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練忍耐
- 里面靠能力 外面靠關系
- 周偉光編著
- 6411字
- 2021-12-31 10:18:33
“能忍即忍,忍者無敵。”無論在交往中,還是在職場中生存,我們都要做一名合格的“忍者”。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做到心靜,心靜才能忍,能忍才能隱。隱藏在激烈的競爭場地中的某個角落,安靜地看著別人手舞足蹈地爭斗,那時,你心中必然暗自歡喜:咋沒人“打”我呢?
忍中經
有本經書上說:“對一切都感到憤怒、懷恨在心、故意抹煞他人的美德、貪圖非分之想、只顧外表的人,都是非人。”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各種各樣類似的人。在對待這些人的態度上,我們大致有兩種選擇:一是忍;二是忍不了。由此而產生了兩種結果:
第一種結果是因為忍耐了對方,而使得自己處于一種超然的狀態,心情不但十分舒暢,對方也會體味到自己的無知。并且在日后的交往中也會對你產生一定的敬畏,他們會慢慢改變自己的性格,來獲取你的好感。
第二種結果就不那么好了,頗有點玉石俱焚的感覺。由于你無法忍受對方的霸道,所以你對這樣的人會怒火中燒,反唇相譏,于是爭執四起,雙方恐怕以后連朋友都做不成。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種對待方式?
想成就大事的人一定會選擇第一種:忍。
對待“非人”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不是取決于自我的性格,而是要取決于自己的目的。大多數人是由于自我性格采用了第二種的對待方式,但是取決于目的的人,絕對會采取第一種方式,因為忍耐可以使自己獲得更多的人脈資源,雖然有時自己很委屈,但是他們卻對自己有幫助。
也就是說,平常我們與他人交往,只要以誠相待,必然會獲得相同的回報。當然,若是面對一個歇斯底里的人,就很難預料他何時會改變脾氣了。雖然自己真誠地與對方交往,對方卻無端地發怒,在和這種人相處時,就要謹慎,避免讓對方生氣。
在日常工作中,許多人常因對方不講道理而生氣,可是,跟一個不講理的人生氣,自己豈不是更不講理嗎?所以,我們應該盡量地控制自己,凡事能忍則忍,在忍耐中獲取資源,獲取別人沒有的優勢。
忍之道
我們知道了忍耐的重要性,確切地說是知道了忍耐對自己的幫助作用后,我們就要在日后的待人處世中做到能忍、會忍、善忍。
不慍不火其實就是一種善于忍耐的處世之道。將忍耐作為一種謀略,“小不忍則亂大謀”是指忍的原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靜可以制百動”是指忍的效果。老子關于禍福關系的論述,為后人廣為傳頌,那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因此,身處逆境,置身禍中,要學會忍,“百忍成鋼”,在逆境中學會忍,才能成就大事,忍得一時苦,方為人上人。
積極的忍耐,決不是意味著人格的渺小、自我的萎縮,它只是將可貴的、獨立的自我暫時“隱藏”起來,他仍在(默默地)干自己想干的事,仍在(悄悄地)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人的忍耐,軟中透硬,柔中帶剛,不以犧牲自己獨立人格為代價,不茍安偷生,不窩囊,也就沒有失意之感。
忍耐還可作為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當敵我之間的力量太懸殊、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勢力差距太大時,忍耐便作為一種最為明智的退卻手段,不硬拼,不消磨自己的元氣,將力量慢慢地蓄積起來。所以這種忍耐,決不是對傳統勢力、落后勢力的妥協和投降,一旦時機成熟、羽毛豐了、翅膀硬了、爪子利了,就會乘其不備,猛然一擊,讓邪惡永不翻身。
忍耐的過程歸根結底就是積蓄力量的過程,能忍他人之所不能忍,就能具備他人所不能具備之能量。在現實生活中,把忍耐當做一種追求,讓自己遁形于狡詐、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使自己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發展成為別人日后必須正視的力量,這就是忍耐之道。
忍所能
夏天是催人欲睡的季節,教徒們被牧師的布道轟得個個昏然欲睡。有些人甚至忍不住打起瞌睡來了,最后教堂里的人幾乎都在打瞌睡,只有一個紳士,上身挺直,專心聽道,跟四周的人完全不一樣。
他不是別人,正是當時鼎鼎有名的英國首相格萊斯頓。
后來有人好奇地問格萊斯頓:“奇怪,每一個人都聽得打起瞌睡,甚至干脆小睡一場,為什么只有你那么用心地聽?”
