,一邊哭,一邊苦苦哀求說:“皇考以大事遺付沖人,今圣母若執(zhí)意如此,臣更何所瞻依?將何以對天下臣民?”胤禛最后表示:如果圣母仍堅持要殉死,那么我這個皇帝也不當了,我也隨圣母一起死。在這種情況下,烏雅氏只得作罷,答應不再殉死。因為胤禛當了皇帝,母以子貴,烏雅氏由妃一下子升為皇太后,擬定的徽號是仁壽皇太后,還未來得及行上徽號禮,烏雅氏就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病死了,終年六十四歲。當年九月一日與康熙一同葬入景陵。
五、生前就為自己請謚的皇后
謚號,是古代對已死的帝王、后妃、大臣、名人一生功過進行評價后所給予的稱號。人死了才有謚號。一個人得什么樣的謚號,生前自己是不知道的。然而乾隆帝的原配皇后富察氏在生前就向皇帝請求賜謚。這種做法不僅在大清王朝僅此一例,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生于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比乾隆小一歲。她的祖父米思翰曾任康熙朝的戶部尚書。父親李榮保是察哈爾總管。雍正五年,經世宗指婚,十六歲的富察氏與乾隆成婚。乾隆即位后,富察氏被冊立為皇后。她所生的皇二子永璉曾被秘定為皇太子,不幸九歲夭亡。富察氏生的皇七子永琮未及兩歲又死了。嬌兒的接連早殤,給富察氏以巨大的精神打擊。富察氏還為乾隆生了兩個公主。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富察氏死于東巡回京途中的船上,終年三十七歲。
富察氏稱得上是位賢明的皇后。她位居中宮,母儀天下,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她卻一向崇尚儉樸,從不鋪張浪費。她當皇后十三年,在衣帽上從不裝飾珠翠等名貴之物,平時佩戴的是用通草絨織的花。她每年敬獻給皇帝的荷包從不使用金銀絲線,而是仿照入關前滿族人的習慣做法,用鹿羔皮制做,以示永不忘本。富察氏這種儉樸美德深受乾隆的敬佩和贊賞。夫妻二人相敬如賓,恩愛無比,宮內外人人皆知。乾隆在壯年時曾患癤瘡,醫(yī)治了好些日子才痊愈,身體很虛弱,御醫(yī)說須養(yǎng)百日元氣才能恢復。富察氏于是就搬到皇帝寢宮的外屋居住,每天盡心盡意無微不至地伺候照料,毫無厭煩倦怠之意。過了一百天,見乾隆氣色如常,身體真正恢復了健康,富察氏才搬回自己的寢宮。富察氏的做法,使乾隆深受感動。
富察氏知書達理,深明大義,對待公婆極盡孝道,每天問安行禮,侍奉周詳。富察氏身為皇后,統(tǒng)御六宮,處事公平、條理分明,仁慈寬和,深受妃嬪、太監(jiān)和宮女的尊敬。皇后富察氏從不擺皇后架子、耍皇后威風,待其他妃嬪親如姐妹,從不爭風吃醋、勾心斗角。乾隆十年,皇貴妃高佳氏死后,皇后富察氏為失去這位知心的妹妹而傷感不已。乾隆決定賜給高佳氏的謚號是“慧賢皇貴妃”。在議謚時,皇后正在場,她對這個謚號非常贊賞。她流著淚對皇帝說:“我朝皇后的謚號上一字都用孝字,倘若我死后能得到‘孝賢’的謚號,我將終身用這兩個字來激勵自己。”三年后,皇后死于東巡途中。賢后的去世引起了乾隆的巨大悲痛。為悼念愛妻,乾隆寫了多首挽詩,還寫了一篇《述悲賦》,記敘了皇后一生的美言嘉行。按通常做法,皇后的謚號先由大臣們擬定幾個,由皇帝圈定。這次皇后的謚號乾隆決定由自己親自確定。乾隆想起了皇后生前的請求,認為“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乾隆決定贈謚為孝賢皇后,既符合她生前的美德,又滿足了她生前的愿望。
孝賢皇后死時,裕陵還未建成,只得將梓宮安于京師東北郊的靜安莊殯宮。乾隆十七年裕陵完工,同年十月二十七日,孝賢皇后及慧賢、哲憫兩位皇貴妃入葬地宮。孝賢皇后的謚號經嘉慶、道光兩朝加謚,最后全稱為: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圣純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