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藏起戒備之心,假裝融通處世搞關系
- 做人要藏心 做事要留心
- 李睿主編
- 10713字
- 2021-12-30 15:48:01
雖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在與人交往中,若戒備之心太甚,被人一眼就瞧出來,就很容易讓對方站到對立面,如此一來,雙方又怎么能融洽相處呢?
八面玲瓏,少點戒備多些圓滑
雖然人們反感八面玲瓏,崇尚做人要心善心誠,但是任何時候,一個人如果太誠實,把自己在處世中的戒備之心寫在臉上,就會為自己樹立很多“敵人”,讓人對自己敬而遠之。所以,做人一定要學會變通,藏起戒備之心,圓滑一點。
確實,在當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做人確確實實應當藏起戒心,為人圓滑一些,就如同西方成功學家卡耐基說過一句話:“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專業(yè)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所以,無論是在商界、官場、職場,處世靈活變通一些才能結交朋友,才能協(xié)調好各種關系,為自己的發(fā)展爭取到一個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只要不涉及原則性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努力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必要時適當讓步與妥協(xié),不要表現(xiàn)得咄咄逼人。
說到底,圓滑是一種靈活變通的技巧,一種在競爭日趨激烈,環(huán)境越來越變得復雜的環(huán)境中的一種適應生存能力。如果,我們在做人的時候,圓滑一點,那么,就能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立于不敗之地。
紀曉嵐是清乾隆王朝的重臣,他之所以能獲得當朝天子的寵信,并且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中化險為夷,就在于他為人機智,善于變通。
曾在乾隆皇帝的軍機處辦事。有一次,乾隆皇帝帶著幾個隨從突然來到軍機處。此刻的紀曉嵐正在光著膀子和軍機處的幾個辦事人員閑聊。其他人一見皇帝來了,連忙上前接駕,只有高度近視的紀曉嵐沒有看出是乾隆皇帝走在后頭,忽見其他人在前邊接駕,才大吃一驚。心想:如果就這樣光著膀子接駕,豈不犯了褻瀆萬歲之罪?大概皇帝還沒看見自己,還是先躲一下為好。于是,他倉皇地鉆到辦公桌下藏了起來。
其實,他的舉動乾隆皇帝早已看在眼里,他也猜透紀曉嵐的心理,卻佯裝不知,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來。
紀曉嵐在桌子底下縮作一團,大汗淋漓,卻又不敢出聲。兩個時辰過去了,紀曉嵐聽不到乾隆說話的聲音,以為他已經(jīng)走了,就鼓著勇氣低聲問辦事員:“老頭子走了沒有?”
誰知道乾隆皇帝并沒有離去,紀曉嵐的話一字不落地聽見。乾隆立刻板起臉孔,厲聲問道:“紀曉嵐,你見駕不接,我且不怪罪于你。你叫我‘老頭子’是什么意思?你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給我講清楚,否則可別怪我無情廠紀曉嵐嚇得半昏,只好無可奈何地從桌子底下爬出來,穿上衣服,俯伏在地,不住地磕響頭,并連稱:‘死罪!死罪!’”接著,慢條斯理解釋道:“萬歲不要動怒,奴才所以稱您為‘老頭子’,確是出于對您的尊敬。先說‘老’字,‘萬壽無疆’稱‘老’,陛下是當今有道明君,天下臣民皆呼‘萬歲’,故此稱您為‘老’。”
乾隆聽后,點了點頭。
紀曉嵐接著說:“‘頂天立地’稱為‘頭’,而陛下乃當今偉大人物,是天下萬民之首,‘首’,‘頭’也,故此稱您為‘頭’。”
乾隆皇帝邊聽邊瞇著眼睛笑,很是滿意。
紀曉嵐見此情景,猜透了乾隆的心思,拉長了聲音說:“關于‘子’的意思就更為明顯。陛下是上天的紫徽星轉世,是天之驕子也,因此天下臣民都稱您為天‘子’。”紀曉嵐說到這里,稍微停了停,又說:“皇上,這就是我稱您為‘老頭子’的原因。”
乾隆皇帝高興地點了點頭,不再追究他。
試想一下,如果在那當時,紀曉嵐不懂應變,不圓滑地為自己打圓場,又會是怎樣一種結果呢?