格萊斯頓微笑著說:“是這樣的,聽這么一無可取的講道,老實講,我也很想打瞌睡,可是,我突然想到:何不用這件事來試試自己,能夠忍耐到什么程度。我聚精會神地從頭聽完。剛才我還告訴自己:你呀,忍耐得好,以這種耐力去面對政治上的種種難題,還有什么事不能解決呢?所以說,我對今天的講道,感觸至深,對我的好處和啟示,可真是太大了。”
當“智慧”已經失敗,“天才”無能為力,“機智”與“手腕”也已沒用,其他各種能力已束手無策、宣告絕望的時候,只能依靠“忍耐”。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使不可能的成為可能。
同樣的道理,在別人都已停止前進時,你仍然堅持,在別人都已失望放棄時,你仍然行進,這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正是這種堅持、忍耐的能力,不以喜怒好惡改變行動的能力,使你得到比別人更大的成功。所以,我們才有了“忍所能,萬事成”的感悟。
忍如金
電視中常常有一個鏡頭:面對仇恨,一位年輕人忍無可忍,非要去與強敵拼個你死我活。這時,總會有一個老和尚之類的長者出現,并說出一句經典的臺詞——“冤冤相報何時了,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解不開的疙瘩,也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只要彼此都做到體諒,自然會撥云見日,雨過天晴。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誰都知道,這句臺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冤家路窄的事兒經常會遇見。今天你讓我不順當,明天我就想盡辦法讓你穿小鞋,就這樣,本來沒多大的事兒,卻結了不小的冤家。你說這是何苦呢?更何況,這種事情從來都是讓人身心俱疲的,雙方受到的傷害都很大。
還有一些人,把忍耐當成丟面子的大事情,認為今天忍了,明天就抬不起頭。當然,愛惜自己的尊嚴是極為必要的,但是,你總得思考事情的來龍去脈,分個孰輕孰重。
其實,人只要活著,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有意無意的傷害,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聰明的人總是在不損害大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遷就對方,這看似懦弱的舉動其實正是生存的智慧。既能讓你避免耿耿于懷地自我折磨,又能讓你維持健康的人際關系,何樂而不為。所以,要說忍耐如同金子一樣珍貴,還不如說金子誠可貴,忍耐價更高。
守即攻
在兵法中,有占領兵家必爭之地的說法。在現實中,有擺正自己位置的說法。其實,這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擺正自己的位置,就是占領兵家必爭之地。也就是說,把自己置于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最有利于自己。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忍耐就是我們那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就是那種關系到我們成敗的狀態。
攻守是相對而言,忍耐也是相對而行。當我們忍耐時,其實是為了忍耐后的進攻。畢竟,人也有忍不了的時候,但是,在你忍不住之前你必須有一段隱忍的過程,為什么?為的就是獲取進攻時所需的資本。這就是忍耐的學問,這就是兵法中攻守的奧妙。
比如,你在直面流氓式的挑釁時,在你的力量還不能以暴制暴時,就要先忍一忍,以避免直接的沖突,暫時保全自己,并在這相對安全的間隙當中考慮接下來的應付辦法。否則你直接進攻去反抗歹徒,那你只能做到“英勇就義”,而做不到“奪取勝利”。
在職場競爭中,忍讓不僅為相對的弱方贏得了應變的時間,而且借助隱忍的外表,弱方對強方的威脅會影射到強方的心里,或者說給強方一個想象的空間。這無形中能夠形成一種威懾力,讓強方有所畏懼。這種“守即是攻”的忍耐絕學在現代職場競爭中越發顯現出令人驚奇的效果。
苦磨心
人人都會遭遇困難險阻,能戰勝它就是英雄,不能戰勝它則是凡夫。俗話說:“不磨不成玉,不苦不成人。”在困難面前,你決不能俯首帖耳,屈服于它,只有勇猛奮起把它打得屈服在你的腳下,你才是勝利者、成功者。
你如果不能忍受奮斗的困苦,那么在你一生之中,只能被動地卷入社會的大潮之中,無從把握自己的命運。這樣,何處去尋找你的安逸與快樂、幸福與和平呢?在人生這個大舞臺上,不管你所擔任的是什么角色,你能不能成功,這就純粹要看你在這個舞臺上的表演了。你越是能堅持,越是能奮斗,你成功的希望就會越大。
