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輻射防護原則和措施

一、電離輻射危害的防護原則與措施

(一)輻射防護的原則
防止有害的非隨機效應,限制隨機效應的發生率,使之得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根據ICRP 第26號出版物及國內的實際情況制定的我國《放射衛生防護基本標準》(GB4792-84)也提出了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是:①實踐的正當化:其所致的電離輻射危害同社會和個人從中獲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②放射防護最優化:應當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③個人劑量限值:個人所受照射的劑量當量不應超過規定的限值。
(二)劑量限值
劑量限值的確定除了要考慮到受照者本人及后代的健康不受影響外,還要考慮到社會對輻射危害的可接受程度。ICRP60號報告推薦的職業性人員照射劑量限值為:連續5年內有效劑量不超過100mSv,年平均為20mSv,在任何一年內有效劑量不超過50mSv,眼晶體的年劑量限值為150mSv,皮膚為500mSv。非職業性人員的年有效劑量為1mSv,或連續5年的年平均劑量不超過lmSv。對于孕婦,在妊娠被確定以后,余下的妊娠期內,下腹部表面的劑量限值不應超過2mSv。
(三)防護措施
1.外照射防護措施
核醫學產生外照射的射線主要有X射線、γ射線、中子。β的外照射防護主要考慮軔致輻射的影響,也要防止β射線對皮膚表面和角膜的損傷。
(1)時間防護:
放射性操作應熟練、迅速。事先應作好周密的計劃和充分準備。工作結束避免在放射性工作場所的不必要停留。盡量縮短與放射源接觸的時間。
(2)距離防護:
對于點源,某一位置的輻射劑量率與該位置與放射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再加上空氣的吸收,因而人離開放射源越遠,人體受到的輻射劑量率就越小。
(3)屏蔽防護:
在人體與放射源之間設置屏蔽,使射線逐步衰減和被吸收是一種安全而有效的措施。X、γ射線通過屏蔽材料時輻射劑量呈指數衰減。屏蔽X、γ射線常用鉛、鎢等重元素物質作屏蔽材料,墻壁可采用鋼筋混凝土。β射線常用有機玻璃、鋁、塑料等低原子序數物質作屏蔽材料。
2.內照射防護措施
開放性放射源可能通過口、呼吸道、皮膚傷口進入人體內。內照射防護的關鍵是預防。內照射防護的原則是盡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盡量減少污染和定期進行污染檢查和監測,把放射性核素的年攝入量控制在國家規定的限值以內。
內照射防護的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
(1)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建議和我國政府頒布的《放射衛生防護標準》(GB4792-84),按照某一放射性核素在工作場所中的最大允許濃度,以及呼吸道吸入造成的輻射危害,將放射性核素分為極毒組、高毒組、中毒組、低毒組。對放射性工作場所也根據等效年用量的大小分成三類。對不同類別的工作場所,在選址、防護管理區域的劃分、排污下水管道的設置、工作人員的健康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具體的劃分及規定,可參考有關法規及輻射防護專著。
(2)圍封:放射性工作必須在指定的區域進行,避免放射性向環境擴散。
(3)保潔和去污: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盡量避免發生污染。一旦發生污染應及時清除,對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污染可采用表面封固,做好標記(時間、種類等)讓其自然衰變。操作揮發性的放射性核素,應在通風櫥內進行。房間應保持通風,有條件者應從房間頂部排風口抽出空氣并設置凈化過濾裝置,并且工作場所風向應從低活性工作室向高活性工作室方向流動。
(4)個人防護:環境防護和個人防護是相輔相成的,保護環境也就是保護個人。個人應佩戴劑量儀,定期體檢,建立工作人員健康檔案、受照劑量和場所監測檔案。
(5)通過嚴格的環境監測來建立內照射監測系統:對放射性核素實驗室的操作臺、地面、水槽等應定期進行表面污染檢查,在員工工作的位置、排風口等應設置空氣劑量儀。排水口也要定期進行放射性核素濃度監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南丹县| 鲁山县| 龙口市| 泗水县| 麟游县| 都安| 吐鲁番市| 建宁县| 图们市| 吴忠市| 通榆县| 五原县| 专栏| 伊吾县| 会泽县| 枝江市| 陕西省| 封开县| 兴隆县| 两当县| 和平县| 霍州市| 葵青区| 禹城市| 巴楚县| 昂仁县| 望江县| 离岛区| 侯马市| 青岛市| 天等县| 漳浦县| 清水县| 翁牛特旗| 富宁县| 收藏| 沙河市| 阜阳市| 明光市| 金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