從上面講述的故事中,我們知道圓滑并非是沒有任何原則的奸詐與狡猾,而是一種靈活應變的技巧,一種超強的生存適應能力,是機智。當我們懂得圓滑變通一點時,不但能夠在遇到危機時,會考慮到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huán)境而采取不同的對策,確保能在危機中化險為夷,并切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尷尬的事,也不至于在思想上沒有足夠的準備,而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對于那些將一生的三分之一交付給辦公室的上班族,不可避免的窘境幾乎總會像窗外的風兒一樣隨時飄進來。如果這樣的難堪僅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有一張厚臉皮就足夠了。但是,如果被突如其來的問題弄得面紅耳赤的是你的老板或同事,需要你考慮和做的恐怕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圓滑變通在交際中是十分重要的。交際復雜而微妙,往往出現(xiàn)一些出其不意、始料不及的突發(fā)事件和難堪局面,需要你隨機應變,有效化解。當然圓滑也不一定都是為了你擺脫困境,擊退別人的“刁難”。具備了這種能力,有時你也可以拿來幫助別人擺脫困境,將交際局面引導到正確、積極、融洽的境地。這樣你的急智不僅是你的財富,還是大家的共有資源。他人陷入窘境,場面處于尷尬之中,利用急智讓一切柳暗花明,重現(xiàn)生機,這是你的交際本領,也顯示了你高尚的交際品格、風格,以及你魅力四射的風度。
要善于在“遲鈍”中掌握主動
正像古人所說的那樣,“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本來膽大如斗的,卻表現(xiàn)得膽小如鼠;本來足智多謀的,卻表現(xiàn)得寡言訥語。智而示以愚,強而示以弱,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目的就是為了蒙蔽對手,爭取主動。“大智若愚”具有后發(fā)制人、出其不意的效應,在外交、談判、經(jīng)濟等領域中均有廣泛應用。
《三國演義》寫孔明智激周瑜的精彩片段,是大智若愚智謀的成功運用。孔明為了激起周瑜抗曹的斗志,巧妙地將曹植《銅雀臺賦》“攬二橋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中的“二橋”向周瑜解釋為“二喬”(其一為周的妻子),周瑜聽后勃然大怒:“吾與老賊勢不兩立!”孔明大功告成。其實,“二喬”乃周瑜與孫策的妻子,孔明哪能不知!知而裝愚,目的是智激周瑜。
由聰明轉入糊涂是此技的精髓;有時候,裝得遲鈍一點倒比過于敏感更有利。
曾經(jīng)有三位日本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與美國的一家飛機制造公司談判。日方作為買方,美方作為賣方。美國公司為了抓住這次商業(yè)機會,挑選了最精明干練的高級職員組成談判小組。談判開始時并沒有像常規(guī)談判那樣雙方交涉問題,而是美方展開了產(chǎn)品宣傳攻勢。他們在談判室里掛滿了許多產(chǎn)品圖像,還印刷了許多宣傳資料和圖片。他們用了兩個半小時,三臺幻燈放映機,放映了好萊塢式的公司介紹。他們這樣做,一是要加強自己的談判實力,另外則是想向三位日本代表作一次精妙絕倫的產(chǎn)品簡報。在整個放映過程中,日方代表靜靜地坐在里面,全神貫注地觀看。
