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言樂府
- 唐詩三百首(謙德國學文庫)
- (清)蘅塘退士選編
- 3523字
- 2021-12-08 14:48:13
樂府詩是指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漢魏兩晉南北時代,中央政府設置著管理音樂和歌曲的專門官署樂府,負責采集和編制各種樂曲,配詩演唱的詩歌,也簡稱樂府。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在體式上,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五言樂府即體式為五言的樂府詩。
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聞名。“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后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今保存的漢樂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孔雀東南飛》、《木蘭辭》是漢魏以來樂府中敘事民歌的優秀代表作,稱為樂府雙壁。
塞下曲(其一)
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1],八月蕭關[2]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3]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4],矜[5]夸紫騮[6]好。
注釋
[1]空桑林:指葉子枯落的桑樹林。
[2]蕭關:古關塞的名稱,位于今寧夏。
[3]幽并:幽州和并州。
[4]游俠兒:指喜歡交游、愛逞意氣而輕生死的人。
[5]矜:自尊自大或狂妄自大。
[6]紫騮:泛指駿馬。
賞析
這是一首反戰詩,描寫了塞外景象的荒涼。詩人描寫了征人與塵沙共老的凄涼畫面,同時也警戒戍邊的人,不要恃武逞強。
詩由征戍邊塞庶幾不回,而告誡少年莫夸武力,抒發非戰之情。寫邊塞秋景,無限蕭煞悲涼;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勸世上少年,聲聲實在,句句真情。“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
塞下曲(其二)
王昌齡
飲馬[1]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2]日未沒[3],黯黯見臨洮[4]。
昔日長城戰[5],咸[6]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7]。
注釋
[1]飲馬:給馬喝水。
[2]平沙:茫茫無際的沙漠。
[3]沒:落或下沉,這里指日落。
[4]臨洮:古長城的起點,位于今甘肅。
[5]長城戰:指開元二年,唐將殺敵數萬,“洮水為之不流”事。
[6]咸:都。
[7]亂蓬嵩:散亂在野草之中。
賞析
此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主題。詩中并沒具體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爭遺跡的描繪,來表達詩人對戰爭的看法。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詩人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這樣更有利于表現所寫的內容。寫苦寒,只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最能表現環境特征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首句的“飲馬”者就是軍士。詩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飲馬”須牽馬入水,所以感覺“水寒”,看似不經意,實則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區,秋風只使人感到涼爽,但塞外的秋風,卻已然“似刀”。足見其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三、四兩句寫遠望臨洮的景象。“平沙”謂沙漠之地。臨洮,古縣名,因縣城臨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肅東部的岷縣,是長城的起點,唐代為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里常常發生戰爭。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著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在暮色中。境界闊大,氣勢恢宏。
關山月[1]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2]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3]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釋
[1]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本為訴離別之苦,李白用此題寫邊塞戍士思歸及閨中思夫的內容。
[2]胡:這里指吐蕃。
[3]高樓:是指住在高樓中的戍客之妻。
賞析
這首詩寫遠戍玉門關外的征夫月夜對妻子的熱切懷念,反映了唐玄宗無休止的征戰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詩的開頭四句,大筆勾勒出一幅蒼茫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后四句寫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對戰爭并沒有做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
子夜秋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1]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2]情。
何日平胡虜[3],良人[4]罷遠征。
注釋
[1]搗衣:本意指將洗過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搗去堿質。這里指人們準備寒衣。
[2]玉關:古關名,即玉門關。
[3]虜:對敵方的蔑稱。
[4]良人:指丈夫。
賞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真摯情意;雖無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皆不脫邊塞詩的風韻。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著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托著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
長干行
李白
妾發初覆額[1],折花門前劇[2]。
郎騎竹馬來,繞床[3]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4]。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5],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6],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7]滟滪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8]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9]。
注釋
[1]初覆額:指頭發尚短。
[2]劇:游戲。
[3]床:指的是井邊的護欄。
[4]無嫌猜:指天真爛漫。
[5]始展眉:意謂才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間顯現出來。
[6]抱柱信:相傳古代有個叫尾生的人,與一女子約會于橋下,屆時女子不來,潮水卻至,尾生為表示自己的信實,結果抱著橋柱,被水淹死。事見《莊子·盜跖》。《戰國策·燕策》也以此為信行的范例。
[7]瞿塘:峽名,長江三峽之一,在重慶市奉節縣東。
[8]此:指蝴蝶雙飛。
[9]長風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慶市東的江邊上。
賞析
本詩寫南方女子溫柔細膩的感情,纏綿婉轉,步步深入。配合著舒徐和諧的音節,形象化的語言,在生活圖景刻畫,環境氣氛渲染,人物性格描寫上,顯示了完整性、創造性。本詩的主題是商婦的愛情和離別。
詩的開頭六句回憶與丈夫孩提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景,為讀者塑造了一對少年兒童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形象。緊接著的八句,抒寫夫婦間婚后的甜蜜的愛和如膠似漆。“十六君遠行”以下十二句,寫遙思丈夫遠行經商,觸景生情,刻骨的相思在煎熬著少婦的心。最后四句,寄語親人,望其早歸。
全詩形象完整明麗,活潑動人;感情細膩,纏綿婉轉;語言坦白,音節和諧;格調清新雋永。
烈女[1]操
孟郊
梧桐[2]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婦貴殉[3]夫,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注釋
[1]烈女:輕生重義的女子。這里指有貞操的女子。
[2]梧桐:傳說梧為雄樹,桐為雌樹,其實梧桐樹是雌雄同株。
[3]殉:以死相隨。
賞析
這是一首頌揚貞婦烈女的詩。
舊時代的女子很多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有的夫死而不獨生,有的夫死而終身不嫁……作者歌頌貞婦,說明他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濃厚,反映了他的階級局限性。
本詩以梧桐偕老,鴛鴦雙死,比喻貞婦殉夫。同時以古井水作比,稱頌婦女的守節不嫁。此詩內容或以為有所寄托,借贊頌貞婦烈女,表達詩人堅守節操,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詩看,從題目到內容的全部,都是為了明確主題的。就詩論詩,不能節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說它是維護封建禮教道德的,是屬于封建糟粕的,應予批判。
游子[1]吟[2]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3]行密密縫,意恐[4]遲遲歸[5]。
誰言寸草心[6],報得三春暉[7]。
注釋
[1]游子:出門遠游的人。詩中指孟郊。
[2]吟:詩歌的一種名稱。
[3]臨:將要。
[4]意恐:擔心。
[5]歸:回來,回家。
[6]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國傳統的母親花,相對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子女的孝心。
[7]三春暉:比喻慈母之恩。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
賞析
孟郊的這首詩親切而真情地吟誦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游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了游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首聯,“游子”本謂遠游的客子。接著,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象,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最后兩句,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無華麗的辭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眾多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