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捭闔第一

題解

捭闔,即開合術。捭,敞開。闔,合攏。《周易·系辭》:“一闔一閉謂之變。”陰陽相生,化成萬物乃至眾生。縱橫馳騁,大開大合,乃天地之道,這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捭闔這一觀念,在鬼谷子的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基礎與傳統陰陽觀相一致。以萬千氣象,浩蕩胸襟游說各國諸侯,以助其君臨天下,這是戰國時縱橫家的特有風采。

本篇是其后各篇的理論依據。其要旨是說:何時應敞開心扉,直言陳詞;何時應冷靜觀察,沉默不語。人立足于社會,就要遵循捭闔之道,窺察人性卑微,洞悉虛實真偽,進而能夠知人、御人。捭闔之道有助于認識事物變化的端倪及規律。不過,也有人認為此術是升官之道,阿諛奉承的詭計。當是樂山樂水,見仁見智。

粵若[1]稽古[2],圣人之在天地間也,為眾生之先。觀陰陽[3]之開闔以命物[4],知存亡之門戶。籌策[5]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6]焉,而守司[7]其門戶[8]。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注釋

[1]粵若:粵,語首副詞,引起下文。下文。若,順著。

[2]稽古:考察古代歷史。稽,考察。陶弘景注:“圣人在天地間,觀人設教,必須考古道而為之。首出萬物以前人,用先知覺后知,用先覺覺后覺,故為眾生先。”

[3]陰陽:古代哲學概念,表示事物間的對立統一。萬物皆由陰陽構成,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凡天地、日月、晝夜,乃至人體臟腑、氣血皆分屬陰陽二氣。

[4]命物:辨別事物。陶弘景注:“陽開以生物,陰闔以成物,生成既著,須立名以命之也。”

[5]籌策:謀劃,預測。

[6]朕:征兆,跡象。陶弘景注:“萬類終始人心之理,變化征跡,莫不朗然玄悟,而無幽不測,故能籌策達見焉。”

[7]守司:掌控,管理。

[8]門戶:通道、途徑。陶弘景注:“圣人既達物理終始,知存亡之門戶,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譯文

縱觀古今歷史,可知圣人生于天地間,就是要成為眾生的先導。通過考察陰陽二氣的變化來分辨萬物,從而知道生死存亡的途徑。考察各種事物的始終,洞察人們內心的實情,發現萬物變化的征兆,把握避禍求生的關鍵。所以,從古到今,圣人所遵循的方法、守則始終一致。

變化無窮,各有所歸[1],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后,度權量能[2],校其伎巧短長。

注釋

[1]變化無窮,各有所歸:盡管萬物變化無窮,但“道”卻始終貫穿于其中。陶弘景注:“其道雖一,行之不同,故曰變化無窮。然有條而不紊,故曰各有所歸也。”

[2]度權量能:權衡比較優劣短長。度,量長短。權,稱輕重。量,比較優劣。陶弘景注:“權謂權謀,能謂才能,伎巧謂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量度其謀能之優劣,校考其伎巧之長短,然后因材而用。”

譯文

世間萬物是千變萬化的,各有特定的歸宿;有的表現為陰,有的表現為陽;有的柔弱,有的剛強;有的開放,有的緊閉;有的松弛,有的緊張。所以,圣人能夠始終把握事物間的陰陽變化,并以此審查先后,權衡輕重緩急,比較人才的優劣短長,以便任賢使能,君臨天下。

夫賢不肖、智愚、勇怯有差[1],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2]之。審定有無與其實虛,隨其嗜欲[3]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實得其指[4];闔而捭之[5],以求其利。

注釋

[1]有差:因層次不同而有差別。

[2]無為以牧之:以無為牧之。牧,管控,駕馭。陶弘景注:“言賢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不同,各有差品。賢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闔而異之;智之與勇可進而貴之,愚之與怯可退而賤之。賢愚各當其分,股肱各盡其力。但恭己無為牧之而已矣。”

[3]嗜欲:喜好,欲望。陶弘景注:“言任賢之道,必審定其材術之有無,性行之虛實,然后隨其嗜欲而任之,以見其志意之真偽也。”