放映結束后,美方高級主管不無得意地站起來,扭亮了電燈。此時,他們臉上掛滿了情不自禁的得意笑容,笑容里充滿了期望和必勝的信念。他轉身向三位顯得有些遲鈍和麻木的日方代表說:“請問,你們的看法如何?”不料一位日方代表說:“我們還不懂。”這句話大大傷害了美方代表的心情,他的笑容隨即消失了,一股莫名之火似乎正往上頂。他又問:“你們說不懂,這是什么意思?哪一點你們還不懂?”另一位日方代表彬彬有禮、微笑著回答:“我們全部沒弄懂。”美國的高級主管又壓了壓火氣,再問對方:“從什么時候開始你們不懂?”第三位代表嚴肅認真地回答:“從關掉電燈,開始幻燈簡報的時候起,我們就不懂了。”這時,美國公司的主管感到嚴重的挫敗感。但為了商業(yè)利益。他又重放了一次幻燈片,這次速度比前一次慢多了。之后,他強壓怒氣,問日方代表:“怎么樣?該看明白了吧?”然而,日方代表端坐在位子上,若無其事地搖搖頭。美國的高級主管一下子泄氣了,他灰心喪氣地斜靠著墻邊,松開他價值昂貴的領帶,顯得是如此心灰意冷,無可奈何。他對日方代表說:“那么,那么……那么你們希望我們做些什么呢?既然我們所做的一切你們都不懂。”這時,一位日方代表慢條斯理地將他們的條件說了出來,他說得如此慢,以至美國高級主管像回答訊問似的,毫無斗志地斜坐在那里,稀里糊涂地應答著,他的思維已經(jīng)紊亂了,信念被摧毀了,根本未作什么反對意見。結果,日本航空公司大獲全勝,成果之大,連他們也感到意外。
大智若愚,不僅可以將有為示無為,聰明裝糊涂,而且可以若無其事,裝著不置可否的樣子,不表明態(tài)度,然后靜待時機,把自己的過人之處一下子說出來,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有一次日本的一個公司到美國去與一家公司進行貿易談判。談判一開始,美方代表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想迅速達成協(xié)議。而日方代表卻一言不發(fā),只是揮筆疾書,把美方代表的發(fā)言全部記錄下來,第一次談判就這樣結束了,日方代表也回國了。
六個星期之后,日本公司又派了另一個部門的幾個人作為代表團來到了美國,進行第二輪談判。這批新到的日本人,仿佛根本不知道以前協(xié)商討論些什么問題,談判只好從頭開始。美國代表照樣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日方代表又是一言不發(fā),記下大量筆記又回去了。
又過六個星期之后,日本方面的第三個代表團又來到談判桌旁,他們的全部活動只不過是第二個代表團的故伎重演,記下了大量筆記又走了。
以后,第四個、第五個日本談判代表團都是如法炮制。
半年過去了,一年過去了,日本方面毫無反應,他們把美國公司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能抱怨日方代表沒有誠意。
正當美國公司感到絕望時,日方公司的談判代表突然來到了美國。這一次,日本談判人員一反常態(tài),在美方代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拍板表態(tài),作出交易決策的方案,弄得美方措手不及,十分被動,損失不小。日本人一開始裝得若無其事,既不表態(tài),也不作任何形式的舉動,讓美方猜測不到他們的行動。這種尋找恰當?shù)臅r機,趁人不備,出奇制勝的方法十分厲害,往往使談判對手猝不及防,損失慘重。
但是,大智若愚,關鍵是心中要有對付對方的策略。常用“糊涂”來迷惑對方耳目,寧可有為而示無為,萬不可無為示有為,本來糊涂反裝聰明,這樣就會弄巧成拙,失策于人。
懂得說話的藝術,巧妙避開無謂的爭論
忠言逆耳是千百年來被證實的道理,但是圓滑的人不會只顧自己的利益而拒進忠言,他們會講究一定的方式和策略讓忠言不逆耳。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由于忠言不順耳而適得其反的情況。
曉艷是個馬大哈,這一天不知怎的又丟了好幾百塊錢。好朋友圓圓一聽,馬上就叫起來:“你瞧你瞧,我說什么來著?這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跟你說過多少回了,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仔細仔細再仔細!你怎么全當耳邊風了?連自己的東西都保管不好,你還能干什么呀!你想想,你都丟了多少東西啦?我上次送你的那只手提包……”“夠了!你別說了!”曉艷氣呼呼地打斷圓圓的話,“不就是那只手提包嗎?丟了就丟了,還沒完沒了了!我丟東西我樂意,你管得著嗎?”
