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花藥彩色圖譜
- 鄧家剛 王柳萍 黃克南主編
- 1310字
- 2021-12-30 14:28:54
八角楓花

別名 牛尾巴花。
基原 為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和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Sieb. et Zucc.)Harms.的花。
產地 主產于河南、陜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廣東、廣西和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5~7月采花;曬干。
植物形態 八角楓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3~5m。小枝略呈“之”字形,幼枝紫綠色;冬芽錐形,生于葉柄基部內。葉互生;葉柄長2.5~3.5cm;葉紙質,近圓形或橢圓形、卵形,頂端銳尖或鈍尖,基部闊楔形或截形,稀心形,兩側不對稱,長13~19(~26)cm,寬9~15(~22)cm,不分裂或3~7(~9)裂,裂片短銳尖或鈍尖,葉上面無毛,下面脈腋有叢狀毛,基出脈3~5(~7),成掌狀,側脈3~5對。聚傘花序腋生,有7~30(~50)花,花梗長5~15mm;小苞片線形或披針形,常早落;花冠圓筒形,長1~1.5cm;花萼先端分裂為6~8枚齒狀萼片;花瓣6~8,線形,長1~1.5cm,初白色,后變黃色,基部黏合,上部開花后反卷;雄蕊與花瓣同數而近等長;花盤近球形,子房2室,柱頭頭狀、常2~4裂。核果卵圓形,長5~7mm,直徑5~8mm,先端有宿存的萼齒和花盤,種子1顆。花期5~7月和9~10月,果期7~10月。
瓜木 本種與八角楓的區別為:葉片近圓形,不分裂或3~5裂,稀為7裂,葉柄長3.5~5cm;花1~7朵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花瓣長2.5~3.5cm;藥絲與花藥等長;核果長卵圓形,長8~12mm。花期3~7月,果期7~9月。
花藥性狀 呈柱狀,兩端近等、不彎曲,長0.8~1.5cm,直徑約1.5mm。表面淡黃色,具稀細毛,花萼黃綠色,有稀細毛,頂端略擴展成杯狀,具6~8小齒,長2~3mm,花瓣6~8枚,全裂,黃白色,線形,開放后花瓣多反卷,長約1.2cm,雄蕊6~8枚,長約與花瓣相等,花絲極短,為花藥長的1/5~1/4,密被絨毛,花藥線形,雌蕊1枚,子房下位無毛,柱頭3淺裂。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主要含生物堿、糖苷、酚類、強心苷、氨基酸、樹脂。
藥理作用 松弛肌肉,對呼吸系統的影響,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收縮平滑肌,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抑菌,抗炎。
性味歸經 味辛,性平,小毒。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 散風,理氣,止痛。用于頭風頭痛,胸腹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克;或研末。
驗方
(1)治頭風痛及胸腹脹滿:八角楓花3~10克,研末,蒸雞蛋服。
(2)治地中海貧血:八角楓花3~5克、唇香草4~6克、望江南3~5克、七葉一枝花4~6克、七星劍4~6克、分心木1~3克、太白花2~4克、黃芪10~12克、太子參10~12克、半枝蓮4~6克、白花蛇舌草5~7克、砂仁3~5克、白芍3~5克、白及4~6克、廣木香3~5克、川楝子4~6克、延胡索(元胡)2~4克、烏藥1~3克、三七2~4克、郁金5~7克、白術3~5克、香附8~10克、甘草3~5克、百合6~8克。水煎服。
本草記載 八角楓花作為藥物收載,見于《四川中藥志》,云“有小毒。”可用“治頭風痛及胸腹脹痛”。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5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27.
[2]許華,曾懿.金銀花與偽品八角楓花的鑒別[J].基層中藥雜志,2002,(5):39-40.
[3]劉毅,徐莛婷,趙波,等.苗藥八角楓的藥學研究進展[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2,29(1):57-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