[4]指:通旨,宗旨。這里指真實意圖。

[5]闔而捭之:先封閉,然后打開。意思是搞清事實,采取行動。陶弘景注:“凡言事者,則微排抑其所言,撥動以反難之,以求其實情。實情既得,又自閉藏而撥動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譯文

人們的資質是有差別的,有的賢能,有的不肖;有的聰明,有的愚蠢;有的勇敢,有的怯懦。針對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對待方式,可以對人開放,也可以對人封閉;可以引進,也可以辭退;可以輕視,也可以尊重,要用無為的方式管理他們。詳查對方的有無虛實,放縱欲望和喜好來任用,判斷其真實的志向與意念。略微排斥其言辭,開啟之后加以反復揣摩,通過詢問來考察其真偽虛實。貴在得到其內心旨意和要害,通過閉合開啟,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1]。開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闔而閉之者,異其誠也。可與不可,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異[2]。離合有守,先從其志。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3],而與道相追[4]。

注釋

[1]或開而示之,或闔而閉之:或開誠布公,坦然相告;或嚴加保密,絲毫不露。

[2]原其同異:找到雙方的異同之處。陶弘景注:“凡臣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審其計謀以原其同異。”

[3]貴微:貴在微妙隱秘。陶弘景注:“計謀雖離合不同,但能有所執守,則先從其志以盡之,以知成敗之歸也。言撥動之貴其周遍,閉藏之貴其隱密,而此二者,皆須微妙合于道之理,然后為得也。”

[4]與道相追:符合天道自然。

譯文

或者把實情向對方公開,或者把秘密隱藏。公開實情,是為了和對方情況一致;秘密隱藏,是為了和對方情況不同。想知道事情可行與否,就要把對方的計謀研究清楚,明白自己和對方的異同之處。不管是離是合,都要等待時機,順從對方意愿,以觀察他的動向。如果要把實情告知對方,務必要謀劃周全;如果不把實情告知對方,務必要行事嚴密。周全、嚴密要求做到密不透風,不被發現,最好使自己的行動像“道”一樣歸于無形。

捭之者,料其情[1]也;闔之者,結其誠也。皆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2],圣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3]權衡度數,圣人因而自為之慮。

注釋

[1]料其情:了解情況的真偽,善惡,利害。陶弘景注:“料而簡擇,結謂系束。情有真偽,故須簡擇;誠或無終,故須系束也。”

[2]度數:對謀略加以揣度,作出規劃。陶弘景注:“權衡既陳,輕重自分。然后為之度數,以制其輕重。輕重因得所,而為設謀慮,使之道行也。”

[3]不中:不能達成一致。陶弘景注:“謂輕重不合于斤兩,長短不充于度數,便為廢物,何所施哉。圣人因是自為謀慮,更求其反也。”

譯文

用開啟之術,要對對方實情了如指掌;用閉合之術,要和對方結為同心。對待人才,皆能衡量其輕重緩急,弄清對方真實意圖想法,并作出切實規劃,圣人善于根據實情為對方考慮。假如不能猜中對方的輕重緩急,圣人就要考慮自己的退路了。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1],或捭而納之[2];闔者,或闔而取之,或捭而去之。捭闔[3]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4]。縱橫反出,反覆反忤[5],必由此矣。

注釋

[1]出之:取而用之。

[2]納之:采納。

[3]捭闔:即開合。指戰國時縱橫家的游說之術。縱橫家認為“捭闔”是化成天下、四季運轉、奇謀大略之道。捭,放開,即敞開心扉,以積極的姿態容納各種才智為我所用。闔,閉合,即關閉心扉,包藏一切,以隱忍的態度暗中完成奇功大業。

[4]以化萬物:指天地間的萬千變化,猶如四季交替。陶弘景注:“陰陽變動,四時開閉,皆捭闔之道也。縱橫,廢起也。萬物,或開以起之,或闔而廢之。”

[5]反出,反覆反忤:或離,或歸,或反。有學者認為此六字應為“縱橫反復”,下接“必由此矣”四字。陶弘景注:“言捭闔之道,或反之,令出于彼;或反之,覆來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從捭闔而生。”