圓圓本來是一番好意,可是她的語氣過于生硬,責備多于勸慰,使原本就很沮喪的曉艷更加難受,從而鬧得不歡而散。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為鏡,開創(chuàng)了貞觀年間的太平盛世,堪稱善于納諫的典范。但是魏征的犯顏直諫有時也讓他很難堪。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獵,魏征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曾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官。”唐太宗興趣正濃,堅持出游。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堅決攔住去路。唐太宗怒氣沖沖地返回宮中,見到皇后長孫氏,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皇后柔聲問明了緣由,也不說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后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唐太宗驚奇地問:“何事如何慎重?”皇后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這才轉怒為喜,打消了給魏征治罪的念頭。
魏征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諫臣,他的一片忠心,自是無可非議,不過他所用的方法實在值得商榷。要不是唐太宗寬宏大量,又有皇后長孫氏那樣的賢內助,像他那樣冒冒失失攔住皇帝去路的,有十個腦袋也保不住。相比之下,長孫皇后的勸諫方法則高明得多。她沒有直接替魏征求情,而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從臣子的剛直與君主的開明之間的密切關系,來說明正直敢言的忠臣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是在恭維皇帝,自然令他龍顏大悅。
可見,同樣是忠言,順耳的話比逆耳的話更能讓人接受,正如甜藥比苦藥更受病者歡迎一樣。因此,當我們向別人提出忠告時,應盡量避免用逆耳的話刺人、傷人,而應該盡可能多地把它轉化成順耳之言,因為這樣往往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古語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對于接受忠告的一方來說,這固然是至理名言,因為他能使人從正面去接受別人的意見,但對于提出忠告的一方來說,卻不宜遵循。因為一般而言,人們大都樂意聽好話,聽別人贊美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而不愿意聽別人直說自己的短處和缺點。因此,真正能聽得進逆耳忠言的人并不多。而像《論語》上所說的“人告之以過則喜”的情況就更是鳳毛麟角了,恐怕也只有子路、孔子等大圣人才能有此雅量。正像有人所比喻的那樣,逆耳的忠言“是處在高溫狀態(tài)下的金子,它很燙、很熱”,只有那些十分了解你的人或者內心修養(yǎng)十分深厚的人,才會忍受那種切膚的灼痛,撿起那金光閃閃的金子。
所以,我們在提出忠告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畢竟,忠告再有價值,如果對方不接受,也是惘然。如果我們不論對象、不分場合、不選時機、不講方法地亂提一氣,那么非但不能起到應有的幫助作用,反而會讓對方產(chǎn)生反感,甚至引發(fā)矛盾與沖突。
有“心計”的人,當遇到不必要的爭論時,會很快地避開它!像避響尾蛇和地震一般。因為他們懂得,不必要的爭論,不僅會使自己喪失朋友,還會浪費自己大量的時間。
