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你真的需要那么多東西嗎

我大學的時候,得到學校的一個出國交換機會,去澳大利亞墨爾本交換學習一學期。雖然是短短的一個學期、4個月的交換學習,我卻收拾出了滿滿兩大箱的行李,一箱托運、一箱登機,到了當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拖到我提前租好的公寓。我的室友是一個和我同齡的法國女生,和我在同一個學校學習,她下樓來接我的時候臉上寫滿震驚:“你是交換一學期吧?這行李也太多了點兒?”

因為是通過學校申請的交換學習,不僅不用交學費,每個月還有一定金額的生活補助。再加上爸媽給的零花錢,我自己還找了一份餐廳服務員的兼職工作,所以我當時手上的錢遠遠超過一個學生的生活必須。雖然離奢侈生活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我基本可以不心疼地買下一些心怡很久的護膚品、化妝品,還有亂七八糟的快時尚衣服——尤其是國外的這些東西,比國內便宜好多。后來我看到有個作家說過,當一個不那么貧窮的女學生,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用來形容當時的我,再貼切不過。

4個月之后,我結束了一學期的交換學習準備回國時,發現我帶來的兩個行李箱根本就裝不下我的東西。我自己也很驚訝——怎么知識沒學多少,衣服和化妝品卻飛速增加?

我匆匆跑去超市又扛了一個大箱子回家,在室友的幫忙下終于把我的家當都塞了進去,第二天到機場卻被告知:行李嚴重超重,需要支付幾千澳幣的托運費。機場工作人員看看我的箱子,告訴我離起飛還有一個小時,我可以選擇現在清理行李,把不必要的東西扔掉。

我當時就傻眼了。扔掉?我內心是拒絕的,里面的每件衣服、每支口紅都是我的心愛之物,之后不一定能再買到一樣的。但是這托運費比機票還貴,肯定也是付不起的。那怎么辦?

糾結半天,我想也確實沒有別的辦法了,于是在人來人往的機場,打開箱子,攤開一地的行李,開始收拾。

藍色小禮服裙,是我為了學校的派對活動特意買的,只穿過一次,但回國穿的機會又很少,早知道就不買,找朋友借一條了。沒辦法,只能咬牙扔掉。

在某家精品店買的小皮靴,好看也不貴,但是穿起來有點磨腳,算了,還是扔了吧。

黑白條紋毛衣,忘了哪次逛商場打折買的,想一想好像類似的衣服我有很多,也扔了吧。

……

半小時的時間,我就清空了一整個行李箱,機場工作人員也幫我把衣物送去了二手衣物回收站。

收拾行李的時候,哪件都舍不得扔,恨不得把我在墨爾本的整個公寓都搬回國。但是當行李空間有限、被迫清理時,我才發現,其實很多東西都能找到不買或是不需要的理由。

我在印度學瑜伽的時候,有一次哲學課的話題是關于欲望和需求。

這個世界上有三類人,第一類是comfortably uncomfortable,第一個詞“舒服(comfortably)”是指物質上的富足,第二個詞“不舒服(uncomfortable)”是指精神上的不快樂;第二類是uncomfortably comfortable,例如很多印度的圣人,雖然過著流浪的生活,物質上非常窘迫,但精神上卻十分富足快樂。

我們所追求達到的,也就是介于兩者之間的第三類,一種平衡的理想狀態——comfortably comfortable,不僅僅是物質滿足,更重要的是精神富足。

物質上的滿足,其實很容易達到,因為我們身體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少,吃飽穿暖,你就已經獲得了基本的滿足。大部分我們以為的需求,并不是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心理上的需求,也就是欲望。

人都是有欲望的,因為欲望和貪婪,所以要賺錢滿足物欲,胃口會越來越大,想要的會越來越多,人性使然。

學會如何區分需求和欲望,是戰勝欲望的第一步。

你需要一個包和你想要一個包,有本質上的區別。

因為工作需要,有一兩個拿得出手、板型好的包包,是合理的,也可以慢慢買。這是你需要的東西,是需求。

看到別人有名牌包,即使完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也依然希望擁有,這是你想要的東西,是欲望。

需求是可以被滿足的,欲望卻無止境。

欲望在某種程度上會給人動力,促進人成長。“想過更好的生活”“想買現在買不起的東西”“想住更大的房子”“想遇見更好的人”……正是有了這些欲望,我們才能有動力不斷向前。

