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航空》:人類飛行的夢想時代
- 如何離開地球表面:人類航空航天小史
- 盧西
- 4918字
- 2021-12-03 09:56:16
原始的飛行夢
古代的占卜與鳥類崇拜
公元前42年10月23日,在東馬其頓腓立比城外,數萬名羅馬軍團士兵正在屏息觀看兩只鷹在空中激烈打斗。對陣的兩軍:一側是由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指揮的東方軍團,不僅背靠腓立比城,還控制了水源和海洋,占盡戰略優勢;另一側是由馬克·安東尼和屋大維所指揮的軍隊,他們在巴爾干半島上已經糧草見底,再也消耗不起,但成功引誘了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陣營來到腓立比城外進行決戰。在兩軍交戰前,打斗的兩只鷹中的一只戰敗隕落,而它所代表的卡西烏斯、布魯圖斯陣營的士氣驟然低落。雖然馬克·安東尼的人品和作風不如這些羅馬人,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遠勝于對手,以劣勢兵力成功執行了“鉗形攻勢”,將對手的大部分兵力圍于高地之下。一場屠殺就此開始,羅馬軍團作為共和國無情的戰爭機器,令地中海乃至整個歐洲的對手聞風喪膽。內戰是所有羅馬人的夢魘,此時它再度發生了。仿佛噩夢中的場景,一把把鋒利的羅馬短劍,高效地奪走一個個羅馬人的生命。過后清點戰場,雙方陣亡士兵合計超過2萬人。就像那兩只鷹所預言的結局,代表共和派的卡西烏斯和布魯圖斯戰敗,隨后自殺。這場腓立比戰役的結果,確定了屋大維作為愷撒的政治繼承人的地位,衰老的羅馬共和國,不可逆轉地重生為羅馬帝國。
如果說是這兩只鷹決定了羅馬的命運,那就太荒唐了。不過古羅馬人對鳥類有一種天然的崇拜,認為鳥的行為可以體現出神的意志,甚至專門為此設立一個重要行政崗位——觀鳥占卜師。這些人在天空中劃定一個區域,觀察鳥的種類、飛行路線和叫聲,通過這種種征兆來占卜、預測未來。包括愷撒在內,很多著名羅馬政治家都曾擔任此職。羅馬貴族的子弟們,出生時并不一定就有資格成為其家族成員,還需要被家族之長——父親所接受并舉行儀式。在被接受的男嬰出生的第9日,羅馬貴族會舉行重要儀式,由一名觀鳥占卜師來做占卜,預測孩子以后的命運。而愷撒和屋大維出生之時,他們的預測結果都是“大吉”。
對鳥類的崇拜,卻又并非羅馬人所獨有。如果大家對古埃及文化有所了解,一定不會對一個“貓頭鷹頭人”的形象感到陌生,他就是古埃及神話的主神之一——太陽神“拉”。傳說中,就是拉神頂著太陽每天在海上自東向西航行,人間才有了日夜之別。古埃及神話中的九柱神中的一個婚育與生命女神——伊西斯,同樣長著一副“人鳥混合”的外貌。張開翅膀的伊西斯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古埃及墓葬壁畫中,象征子孫繁衍與權力。
從維京人的“血鷹”祭祀到印第安人的羽冠,古典世界中對飛行的崇拜表現最多和最富細節的,我認為還是希臘神話。勝利女神尼姬憑借一雙翅膀擁有驚人的速度;而小愛神厄洛斯揮動翅膀射著箭,帶給人們愛情與憎惡;奧林匹斯神之一的赫爾墨斯本身沒有長出翅膀,卻穿了一雙帶翅膀的涼鞋,走街串巷“送快遞”,國外有家快遞公司就是以他命名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歐洲在“阿麗亞娜5號”運載火箭項目中,本打算做一艘載人飛船,命名為“赫爾墨斯號”,但后來項目取消,阿麗亞娜5號也就成了一枚純運貨火箭。
此外,美國一枚用洲際彈道導彈改造而成的運載火箭,也是以希臘神話人物來命名的——“彌諾陶”(Minotaur)系列運載火箭。沒錯,就是出自克里特島上的那頭半牛人怪物,雖然原型是牛,卻不愛吃草,整日以犯人和希臘人進貢的童男童女為食。它住在一座復雜的地下迷宮中,這座迷宮出自著名的雅典工匠代達羅斯之手。據說,建造完迷宮以后,克里特島國王彌諾斯不放他走,思鄉心切的代達羅斯想用科技逃脫禁錮,于是他用蜜蠟和羽毛為自己和兒子伊卡洛斯制作了一雙蠟翅膀,想從開放的天空逃離克里特島。作為材料,蠟翅膀肯定不如今天的鋁合金和碳纖維靠譜,在起飛前,代達羅斯特意囑咐兒子“別飛得太低,翅膀會沾水、沉重,也別飛得太高,翅膀會被太陽烤化”。伊卡洛斯第一次體驗飛行的美妙,毫無意外地忘我地上下翻飛,好一通折騰,結果飛得太高,太陽烤化了他的翅膀,他墜海而死。代達羅斯目睹兒子死于飛行,悲傷地回到家后,立刻將自己的蠟翅膀掛在奧林匹斯山的阿波羅神殿中,從此不再飛行。
中世紀的勇敢先驅
然而,人類對飛行的渴望怎會止步于神話傳說?和神話中的代達羅斯不一樣,現實中的人類從未停止嘗試飛行,但是就像伊卡洛斯那樣,歷史上有無數的航空前輩倒在了這條道路上。在萊特兄弟出生之前,我們對空氣動力學的理解和技術水平,也就和克里特島的代達羅斯差不了多少。古代的前輩們做出的蠟翅膀,以今日的眼光看來,自然是幼稚和異想天開的,但他們依舊十分值得尊敬,他們的工作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他們可能失敗的嘗試,也不可能有我們如今的航空工業,不是嗎?