有一次小望參加朋友的婚禮時,席間有一位年輕人在說明新郎與新娘的關系時,用了“青梅竹馬”這個成語。但他為了夸耀自己的博學,還念出了這首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不過,這位年輕人卻搞錯了,他所念的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長干行,而他卻誤以為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寫的詩,可能因為這首詩蘊含的感情深厚,害得他誤會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
也怪小望年輕氣盛,又認為中國文學是他的特長。為了夸耀這點,他毫不客氣地當著眾人的面,糾正那人的錯誤;可是不說還好,這樣一說,那人反倒更加堅持自己的意見了。
就在小望和那位年輕人爭論不休時,恰巧小望看見他的大學老師坐在隔桌,小望的這位老師是專攻唐代文學的博士,于是小望和那年輕人去見他的老師,并請他當裁判。小望和那位年輕人都把各自的論點說完,老師卻只是靜靜地聽著。然后在蓋著桌布的桌下,用腳輕踢了小望一下,態(tài)度莊重地對我說著:“你錯了,那位先生說的才對。”
當天晚上小望回到家里越想越氣,這時,小望的老師打來了電話,并對他說:“你今天說的那首詩是李白的長干行,一點也沒錯。”這時小望納悶了,老師接著說:“你說的一切都對,但我們都是客人,何必在那種場合給人難堪?他并未征求你意見,只是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對錯根本與你無關,你與他爭辯有何益處呢?在社會上工作別忘記這點,永遠不和人做無謂的爭論。”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陷入爭論當中去,即使您是對的。在爭論中,沒有人能夠獲勝。
為了追求真理,交流時發(fā)生爭論是在所難免的,然而,倘若僅僅是為了爭論而爭論,卻是不必要的和得不償失的,是對雙方的極大浪費,包括時間和精力,甚至會使你失去朋友。
在美國有一位青年軍官因為個性好強,總愛與人爭辯,所以經(jīng)常和同僚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林肯總統(tǒng)因此處分了這位軍官,并說了一段深具哲理的話:
“凡能成功之人,必不偏執(zhí)于個人成見,更無法承受其后果;這包括了個性的缺憾與自制力的缺乏。與其為爭路而被狗咬,毋寧讓路于狗。因為即使狗被殺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傷口。”
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指出:普天之下,只有一個辦法可以從爭論中獲得好處——那就是避免它。避開它!像避響尾蛇和地震一般。十有九次,爭論的結果總使爭執(zhí)的雙方更堅信自己絕對正確。不必要的爭論,不僅會使你喪失朋友,還會浪費你大量的時間。
那么,我們如何避免無謂的爭論呢?
1.找出共同點
有的爭論,到最后雙方發(fā)現(xiàn)其實彼此的觀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完全沒有必要去為此而爭執(zhí)不休。因此,在最開始就去尋找雙方的共同點,既能保持雙方的良好關系,又有利于找到靈活解決的方法。
2.歡迎不同的意見
人的思維不可能是絕對完整和全面的,總有一個客觀或主觀的原因讓你有所忽略,那么,有人給你提出來可謂是一件好事,提醒你注意,使你下次避免犯下更大的錯誤,你真的應該衷心地對他說謝謝。不同的意見絕對不是引起爭論的好理由。
3.答應考慮對方的觀點
有時,不妨答應考慮對方的觀點。因為對方提出的觀點極有可能存在正確的一點,如果暫時不能做出判斷,那么就應該答應再花時間多考慮他的觀點,防止自己犯錯,也讓他人覺得受到尊重,爭論就不可能發(fā)生了。
4.不要急于為自己辯護
最基本的生理反應,就是自衛(wèi)。當一遇到對抗或者是攻擊的時候,直覺就會讓你首先要去自衛(wèi),要為自己找理由去辯護,這就是爭論的開端了。因此,應該先冷靜地聽完對方所有的觀點,客觀地分析和思考,說不定就真的能從中獲得極大的益處。不要急于作出第一反應,這種冷靜是最好的。
