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開車去旅行:自駕游完全攻略作者名: 夏星編著本章字數: 4182字更新時間: 2021-12-24 17:30:23
2.2 選車買車—建議與購車流程
選車的主要因素,是品牌、品質、外觀、內飾、配置、價格、動力、空間等。不過,這幾個因素的排列順序,因人而異,并無一定之規—只要自己喜歡,怎么排列都可以。
如果買車主要是為了長途自駕游,在價格能夠接受的前提下,我建議的排列順序是:空間、配置、品質、動力、外觀、內飾。
下面討論幾個常見話題。
普通車與豪華車的選擇—以經濟能力為導向,切勿勉強
豪華車能吸引許多目光,它的細節處理確實非常好,設計講究,工藝精湛,駕駛起來很順手。但也應該清楚,任何一款豪華車都會有故障,都能找到瑕疵。此外,沒必要為追求豪華而不顧自身的經濟能力。
汽車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供應商就那么幾家
汽車廠家所用的零部件,絕大多數都是采購來的。大型零部件供應商全球屈指可數,其客戶范圍涵蓋各個汽車制造商。所以,汽車同質化現象很普遍。比如,博世公司的ESP與日本電裝的火花塞行銷全球。這些供應商的產品,在30萬元的奧迪里能見到,在3萬元的奧拓里也能見到。當然,不同廠家的采購標準存在差異。
再有,各個汽車制造商相互模仿、借鑒,價位相近的車,內在的材質與工藝,沒有多大差異,如果某個特點被重點突出,十有八九是在另一個地方進行了節省,因為,成本總額是無法改變的。
手動擋還是自動擋—誰更合適?
很多車都有手動和自動兩種變速器可選。通常,自動變速器的車會比手動變速器的車貴1萬元,雙離合變速器(比如DSG)的車比手動變速器的車貴1.4萬元。單純想省錢的話,應該買手動變速器的車;預算充足應該買自動變速器的車。
手動變速器的車不僅購買成本低,使用成本也低,而且,在施展某些駕駛技能時很占優勢。自動變速器的車在購買和使用中多花了一些錢,換來的是駕駛輕松,不用頻繁踩離合器踏板,在擁堵路段比較有優勢。手動擋與自動擋優缺點對比見表2-13。
表2-13 手動擋與自動擋優缺點對比

駕駛技術不佳的人,對于自動變速器尤其要謹慎。曾經一位駕駛者在收費站停車時,打開車門探出身子,撿拾自己掉的東西,右腳不知怎么踩下油門,車子猛然起步向前,車門撞上護欄,這位駕駛者瞬間被擠死。此外,錯踩油門把汽車開進水庫、沖下山坡、撞向行人的事故,屢見不鮮。
有人抱怨開手動擋在擁堵路段太辛苦。確實,自動擋肯定比手動擋輕松很多,但說到手動擋“太辛苦”,恐怕略有夸張。這里有兩個原因:駕駛時間短,沒有養成習慣;踩離合器踏板的方式不對。正確的方式是整條腿運動,但有人以腳踝為軸心,腳掌往下踩踏板,這么做肯定比較辛苦。
前驅車還是后驅車—誰更高級?
汽車自1886年出現以后,一直是后輪驅動,直到1934年,才誕生了前輪驅動車。所以,后驅車高級的說法,并沒有什么根據。前驅車后來被廣泛應用,原因是其造價低、油耗低,加上小型車設計成前驅,可以使車內地板變得平坦一些,有利于增加乘坐的舒適度。前驅車的缺點是前軸負載大,難免頭重尾輕,以較快的車速轉彎時,容易出現轉向不足的現象。
有人認為后驅車更有駕駛樂趣,那是因為后驅車比前驅車更容易把汽車操控得出神入化。車手可以根據前、后軸重心的變化,用油門控制汽車,以極短的時間滑過彎道。不過,在濕滑路面上,駕駛后驅車容易出現轉向過度。在一次皮卡試駕活動中,因為地面較滑,一位沒有駕駛后驅車經驗的駕駛者,一腳油門到底,車子從車位竄出,走了個U形,撞在相鄰車位的車上。
買車之前必須弄明白一件事—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我曾寫過一本《私家車車主手冊》,書中根據汽車的核心價值,把市面上的汽車劃分為:開的車、玩的車、坐的車、用的車。
簡單理解,開的車是追求駕駛感、追求速度的車,比如跑車或轎跑車;玩的車是追求通過能力的車,比如SUV;坐的車是追求舒適的車,比如中大型車和大型車;用的車分成兩類,第一是追求經濟實惠的車,比如微型車、小型車、緊湊型車,第二是追求功能強大的車,比如MPV。
這些都是汽車的核心價值,它所對應著的,是人們對汽車的需求。購車需求通常有五種—代步需求、謀生需求、居家需求、旅行需求和速度需求。
代步需求
上下班、接送孩子、假日郊游—這是最為普遍的購車需求。對于這種需求來說,最合適的,是緊湊型轎車。比如自主品牌中的比亞迪F3、奇瑞艾瑞澤、長安逸動、吉利帝豪等,售價在5萬~8萬元之間。合資車的常見車型是大眾速騰、豐田卡羅拉、日產軒逸、雪佛蘭科魯澤、別克英朗、本田思域等,售價在10萬~18萬元之間。
經濟條件好的話,應該考慮中型車,因為它的空間與材質,比緊湊型車上了一個臺階。比如豐田凱美瑞、本田雅閣、大眾邁騰、別克君威、雪佛蘭邁銳寶、奧迪A4L、奔馳C級、寶馬3系等,售價在20萬~40萬元之間。
希望盡量少花錢,或者是家中人口少,不妨考慮小型車或微型車。比如,自主品牌中的長安悅翔、名爵3、吉利金剛等,售價在4萬~6萬元之間。合資車當中,主要是本田飛度、斯柯達晶銳、大眾POLO、豐田致炫、現代瑞納等,售價在6萬~10萬元之間。

