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亞洲保險業發展報告(《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21世紀經濟報道
- 1502字
- 2021-12-17 11:50:20
2.3 前景展望
中國內地保險市場發展迅速,保費收入規模已居世界第二。截至目前,中國內地已有3億人購買長期人身險保單,被保險人接近6億人,商業人身保險覆蓋面達到42.7%,風險保障總額超過1000萬億元。但是,這一排名更多的是中國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反映,不意味著中國內地保險業已進入了較高的發展階段。2020年,中國內地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分別為4.5%和455美元,人均持有人身險保單數不足1件,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水平,也大幅低于全球保險業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隨著居民金融素養、投保意愿、投保能力的提升,保險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的勢頭還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即使按當前全球平均保險密度計算,中國內地保險市場仍還有3.5萬億元的增長空間。準確把握宏觀環境和業務模式變化,根據自身特征盡快完成業務模式轉型和保險產品重構,是對中國內地保險機構抓住發展機遇的關鍵所在。
對于壽險業務,首先要重點關注養老發展。隨著人口老齡化壓力不斷加大,養老必然會成為中國社會未來關注的重點。中國政府制定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在此背景下,著手布局養老產業對保險機構拓展業務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泰康人壽走在行業的前面。其次,要特別關注科技轉型。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明確了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對于保險機構來說,如何適應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保險科技進步,實現承保、理賠和服務各個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是能否贏得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在這方面,平安人壽無疑是保險業界的一大標桿。最后,要高度重視精英營銷趨勢。當前,中國內地保險普及率低、居民對保險接受認可度不高,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保險營銷方式有待改進,因此未來保險公司在做好產品的同時,也要逐步提升保險營銷人員的能力。2021年1月1日起,《保險代理人監管規定》正式生效,引入了“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概念,更是凸出了保險營銷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保險機構之間的競爭就是保險營銷團隊之間的競爭。在該方面,值得關注參考的保險公司當屬友邦人壽。友邦是最早進入中國內地的外資保險公司,并引入了壽險代理人制度。從友邦銷售量最大的5個產品可以看出,其主打產品基本靠個代團隊銷售,相對銀保和經紀代理等中介渠道,穩定性更高的同時,成本也相對更低。因此,友邦的新業務價值表現一直突出,是其盈利能力突出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即使在2020年疫情影響之下,其依舊實現了個代團隊的壯大,有效代理人數量增長53%,代理人渠道的新業務價值增長37%。
在非壽險業務上,首先要特別關注非車業務發展。自2020年9月實施車險綜合改革以來,車險保費以每月20%速度下滑,全年車險保費僅增長0.69%,占財產險總保費比例下降至60.7%,而車險業務賠付率上升14個百分點至71%。面對車險業務下滑,財險公司需要及時發力非車險板塊,加大健康險、責任險及農險等業務拓展力度。2021年9月,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于推動財產保險專業化、精細化、集約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3年非車險業務比重較2020年底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其次,要重視金融科技的投入和應用。2020年5月21日,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于推進財產保險業務線上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2年,車險、農險、意外險、短期健康險、家財險等業務領域線上化率達到80%以上,其他領域線上化水平顯著提高。目前,可供客戶網上購買的財產險險種很少,滲透率很低。要解決當前非壽險的虧損問題,就需要改變財險公司的粗放經營模式,轉變經營理念,加快保險業務數字化轉型,推動行業由注重規模和增速的外延式増長,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內涵式増長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