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有錯,絕對不要再試圖為此而掩蓋或找理由開脫,那只會欲蓋彌彰。誠實地向對方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請求他的諒解,別人是無法拒絕的;也就會解除他的武裝,使他不再步步為營,也就能讓你繼續(xù)冷靜地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更好方法,而不至于爭論起來。
大智若愚,方能左右逢源
現(xiàn)實生活中,大智若愚型的人不很常見,但是這種類型的人無論是作為普通人,還是作為杰出人物都是令人敬仰的,也是受人歡迎的。通常,他們看起來對別人毫無戒心,都是慈眉善目、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極具親和力的。
在國外,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是大智若愚型老板的典型人物;在國內,香港的李嘉誠是其代表人物。他們無論在工作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始終面帶父親式的微笑;基本形體語言是端坐、平視;常用口頭禪有“行、看著辦、好”等等。
老子曾說過:“良賈深藏財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意思是說,商人總是深藏其寶物,從不輕易外露;品德高尚的君子雖有才德,外表卻顯得很愚笨。必要的藏鋒收芒、銳氣內斂是大智若愚者的共同特征。
大智若愚,換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所謂愚,是指有意糊涂,表現(xiàn)的是靈活性。該糊涂的時候,就不要顧及自己的面子、學識、地位和權勢,一定要糊涂。而“明”表現(xiàn)的是原則性,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涂,由糊涂而轉聰明,靈活性與原則性高度結合,則可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
在生活中,真正的聰明人,遇到任何事絕不自作聰明,大發(fā)議論。相反,他們總是做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的樣子,躲躲閃閃裝糊涂。其實這樣的人往往心知肚明,他們以非常規(guī)的手段,別出心裁,出奇制勝。
美國第九任總統(tǒng)威廉—亨利·哈里遜出生在一個小鎮(zhèn)上。他是個很窮困但很精明的孩子。鎮(zhèn)上的人喜歡捉弄他,經(jīng)常把一枚5分和1角的硬幣扔在他面前,讓他任意撿一個。哈里遜總是撿那枚5分的。
有一天,一個婦女問他:“為什么你不撿1角的?難道你不知道哪個更值錢一些嗎?”
“我當然知道,”哈里遜慢條斯理地說,“不過,如果我拿了那枚1角的,恐怕他們就再沒興趣扔錢給我了。”
這就是哈里遜的聰明之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妨向他看齊——不要l角,而取5分錢!
的確,如果他選擇了1角,很明顯,就沒有人愿意繼續(xù)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角!但他拿5分,把自己裝成傻子,于是傻子當?shù)迷骄茫湍玫迷蕉啵罱K他得到的,比當日其他的人拿得還多!
哈里遜撿錢的行為似乎表現(xiàn)了他的“愚蠢”,但他讓鎮(zhèn)上的人有興趣扔錢給他,卻顯示了他的“大智”。這種“大智”深藏在“愚蠢”的表現(xiàn)形式中,看起來也就大智若愚了。正因為如此,人們又禁不住要欽佩哈里遜的機智和聰明了。
大智若愚的人表面上好像很愚笨,其實,這是他們的一種韜晦之計,也就是暫時隱藏自己的鋒芒或才能,不表現(xiàn)出來。在條件不利的情況下,為了保護自己,常常以裝瘋賣傻、裝聾作啞來蒙混對方,這種假作不知、假作不為、假作不是的做法,會給人以一種與世無爭、弱而無能的印象,這樣就避免了引起注意,不使人把自己當做主要的競爭對手,是用假裝糊涂來繞過難點的最聰明的辦法。