在民國革命史中,黃興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將領,他除了天生勇敢之外,最重要的是,一刻也不忘戰斗的精神。只要有機會,決不放棄,將生命置之度外,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他在許多次戰斗中,都是冒死奮斗,才取得成功。他曾經說:“天下沒有難事,只有堅忍二字,才是成功的要訣。”
養來度量
我們常常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小肚雞腸必遇險。”可以說,一個人的肚子里能撐“幾艘船”,決定了這個人能夠在事業道路上走多遠。而度量的大小其實就是你的忍耐力的強弱。
尤其對于一個善于交際的人,他的忍耐力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如果過分計較,缺乏寬容,就容易在沉默中爆發,引起人際關系的緊張。
當我們在聽別人陳述或解釋時,即使明知他說謊或是強詞奪理,也不該迅速表現出不滿的態度。隨時隨地使用謙恭的語氣與人交談,這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一條眾所周知的交際法則。要想成為一個善于交際的人,就必須懂得隨時以謙恭的態度對人,唯有如此方能表現出自己的風度和良好的修養,進而為編織一個可以為我所用的人脈網絡打下良好的基礎。
所以說,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需要度量,不僅是為別人,也是為自己。培養自己的度量,在平時的生活上很重要,假如你是一個脾氣不佳而又耐性不好的人,在交際時更需注意,只有學會忍耐,才能看見未來的海闊天空。
修來福氣
在老一輩的概念中,有一條重要的思想就是“福氣是修來的,而不是白給的”。這種思想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種處事的哲學態度。
忍耐和憤怒是修福和招禍的一個重要關口。忍是“心字頭上一把刀”,表示如果不忍,就會招來災禍。每個人來到世上后,都會遇到許多不順心、不如意的事,甚至還會碰到被冤枉、被欺負的事,在此關頭是忍還是怒,可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就能決定你的禍福。
有許多人,為了一些小利益或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而發生口角之爭,互不相讓,以至大吵大鬧,進而大打出手,結果往往兩敗俱傷。有的為了物質利益的爭執,鬧出了人命案。由此可見,忍字是多么的重要。
古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當然忍也有個原則,例如國家的利益受到損失,國家的榮譽受到侮辱,這時就不能忍,要挺身而出。
簡單地說,忍讓,實際上就是讓時間、讓事實來為自己說話。它能夠避免相互之間無原則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吵,達到精神上的超脫和放松,從而“修來”事業和生活中的雙重幸福。
積來德行
古人云:廣積德,多行善,必有好報。其實,積德行善不一定能夠給你帶來什么大財大運,但是,必然會給你帶來人們的尊重和敬佩。
據說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當時的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因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至北京,讓張英出面干預。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寫上一首打油詩勸導張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馬上將墻主動退后三尺;葉家見此,深感慚愧,也把墻讓后三尺。因此,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形成了六尺寬的巷子,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其實,忍讓是一種美德。一個人只有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夠受人尊重和愛戴,才能夠積攢起比別人多得多的人脈。廣積德又離不開多忍讓,因為忍讓了,才能積來德,否則,你在別人心目中只不過是一個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的普通人,何談美德呢?更無從獲取人心。
欲速不達
在一定程度上,做事情忍不了一時,急功近利,往往適得其反。這樣行事的人常常急迫地追求短期效應而不顧長遠影響;追求眼前的區區小利,而不顧全局的根本利益。
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業的絆腳石。說到這,有的人該有話說了:“我做事追求的不是好高騖遠,如果不能顧及眼前,不能夠盡速前行,怎么能夠實現長遠的理想呢?”