但是在金錢上,這種欲望是沒有盡頭的。

10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聽到某某學姐找到了月薪1萬的工作,覺得太羨慕了,忍不住想象,如果自己能每月賺1萬,小日子該有多滋潤;等到我開始工作之后,才知道房租、生活費成本原來那么高,如果問我一個月掙多少錢覺得滿足,我會覺得1萬太少,要是能賺2萬就好了;而當我拿到月薪3萬的收入時,再面對同樣的問題,我依然不會回答“現在的收入已經很好了”,而是會繼續給出一個更高的數額。

有了1萬元,想要10萬元,有了10萬元,想要100萬元,有了100萬元還會想要更多……

對于我們來說,那些名牌包包、口紅香水、限量版的球鞋……就是我們永無止境的欲望。它們一刻不停地誘惑著我們,把我們帶向一個并不屬于我們的遠方。主播們在直播間里大喊著“買它!買它!”,電商廣告促銷告訴你“精致女人應該過怎樣的生活”,電視節目里那些閃閃發光的畫面也不斷給你洗腦。我們買回來喜歡的衣服包包鞋子,但很快就看上了別的款式,東西還沒用幾次就被束之高閣,又趕著為下一次的欲望買單……

其實有太多我們想要的東西,可能根本不是我們真實的需求,甚至都不是我們喜愛的,僅僅是跟風罷了,或者是無聊的產物。

比如疫情時宅在家里這段時間,不少朋友都說無聊時就看直播,跟著買。有時候,我們還會在聊天的時候互相問,“最近買了什么好東西?有什么推薦的嗎?”這就是典型的為了買而買罷了,其實我們真實需要的東西并沒有那么多。

商家對于女性的物欲營銷實在太多了。不開心了,給自己買個禮物吧;開心了,獎勵自己買個禮物吧;過節了,給自己送一份禮物吧;加班累了,給自己買個禮物吧……

我們當然可以買,也可以獎勵自己,但那更應該是出于我們自己真實的喜歡與需要,而不是因為低價或營銷的鼓吹。

要想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富足,必須給自己的欲望減負。

就好像《斷舍離》這本書中所說,在避免囤積物品的時候,人對物質的欲望也就淡薄了,反過來,精神世界將會變得異常豐富起來。不斷購買囤積,家里慢慢變得雜亂不堪,用不上的舊東西堆積在家中的各個角落,環境的雜亂又會引發內心的焦慮,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感。

給物質欲望減負,就是在幫助我們重新獲得控制感。

《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在一開始,和世界上所有的女人一樣,明明有著一柜子的衣服但總覺得自己沒衣服穿,所以一直買,導致家里非常混亂,心情也始終無法感到真正的愉悅。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她去一個寺廟里寄宿,有一天,僧人把她一箱子的衣服全都丟到了窗外,然后扔給她兩套僧服。對她說,物質放下的過程其實就是清理自身、消除迷惑的過程。這段話給了山下英子很大的啟發,讓她開始思考如何認清自己的內心,看清楚自己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上什么樣的生活,讓自己真正喜歡上自己。

戰勝欲望,過有限度的生活,是致富路上我們都必須學會的一課。很多真正的有錢人其實生活都非常樸素,因為他們知道花錢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終究是有限的,知道如何戰勝欲望。比如股神巴菲特,作為世界頂級富豪,至今仍住在他1958年花3萬美元購入的房子里,一住就是半個多世紀。他住的這個房子沒有圍墻,沒有鐵門,也沒有大院子,與周邊鄰居的一些別墅比,顯不出任何豪華,甚至讓人感覺還有些寒酸。

對于我來說,欲望這個東西,在我過了25歲以后,慢慢開始變得越來越淡。隨著人生閱歷越來越豐富、可支配的金錢越來越多,我慢慢感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在不斷變少,但同時也不那么容易得到了。

被欲望占領心智或許是大部分人成長必經的階段。不一樣的是,有些人會逐漸開始意識到物欲帶來的快感終究是短暫的,過多的外在物品反而會成為負擔,接著才會開始醒悟過來,擺脫誘惑,去尋找那些真正有意義的事,看清眼前的路,找到自己的方向。

就好像我看過的一個幸福法則:少加班+少買閃閃發亮的東西=幸福的生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连南| 本溪市| 辉县市| 响水县| 崇明县| 莲花县| 福建省| 澳门| 长宁区| 稻城县| 六盘水市| 永泰县| 开远市| 西平县| 微博| 武定县| 南乐县| 金平| 大渡口区| 武穴市| 武乡县| 乳源| 桐庐县| 凤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昔阳县| 临沭县| 堆龙德庆县| 淮南市| 巫山县| 博客| 镇赉县| 恩平市| 荔波县| 霍城县| 明星| 商丘市| 册亨县| 福贡县| 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