在包玉剛成立了環(huán)球航運公司,花3萬美元,買了一艘已經(jīng)使用了27年的舊貨船,開始了經(jīng)營船隊的生涯。
當時世界航運界通行按照船只航行里程計算租金的單程包租辦法,世界經(jīng)濟又處于興旺時期,單程運費收入高,一條油輪跑一趟中東可賺100多萬美元。
包玉剛卻不為暫時的高利潤所動,堅持他一開始就采取的租金低、合同期長的穩(wěn)定經(jīng)營方針,避免投機性業(yè)務。這在經(jīng)濟興旺時期不免被認為是“愚蠢之舉”。
許多同行都勸包玉剛不要“犯傻”,改跑單程,包玉剛卻大智若愚,因為他明白,要迅速發(fā)展必須依靠銀行的低息長期貸款,而要取得這種貸款,必須使銀行確信你的事業(yè)有前途,有長期可靠的利潤。
于是他把買到的第一條船以很低的租金長期租給一家信譽良好、財務可靠的租船戶,然后憑這長期租船合同向銀行申請長期低息貸款,用這筆貸款再去買船。正是靠著這種低調做事的方式,包玉剛只用了20年時間,就發(fā)展成為世界有名的船王。
在歷史上,耍小聰明的人吃盡苦頭,誤了終身;而那些大智若愚者卻成就了大事,鑄造了人生的輝煌。在這一方面,東方的大智慧和西方的大智慧是完全一致的。
藏得住,喜怒不形于色
沒有喜怒哀樂的人并不存在,他們只是不把喜怒哀樂表現(xiàn)在臉上罷了。而在人際交往中,做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把喜怒哀樂藏在口袋里,別輕易拿出來給別人看。換句話說,不輕易表露自己的觀點、見解和喜怒哀樂,被稱為“深藏不露”,這是用以控制對手的一種重要方法。有些人喜歡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隱藏起來,不讓別人窺出自己的底細和實力,這樣對手就難以鉆空子了,否則就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實面目。
唐代奸相李林甫口蜜腹劍,慣于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城府極深,具有籠絡駕馭部下的過人本領。
唐玄宗寵信重用藩將安祿山,此人大奸似忠,貌似粗獷,內有計謀。表面上給人一種憨厚忠直的印象,骨子里卻狡詐多端。安祿山想方設法討取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權位日高,架子也大了起來,漸漸不把朝臣們放在眼里。除了在玄宗面前假裝恭順以外,對其他人都傲慢無禮。這種情況早被李林甫看在眼里。
一天,李林甫召見安祿山。安祿山到李宅之后,長揖拜見,端坐在客位上,顯露出一種盛氣凌人的架勢。李林甫也不動聲色,只是用兩只小眼睛一動不動地看著他,一句話也沒說。安祿山見李林甫目光深邃,咄咄逼人,感到有些不自然,盛氣頓時減了一半。這時,李林甫轉身告訴下人,有事去宣召王珙大夫進見。王珙進屋之后,刷刷刷地邁著小碎步走上前,規(guī)規(guī)矩矩地向李林甫大禮參拜,十分謹慎小心,誠惶誠恐,好像很怕說錯一個字、邁錯一條腿似的。當時王珙在朝廷中的實際地位是僅次于李林甫的第二號人物,從來都和安祿山平起平坐。安祿山見王珙對李林甫如此敬重畏懼,不由自主地感到有些窘迫,雖然沒去補拜大禮,也立刻恭謹起來,不敢出大氣。王珙走后,李林甫才和安祿山說話。他把安祿山所作所為的意圖和心理活動都說得十分透辟,全說到安祿山的心里去了,安祿山大吃一驚,想不到自己心靈深處的隱私也讓李林甫含而不露地點出來,立時汗流浹背,襯衣濕得粘在身上。這時,李林甫脫下自己穿著的袍子給安祿山披上,用好話安慰他一番。從此,安祿山雖然經(jīng)常侮慢別的朝廷大臣,卻非常懼怕李林甫。
每次來京城,他都要小心謹慎地拜謁李林甫,每次交談,李林甫都能洞察他的心扉,使他面容改色,汗流浹背。在范陽時,每當有使者從京城歸來,安祿山問的第一句話就是李林甫說他什么了,如果有褒揚他的話就滿心歡喜,如果有警告他的話就用手摸著額頭說:“哦,我可得多加小心,不然,大禍就要臨頭了。”安祿山怕李林甫竟怕到這種程度。李林甫也看出安祿山已蓄反心,但覺得自己死前可保無憂,反正安祿山不能取代自己的相位。只要生前能享受榮華富貴,至于唐朝江山如何,哪還顧得上管它呢?所以安祿山在李林甫死前始終未敢作亂。