譯文

因此,采用開放的做法,要么使對方顯露真實意圖,或者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采用封閉的做法,可以獲取有價值的東西,也可以避開潛在的威脅。捭闔之道反映了世間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捭闔之道可以使陰陽發生轉變,從而使四季循環往復,進而孕育世間萬物。由此可知萬物縱橫變化,無論離開、歸復、反抗,都離不開捭闔之道。

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1]。必豫審其變化。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2]。

注釋

[1]道之大化,說之變也:道與說各有自己的原則。任何事情都因自身變化而走向成功或失敗,縱橫捭闔,便可促成事物的成功。大化,即變化;說之變,采取靈活游說的原則。陶弘景注:“言事無開闔,則大道不化、言說無變。故開閉者,所以化大道、變言說。事雖大,莫不成之于變化,故必豫之,吉兇系焉。”

[2]“志意”句:陶弘景注:“言八者若無開閉,事或不節,故關之以捭闔者,所以制其出入。”

譯文

捭闔之道是陰陽變化之道的演化,是游說他人隨機應變的關鍵。必須事先考察并弄清這些變化。口,是心靈的門戶。心靈,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欲望、思想和計謀都要通過嘴巴這一門戶傳達出來。所以,嘴巴是捭闔之道的關鍵,要能控制自己的言辭。

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1]。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亡、憂患、貧賤、苦辱、棄損、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2]法陽之類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者,皆曰終,言惡以終其謀。

注釋

[1]陰陽其和,終始其義:指開閉有節,陰陽處理得當。

[2]諸言:指前面的游說之言。

譯文

通過“開啟”或“閉合”之術可以有效控制他人。“開啟”就是開放自己,表現為公開,可以用言詞來表述,是陽謀;“閉合”就是封閉自己,表現為閉合,沉默不語,是陰謀。陰陽兩方相互調和,才能始終符合捭闔之道。所以說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嗜好、財貨、得意、情欲等,都表現為“陽”,可稱之為“開始”。而死亡、憂患、貧賤、羞辱、毀棄、損傷、失意、災害、刑戮、誅罰等,都表現為“陰”,可稱之為“終止”。凡是依照“陽”行事的人,可以稱為“開始”,他們以談論“善”進行游說,促使對方接受自己的建議;凡是遵循“陰道”行事的人,都可以稱為“終止”,他們以談論“惡”作為謀略的結果。

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1]。故與陽言者,依崇高[2];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為小無內,為大無外[3]。益損、去就、倍反[4],皆以陰陽御其事。

注釋

[1]捭闔之道,以陰陽之道試之:或撥動之,或閉合之,以陰陽之道試探,便可獲知實情。

[2]與陽言者依崇高:與情之陽者,便談論崇高的理想。不然則相反。陶弘景注:“謂與情陽者言,高以引之;與情陰者言,卑以引之。”

[3]為小無內,為大無外:指縱橫之道,能大能小,能屈能伸。陶弘景注:“盡陰則無內,盡陽則無外。”

[4]倍反:背叛或復歸。陶弘景注:“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賊曰損;義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絕曰倍,去而復來曰反。凡此不出陰陽之情,故曰:皆以陰陽御其事也。”

譯文

所謂捭闔之道,就是從陰陽兩面的言辭來試探對方實情。因此,游說磊落光明的人,要依照崇高的原則;游說陰險狡詐的人,要依照卑下的原則。以下求小,用高求大。由此而發,則沒有什么不能出入,沒有什么不可完成。用捭闔之道可以游說于人,可以游說于家,可以游說于諸侯,可以游說于天下。做小事不能只注重內部,做大事不能只注重外部。所有的增益和損害,所有的離開和靠攏,所有的背叛和依附,都可以通過陰陽之道來駕馭。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入。陽還終始,陰極反陽[1]。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2]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3]之門戶。

注釋

[1]陽還終始,陰極反陽:指陰陽相生,事物之間相互轉化。

[2]苞:通包,包容,容納。

[3]圓方:指天地。陶弘景注:“言既體天地、象陰陽,故其法可以說人也。天圓地方,上下之義也。理盡開閉,然后生萬物,故為萬事先,上下之道自此出入,故曰圓方之門戶。”

