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管理會計:全面賦能業財融合的實戰指南
- 韓向東主編
- 3823字
- 2021-12-27 10:02:31
叢書序
經濟的發展、競爭的加劇以及技術的進步,給傳統商業模式帶來巨大的沖擊。層出不窮的商業模式和信息技術對企業財務模式及信息系統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最近幾年,我們深刻感受到,財務領域正站在向數字化轉型的巨大變革轉折點上。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以“大智移云物”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對財務領域的沖擊和挑戰。
一方面,隨著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新思想在企業運營中被廣泛采用,傳統的以事后處理為核心的財務模式因無法快速響應前端的管理需求而面臨變革。企業需要實現對更廣泛的業務(從記賬、算賬到報賬、采購、稅務等)的數字化處理,以適應前端的業務發展需求。
另一方面,在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經濟波動的周期越來越短,企業經營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充滿不確定性。同時,信息技術不斷升級,信息、數據的產生和處理速度日益加快,使企業有能力對海量的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進行收集、加工、分析和報告,同時也使企業可以獲得更精細的數據、更實時的分析報告、更快的預測速度和更強的計算能力。傳統的財務思維和技術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需要不斷引入新的思維和技術來應對這些挑戰。
為此,筆者基于多年的財務專業積淀、技術研發經驗和實踐案例積累,組織編撰了“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能財務實踐系列”叢書。本套叢書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財務領域的融合和應用,基于對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全面探尋企業在數字化時代以數據賦能業務發展,實現數字化運營的行動路徑。
筆者認為,實現數字化運營的核心有3點:用智能技術引領數字化運營、用業財稅智能共享平臺實現數字化運營、用中臺思維建構數字化平臺。
1.用智能技術引領數字化運營
數字化運營涵蓋信息系統自動化、智能化、在線化、實時化和業務流程的數字化等方面的要求。智能技術無疑是使數字化運營得以全面實現的基礎技術和前提條件。
智能技術正被應用到財務工作的很多領域中,如應用財務機器人實現流程自動化,應用語音識別進行人機對話,應用圖像識別進行發票審核,應用規則引擎進行管控決策。此外,還可以運用人工智能來洞察業務背后的規則。在不同環節中,人的手、眼、耳、腦的功能都會被相應的人工智能技術替代。
總體來看,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智能技術主要有3類:自然語言識別、機器學習和知識圖譜。應用自然語言識別能帶來更便捷的交互;引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進行數據的自動分析,實現讓數據自己“說話”;應用知識圖譜進行知識的沉淀與積累,實現操作流程的自動化以及企業知識的沉淀。此外,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盡管嚴格來講不屬于智能技術,但它作為一種基于人類預設規則模仿人類行為的軟件,被視為人工智能的前身,也是數字化時代企業實現會計處理自動化的重要技術工具。我們正在打造的財務機器人、業財稅智能共享平臺和智能管理會計平臺就是這些技術在IT系統中的具體應用。
應用自然語言識別,系統具備了感知并認知自然語言的能力。用戶可以通過自然語言給財務軟件發出指令,讓財務軟件根據指令搜索并用語音回答用戶,甚至用戶能夠用自然語言與之進行對話。當前,借助智能語言識別技術,實現用自然語音生成表格、用自然語音生成數據圖表、智能提示、智能糾錯的人機交互應用已經被嵌入元年科技業財稅智能共享平臺中。
應用機器學習技術,系統可以基于對業務知識的理解,進行科學預測、合理控制、智能分析,真正成為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的智能助手。同時,將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識別、知識圖譜、圖像識別等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結合,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的升級,實現自助式數據分析(自助BI),將之移動化、協同化,打造更易交互、更智能的新一代智能管理會計系統。
應用知識圖譜技術,系統可以實現智能記賬、全盤處理會計賬務信息。例如,通過在業財稅智能共享平臺的稅務共享系統上嵌入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的智稅圖譜,系統可以自動檢索與稅務相關的政策法規,并與用戶進行智能問答。
RPA在財務領域的具體應用就是財務機器人。財務機器人可以替代人類,自動化地完成結構化、規則導向、可重復的財務工作,從而大幅提升財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并將大量財務人員從煩瑣的財務工作中解放出來。由于財務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工,完成低附加值的工作,高效完成重復性高并有邏輯性的工作,所以RPA技術已成為新一代智能共享系統中重要的技術支撐,可以挖掘70%~90%的財務共享流程自動化潛力,將財務人員的工作效率提高1~3倍。
