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聚焦海上絲路,構筑海洋命運共同體

——中國海洋大學推進東盟科教合作實踐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19年2月18日,教育部與山東等4省市在京簽署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以推動相關省市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全面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東盟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和優先地區。目前,中國就持續加大對中國—東盟科教合作制定了細致的支持計劃和項目。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第19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應以教育和旅游合作為優先方向,進一步拓展合作內涵,豐富交流形式;中國政府設立“中國—東盟海上絲綢之路獎學金”,面向東盟10國提供1 000個獎學金名額。這些政策的出臺都為“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中國海洋大學是一所海洋和水產學科特色顯著、學科門類齊全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2017年9月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長期以來,學校重視和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東盟地區又是學校國際化戰略的重點合作區域,合作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學校先后與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東盟國家10余所科教機構簽署了校際合作協議。2016年學校成為東盟水產教育網絡+(ASEAN—FEN+)成員。與東盟國家科教機構的合作是學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平臺。

▲ 2017年中國海洋大學與東盟高校簽約儀式

在國家戰略和學校戰略背景下,學校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別與泰國農業大學和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共建了“中泰海洋與水產中心”(簡稱“中泰中心”)和“中馬海洋聯合研究中心”(簡稱“中馬中心”)。中泰中心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主體,中馬中心以科技合作和產業推動為兩翼,形成了“一體雙翼”發展模式,聚焦海上絲路,助力東盟合作。在此基礎上,2020年學校申報山東省與東盟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建設并成功獲批,形成了集人才培養、科技合作、產業推動和教育智庫功能為一體的國際合作平臺。

一 做法與特色

1.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

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中泰中心的重頭戲。2017年12月中國海洋大學與泰國農業大學共同簽署《KU—OUC碩士研究生雙學位項目實施指南》,從2018年開始面向全球招收來華碩士留學生,目標是培養適應我國和東盟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專業知識和能力協調統一,具有全球視野,能夠參與水產行業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復合型高級人才。項目的生源地以東盟國家為主,輻射全球。項目的培養模式是中泰聯合培養,留學生在中國海洋大學和泰國農業大學共同注冊學籍,中泰雙方共同制定培養計劃,雙方導師聯合指導學生,雙方共同組成答辯委員會考核學業成果。

項目學制三年,實行“2+1”模式,即一年在泰國農業大學學習,兩年在中國海洋大學學習。設立項目組委會,每年至少召開1次組委會會議,討論實施指南的事宜。項目實施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方面精選了學科水平名列全國前茅的水產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和醫藥學院;泰國農業大學方面精選了水產學科泰國排名第一的水產學院。項目授予學位類型包括農學碩士(水產學院)、工學碩士(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理學碩士(醫藥學院)三種,既保障了人才培養質量,又提供了多學科和跨學科的選擇。項目配備了精良的師資隊伍,授課教師和指導教師均為擁有海外留學背景、業務能力突出、具備高級職稱的青年教師。項目定期舉辦師資交流與培訓,通過培訓班、學術報告、聯合授課等多種方式提升中泰教師的教學水平,增進中泰教師的互信合作。項目為留學生專門開設了跨學科的全英文課程體系,包括必修公共課5門、必修專業課4門和選修專業課7門,其中一些課程還聯合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外籍教師合作英文授課,以保證課程的高效高質。泰國農業大學認可中國海洋大學的課程學分。項目的質量保障貫穿于項目實施全程,尤以嚴格把關培養環節和畢業條件最為突出。雙方導師就學生的修課情況、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實踐環節和實驗進展等每一個培養環節都會進行定期檢查和確認,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學生修滿必要的學分,完成所有培養環節的任務,在同行評議期刊至少發表1篇英文文章,論文答辯經中泰聯合答辯委員會審核合格,即可申請中國海洋大學的碩士學位。之后學生回到泰國農業大學完成相應的畢業要求,申請泰國農業大學的碩士學位。在經濟資助和后勤保障方面,中國海洋大學為項目優秀留學生積極申請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市級的各類獎學金,在學習和生活上提供各種咨詢和指導,有力地保障了留學生學業的順利完成。