譯文

陽動而行,陰至而藏。陽動而出,陰隨其后。陽返歸初始為陰,陰到了極點為陽,兩者相互轉化。憑陽而動,道德就會產生;依陰而止,形體就會產生。以高官厚祿對待下屬,下屬就會竭盡全力。上下之所以能夠相求,就是因為縱橫開闔、開啟閉合而形成。這是天地萬物運行之道,也是游說他人的方法。因此,可以說捭闔之道是萬物運行的根本,是解決天地間所有問題的關鍵。

評說

《鬼谷子》是一部千古奇書,它所闡述的觀點,褒揚者可揚于天,貶抑者可抑于淵。懸殊之大,勢如水火。有人說它是小人之書,充滿狡詐權變、詭計多端和玩弄心機,唐代柳宗元勸人千萬不可讀此書。盡管如此,鬼谷子仍然不失為一部充滿謀略和智慧的著作,是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值得發掘、整理、研究、深思。當然,書中所宣揚的變化多端、層出不窮的詭計心術,也未必光明磊落,這需要讀者閱讀時加以注意。

1.順應時勢,立足穩健

鬼谷子認為,捭闔之道的本義是縱橫開闔,這也體現了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作為謀略之書,《鬼谷子》用“捭闔”來總領全書,其思想基礎與中國的陰陽觀相一致。而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最根本的是“守司其門戶”,即善于分析社會現實,進而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

夏朝末年,王室不修內政,各國諸侯不來朝賀,階級矛盾日趨尖銳,民不聊生危機四伏。夏桀不思進取,驕奢淫逸。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筑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到處網羅美女,日夜飲酒作樂。據說還造了個很大的酒池,甚至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時常發生。夏桀為了滿足他的奢侈享受,強迫民眾無償勞役,拼命壓榨百姓,人們已經是忍無可忍:“時日曷喪,予及女偕亡!”

當時,商湯是南方的一個部落領袖,他任伊尹和仲虺為相,以亳州為據點,不斷積蓄實力,準備滅夏。經過大小十一戰,最終在鳴條打敗夏桀。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說法,史稱“湯武革命”。湯建立商朝后,伊尹頒布了一系列措施,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從而擴大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游,不僅諸侯都來歸附,氐、羌部落也來納貢。湯便登上了天子之位,平定了全國。

商湯征伐夏桀建立商朝,是因為夏桀德行敗壞,導致朝政腐敗,人們恨不得與其同歸于盡。而到了商朝末年,在商紂王的殘暴統治下,同樣是民不聊生。西邊的周族興起,通過周文王的領導,實力足以與商抗衡。然而,文王沒有貿然興兵東進,而是對內施以仁政,對外剪除商朝羽翼,同時擴大勢力范圍。武王即位后,仍然韜光養晦,耐心等待時機,在忠臣良將的輔佐下,不斷提高實力。當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激化,商紂王肆意妄為,殘殺王族重臣,武王于是把握機會,發動軍隊大舉伐紂,經過牧野之戰,一役而勝。

商湯伐桀和武王伐紂說明了順應時勢的重要性,所謂“時勢”就是歷史的趨勢,民心的向背。這也是本篇所說,觀陰陽之開闔,知存亡之門戶。只有冷靜分析并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最大程度爭取民心,才能立足穩健,把握時機獲得成功。

2.周詳縝密,攻守兼備

戰國時代,周朝王室勢力弱小,各國諸侯相互爭霸。這就出現了獨樹一幟的縱橫家,他們以周游列國游說君主為己任。《鬼谷子》一書的兩大特點,一是以政治謀略為思考重心;二是有著獨特的思辨風格,究竟“奇變詭偉”,這都反應了戰國時天崩地裂、諸侯爭霸的時代特色。《捭闔》篇的要旨,在于收斂時要自守門戶,韜光養晦,渡過難關,從而占據先機,一役而勝。若處理不好,反會門戶大開,一敗涂地。在歷史進程中,凡能建功立業者,無不深諳此道。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自然是經驗之談。只有注重細節,才能確保周詳縝密,如此方可攻守兼備。所以,古往今來的勝者,不僅有開創大局的雄偉氣魄,也有處理細節的縝密心思。意氣風發的楚霸王自詡“力拔山兮氣蓋世”,卻不能成為最后的勝者,正是因為他不懂“欲捭之貴周,欲闔之貴密”的道理。能成就大事,既要膽大也要心細,兩者互補缺一不可。

