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婦科惡性腫瘤臨床實踐指南(第6版)作者名: 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本章字數: 2141字更新時間: 2021-12-17 22:52:35
三、病理類型
1.組織學分類
1983年Bokhman提出將子宮內膜癌分為兩種類型,即Ⅰ型(雌激素依賴型)與Ⅱ型(非雌激素依賴型,又稱特殊類型子宮內膜癌)。兩型子宮內膜癌在流行病學、病理學、分子生物學、臨床特征、治療和預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Ⅰ型子宮內膜癌:主要是子宮內膜樣癌和少量黏液腺癌。子宮內膜樣癌是子宮內膜癌的最常見組織學類型,占80%左右,可能與無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有關,多見于絕經前女性,常合并代謝性疾病,有明確的癌前病變即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AH)或子宮內膜上皮內瘤變(EIN),病變發展相對緩慢,分期較早,分化較好,對孕激素治療有較好的反應性,預后較好。
Ⅱ型子宮內膜癌:包括子宮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神經內分泌癌、未分化癌、去分化癌和癌肉瘤等少見特殊組織學類型,與雌激素刺激無關,多見于絕經后女性,癌前病變不明,近年來發現在 P53基因突變基礎上由萎縮的或靜止期子宮內膜發生的子宮內膜腺體異型增生(EmGD),可能是漿液性癌的癌前病變。Ⅱ型子宮內膜癌分化較差,侵襲性較強,對孕激素反應性差,預后不良。
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子宮內膜癌的病理分類在2003年分類基礎上進行了修改,見表4-3。按照2014年WHO的病理分類,癌肉瘤雖已寫入子宮內膜癌范疇,但仍列為混合性上皮-間葉腫瘤。目前認為癌肉瘤屬于上皮性癌,惡性程度高,早期易發生淋巴、血行轉移及盆腹腔播散,應按照高級別子宮內膜癌對待。因此,在2015年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ACOG)子宮內膜癌指南、2018年FIGO癌癥報告(FIGO cancer report)和2019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中,均將子宮癌肉瘤歸為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癌。
表4-3 子宮內膜癌病理類型(2014年WHO分類)

續表

(1)子宮內膜樣癌:
子宮內膜樣癌的癌前病變為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子宮內膜上皮內瘤變,可與子宮內膜樣癌同時并存。子宮內膜樣癌完全由腺體細胞組成,通常表現為腺樣或絨毛腺管狀結構,伴有擁擠復雜的分支結構。子宮內膜樣癌組織學分級沿用FIGO組織學分級,主要依據非鱗化實性區在腫瘤中所占比例分為三級(≤5%為1級;6%~50%為2級;>50%為3級)。依據FIGO分級標準,當腺上皮細胞呈現明顯異型時,其分級可提高1級。子宮內膜樣癌分級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子宮內膜樣癌可伴有鱗狀細胞分化或分泌性變化。子宮內膜樣癌總體預后良好。
(2)子宮漿液性癌:
表現為復雜的乳頭和/或腺樣結構,伴有彌漫而明顯的核多形性。漿液性癌多有 P53突變,Ki-67指數較高。漿液性癌預后不良。子宮漿液性癌可與子宮內膜樣癌混合存在,漿液性成分超過10%時表現為漿液性癌生物學行為。子宮漿液性上皮內癌(SEIC)并非為子宮漿液性癌的癌前病變,即使局限于子宮內膜亦可發生遠處轉移。目前傾向認為EmGD是漿液性癌的癌前病變。EmGD、SEIC與子宮內膜漿液性癌有相似的分子遺傳學改變,即常發生 TP53突變,推測三者為子宮漿液性癌逐漸進展的過程。子宮漿液性癌分化程度不再區分,其生物學和臨床行為與高級別卵巢漿液性癌類似,常常沿輸卵管轉移至腹膜。漿液性癌預后不良,是子宮內膜癌相關死亡的主要組織學類型。
(3)子宮透明細胞癌:
呈現特征性的胞質透明的多角形或鞋釘樣細胞,惡性程度很高,多見于老年女性,多為晚期病變,5年生存率不足50%。
(4)子宮神經內分泌腫瘤:
是一組具有神經內分泌形態的腫瘤。分為高、低兩種級別,低級別神經內分泌腫瘤類似胃腸道的類癌;高級別神經內分泌癌又分為小細胞和大細胞兩種類型,均預后不良。
(5)子宮內膜未分化癌和去分化癌:
子宮內膜未分化癌是一種沒有分化的上皮性惡性腫瘤,細胞大小一致,成片排列,無巢狀或腺樣結構,核分裂象多見。子宮內膜去分化癌由處于內膜表層分化較好的子宮內膜樣癌和其下方的未分化癌組成。此類癌預后極差。
(6)癌肉瘤:
表現為多形性上皮細胞與間葉分化區域混雜。這種混合性腫瘤實際上是由上皮來源單細胞克隆發展而來,屬于上皮性癌,現歸為Ⅱ型子宮內膜癌。預后很差,總體5年生存率在25%左右。
2.分子分型
癌癥基因組圖譜研究計劃(TCGA)根據分子改變特征將子宮內膜癌分為四種亞型:POLE超突變型、微衛星不穩定型、低拷貝型(微衛星穩定型)和高拷貝型(漿液樣型)。
POLE超突變型所占的比例最少,為5%~10%。此型腫瘤POLE核酸外切酶區域突變導致DNA復制過程中堿基突變負荷升高數百倍,約35%出現 P53突變,幾乎均為子宮內膜樣癌,絕大部分為Ⅰ期病變,高級別比例(約占50%)顯著高于中低級別,患者的預后最好,5年生存率近100%。
微衛星不穩定型約占子宮內膜癌的30%~40%,主要是 DNA錯配修復基因( MLH1、 MSH2、 MSH6、 PMS2)缺陷導致,突變負荷較高,體細胞拷貝數變異較少。多數為腺癌,與林奇綜合征關系密切,更多地與晚期、深部肌層浸潤、淋巴血管間隙浸潤等有關,患者預后一般。
低拷貝型約占子宮內膜癌的30%,無特異性的分子改變,突變負荷較低,主要包括中、低級別的子宮內膜樣癌,患者預后較微衛星不穩定型略好。
高拷貝型約占子宮內膜癌的20%,絕大多數(>90%)具有 P53突變,與卵巢漿液性癌類似,屬于基因組不穩定腫瘤。涵蓋絕大多數的漿液性內膜癌、25%的基因組不穩定,以及體細胞拷貝數變化較多的高級別子宮內膜癌,預后最差。
分子分型彌補了傳統分型的不足。例如,分子分型將高級別子宮內膜樣癌進一步危險分層:有的高級別內膜樣癌屬于POLE超突變型,其預后良好,術后可以僅觀察隨訪;而有的高級別內膜樣癌則屬于高拷貝型,其預后很差,此類患者能從強化治療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