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齊國霸業是怎樣完成的?

公元前685年,齊國爆發驚天內亂。

齊襄公在執政12年后,被堂兄弟公孫無知聯合大將謀殺,公孫無知僅僅執政1年,又被刺客殺死,因此公元前685年的齊國,面臨國家無主的危險。最有資格繼位的是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齊襄公死的時候,公子糾躲在西南的魯國,公子小白藏在東南的莒國,都不在齊國境內,現在的問題是,誰先回到齊國誰就可以繼任國君。

估計是公子小白的人品不錯,在朝中積累了不少人脈,國君寶座剛空出來,高、國兩大家族就通知小白:“快點回來,我們已經決定了,你來做齊國國君。”

隔壁的公子糾也著急。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錯過要遺憾一輩子的,但是朝中大臣不支持他,這可怎么辦呢?公子糾的辦法是殺人,只要公子小白死在路上,國君選舉就從二選一變成一選一,誰都不能說什么。

于是,公子糾讓管仲帶兵,守在莒國回齊的路上,一旦發現公子小白就弄死他。很不巧,管仲的弓箭沒什么準頭,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帶鉤上,小白情急之下躺在車上裝死。

畢竟是暗中殺人,管仲也沒好意思露臉,感覺差不多就回去了。結果公子小白望著管仲離去的背影,片刻之后翻身而起,帶著鮑叔牙向齊國狂奔,順利繼承國君寶座。

而公子糾聽說弟弟死了,便放下心來,磨磨嘰嘰用了6天才回到齊國,正準備向齊國人民揮手致意,大家告訴他:“別折騰了,公子小白已經繼位啦。”

果然是朝中有人好辦事啊。

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怨恨魯國支持公子糾,便發兵擊敗魯國,并給魯國國君寫了一封信:

“公子糾可是我的兄弟,實在不忍心誅殺,不如你幫我殺了吧。另外,管仲是亂臣賊子,你得給我送過來。”魯國根本不敢違抗齊國命令,只能一邊殺人一邊送人,只求齊國寬宏大量,不要再來為難魯國。

正在此時,鮑叔牙對齊桓公說:“你要是只想治理齊國,我和高傒足夠了;如果你想成就齊國霸業,非管仲不可。”齊桓公沉吟片刻說,那就聽你的吧。于是,管仲非但沒有死,還被齊桓公拜為相國。

隨著優秀君主和強悍相國一一到位,齊國霸業正式拉開序幕。

當時的齊國是個爛攤子。

齊襄公和公孫無知多年來肆意妄為,動不動就發起權力斗爭,搞得大臣們惶恐不安,生怕站錯隊伍腦袋搬家。而齊國又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奴隸制已經崩潰,但官員任用方式沒有調整,社會結構得不到整頓,尤其是齊國的經濟落后,在大爭之世很難說有什么競爭力。

怎么辦?

管仲告訴齊桓公:“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就是說,一定要先發展經濟,經濟發展起來以后,什么問題都能解決。

具體操作方法也簡單:“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人民想要什么,政府就給什么。人民不喜歡什么,政府就要想辦法禁止。總之,齊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齊桓公和管仲的奮斗目標。

于是,管仲甩出“三板斧”。

第一是整頓官場。

管仲向齊桓公推薦了“五杰”,用隰朋管理官員任用,寧戚管理財政,王子成父管理軍隊,賓須無執掌司法,東郭牙管諫諍。有這五個人管理各個系統,基本能把齊國的內政理順,不會再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而他們又對相國管仲負責,管仲對齊桓公負責。

從此,齊國政令通達。

除了高層人事調整,管仲還給中下層官員定下規矩,每年的固定時間,官員必須親自來朝廷匯報工作,并且寫下書面總結報告,管仲根據官員的政績,決定齊國官員的升降。不管出身如何,只看工作能力。

能力強的升遷上不封頂,能力不行的一級一級降職。朝廷高官做不了就去做縣長,縣長做不了就去做鄉長,鄉長做不了就去做村長,要是村長也不能勝任,那就趁早退休吧。

管仲整頓官場,就是要調動官員的積極性,不能讓老實人吃虧。

第二是發展魚鹽產業。

齊國在東海之濱,不論捕魚還是煮鹽,都有很便利的地理條件,而魚和鹽又是天下各國離不開的必需品。尤其是鹽,不管吃什么都要用到,長期吃不到鹽是要出問題的。

于是,管仲在整頓齊國的農業之后,大力發展魚鹽產業,然后利用地理優勢和先進工藝,在天下的魚鹽市場中占有龐大份額。

誰要想吃魚和鹽,都得向齊國買。只要齊國不賣,市場就要出現商品短缺,緊接著便是生活質量下降和人民鬧事。換句話說,起碼在魚和鹽兩個領域,齊國成為春秋世界的“世界工廠”。

誰敢和齊國齜牙咧嘴,就是跟錢過不去。

有這樣的人嗎?