或許,對古時候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飛行大概就是一種魔法或巫術吧?
我們的祖先對飛行的嘗試始于大約1000年前,而且與神話故事里的神還有點兒類似——我們的后背長不出翅膀,那就索性把兩條胳膊改造成翅膀吧!
在沒有任何前人經驗的情況下,人們單純按照鳥的模樣制作翅膀。鳥類自恐龍開始,可是經過了數千萬年演化的,整個翅膀上有初級飛羽、次級飛羽、三級飛羽,而這些飛羽又可以被肌肉組織控制,全身和翅膀上都被覆羽所覆蓋從而減少空氣阻力,鳥類可以通過尾羽和飛羽的動作控制飛行姿態。但那時的人類,很難對鳥類解剖學和飛行控制產生理性的認識,僅僅是把粗制濫造的翅膀模型裝在胳膊上,然后就去跳懸崖了,怎么會有好下場呢?
究其原因,憑我們人類的那點兒胸肌,就算練得再強壯,跟鳥類也無法相提并論,在鳥類由鎖骨合并演化成的叉骨上,附著超強的胸肌,一只雞的體重有20%都是雞胸肉,可想而知,以人類的體重,如果想要像鳥一樣飛起來,我們的胸肌可能得有一兩米厚。所以,把胳膊改裝成翅膀撲翼飛行的這條路,基本是行不通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過鳥類降落之前的姿勢——身體會從水平轉到接近站立的角度,張開尾翼。嘗試學鳥飛行的前輩們,普遍沒有意識到鳥類的飛行姿態控制這件事到底有多么重要。
在9世紀末,有一個來自安達盧西亞的摩爾人發明家——阿巴斯·伊本·菲爾納斯。據17世紀摩洛哥歷史學家艾哈邁德·艾馬卡里的記述,菲爾納斯在一次飛行試驗中“用羽毛覆蓋了自己的身體,撲向空中,并且成功地飛行了一段距離”,但是不幸在降落時摔傷了后背。那時的人不具備任何理論基礎以理解如何控制飛行姿態,就算是運氣好飛起來了,結果也只能是失控墜毀,非死即傷。
然而,摩爾人發明家菲爾納斯試飛摔傷脊背,依然無法阻擋后人“作死”的步伐。后來,人們終于意識到,鳥能飛,不僅因為有羽毛,而且因為飛羽上長的羽小鉤可以將一根根羽毛連成一大片,形成一個完整的空氣動力學面。這樣,既然我們不能用鳥類羽毛重建一雙能用的翅膀,那直接把布撐起來不就行了?于是,載人風箏就登場了。
11世紀,英國有個叫艾爾默的本篤會修道士,天生大膽,他受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故事的啟發,研讀了很多伊斯蘭黃金時代的文獻,包括菲爾納斯的飛行實驗記錄。艾爾默吸取教訓,不僅用木頭和布制作了飛翼,還做了一個大大的尾翼。據文獻記載,艾爾默成功飛出了201米,并在人類航空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但后來的人們也意識到,如果不能像鳥類那樣靈活地控制身體和尾翼,就不可能真正自由地飛翔。
近代各國的升空實驗
在東方,我們中國人當然也進行過飛行的實驗。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有了風箏,后來又有了竹蜻蜓和孔明燈。風箏需要一根和地面相連的線,即使是載人,控制風箏飛行也主要是靠地面人員操作,而天上的那位不僅不能完全控制飛行,而且還飛不遠,頂多就是上天看看風景再活著下來。
竹蜻蜓的飛行原理和直升機其實一樣,但是作為一個玩具,不具備飛行控制,本體旋轉也無所謂。假如這些問題和動力來源都解決了,那就做出直升機了。當然,以那個年代的科技水平是不大可能的。孔明燈其實更加接近“把人帶到天上”的概念,燈罩并不是密封的,所以內部氣壓和環境氣壓一樣。但因為有蠟燭對燈罩內部空氣進行加熱,就讓燈罩內部空氣的密度降低,低于環境空氣密度。密度差產生了浮力,孔明燈就能飄浮在空中了,原理和今天旅游景點的觀光熱氣球完全一樣。
孔明燈的升空,給當時的人們打開了新的思路——如果不能學鷹擊長空,那么我們能否在空中飄浮,如魚翔淺底?沿著這一思路,當時的人們進行了如今看來匪夷所思的大量嘗試。
火藥的發明,給我們渴望上天的勇敢祖先又帶來了一個“作死”的新方式——把自己“炸”上天。我們身體比空氣重,也沒有像鳥一樣長翅膀,火藥既然能把炮彈或煙花打上天,那為什么不能把自己打上天呢?
