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優秀案例選集
-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編著
- 5188字
- 2021-12-15 10:11:18
“一帶一路”青年交流及人才培養經驗探索
——以中國人民大學“雛鷹計劃”為例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支持,也需要加強國家間的人文交流,增進民心相通。
在高校人文社科領域“一帶一路”教育交流和人才培養工作中,短期調研項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類項目具有短小精悍、方案靈活、體驗豐富、節省成本等多種優勢,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模式。本文以中國人民大學“雛鷹計劃”為例,介紹短期調研項目的活動模式和實施效果,提供可推廣的“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經驗。
借鑒“浸潤式學習”的教育理念,自2017年起,中國人民大學利用每年寒暑假組織學生前往哈薩克斯坦、越南、以色列、馬來西亞、意大利等國開展“一帶一路”領袖人才國別調研項目。作為中國人民大學“‘一帶一路’領袖人才國別調研系列項目”之一,中哈青年領袖項目(China-Kazakhstan Youth Leadership Program),簡稱“雛鷹計劃”(EYAS Program),是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號召,增進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青年的相互了解與友誼,在中國倡議共建“一帶一路”、雙方政府開展睦鄰友好交流合作的大背景下,雙方高等教育領域開展務實合作的一大成果。中哈兩國是友好鄰邦,擁有超過1 700千米的邊境線。兩國的世代友誼為兩國開展各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奠定了基礎。項目哈方合作高校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是哈薩克斯坦最優秀的大學,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習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提出的。
一 品牌項目
“雛鷹計劃”項目為全英文短期交流項目。項目自2017年開始舉辦,迄今已連續舉辦三屆。每期項目為期14天:7天在北京及中國其他城市進行,7天在哈薩克斯坦首都努爾蘇丹及哈薩克斯坦其他城市進行。項目學員經中國人民大學和納扎爾巴耶夫大學選拔共由28名學生組成,以講座討論、文化體驗、社會調研、交流研討為基本形式。
1.講座討論
講座討論模塊主要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和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名師為學員們舉辦兩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講座。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胡祥雨教授講授“中國歷史與文化”課程。在兩個小時的講座中,胡老師從“什么是中國人”的問題出發,向同學們介紹了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和近代中國艱辛的探索歷程,解答了同學們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許多疑惑。納扎爾巴耶夫大學Alima Bissenova教授為學員們作了關于“實現中產階級性”的講座,通過深度翔實的田野調查報告讓項目成員了解哈薩克斯坦社區是如何聯合并運作的,并帶領項目成員共同探究國家、社區和個人之間的聯系。

▲ 哈方教授為學員們授課
除課堂授課外,項目還為學員提供了互動形式的太極拳、書法等實踐學習課程,使學員充分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

▲ 書法課堂
2.文化體驗
文化體驗活動是學員深入了解中哈兩國歷史文化,提升學員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形式。在雛鷹計劃中,學員們參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
在北京期間,學員們游覽故宮,增進了對中國古建筑和歷史文化的理解;參觀頤和園,深入了解了中國的園林文化;登上慕田峪長城,領略了長城的雄偉壯觀和悠久燦爛的長城文化。
在努爾蘇丹,學員們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文化中心,穿上哈薩克斯坦傳統服飾,體驗學習哈薩克樂器,品嘗多種多樣的哈薩克傳統美食。學員們還參觀阿茲來提蘇丹大清真寺,領略源遠流長的伊斯蘭文化;前往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欣賞古代哈薩克人的智慧結晶。
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學員們切身感受中哈兩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對兩國的發展有了全新的認知。