明成祖朱棣能夠登上皇位,是由于他善于審時度勢,韜光養晦。他性格堅忍,行事周密,靠裝瘋贏得了時間,最終打敗了建文帝,獲取天下。

建文帝是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子次孫,其父是皇太子朱標。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按照遺詔繼位,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從小受儒家教育,溫文爾雅,書卷氣很濃。當時,由于各地藩王勢力太大,威脅君權,建文帝決意削藩,燕王朱棣是重要目標。

朱棣是朱元璋四子,他帶兵駐守北平一帶,野心勃勃勢力強大。建文帝削藩時,他的準備尚不充分。當他看到幾個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無法逃過此劫,遂一邊爭取時間一邊積極備戰。為了麻痹建文帝,朱棣先假裝得病,大熱天坐在爐邊烤火,不停叫冷。由于屬下被朝廷處死,于是裝瘋。王府長史葛誠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臨機應變,立即逮捕前來監視的官員,以“清君側”之名舉兵南下,發動“靖難之役”,實是起兵反叛。經過近四年的拉鋸戰,朱棣決定越過山東防線,直接攻占應天府,如愿登上皇位,是為明成祖。

“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如果有利就采取行動,不利就嚴密防守,在消極中持續抵抗。捭闔之術用于政治斗爭,可使矛盾雙反相互轉化。在變化莫測的政治風云中,時時捕捉契機,趁虛而入。弱者通過嚴密自守,甚至裝瘋賣傻,能使強者放松警惕,時機成熟就能以弱勝強,一舉成功,獲取利益。

3.善于變通,敢于創新

“捭闔者,天地之道。”鬼谷子認為,縱橫開闔,陰陽變化,可以說是天地萬物發展的規律。同時,它也是事物發展的原動力,決定了四時更替、日月運轉。世間所有的除舊布新,可以說都是通過捭闔之道來實現的。變則通,通則久。圣人通達人心情理,窺見變化征兆,以此駕馭天下。

在一定情況下,變通是智者的謀略。它能打開閉塞的通道,挖掘豐富的礦藏。善于變通,敢于創新,才能擺脫慣性思維的束縛,不拘于傳統的思維定勢。思考能力與應變能力體現了個人的素質,也體現辦事能力的高低。善于變通表現在對工作的細致劃分上,懂得進退取舍,統籌兼顧。

在人類的文化行為中,謀略是至關重要的范疇,大到國家治理,政治斗爭,小到人際交往,無不與之相關。從唯物主義哲學來看,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世間萬物無一不是處在變化之中,捭闔之道的精神就在于靈活變通。縱觀古今歷史,能夠成就大業的人,大多深明變通之道而不拘泥于傳統。只有不拘傳統,善于變通敢于創新,才能促進事物的發展。因循守舊、不肯變通,片面憑著經驗去辦事,往往事倍而功半,費力不討好,甚至最終失敗。

商朝建立時,國都在亳,即今河南商丘。盤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代王,他繼位時社會動蕩不安,王族內部一片混亂。為了躲避天災人禍,挽救政治危機,盤庚決定遷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陽小屯村。遷都是商朝中期的大事,大多數貴族因循守舊反對遷都,甚至煽動平民鬧事。在困難面前,盤庚沒有動搖,最終沖破了反對勢力的阻撓,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遷都到殷。在那里,盤庚整頓朝政,發展經濟,人民生活殷實起來。從此,商族部落不再遷徙。

