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肺 癌 概 述
第一節 肺癌的流行病學
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最近發布了2018年全球癌癥負擔狀況最新估計報告。數據顯示,全球癌癥負擔持續增長,2018年預計將有1 810萬例新發病例和960萬人死亡。全球1/5的男性和1/6的女性將在其一生中患上癌癥,更有1/8的男性和1/10的女性將死于癌癥。全球范圍內,癌癥診斷5年內存活人數(5年患病率)預計為4 380萬。
綜合數據顯示,預計2018年全球近50%的新病例和50%以上的癌癥死亡將發生在亞洲,部分原因是近60%的全球人口分布在亞洲。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亞洲和非洲的癌癥死亡數占全球的比例(分別為57.3%和7.3%)高于發病數占比(分別為48.4%和5.8%)。主要原因在于預后差、死亡率高的癌癥類型在這些地區發生率較高,在許多國家,及時診斷和治療的機會也難以普及。
肺癌、女性乳腺癌和結腸直腸癌為發病數最高的三種癌癥,其死亡數也均居高不下(分別為第一、第五、第二)。這三種癌癥共同造成了全球癌癥發病和死亡總負擔的1/3。估計2018年全球將會有2 093 876例新發肺和支氣管癌病例被確診,由于預后不佳,肺癌將是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種(1 761 007人將死于此病,占總數18.4%);肺癌作為中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新發和死亡病例高達77.4萬例和69.1萬例。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NSCLC 的比例從20世紀80年代的82.74%上升至21世紀初的87.05%,尤其腺癌發病率逐年增加,已成為目前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
自21世紀初期,肺癌已成為我國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2015年中國男性和女性肺癌的發病率分別為50.9/10萬人年和22.4/10萬人年,我國肺癌的發病和死亡例數分別達733 300人和610 200人,我國肺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占全部腫瘤發病和死亡的17.1%和21.7%。發病率和死亡率非常接近,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臨床診斷病例多已為晚期,失去了手術機會。肺癌預后極差,我國肺癌的5年生存率僅為16.1%。
在男性中,肺癌是東歐、西亞(主要是前蘇聯區域)、北非以及東亞的中國、東南亞包括緬甸、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在內幾個國家的首要死亡原因。東亞(中國、日本和韓國的發病率是全世界肺癌的高發區,發病率高于40/10萬男性。
在女性中,肺癌在28個國家中也是首要的死亡原因。其中,發病率最高的地方為北美、北歐和西歐(主要是丹麥和挪威)、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我國女性與西歐國家女性的吸煙率存在明顯不同,但是肺癌發病率(22.8/10萬女性)與他們(法國22.5/10萬女性)相似。盡管我國女性吸煙率不高,但肺癌發病率屬于全球的高發區域,這可能源于過多地暴露于取暖過程中的煤煙和烹調過程中的油煙。
總體而言,我國肺癌的發病和死亡率,城市高于農村,男性高于女性,但近年來這種差別正在逐漸縮小。1989—2008年間,城鄉間的肺癌發病率比從2.07降至1.14,而男女發病率比則從2.47降至2.28。隨著我國肺癌發病率的增高,我國肺癌的住院患者也不斷增多。1996年,我國肺癌住院患者為142 674例,而在2005年則達364 484例。相應地,肺癌的治療費用也從1999年的15.47億元,增至2005年的37.99億元,年增長率達16.15%。因此,肺癌已成為我國危害最為嚴重的惡性腫瘤,肺癌的防治已成為我國癌癥防治的重中之重。
只有18%的肺癌患者確診后存活5年或更長時間。然而,最近在肺癌方面已取得了許多進步,例如篩查、微創技術進行診斷和治療、包括立體定向消融放療(SABR)在內的放射治療(RT)、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進步。肺癌的常見癥狀包括咳嗽、呼吸困難、體重減輕,胸痛;有癥狀的患者更可能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姚舒洋)
參 考 文 獻
[1] SIEGEL RL,MILLER KD,JEMAL A.Cancer statistics,2018[J].CA Cancer J Clin,2018,68(1):7-30.
[2] ZHI XY,ZOU XN,HU M,et al.Increased lung cancer mortality rate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from 1973-1975 to 2004-2005:An adverse health effect from exposure to smoking[J].Cancer,2015,121 Suppl 17:3107-3112.
[3] ZENG H,ZHENG R,GUO Y,et al.Cancer survival in China,2003-2005:a populationbased study[J].Int J Cancer,2015,136(8):1921-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