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身世到底是怎樣的
慈禧太后(1835—1908年),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征之女。咸豐元年(1851年)入宮,后封懿貴人,咸豐六年(1856年)生子載淳(同治帝),晉懿貴妃。同治即位后,她與恭親王等密謀殺肅順,垂簾聽政。光緒即位后,仍聽政。光緒親政后,因無實權,發動戊戌政變,但被慈禧挫敗,并將光緒囚于中南海瀛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死,葬于東陵。
慈禧生前的徽號也是她去世后的謚號,是大清朝后妃中最長的,全稱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圣母皇太后,簡稱慈禧太后或西太后。據容齡著《清宮瑣記》載:“慈禧的祖上原姓輝發那拉氏,明萬歷年間輝發國滅亡,慈禧遠祖巴爾扈逃亡葉赫國,就改姓葉赫那拉氏。”
關于慈禧的出生地,歷史學者歷來爭論不止。有人說北京,有人說安徽,有人說山西,有人說內蒙古呼和浩特。《清史稿》說她“生于南中”,但“南中”在哪,是“南方”嗎?如果是,依此分析,此說是由慈禧之父曾在“南方”任安徽道員一事穿鑿附會出來的。據史料記實,惠征是咸豐二年七月到安徽任職的,那時慈禧18歲,并已入宮,封為蘭貴人了,何為“生于南中”呢?最近又有人說慈禧生于浙江平湖縣。理由是,慈禧去世時,平湖人曾為她舉行國喪,并把她的出生地滿洲旗下營命名為“鳳凰墩”,把附近的橋命名為“鳳凰橋”,這些故地至今還在。此說也無史料根據。
慈禧的身世與家境,史學界沒有統一的說法,民間傳說更加離奇。說法最多的是:“慈禧的父親惠征,是正黃旗滿洲人,初任山西潞安府知府,以后升任直隸霸昌道(張家口)道臺,不久又調任福建汀漳龍道臺,死在福建任上。”據說惠征為官時,慈禧年齡雖小(十多歲),但婷婷玉立,生得杏臉蜂腰,修眉俊眼,非常漂亮。經常隨父親出入官場,見多識廣,深諳官場權術。這也為她以后執政打下了基礎。
民間傳聞說,慈禧家境貧寒,靠替人家哭喪的收入糊口;或說靠義父吳棠的周濟生活;還有的說靠她的親戚穆將阿的提攜為生,以至經常遭到油鹽店的老板侮辱。據《清宮遺聞》記載:慈禧父親死后,家境貧苦,歸喪途中舟過清江浦,清江知縣吳棠家人誤送白銀300兩,吳棠知道后,不但不追回,并且登舟行吊。因此,慈禧當政后,吳棠這位平庸的官僚,多次得到提拔,以至升任四川總督一職。這種說法似乎不足為信。
據程文等著《慈禧太后大傳》記載:慈禧之父惠征,出生于嘉慶十年(1805年),監生出身,長期任筆帖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吏部文選司主事。道光年間頗受當朝賞識,以至官為四品正道臺。咸豐二年(1852年)又被調往安徽,委以重任。惠征雖然后來因操辦糧臺不利而被罷官,并不久于人世。但家境絕不至于貧寒潦倒。
據多種史料證實,慈禧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在朝中為官,雖然談不上顯貴,但也可以說是名門世族。況且慈禧的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其母的父親惠顯在道光年間歷任安徽按察使,駐藏大臣,工部左侍郎,并兼京營右翼總兵,最后調任歸化城副都統,是地方的位居二品的封疆大吏。由此可以推斷,慈禧并不是出身于貧賤之家,父親死后也沒經歷過貧窮日子。從時間上可以證實,慈禧的父親去世于咸豐三年(1853年),而慈禧在咸豐二年就已經入宮,所以上述說法顯然缺乏推敲。慈禧的家庭生活狀況無論什么時候,她始終過著飽滿富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