通過遷都,商朝避開了水患和宗室內斗的亂局,甩掉了歷史包袱,穩定了中央統治。之后,經過武丁時代的繁榮發展,到了中后期,社會經濟和文化有了持續發展,生產技術、制作工藝有了相當成就,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局面,所以商朝又稱殷商,或者殷朝。這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里程碑,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的文明大國之一。

世上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商朝以武力奪取夏朝天下,打破了天子不可變的定律,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次變革。而盤庚遷殷也是商朝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通過這次變革,商朝從衰落走向復興,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可見,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變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戰國時,趙武靈王勇于學習胡人先進的東西,為己所用,成就了獨霸一方的大業。當時,中原軍隊一般使用兵車,人們不習慣于騎馬,在善于騎射的游牧民族騎兵面前,車戰不夠靈活機動,往往處于被動的局面,這是其明顯缺陷。

趙武靈王為了北御匈奴、南防秦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以增強軍事實力。穿了胡服,行動方便很多。接著,趙武靈王又令大家學習騎射。不到一年,趙國就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年,趙國收服了中山、林胡、樓煩等北方游牧民族,向北開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4.隱藏自己,惑敵制勝

鬼谷子所處的戰國時代,是一個天崩地裂、風卷云涌的時代,各國諸侯紛紛爭霸,以往的宗法制度和社會秩序被瓦解,只剩下現實中的激烈爭奪、殘酷吞并。因此,《鬼谷子》一書,可謂篇篇講究政治謀略,而這些謀略又不完全建立在忠、信、仁、義之道的基礎之上。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勢必要有一定的決策能力,根據不同的形勢采取不同的策略。環境有利,便使用“捭”的戰略,大開大合,積極主動進攻,以取得勝利;形勢不利,便采取“闔”的方式,隱藏自己,積蓄力量,蓄勢待發。

在困難和險境面前,當忍則忍、當進則進,這是捭闔術的要旨所在。競爭是實力的較量,當力不如人時,唯有堅忍和退讓,萬不可逞一時之勇。必要的忍讓是為了妥善準備,從而有效打擊對手。

三國時,司馬懿輔佐魏王曹芳。宗室曹爽咄咄逼人,司馬懿采取“闔”的策略,以退為守,藏形隱跡,收斂鋒芒,一退再退,把大權拱手讓給曹爽;并以年老病弱為由,不問政事,使曹爽對司馬懿毫無防備。

嘉平元年正月,魏帝曹芳率宗室及文武大臣,到城外祭掃魏明帝陵墓。司馬懿認為時機已到,便立即采取了“捭”的策略。乘曹爽勢力傾巢出動之機,將周密策劃、精心準備的力量積聚起來,發動了政變。率部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城門、兵庫等戰略要地和重要場所,并上奏永寧太后,免除曹爽大將軍的職務,奪取了兵權。

從此,司馬懿威震朝野,掌握了軍政大權。司馬懿的成功,正是在于利用了捭闔術,形勢不利的時候隱藏實力,使對手放松警惕。一旦時機來臨,便如猛虎下山迅速出擊,一舉打敗對手。政變的醞釀時間很長,但實施時間卻短,在對方全然沒有準備時,打個猝不及防,速戰速決,絕不拖泥帶水。

5.雄才偉略,能屈能伸

凡成大事者必能堅忍,能屈能伸,能進能退,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是強者的心態。形勢不利的時候隱藏自己,形勢有利的時候迅速出擊。只有看得遠、看得透,才能提高決策能力。善于忍耐,待時而動正是“捭闔術”的妙用。

隋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北方的突厥族逐漸強大起來,趁勢南下搶掠。李淵鎮守太原,奉命剿賊。這時,突厥數萬騎兵攻打太原,李淵遣部出戰,幾乎全軍覆沒。經過深思熟慮,李淵決意西進關中。只有想法穩住突厥,才能保障太原,為西進打下基礎。因此,李淵向突厥稱臣,提出了和親的建議,并獻上了大量美女珠寶。他與突厥可汗書信來往自持臣下身份,甚至對突厥使者也納頭禮拜。于是,雙方停戰修好,這為李淵西進長安提供了時機。不但如此,突厥可汗還為李淵提供了大量騎兵、糧草,使李淵的實力強大了起來,逐步奪下了不少地盤。