▲ 中方學生品嘗哈薩克傳統美食,欣賞哈薩克族傳統服飾
3.社會調研
社會調研是“雛鷹計劃”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社會調研,學員可以深入到兩國的政府機構、社會組織中,在實地參訪、學習探討中,深刻了解兩國政治經濟運行方式,為未來加強兩國合作和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實踐積蓄知識、開闊視野。
在北京,學員們兵分三路,分別前往人民日報社、君合律師事務所、騰訊公司開展調研。在人民日報社,學員們參觀了人民日報社“中央廚房”和新媒體中心,詳細了解人民日報社“中央廚房”的日常運轉機制和《人民日報》在新媒體傳播領域的最新發展;在君合律師事務所,通過律師們生動的講解,同學們不僅對君合律師事務所的歷史發展、核心業務、主要客戶等有了進一步了解,還對中哈兩國“一帶一路”合作的相關法律問題形成了初步認識;在騰訊公司,學員們了解了騰訊公司的理念、愿景與發展歷程,并現場體驗了微信等軟件給生活帶來的便利。
在努爾蘇丹,學員們參觀了2017年阿斯塔納世博會展館。其場館是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建筑,有8個主題樓層,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空間能、動能、未來展望等多個主題。通過參觀,學員們對哈薩克斯坦重視對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有了深入了解。學員們還參訪了聯合國駐哈薩克斯坦代表處,聆聽了來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聯合國志愿者組織(UNV)、聯合國難民署(UNHCR)、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各機構工作人員的分享,了解了聯合國實習及工作職位的申請途徑、聯合國在哈薩克斯坦的工作內容以及他們個人的經歷。
調研結束后,每組同學分別展示了調研的成果,分享了調研所見所思所想。學員們就調研的成果展開了深入討論,特別是比較了中哈兩國在相關領域的異同,在比較中互學互鑒。
4.交流研討
在交流中增進理解,在交流中加深友誼,是項目設計的目標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在項目活動中,還設計了交流研討的環節。
在北京,學員們舉行了中哈旅游交流年策劃大賽,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黃晨出席并擔任評委,五個參賽小組分別為中哈旅游交流年提出各具特色的策劃案。最后由學員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策劃案”。在努爾蘇丹,學員們分組進行了終期匯報。雙方同學以“領導力與國際社會”為主題,回顧了項目亮點,分享自己在項目中的收獲,提出了對中哈青年領導力建設的思考,以及在“一帶一路”合作背景下深化中哈關系的期待。
在緊張的日程中,項目穿插了很多的游戲、包餃子、過生日等妙趣橫生的“小菜”,不僅使學員們豐富了緊張的學習生活,也為學員們建立深厚的友誼搭建了平臺。

▲ 模擬中哈旅游交流年策劃大賽現場
二 活動效果
“雛鷹計劃”項目以中國人民大學與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為基點,通過講座討論、文化體驗、社會調查交流研討等基本形式的活動,詮釋了項目“兩國多城、古今概覽、文化互鑒、人民相親”的內涵。
1.通過項目實施,增進了學員對兩國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發展等國情的了解
在項目中,學員們通過豐富多彩的各類文化體驗活動,切身感受中哈兩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項目學員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2018級碩士生任賀賀在參觀哈薩克斯坦布拉拜森林公園后,曾作詩:“青青貫寰宇,岑嶺起平川。仰見仙家處,俯推奇水前。去來人有替,往復景無遷。兩域情多似,閑觀一縷煙。”
同時,學員通過對兩國政府機構、媒體機構、法律機構、公司企業、科技場館等各類社會組織的參訪考察,對兩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了深刻理解,也開闊了視野。項目學員納扎爾巴耶夫大學Aldabergen同學表示:“參觀了騰訊公司后,互聯網對中國人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和改善極大地震撼了我,希望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可以有機會選擇計算機技術。”
2.通過項目實施,提升了學員的理論素養和知識水平
在項目短短的兩周時間里,雙方學校共為學員舉辦了7次講座,涵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哈方學生通過中國歷史文化課程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和近代中國艱辛的探索歷程;通過與中國人民大學的外籍教師交流,從不同的側面感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變遷;通過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崔守軍教授深入探討“一帶一路”倡議背后的能源動因和資源依賴型國家的轉型問題,深受啟發。項目學員納扎爾巴耶夫大學Adiya同學表示:“以前只在新聞里聽說過‘一帶一路’倡議,經過這次課堂,我對‘一帶一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希望以后能有機會做相關方面的課題。”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教授們圍繞“發展與治理”“政府善治”以及“如何培養青年領導力”等主題為項目成員帶來多場精彩的講座,中方學生通過這些講座更加了解哈薩克斯坦的歷史文化和地緣政治。