沒有。

所以齊國把商品賣到天下各國,換回財富和其他貨物,不僅富裕了齊國人民,還促進了商品的再生產,一個完整閉環就出來了。這個經濟閉環讓齊國的國力蒸蒸日上,逐漸成為天下首屈一指的強國。

第三是用國家力量干預經濟。

齊國為了發展經濟,對商業的態度很寬松。有一種說法是關卡只查貨物,不收任何賦稅,另一種說法是收2%的商業稅。不管怎么說,在齊國做生意是能賺錢的。

但涉及國計民生的行業,管仲不允許私人進入,而是用國家經營的方式壟斷市場。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收入全部歸國家所有,私人沒有實力對政府指手畫腳。

按照這個思路,管仲把家家戶戶都要吃的鹽、制造兵器需要用的鐵,全部收歸國有。這兩個領域不僅是經濟的上游,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快消品,可想而知齊國政府賺了多少錢。

后來的王朝遇到財政危機,都要把鹽鐵收歸國有,達到充實國庫的目的。可以說,政府干預經濟是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經驗。

這項經驗的創始人就是管仲。

管仲的“三板斧”甩出來沒幾年,就出現國庫充盈、人民富足的局面,而且政府沒有太大的人事糾紛,執行力極其強大。從這個層面來說,雖然齊國不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但是最有活力的國家。

歷史上的改革都要得罪很多人,而且往往推行不下去,為什么管仲在齊國就能搞得風生水起?

其實還是他說過的話:人民想要什么,政府給什么就是了。

齊桓公和管仲執政的齊國,除了滿足齊國人民的向往,還讓天下各國對齊國抱有期待。

為什么這么說呢?齊國不是人民幣,地理位置又在東海之濱,怎么可能做到人見人愛?

其實都是有原因的。

自從周平王東遷洛陽,周王室的威信一落千丈,再也不能維護諸侯國平等生存的秩序。什么分封子弟、諸侯朝貢、追隨周天子征討刺頭等,好像是上個世紀的老古董了,誰要是按照這套方式生存,要被人嘲笑為傻子。至于周天子,更是沒人搭理的傀儡。

既然天下各國的秩序崩潰了,那么各諸侯國就像脫韁的野馬,肯定是怎么舒服怎么來了。這個世界上最舒服的事,莫過于為自己爭利。而對于各諸侯國來說,最大的利益就是擴張領土、掠奪財富、青史留名。

于是,沒有周天子維護秩序的春秋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亂世,諸侯國為了爭奪地盤每年都要打仗。

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有點新鮮感。沒有周天子的束縛,諸侯可以放心打仗、一些貴族也擴張權力、農民可以到別國搶劫,他們都有各自的野心。

可是幾百年過去,所有人都苦不堪言。

諸侯國君變得沒有安全感,生怕哪天國家就被滅了,不然就害怕被權臣拉下馬,沒有哪個國君能睡好覺。貴族由于權力擴張,逐漸陷入和國君的零和博弈,不是用百年時間積累實力殺掉國君,就是被國君和其他貴族聯合殺掉。農民更不用說,日子慘得要死。

亂世狂歡過去,所有人都希望重建秩序。只有甩出一套各界都認同的理論,各諸侯國才能坐在一起商量,重新建立維護天下太平的秩序,填補周王朝崩潰留下的權力真空。

這種事情太難了,極其考驗諸侯國君和執政大臣的能力,而且由誰來牽頭,也是大麻煩。

正好,這些條件齊國都滿足。

齊桓公和管仲的能力就不用說了,他們早已在齊國經歷重重考驗,從上到下沒有不認可的。而放眼天下來說,有能力牽頭的大國只有4個——齊、楚、秦、晉。

秦國的位置太偏僻,民生凋敝不說,還遠離主流文化圈,讓秦國牽頭,秦國心有余而力不足。

晉國的實力很強,又是周朝嫡系,可惜國內亂成一團,貴族大臣只知道爭權奪利,晉文公崛起前的晉國權力非常分散。

天下本沒有楚國,楚國能位列諸侯,基本是靠幾百年擴張領土擠進來的。楚國可能是擴張習慣了,春秋時期依然賊心不死,動不動就吞并周邊小國,揀軟柿子捏。楚國的問題在于,常年不講道理地吞并小國,表面上顯得很強大,實際上大家都對楚國有了戒心,生怕楚國專門欺負老弱病殘。得到利益失去道義,說的就是楚國。

天下大國中間,有資格、有實力重建秩序的,只有東方大海之濱的齊國。

齊國,就這樣站在歷史進程的舞臺中央。

齊桓公和管仲拋出的理論是“尊王攘夷”。

要理解這個理論,重點在“王”和“夷”二字。

“王”的字面意思是周天子,意思是齊國以實力為基礎,號召天下各國維護周天子的地位,該進貢就進貢,該尊重就尊重。由于生產力的限制,誰都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甚至不能占領太多別國領土,那不如倒退回幾百年前,找一個大家都認可的代表出來,凝聚天下各國的人心。

于是就引出“王”字的深層含義:歷代周天子建立的天下秩序。

齊國要做的就是,通過維護周天子的地位,維護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天下秩序,最終達到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的目的是什么?人人都能過上好日子啊。