2.用業財稅智能共享平臺實現數字化運營
數字化運營的核心和關鍵就是實現業務的數字化,而實現業務數字化的前提則是實現對所有業務流程的在線化和顯性化,不僅要把前端銷售、物流線上化,而且要把后端的財務、采購、內部資源配置與前端的新型商業模式進行匹配。技術與業務結合越來越緊密和業務越來越依賴技術,是實現企業向數字化平臺轉型的必然趨勢。
數字化運營實現的過程,可分為對外、對內兩條線:對外記錄所有交易過程,對內打通所有業務。然后通過一個統一的平臺將整個業務串聯起來,打通內外,實現互聯互通。這個統一的平臺就是業財稅智能共享平臺。
業財稅智能共享平臺是傳統財務共享在“互聯網+”時代的革命性換代產物,其本質是基于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實現對企業更廣泛的業務(從記賬、算賬到報賬、采購、稅務等)的數字化處理,并對企業的財務體系、業務流程、商業模式進行顛覆和升級。業財稅智能共享平臺包括4個部分:財務共享、采購共享、商旅共享和稅務共享。通過財務共享,企業可實現財務部門與內部各分公司、子公司各部門的連接,進而實現所有交易的透明化、在線化處理;通過采購共享,企業可實現財務部門與內外部供應商、客戶之間的連接,進而實現采購的互聯網化,達到“一點結算、一點支付、一點核算”;通過商旅共享,企業可打通并接入眾多商旅平臺及供應商,實現在線申請、在線下單、系統自動執行預算、完成采購、統一結算;通過稅務共享,企業可實現與稅務機關之間的連接,進而實現稅務信息的大集中,達到“一點開票、一點算稅、一點看稅”。
基于業財稅智能共享平臺,企業得以回歸以交易管理為核心的企業運營本質。一方面,向前打通財務和交易,企業利用互聯網開放和連接的功能,共享與合作伙伴、客戶、供應商的交易數據;另一方面,向后支撐管理,企業業務流程的主線支撐管理會計信息,管理會計信息基于交易數據實時產生。
3.用中臺思維建構數字化平臺
短短1年間,“數據中臺”這一新概念以雷霆之勢迅速滲透到整個企業界,甚至已達到“無企業不談中臺”的境地。筆者在一次調研中發現,有80%以上的企業已經在建設或在規劃建設數據中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數據中臺的普及程度。
在傳統的信息化架構下,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統、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系統、供應商關系管理(Suppli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SRM)系統、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HR)系統等在應用中呈現煙囪式的架構。這些系統彼此獨立,每一個系統都有一整套完整的結構,既形成了大量數據孤島,又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和數據損耗。數據中臺則打破了這種煙囪式的信息化架構,通過在前臺、后臺之間增加一層系統,使新一代企業信息化架構從一系列套裝軟件系統的形式變為各種服務支撐下的一系列前端應用系統。這不僅將徹底解決企業的信息孤島問題,提升數據采集和數據轉換的效率與質量,還將基于中臺“共享”和“復用”的特點,根除重復建設企業信息化系統的現象,為數據存儲和數據管理帶來便利。
具體而言,建設數據中臺的目的是用數據賦能業務,打通底層數據,使數據得以共享,最終形成數據建模平臺。數據建模平臺可分為數據收集層、數據存儲計算層和業務應用層。在數據收集層,企業將來自ERP、SRM等各個信息化系統中的業務數據、財務數據等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直接匯入數據池中,實現統一、集中的數據收集;在數據存儲計算層,企業通過數據建模,形成服務化的數據應用;在業務應用層,企業通過將數據融入具體的業務經營場景中,基于豐富的數據模型開展場景化應用,并以多樣化的形式展現數據分析應用的結果,讓數據賦能企業的業務發展。
數據中臺應用了一系列的新技術,包括內存多維數據庫、分布式計算、數據可視化、智能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內存多維數據庫實現了提高數據時效性的革命性突破,分布式計算大大提升了數據計算的速度,數據可視化大大降低了決策的難度,智能數據分析讓數據的價值被更充分地挖掘,機器學習令系統具備了自主分析的能力。這些新技術全部疊加起來,使新一代數據化平臺擁有了更強的計算能力、更快的預測速度、更直觀的決策支持信息和更加自動化的分析能力。
在具體應用上,智能管理會計平臺是利用數據中臺思維構建的智能共享平臺之一。該平臺將傳統的管理會計與更加場景化、實時化的互聯網大數據分析融合,并基于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入挖掘和應用,對數據進行采集治理、存儲計算和分析挖掘,形成有針對性的數據服務。
本套叢書的內容緊密圍繞以上實現數字化運營的三大核心內容進行拓展,分別就新一代信息系統對智能技術的應用,以業財稅一體化為核心的智能共享平臺的構建和以中臺思維為核心的智能管理會計平臺的構建等問題進行詳細的理論闡釋和案例分析,希望借此為我國企業財務轉型和數字化運營的探索之路帶來有益的啟發和切實的幫助。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欠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我們也希望本套叢書能拋磚引玉,引發大家對我國企業數字化轉型之路的思考和探索,并以此推動和加速我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韓向東
北京元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