李林甫晚年與楊國忠爭權,楊國忠背后有楊貴妃撐腰略占上風。當時李林甫年老病重已成風中之燭。聽說李林甫已經(jīng)生命垂危,楊國忠心中暗喜。為了探聽虛實,就親自去李林甫家中問候。不知為何,李林甫雖然病容憔悴,但目光還是那么尖銳,楊國忠不由自主地腿就軟了,“撲通”一聲跪倒在病床前。李林甫見狀,流下兩顆淚珠,說:“林甫就要死了,我死后你必當宰相,以后我的家事就要托累你了。”楊國忠早領教過李林甫的厲害,深知此人狡猾奸偽,懼怕李林甫設計詐騙,所以非常緊張,滿頭大汗,竟半天不敢說話。李林甫城府之深由此可窺豹一斑。
不過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如果做得過了頭,也會引起別人的逆反心理,結果適得其反。
民國初年,袁世凱一心想登上皇帝的寶座。他指使黨羽大造輿論,一時間謠言四起,勸進者絡繹不絕。袁世凱心中暗自高興,但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表白自己是擁護共和忠于民國的。即使在他的心腹大將馮國璋、段祺瑞面前也是如此。
據(jù)說,馮國璋曾專程趕到北京向袁世凱探聽虛實。袁世凱裝得一本正經(jīng):“華甫,你我是自己人,難道你不懂得我的心事!不妨對你明說,總統(tǒng)的權力和責任已經(jīng)與皇帝沒有區(qū)別,除非為兒孫打算,實在沒有做皇帝的必要。我的大兒子身帶殘廢,老二想做名士,我給他們排長做都不放心,能夠承擔重任嗎?而且,中國一部歷史,帝王家總是沒有好結果的,即使為兒子打算,我更不忍把災害給他們。當然皇帝還可以傳賢不傳子,但總統(tǒng)同樣可以傳賢,在這個問題上總統(tǒng)與皇帝不就是一樣的嗎?”馮國璋聽后插言道:“總統(tǒng)說的是肺腑之言。可是,將來總統(tǒng)功德巍巍,到了天與人歸的時候,只怕要推也推不掉哪!”
袁好像很生氣的樣子,堅定地說:“不,我決不干這種傻事!我有一個孩子在倫敦讀書,我叫他在那里置了一點產(chǎn)業(yè)。如果有人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出國到倫敦,從此不問國事。”馮國璋聽了袁世凱如此誠懇和堅實的表白,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疑心了。
然而,馮國璋剛剛離開袁府,袁世凱就氣沖沖地回到書房,大罵馮國璋忘恩負義。連聲說:“馮華甫真是豈有此理!豈有此理!”老奸巨猾的袁世凱向來喜歡讓部下猜測自己的心思,由于城府過深連心腹大將有時也難以領會他的真實意圖。馮國璋自恃跟隨袁世凱多年,他把袁世凱的一番假話當成了肺腑之言。
但紙是包不住火的,馮國璋回南京不久就聽到袁世凱稱帝的消息,馮不禁跳起腳來發(fā)火說:“老頭子真會做戲!他哪里還把我當作自己人。”從此與袁世凱分道揚鑣,真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物極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限度。”
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情緒,這世界上應該沒有心如止水的人的,沒有喜怒哀樂只能是“植物人”。
沒有喜怒哀樂,這種人其實蠻可怕的,因為你不知道他對某件事的反應、對某個人的觀感,當人面對他時有不知如何應對的慌亂。但在復雜人際交往中,喜怒不形于色,做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的喜怒哀樂表達失當,有時會召來無端之禍。因此,高明的掌權者一般都不隨便表現(xiàn)自己的情緒,以免被人窺破弱點,予人以可乘之機。越是精于此術的人,城府便越深。不輕易表露自己的觀點、見解和喜怒哀樂,這種方法稱為“大智若愚”、“大動若靜”,這是上司用以控制下屬的一種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