而周天子曾經賜給齊國一項權力,即齊國可以代表周天子征討搞破壞的國家。齊國只有尊王,才能給天下各國追隨的理由,然后以道德和實力為武器,帶領天下各國打擊不服從的國家。這些不服從的國家就是“夷”。

我們說起“夷”都會想起異族,其實在齊桓公和管仲的理論中,“夷”字一方面是說威脅中原國家的異族,另一方面是說不服從天下秩序的刺頭。

比如北方的戎狄,動不動就想騎馬進入中原搶劫,當然是不安定因素。齊桓公就要和其他國家組成聯軍,一起把戎狄驅逐出中原,開拓中原國家的生存空間。

比如南方的楚國,雖然實力強大但不講道義,還想把邊境線推進到黃河以北,這還得了?不給楚國點顏色看看還沒完了。于是,齊桓公帶著聯軍南下擊楚,硬生生把楚國遏制在黃河以南。

只有北擊戎狄,南遏強楚,維護好天下秩序,讓各國都能和平共處,“攘夷”才算完成。

這就是“尊王攘夷”的意義。

我們開啟上帝視角,可以知道“尊王攘夷”是好方法,并且取得極大成功,可春秋時期的人不知道啊,他們憑什么信齊國呢?

答案是——誠信。

“誠信”二字被人說爛了,我們聽著有些假大空,那是因為我們平時體會不到,甚至沒有體驗誠信的機會。人只有在緊急時刻,才能體會到“誠信”二字的威力,進而體會到堅守誠信的人和國家,到底有什么樣的魅力。

齊桓公繼位5年的時候,發兵擊敗魯國,魯國實在沒辦法只能割地求和,雙方說定,到一個地方舉行簽約儀式。

那天萬里無云、禮炮齊鳴、鑼鼓喧天、人山人海,齊桓公喜氣洋洋地簽下名字,魯國君主愁眉苦臉,正準備落筆,白光一閃,魯國人曹沫手持匕首沖過來。

曹沫用匕首抵住齊桓公的脖子:“把魯國土地還回去。”匹夫一怒,血濺五步,齊桓公沒辦法,只能答應曹沫,剛才的簽字不算數,并且把占領的魯國土地還回去。

曹沫退下,齊桓公后悔了。堂堂大國君主被敵國威脅,成何體統?再說了,威脅一下就把土地還回去,以后還怎么做人?

所以齊桓公準備繼續簽約,然后弄死曹沫。

此時管仲說話了:“你答應別人的事情就要做到,這是給天下各國看的,出來混要講誠信。”齊桓公想想也對,便放過曹沫,退回土地,燒掉合同……打了一仗什么都沒有得到。

但是天下各國都看在眼里,不禁感嘆:“說到做到,而且不以實力稱雄,真是好大哥啊,以后我們都跟你混。”太史公是這樣寫的:“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

這才是人心所向。

后來衛國被北狄侵略,齊桓公帶著各國聯軍驅逐狄人,并且筑楚丘城,重建衛國,讓這個被滅的國家可以存續。天下各國又看到不一樣的意義:“大哥有能力保護我們,還不收錢,比楚國強太多了。”

這樣的大哥,誰不喜歡?

于是,不管是經商國家還是種地國家,沿海國家還是內陸國家,都愿意和齊國交朋友,導致齊國的朋友遍天下。

他們站在“尊王攘夷”的大纛之下,一邊維護周天子的天下秩序,一邊發兵攻打威脅天下秩序的刺頭,重新建立起太平世界。

管仲做相國41年,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匡扶天下,齊國大旗所指,天下景從。

齊國,霸業已成。

回顧齊國成就霸業的歷程,我們就會知道,國家霸業不只是爭取來的。歷史進程走到某個時間點,舊秩序崩潰,新秩序尚未建立時,需要一個國家出來做霸主,維護和平。齊國當時正好是齊桓公和管仲執政,有足夠的能力和眼界,接過歷史交代的任務。

這兩個時間點無縫對接,才成就齊國霸業。

只能說,歷史選擇了齊國。

在國內建設階段,齊國是打鐵還需自身硬,等到國內整頓完成走向天下的時候,齊國的標配變成“勿謂言之不預也”。也可以說,齊國沒有辜負歷史。

但是趕上歷史的進程是機遇,想要不辜負這份機遇,還是要努力奮斗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辽市| 肥东县| 九江市| 云安县| 太湖县| 昂仁县| 金寨县| 灵璧县| 册亨县| 准格尔旗| 宜章县| 庄浪县| 安龙县| 乃东县| 青川县| 禄丰县| 舒兰市| 会昌县| 黎川县| 土默特右旗| 红原县| 隆昌县| 平江县| 阿城市| 江达县| 汉寿县| 新宾| 涿鹿县| 青神县| 南澳县| 彰武县| 苍梧县| 临邑县| 定兴县| 健康| 荣昌县| 云和县| 色达县| 固原市| 凌海市| 临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