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

大量的調查資料表明,足夠強的電磁輻射,通過人體生物組織的反射、吸收和透射作用,對人體可能產生負面作用。對狗、猴子、羊和白鼠等動物的實驗發現,電磁輻射對它們可能產生病理、生理和神經方面的效應。
電磁輻射之所以對人體產生生物效應,主要是由于接觸大功率、高頻率的輻射源,或經常、連續、近距離接觸低頻、低強的輻射源。當輻射接觸到人體后,就會產生生物效應,主要有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累積效應等。
(一)熱效應
人體內占體重70%的是水,還含有各種鹽的離子、極性蛋白質分子等。當電磁波輻射到人體時,就會引起水分子之間的相互摩擦,使電磁能直接轉換為熱能,產生熱量(微波爐原理),使體溫升高,造成一系列的高溫生理反應,影響人體器官的正常工作,極易誘發各種病變,尤其是人體內血液循環不良的器官,如大腦、眼睛、性腺、胃和腸等,最易受到傷害。
熱效應猶如人體發高燒,可能使人感到疲勞、四肢酸痛、心悸、頭脹、失眠、多夢、記憶力衰退,引發部分女性月經失調、心動過緩、心輸血量減少、竇性心律不齊、白細胞減少、誘發免疫功能下降、生殖系統功能降低、流產、胎兒畸形、弱智和皮膚粗糙等。
(二)非熱效應
非熱效應是電磁波作用于生物體時,直接產生的效應,一般來說,高頻輻射場以熱效應占主導地位,而低頻電磁輻射以非熱效應為主。非熱效應與外界電磁場強度不成比例。人體被輻射后,體溫雖然并未明顯升高,但也可能會誘發神經衰弱、物質神經紊亂等各種病癥。迄今為止,對非熱效應的研究,多涉及低頻的范圍,這可能是因為人體的電節律,如心電、腦電和肌電都在這個范圍內。外界低頻電磁場作用于人體內、外的感應器,受其相干性和協同性的特征尤為明顯。一方面,產生的神經沖動傳入皮層下中樞及大腦皮層,從而影響若干神經和內臟的生理活動;另一方面,直接與效應器——接受傳出神經的支配,完成反射活動的組織或器官,如腺體、肌肉等,干擾不同細胞的功能活動,這是因為非熱效應發生在分子及細胞級的水平上,如腦組織溢出量的增多、細胞膜破裂、初生細胞歧化和影響酶的活性,以及產生自由基等。
當人體內的微弱生物電磁場受到外界較強電磁場的非熱效應干擾時,血液、體液、淋巴液和細胞原生質也可能有所改變,細胞內的脫氧核糖核酸可能受損,遺傳基因和染色體也會發生突變而畸形,易造成流產、弱智或低能兒,以及誘發細胞畸變。此外,也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加速皮膚老化等。
(三)累積效應
當熱效應和非熱效應作用于人體以后,人體還未來得及進行自我修復之前,再受到電磁波的第二次輻射,其傷害程度就會發生累積,即稱之為累積效應。
電磁輻射對人體造成傷害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的累積效應。由于人體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一般一次較低功率的輻射,會受到某些不明顯的傷害,經過幾天后,即可恢復。如果在恢復之前,又受到第二次輻射,其傷害就會累積起來。這樣多次累積之后,人體就會出現透支,長此下去,就會形成明顯的傷害,有可能會成為永久性的病態,甚至危及生命。必須指出,只有低功率、短時間的輻射,人體受損的功能,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恢復。但是,如果輻射功率很大,時間又長,又沒有任何防范措施,其傷害可能是永久的、器質性的。因此,對于經常、連續和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磁輻射的人,即使輻射源的功率很小,頻率較低,只要累積效應超過了人的自我承受力,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應引起警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宝坻区| 屏东市| 宁蒗| 都昌县| 纳雍县| 平谷区| 大余县| 资阳市| 澜沧| 滦南县| 余江县| 邹平县| 旬阳县| 宁夏| 玉屏| 德江县| 吉安市| 平顺县| 涿州市| 澄城县| 慈利县| 诸城市| 饶河县| 静海县| 德江县| 即墨市| 崇礼县| 大冶市| 郎溪县| 微博| 蓝山县| 南陵县| 台南县| 诸暨市| 澄江县| 太和县| 天柱县| 如皋市| 鄯善县| 大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