2.科技合作和產業推動

高層次人才培養需要以科技為支撐,以產業為出口。因此,科技合作和產業推動也是兩個中心的工作重點,中馬中心更側重于發揮這兩項功能。

在學術交流方面,中心通過組織學術研討會、邀請短期訪問學者和出國訪問等形式增進相互了解,深化交流成果。中馬中心和中泰中心每年定期舉辦雙邊或多邊學術研討會,以增進業務上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為科技合作打下基礎。2016年學校加入“東盟水產教育網絡”(ASEAN—FEN),并在該平臺積極組織參加教育論壇活動。2018年,中泰中心申報的“一帶一路”教科文衛引智計劃—“基于中—泰海洋與水產中心的引智計劃”項目獲批,邀請泰國和馬來西亞的13名水產、食品和海洋生命領域的專家來中國海洋大學短期訪問。雙方通過學術報告、聯合授課、實驗室參觀、基地和企業參觀,以及開展實驗等多種方式展開深度交流,夯實了合作基礎,為之后推進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和國際科技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KU—OUC碩士研究生雙學位項目開學典禮

在科技合作方面,中心通過合作科技項目,組織科技論壇,建立科技合作基地,聯合科學考察,以及聯合發表科技成果等形式推進與東盟國家的科技合作。2014年,學校參與了第一批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聯合研究與推廣中心”的申報工作。2016年,中馬中心成員借助“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向科技部申報了“海洋藻類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兩個中心成員與東盟合作機構的學者聯合參加南極、北歐和東盟科學考察。此外,兩個中心還借助人才聯合培養和科技合作、學校與東盟國家學者聯合發表學術成果等,進一步促進了中國海洋大學與東盟教育科研機構的科技深入合作。

▲ 東盟國家專家短期訪學期間與中國海洋大學師生開展學術交流

中心以科技合作促產業發展,通過產業技術平臺創建、信息和數據共享、產業技術指導和產業技術培訓的形式實現互惠共贏。2015年中馬中心成員申報“中國—東盟海洋教育培訓中心”。2017年,中泰中心成員加入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組織的“中國參與APEC海洋和漁業工作網絡”,積極組織科技培訓活動。2020年,學校成立“中國新農科水產聯盟”。另外,中泰中心和中馬中心的學者還通過與東盟國家共建科技合作基地、聯合科技攻關等形式實現產業信息和數據共享,推動產業的互利共贏。

▲ 東盟國家專家短期訪學期間與中國海洋大學師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

3.人文交流和認同

人文交流是夯實中外關系和社會民意基礎、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中、泰、馬三方每年通過互訪了解對方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中泰中心的碩士雙學位項目為留學生特設漢語、中國概論等通識課程,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國的窗口。項目為每一位留學生配一名中國助教,助教除了幫助留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和困難外,也肩負著介紹和推廣中國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任務。學校還定期舉辦中國美食、中國茶文化、中國傳統戲劇賞析等活動,在讓留學生感受異國他鄉的溫暖的同時,逐漸了解中國、認識中國,進而愛上中國。

本項目的特色體現在特色專業、特色人才和特色合作模式上。海洋和水產是中國海洋大學的特色專業,也是立校之本。水產學科以“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而聞名,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優勢,在教育部開展的歷次一級學科評估中均位列全國之首。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變革,全球水產界急需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能夠參與水產行業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高素質人才,中國和東盟地區尤其如此。本項目以此為突破口,攜手東盟國家,聯合培養適應國際合作與競爭的特色專業的特色人才。在合作模式上,突出的是海外聯合培養,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主體,以科技合作和產業推動為兩翼,以文化認同為引領,形成“一體雙翼”式創新模式。

二 成果與創新

1.國際化人才海外聯合培養

自2018年至2020年,KU—OUC碩士研究生雙學位項目已從東盟國家招收了3屆共32名項目學生。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項目一度進展緩慢,但中泰雙方積極協作,攜手應對,通過線上授課、線上指導、更換實驗材料、郵寄實驗樣品和試劑、將實驗移至泰國農大開展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留學生學業的推進。至2021年6月,中泰雙方師生已合作發表同行評議期刊論文4篇,有4名留學生從中國海洋大學順利畢業并取得碩士學位。該項目是學校探索國際化人才海外聯合培養模式的創新之舉,為學校今后布局南海組建“一帶一路”研究院,提升開放合作辦學能力,實現引領國際海洋科教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7年,學校舉辦“中國—東盟水產教育網絡校長論壇暨海洋與水產科技研討會”,來自中國和東盟8國20余所科教機構和國際組織的12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此次會議鞏固和拓展了中國—東盟國家海洋科教機構的合作,開啟了中國—東盟海洋和水產教育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此外,學校充分發揮兩校的學科優勢和水產資源的地域優勢,積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分委會(UNESCO—IOC/ WESTPAC)、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NACA)聯系對接,欲將合作平臺打造成為東盟漁業領域國際人才培養基地。