后來,隋朝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走向滅亡。有人勸李淵結束與突厥的屈辱之盟,李淵沒有答應。他認為自己的實力雖然有所提高,但還沒有統一全國,和突厥決裂為時過早,于是依然和突厥交好,一直保障北方的安寧。后來,李淵建立了唐朝,唐朝的國力不斷強大,到了李世民為帝的時候,派遣李靖帶兵遠赴西北大漠。這時,東突厥國內發生變亂,經過幾次戰役,李靖終于生擒了突厥頡利可汗,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也洗刷了當年的恥辱。

古代縱橫術,作為智謀權術的范本,蘊含有豐富的政治智慧以及睿智的謀略方法。唐高祖李淵不計一時名利,最終成就了帝業。這說明能屈能伸,能進能退,堅忍以待時,正是捭闔術的一種謀略和手段。

6.善于言辭,講究分寸

《捭闔》篇指出:“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意思是說,嘴巴是心靈的門戶,心靈則是精神的主宰。個體的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謀都要通過嘴巴出入。由此可見言談的重要性,要掌握好分寸,才算有智慧。

俗話說“話說三分”,說話要掌握分寸,不要只圖一時痛快而不顧別人感受。不該說時說個沒完,該說時反倒惜語如金,這都是舉止失當。鬼谷子認為,與人交談要注意開合,抓住機會該說則說,不該說的一句也不多說。否則,輕者會得罪人,重者還會搭上性命。

西漢時的灌夫以勇猛為名,他在失去權位后閑居在家。灌夫為人尚游俠,性格急躁,做事魯莽。一次,丞相田蚡舉辦婚宴,大臣都去賀喜。灌夫向田蚡敬酒,田蚡不喝。灌夫向灌賢敬酒,灌賢正跟將軍程不識說話。灌夫便大罵道:“我看程不識一錢不值,你居然咬著他的耳朵說話!”田蚡見灌夫罵人,于是說:“你當眾侮辱程將軍,難道不給別人留點余地嗎?”灌夫說:“今天殺我的頭,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還顧什么程將軍!”田蚡便下令扣留灌夫。有人勸灌夫賠禮道歉,他不但不肯,反而破口大罵。不久,灌夫被羅織罪名處死。因為醉酒而惹來閑氣,只圖一時之快,卻遭遇殺身之禍,實在可悲。

日常生活中,不善言辭、過于直率的人往往被動而孤立,缺乏朋友相助。有時候,實話實說并沒有錯,但要考慮時間、地點及對方的感受。如果說話太沖太直,言辭過于生硬或激烈,就會傷害對方,招致誤解和怨恨。因此,指出對方錯誤,也要反省自身,如果不講究方式而引起不滿,就要調整自我,克服過于直率的毛病。如果找到恰當的機會,婉轉說出自己的想法,也許更會得到對方的理解,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語言是重要的溝通工具,說話水平和說話方式不同,給人的感受也會不同,溝通效果和回報也會不同。

一般來說人們喜歡聽好話,不妨為對方想想,不要只管自己說得痛快。言辭要講究技巧,注意細節說話得體,由此贏得好人緣。好的人際關系,會使內心輕松和愉悅,有助于事業的成功。鬼谷子認為,說話辦事要因人而異,對待事物的態度各有不同,只有深刻了解對方,才能“得其指”,更好實現“求其利”的目標。測得風向好使舵,與人談話先揣摩對方的心意,然后投其所好。擁有了共同的話題,獲得了對方信任,再適時提出要求,就容易實現目的。