▲ 學員做項目報告
3.通過項目實施,提高了學員社會實踐能力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員不僅直接參與各項活動,而且也參與到活動的各項策劃、籌備、組織和宣傳活動中,真正使活動成為學員培養社會實踐能力的第二課堂。中方學生在北京段的活動中被分為策劃組、宣傳組、后勤組。首日的破冰活動,模擬中哈旅游交流年策劃大賽和總結會全部由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策劃完成。此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宣傳組的同學全程負責新聞稿的撰寫和活動的視頻影音記錄,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純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視頻制作水平。后勤組的同學則在活動全程服務團隊,培養了變通處理問題的能力和主動服務的意識。哈方同學則在當地的博物館和清真寺等文化景點參觀過程中承擔起講解員的角色,一對一與中方學生的交流過程也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本國的歷史文化。
4.通過項目實施,中哈兩國青年建立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國之交,在民相親。民間交往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基石。青年是兩國的未來,青年之間的交往對兩國未來的發展與合作具有特殊的意義。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兩國學員共同學習,共同參加活動,共同交流研討,特別是在“過生日”“包餃子”“做游戲”這樣的課余活動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國青年結下的友誼成為一顆顆種子,將在兩國未來的合作和發展中結出累累碩果。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項目學員馮欣悅所言,“此次游學雖然只有短短兩周,但大家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對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在對方身上發現了更多的共性而非差異。盡管教育背景、生活環境、知識儲備等如此不同,我們卻可以親密無間地相處和合作。作為青年人,我們理應尋求多種機會和渠道合作,承擔起青年人的責任,活躍于國際社會”。納扎爾巴耶夫大學項目學員Danna感言:“以前在紀錄片里看的紫禁城、長城都真實地出現在眼前,那種震撼無法用言語表達。而共享單車、地鐵二維碼這些高科技又賦予這座城市新的活力。參加這個項目讓我看到了一個古老又現代的北京,它深深吸引著我。希望以后我有機會做兩國文化交流的使者,為促進兩國合作發展做出努力。”
5.通過項目實施,學員深刻理解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意義,為中哈兩國合作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儲備了力量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員們親身了解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真實情況;在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地方親身感受那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在社會調研中發現和感知中哈兩國的既有合作成果和蘊藏的無窮潛力。這些不同尋常的經歷都促使學員去深刻理解和思考“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意義和未來方向,堅定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信心,促使他們更好地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發展貢獻力量。
三 項目經驗總結和推廣
1.持之以恒地開展項目,并拓展項目開展的范圍
實施類似于“雛鷹計劃”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青年交流項目是提升青年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重要方式,對于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友誼、培養“一帶一路”規劃實施發展力量,最終促進“一帶一路”規劃開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項目應持之以恒地開展下去,同時國內應有更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參與進來,結合自身的資源和優勢,拓展與更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類似的項目,從而夯實“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民間基礎。但由于疫情,校際短期交流項目被迫暫停,學校正積極尋求突破口,嘗試通過線上課堂和“云參訪”等形式繼續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伙伴院校保持密切聯系。
2.與時俱進,結合“一帶一路”倡議需要和國家發展不斷更新項目內容
“雛鷹計劃”項目是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家發展需要的青年學生交流項目。因此,其內容必然要根據國家的發展情況和“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不同階段不斷加以更新。如2019年項目在北京的活動主要聚焦媒體發展、新社交方式以及法律政策;在努爾蘇丹的活動主要聚焦國際組織在哈薩克斯坦的運轉和科技發展。這些活動都是根據兩國的最新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需要加以策劃并組織實施的。所以,在以后的活動中,一定要注意項目實施與時代發展的同步性以及與國家戰略需求的契合性。
3.設置“一帶一路”青年交流發展基金,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青年之間的交流
為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間的交流,建議設置“一帶一路”青年交流發展基金。基金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承擔。各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均可申請,并設立專家組評審。基金主要用于鼓勵和支持類似于“雛鷹計劃”的短期青年交流項目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留學生在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交流學習。
撰稿: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交流處,林媛、韓飛、徐星一、陸文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