據傳,明代有一個叫陶成道的人愛好煉丹,煉著煉著從道士改行造火器了。因為他造的火器在戰事中有著優秀表現,后被朱元璋封賞萬戶采邑,因此他又被稱為“萬戶”。不甘于安穩的萬戶先生在功成名就后自制了47支火箭,固定在一把椅子上,用來將自己發射上天,然后手持兩個風箏,在火藥燃盡后,還可以靠風箏滑翔降落。但遺憾的是,點燃的火箭爆炸了,直接奪走了萬戶的生命。那時候的火藥烈度能產生的推力很有限,將一個人的重量推離地面可能性不太大。
那么,我們從小就知道的萬戶實驗,到底為什么不能實現?
要說把一支火箭做成燃燒、可控,不算太難,但47支火箭全都按照預期成功燃燒、工作,這種可能性就太低了。別的不說,單單讓47支火箭同時點火產生推力,對我們的現代工程學來說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火箭的燃燒,需要以一定速率持續燃燒以制造持續和穩定的推力,假如瞬間燒完了,那就等于爆炸;而且,這種推進方式都是填好火藥就完事了,發射后幾乎沒有可操作的余地。想到500年前尚且幼稚的火箭制造工藝,萬戶大人一定是極度渴望上天才有如此大的勇氣(根據學者考證,“萬戶”這個人極有可能是20世紀初的西方學者根據古代文獻杜撰的,但在中國古代,的確有一些勇敢嘗試火箭實驗的無名前輩)。其實到今天,設計一枚重型火箭的前提,就是擁有大推力的火箭發動機,如果單臺推力太小,就需要裝很多臺。雖然理論上確實可行,但是還有個問題——發動機數量越多,所有發動機都不出毛病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火箭工程師會盡量避免給一級火箭裝太多發動機,承載蘇聯登月夢想的N-1運載火箭“四射四炸”就是由于這個。幾十年后,SpaceX登陸火星的起飛重量過萬噸、史上最強運載火箭“星艦”卻也選擇了啃這塊“硬骨頭”。
在萬戶失敗幾百年后,17世紀30年代,在橫亙歐亞的奧斯曼帝國,有個名叫拉加里·哈桑·切萊比的發明家做了類似的實驗。據說,為了慶祝蘇丹穆拉德四世的女兒出生,他使用60千克炮用黑火藥,制作了一個大火箭,并借此成功讓自己升空然后落到了海里,最后游回到岸上。人們就算用原始火箭成功上天,火箭本身燒完就得回到地面,依舊不是長距離飛行的“正確姿勢”。所以,當時人們還是普遍認為:向鳥學習飛行更有可能成功。
繼續說滑翔問題。自14世紀文藝復興初期開始,就出現了大量的滑翔機設計草圖。著名的跨學科大師達·芬奇,不僅設計出滑翔機,還更進一步給滑翔機加上了可扇動的機械結構:不僅可以滑翔,還可以像鳥類一樣扇動翅膀,形成前進驅動力。我們從達·芬奇手稿中可以發現,他一定是對鳥類的解剖學結構和飛行奧秘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事實也確實如此。而且,他對鳥類解剖學的造詣,也體現在收藏于文藝復興中心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的那幅《圣母領報》上,在天使背后的翅膀上,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覆羽清晰可見。
在達·芬奇死后300多年,有一個名叫奧托·李林塔爾的德國人也同樣對鳥類和飛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不僅對鳥類進行解剖學的研究,而且花費大量時間觀察和研究鳥類飛行姿態。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賜予人們一雙用科學觀察與記錄世界的眼睛。因科技突飛猛進,李林塔爾才能以科學的方式,用圖表描述了鳥類翅膀的空氣動力學。李林塔爾不僅僅是鳥類學家和空想家,他本身也是發明家和工程師,曾經成功改進過發動機,其性能超過市面上絕大部分競品。勇敢的李林塔爾把自己的知識凝結成先進的滑翔機,他不僅成功滑翔一段距離,而且成為第一個能重復使用同一個滑翔機完成飛行的人。而以前的飛行先驅們,要么滑翔機一次性報銷,要么更慘一點,人也是有去無回。李林塔爾一生進行了超過2000次的試飛,他將這些經驗刊登在各種專業和大眾期刊上與人分享。他的工作,大大加速了人類上天的步伐,受他影響的就有萊特兄弟。在他們的飛行之前,人類的另一條飛天技術路線率先成功了——飛機的“兄弟”——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