7.以古為鑒,可知興替

《捭闔》篇曰:“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意思是說做事要反復探索,善于借鑒,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這是圣人行事之道,必須予以足夠重視。在這里,鬼谷子以縱橫家的視角,闡明了“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的方法論。《詩經·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個體的生命有限,不可能直接體驗所有事物,他人的經驗可以引為有效的借鑒。善于運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就可以從間接經驗中獲取智慧,從而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吸取他人的失敗教訓。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率軍攻破武關,長驅直入,殲滅了秦軍主力。秦王子嬰迫不得已,捧著傳國玉璽,開城投降。劉邦入咸陽城,進秦宮,看到宮室富麗,美女珍寶不計其數,頓起羨慕之意,想留下享用。手下人極力勸阻,劉邦很不高興。張良說:“只因秦王殘暴,不得人心,我們才有今天的勝利。既然為天下除暴安良,就應該提倡節儉,改變奢侈淫逸之風。現在剛入秦宮,就像秦王一樣享樂,那有什么差別呢?”劉邦聽了,認為很有道理,于是撤出咸陽。

大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用銅鏡為借鑒可以看到外部形象;用人做借鑒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么做,明白得失;以歷史為鑒,可以知道國家興亡。一般情況下,借古說今,更能令人警醒。借用他人的經驗教訓,可以更好走過今天,邁向未來。

縱橫家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辯論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的仁義道德有所不同。因此,歷來學者對《鬼谷子》推崇者少,而譏詆者多。其實外交政策是否得當,關系國家安危興衰。蘇秦憑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張儀憑其謀略與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8.委婉行事,漸尋良機

面對錯綜復雜的時勢格局,《捭闔》篇提示我們,不論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心態和方法。當方則方,當圓則圓,方圓結合,以圓求方,這是正確的處世之道。從某種意義上說,謀略之術的運用,需要一定的道德涵養基礎。委婉辦事,實際上也是縱橫術的一種運用。這是鬼谷子“縱橫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面。

日常交往,總有一些不便直說的事。于是,“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故意說些相關的事物,含蓄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可以說是一種“緩沖”,讓對方在舒適的氛圍中接受意見。所謂委婉,就是用迂回曲折的語言含蓄表達本意。

安史之亂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肅宗想請李泌來輔佐自己。李泌幼年便有神童的稱譽,粗通儒、佛、道三家學識。成年后更是博學,精通《易經》,經常尋訪名山大川,希望求得長生不死的方術。

唐肅宗知道李泌生性倔強,不會欣然從命。于是想了一套委婉巧妙的方法。首先,肅宗命人去請李泌,只說是會面敘舊。李泌應召前來。唐肅宗卻說想任李泌為右丞相。李泌堅決推辭,卻說可以常見面,幫忙參謀意見。唐肅宗聽了很高興,李泌能夠答應參謀國事,事情就好辦了。

自此,唐肅宗對李泌待以客禮,出門并騎,晚上同床,事事請教,有勸必從。這期間,李泌為肅宗起草了頒發各地的詔書,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上提出了獨到的意見。

當然,肅宗最終希望李泌穿上官服,成為輔國大臣。因而繼續尋找機會委婉相勸。不久,肅宗詔令廣平王李叔為兵馬元帥,統帥諸將東征安祿山。李叔受命,請求給他一個謀臣。肅宗于是勸李泌披件朝服,出去參謀軍事。李泌穿了官服來見肅宗,不料肅宗又說:“穿了官服,豈能沒有官位?”把一紙敕文遞給了李泌,上面寫道:“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李泌想拒絕又礙于情面,心想,既然穿上了官服,何妨再加個官名呢?

“粵若稽古,圣人在天地之間”,縱觀歷史,圣賢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不會隨心所欲做事而是遵循天地之道,身體力行,為人們作出良好的榜樣。李泌以布衣的身份在朝為官,當因則隱當仕則仕,為平定“安史之亂”出謀劃策,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而唐肅宗的慧眼識人,量才使用,體現了政治家的高超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城县| 彭阳县| 新干县| 蓝山县| 焉耆| 太白县| 河池市| 集安市| 花垣县| 富平县| 阜宁县| 马鞍山市| 荣昌县| 肃南| 泰宁县| 阿坝县| 神农架林区| 云阳县| 平昌县| 腾冲县| 渝北区| 武陟县| 龙井市| 连江县| 通辽市| 固安县| 阿克陶县| 共和县| 莱州市| 玉山县| 天祝| 丹巴县| 海阳市| 湟源县| 德州市| 邮箱| 鄂州市| 库伦旗| 建瓯市| 枣阳市|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