其實,大凡急功近利者,雖然與好高騖遠的出發點不一樣,但是結局都是一樣的。要么一事無成,要么無幸福可言,只有空忙一場。
急功近利者不可能成就什么事業,因為你本來就沒有什么長遠追求,沒有成就什么事業的志向,你的全部精力、全部時間和全部生命都無形地消失在你的短期行為之中,消失在你虛浮淺薄的勞作之中。你也許一時得利,可是你付出的太多,得到的終歸微不足道,而且你活得太累。所以,你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可見,孔老夫子沒說錯:欲速則不達。我們在成長、發展的道路上務必要目標和眼光長遠一些,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為身邊誘惑束縛住手腳。忍得一時,才能夠用那一時的時間來分清、抵御左右自己一生的誘惑,來獲得真正的成功。
臉皮要厚
在社會中闖蕩,臉皮薄的人必然是站不穩腳跟的。只有自己的臉皮足夠厚,才能夠抵御來自他人的嘲諷、刺激、暗算等一切阻礙你發展的東西。所以說,我們必須練就一副厚臉皮。
與人相處,由于利害的沖突和恩怨的糾葛,指責和謾罵免不了會發生。當有人罵你,最好的應對方法不是回罵,而是沉默以對。
在一次會議上,主辦單位中的一個人和會上一位來賓有過誤會。當這位來賓發言時,他竟不講重點,反而在二三十位來賓面前,把那個人罵了一頓,扯了很多過去的賬,而且用詞尖刻。人們都很擔心場面會失控,但被罵的那個人卻一點表情也沒有,一句話都不回。結果罵人的慢慢罵不下去了,匆匆收拾桌上的文件,走了。
姑且不論他們兩人之間的是非恩怨,倒是應該佩服被罵的那個人的定力,換成別人,早就拍桌子揮拳了。“讓人罵個夠”,這是對付指責謾罵的最好方法。
當對方脾氣暴怒的時候,讓他罵個夠,這是借力打力的技巧。就像太極拳一樣,把對方的力化解掉。與此同時,自己的舉動必然會讓周圍人感覺到你身上所散發的獨特氣質,人們也會感覺到你的前途不可限量,都愿意與你合作,這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秘訣,這就是厚臉皮的重要作用。
凡事想開
曾經有位智者說過:“凡事想得開才能睡得香,想不開那是自尋煩惱。”現在細細品來,其中果然奧妙無窮。
人生在世,常常會遇到令人十分苦惱的境況,如無法想通,或無須、不值得為它花費太多精力的時候,更要學會等待,學會忍耐,不要糾纏不清。
在古代的某個廟中,有兩個靜悟參禪的老和尚有過一番很精彩的對話。老和尚A說:“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老和尚B回答說:“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
這可是爐火純青的忍耐藝術了。雖然這種忍耐是消極避世的方法,但“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卻別有一番正氣在,包含了一種俯視人生的態度和清冷于榮華紛利的風骨。
現如今,很少有人能夠像老和尚B那樣看開自己,看開塵世,正因為此,才有那么多人迷茫、困惑,或者痛苦無助、無可奈何。凡事想得開,才能夠在眾多“障眼法”中準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征途,才能夠不受他人影響,繼續走自己的道路。否則,遇事看不開、忍不了,那么你將受人影響,偏離事業的正確航線,進而吞下挫折和失敗的苦果。
無須再忍
俗話說,“忍無可忍就無須再忍”。這句話常常誤導人們,為什么?因為它沒有告訴人們,忍無可忍的前提是你必須積聚了足夠的力量后才能如此。也就是說,人們必須通過忍耐調整并改變自身被動的狀態從而后發制人,才能“無須再忍”,以獲全勝。
有了適度的寬容忍耐之后,我們就可以抓住機會運用智慧進行反擊了。反擊應是很巧妙而富于機智的。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哲學家,有一次和一個批評家相遇,批評家是個禿子。禿子一見面就批評謾罵蘇格拉底。蘇一聲不吭。批評家余怒未消地問:“你還有什么話說嗎?”蘇淡淡地說:“沒有,沒有。我只是羨慕你。”批評家奇怪地說:“你羨慕我什么?”蘇回答:“我羨慕你的頭發,它真聰明,那么早就離開你的腦袋了。”蘇的言外之意是:批評家的腦袋裝了許多污七八糟的東西,從他嘴里吐出來的當然不會是什么好話了。
忍耐是為了獲得了解對方的時間,忍耐同時也給我們贏得了思考對策的時間。因此,如果有人對你大不敬,那么你要在忍的同時仔細品味一下,在心里想好反擊的策略。其實,所謂的反擊,都是在防守之時有所醞釀,借著對方的意識稍稍用力一轉,就將對方擊敗。這就是所謂的“后發制人”。
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并抓住“無須忍”的時機,這樣我們才能在每一件事中都能夠運用忍耐這個武器來獲得最后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