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顏氏家訓(謙德國學文庫)
- 顏之推
- 1458字
- 2021-12-08 14:47:31
中國人自古重視家教,因此,一些有關家庭訓誡、子弟教育的書籍就應運而生。其中最早、最系統、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當屬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被后人稱為“百代家訓之祖”。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
顏之推,公元531年出生于蕭梁王朝的江陵,上有顏之儀、顏之善兩個兄長。他孩童時就極為聰明,七歲能背誦《魯靈光殿賦》。不幸的是,在九歲那年,父親去世,之后他跟隨大哥生活。少年時,他跟隨當時的大學問家,同時也是湘東王的蕭繹學習,得到蕭繹的賞識和提拔。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顏之推由于在湘東王軍中參謀軍機,被叛軍俘獲,險些被害,多虧侯景的行臺郎中王則相救,才僥幸逃過一劫,被囚送建業。三年后,侯景敗死,他獲釋回到江陵,重歸已是梁元帝的蕭繹麾下。兩年后,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死難,顏之推再次被俘虜,并被遷移到長安。后來舉家出逃,準備繞道北齊重回南方,卻因梁朝滅亡,被迫在北齊定居下來,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后來北齊為北周所亡,他又入周,四年后楊堅以隋代周,他又入隋。
這就是顏之推的經歷,其中有幾個關鍵的節點尤其值得關注。
其一、與梁元帝的深厚緣分
顏之推從十二歲開始,就追隨蕭繹。當時的蕭繹可謂蕭梁一代的大學問家。顏之推近水樓臺,受益不少,但他的興趣更多地放在《周禮》、《春秋》等純正的儒學典籍上,對當時談玄說妙的風氣不以為然。顏之推人品敦厚,學問也不錯,受到蕭繹的青睞,蕭繹特別安排他輔佐自己的兒子;在他被俘釋放后,再次委以重任。
可以說,梁元帝蕭繹既是他學問上的老師,又是賞識和重用他的伯樂。這種深厚的情感在本書中也多有表露。
其二、三度為亡國之人
顏之推的一生可謂顛沛流離,曾多次命懸一線。第一次是蕭梁被西魏所滅,顏之推作為十萬俘虜之一,也被遷移到了長安;第二次是北齊被北周所滅,顏之推作為北齊的大臣再遭亡國之痛;第三次則是北周取代北齊。
俗話說,“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人”。顏之推作為一介書生,在大動亂的歲月里,既要恪守道德底線,又要保全整個家族,他所承受的苦難可想而知。
其三、修身養性
顏之推既是儒士,也是佛門弟子。儒家所講求的是齊家治國、內圣外王、仁義忠恕之道。生逢相互攻伐的亂世,上無明君,下乏良相,王道不行于天下,只能退求其次,做修身齊家的功夫。
這既是時勢的逼迫,也是儒者的本分。孔子說:“邦無道,免于刑戮。”“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禮樂崩壞,綱常失序,大道不行時,儒者會退而修身以待河清。顏之推就是這樣一個隱居在詞臣職位上免于刑戮的儒者。
正因為有修身齊家的真功夫,慈悲護生的大情懷,因此,顏之推對人心的把握極為微細,對家道的興衰頗有預見。故而在本書中多有精采體現,同時也是本書的亮點之一。
書中所講的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如何教育子女。
第二:如何處理兄弟、妯娌、繼父、繼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
第三:如何維持門風、治理家庭。
第四:告誡子孫要務實、知足、努力讀書、注意養生等。
第五:告誡子孫要敬佛、不殺生、積陰德。
作為家教的一種形式,家規、家訓的傳承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在漫長發展中形成的家風文化、家族文化,對人們的日常言行與日常生活方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顏氏家訓》就是中國最系統、最有代表性的家訓。其內容涵蓋了教子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間洋溢著溫暖的親情。作者將教子之方以親切的語氣娓娓道來,讀來如同叮嚀般親切,因此,歷代廣為傳誦。為了方便閱讀和更為直接地展現作者原意,編者在精心校對的基礎上還加了題解、注釋、譯文,或許能給家長和孩子帶來一些親近感。由于水平有限,注譯中的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