2.東盟科技合作

人才培養需要以科技合作為支撐,科技合作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切入點和質量保障。2014年中國海洋大學參與的第一批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聯合研究與推廣中心”成功獲批。2016年中馬中心成員申報的“海洋藻類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獲得認定,重點與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政府和相關組織開展海藻優良品種與種苗繁育、養殖病害控制與健康養殖技術的合作,建立了集人才培育與技術培訓、聯合研究、技術轉讓與示范、企業對接等功能一體化的新型國際合作模式。2017年至今,中馬中心和中泰中心與東盟國家每年組織2—3次雙邊或多邊學術研討會,圍繞海洋生命、水產養殖、海洋地質等領域開展研討和合作,聚焦生物多樣性、種質資源與種業工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岸帶開發等多個方向,師生聯名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這些科技合作成果既為人才聯合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推動水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3.產業推動

人才培養可以推動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又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出口。2015年學校申報的“中國—東盟海洋教育培訓中心”項目獲外交部、教育部批準,并啟動了第一個項目—“亞洲海洋管理與藍色經濟高級管理人才培訓班項目”,至今已開展了3次科技培訓活動。2016年中馬中心科研人員主導的“海洋藻類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以藻類產業為紐帶,匯聚國內政策性支持、行業發展需求,融合資源和技術,與印尼南蘇拉威西省政府、印尼海藻協會、東盟國際組織以及高校等建立多層次合作機制,加強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共同建設海外研發中心和產業園區,把富有中國智慧的政產學研協同機制應用于印尼,加強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共同建設海外研發中心和產業園區,最終提高海藻工業原料保障能力和品質,提升區域產業效益。2018年中泰中心舉辦“2018 APEC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培訓研討班”,吸引了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11個國家的50余名漁業相關的各界人士參加,就各國共同存在的漁業資源養護、氣候環境變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達成了共識。2020年學校水產學院成立“中國新農科水產聯盟”,匯聚了國內外27所高校、15家企業、7個科研院所和協會組織,涵蓋了我國水產教育、科研、產業最主要的優勢力量,共享專業建設和科技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協同創新,引領帶動專業結構優化和水平提升。人才培養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質人力資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又為人才提供了就業、培訓、鍛煉和提升的平臺和機會。

▲ 中國—印度尼西亞海藻科技與產業合作

三 經驗與總結

1.走特色路線,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

水產是中國海洋大學的特色專業,在全國擁有絕對的實力和優勢。在國際合作與交流如火如荼、國際競爭異常激烈、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層出不窮的今天,學校堅持走特色路線,充分發揮水產學科的優勢,利用錯位發展,推動水產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項目。

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成功的前提是合作雙方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需求、恰當的切入點和學科的優勢互補。中泰雙方有大力發展漁業的共同目標,有對水產國際化人才的共同需求,海大水產學科的優勢與泰國農大呈互補關系,再加上中泰文化又有相通之處,因此使KU—OUC碩士研究生雙學位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成功的關鍵是學校對項目的重視程度,學校行政部門對項目的支持力度和監管機制,以及教師對項目的認可和投入。中國海洋大學對KU—OUC碩士研究生雙學位項目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2.以科技合作和產業推動為兩翼,讓國際化人才培養開花結果,助力東盟水產教育

人才培養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滿足行業發展需求。中泰中心和中馬中心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充分發揮大學在育人方面的優勢,實施KU—OUC碩士研究生雙學位項目時注重與科技和產業相結合,以產業現存問題為科技攻關課題,以科技課題攻關為人才培養的載體,以科技攻關成果推動產業發展,實現人才培養—科技攻關—產業發展一體化的育人模式,讓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以國際化人才培養助力東盟合作。

中國海洋大學依托中泰中心和中馬中心兩個支柱,支撐起與東盟科教合作的國際平臺,以“一體(人才培養)雙翼(科技合作和產業推動)”模式,聚焦海上絲路,推進東盟科教合作,構筑海洋命運共同體。

撰稿: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省與東盟交流合作
研究中心,李景玉、李琪、汪岷、宋文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体育| 会泽县| 耒阳市| 周口市| 东阿县| 苏州市| 金坛市| 唐海县| 晴隆县| 卢氏县| 秦皇岛市| 木兰县| 恭城| 缙云县| 马龙县| 那坡县| 布尔津县| 乌拉特中旗| 泸州市| 界首市| 香格里拉县| 南京市| 合江县| 德格县| 沙田区| 巴林左旗| 红河县| 花莲市| 乐平市| 溧阳市| 榆中县| 博客| 甘泉县| 从江县| 得荣县| 鄱阳县| 望城县| 上饶县| 大英县|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