小型或緊湊型轎車

中型轎車

客貨兩用
謀生需求
自己做買賣,汽車是生意中必不可少的運輸工具,一輛大空間的車子是必須的。比如,五菱宏光、東風小康等。這類車被稱為“小面”,雖然不夠精致,但功能很棒,售價低廉,花四五萬元買一輛,能解決許多問題,堪稱物美價廉。就拿五菱來說,上市10年售出300萬多輛,比起西方國家的經典車型—福特T型、甲殼蟲之類的,毫不遜色。
從中可以看出一個道理:什么是最好的車?什么是最經典的車?這個答案不管是在德國、美國,還是在中國、日本,都一樣:價格低廉、故障率低、性能可靠,能滿足多數人對汽車的需求,就是最好的車;能夠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就是經典車。
還有一種謀生需求,主要是出入生意場合,甚至包括迎送客人,買一輛中大型車是最合適的。有人將中大型車稱為商務車,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商務車,指的是上汽大通G20、江淮瑞風之類的車。在轎車方面,中大型車主要是奧迪A6L、奔馳E級、寶馬5系,售價在40萬~90萬元之間。
居家需求
緊湊型轎車與中型轎車的共同缺憾,是以乘坐為主,功能單一。對于居家過日子來說,肯定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運輸需求。比如,假日里帶著燒烤爐、遮陽棚、折疊桌椅、保溫箱,到青山秀水中享受一番;再比如,周日到城鄉接合部的批發市場采購。
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車,只有一種—多功能車,英文縮寫為MPV。由于MPV空間大,同樣也非常適合長途自駕游。不過,因為多數人對MPV并不接受,故這種車型在我國比較少。自主品牌當中,主要是比亞迪宋MAX、廣汽傳祺GM6、吉利嘉際,售價在8萬~12萬元之間。合資車主要是別克GL6、大眾途安、本田奧德賽、豐田普瑞維亞,售價在15萬~60萬元之間。
旅行需求
如果主要沿公路旅游,轎車旅行款非常適合。它在油耗方面具備與轎車幾乎同等的經濟性,同時又擁有比轎車更大的空間。該車型在歐洲比較流行,但在我國接受度較低。
在我國認知度較高的,是SUV。與轎車相比,SUV在后部空間與底盤離地間隙方面,更占優勢。

轎車旅行款

在我國認知度較高的SUV
SUV有大小之分。其中,小型SUV更適合單身或兩口之家,比如寶駿510、長安CS15、別克昂科拉、本田繽智、大眾途鎧、豐田奕澤等。
如果是三口之家,緊湊型SUV更合適些。比如哈弗H6、吉利博越、大眾途觀、本田皓影、別克昂科拉GX、日產逍客、豐田榮放等。
如果希望空間更大些,可以考慮中型或中大型SUV,前者主要是豐田漢蘭達、凱迪拉克XT5、福特撼路者,后者主要是別克昂科旗、凱迪拉克XT6、奧迪Q7、寶馬X5、奔馳GLE等。
速度需求
追求速度的車有三類,第一類是跑車,第二類是轎跑車,第三類是改裝車。這三類車的核心價值是速度和操控,至于汽車的其他因素,比如空間、舒適性、油耗,都會排在比較靠后的位置。需要明確的是,這些車雖然特別適合競速愛好者,但有這個需求的人是極少數,更多時候,這類汽車的外觀與個性被視為重點,所以,有個性需求、表現需求的人們,同樣非常適合購買這類車。
跑車大都只有2個座位,車內空間狹窄,駕駛視線不佳,盡管如此,它的價格不便宜,動輒百萬元,比如法拉利與保時捷。50萬元以下的,主要是雪佛蘭科邁羅、馬自達MX5、英菲尼迪Q60與斯巴魯BRZ。此外,50萬元左右的寶馬Z4、奔馳SLC,也是比較便宜的跑車,但有人將其歸入轎跑車的范疇。
與跑車通常只有2個座位不同,轎跑車大都有4~5個座位,舒適性向轎車靠攏。比如奧迪TT、大眾尚酷、標致RCZ、寶馬2系。
改裝車指的是某款車的高性能版,比如,大眾高爾夫的GTI版、福特福克斯的ST版、奧迪的RS系列、奔馳的AMG系列、寶馬的M系列等。這類車不僅發動機的功率與扭矩都被調成最高,內飾與外觀也進行了運動化處理,比如筒形座椅、方向盤下面有換擋撥片等。玩這種車,一腳油門下去,提速極快,燃油消耗也極快。
弄清楚自己的需求,選車就容易多了。下面,用表格的形式,為您推薦一些適合自駕游的車型。需要說明的是,市面上車型很多,有許多車的品質與性能都很棒,推薦的這些,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表2-14)。
表2-14 幾款適合自駕游的車


買車途徑—主要是特約經銷商(4S店)
在數種購車途徑中,最主要的,是特約經銷商(4S店)。汽車廠家的車,基本上都是首先賣給他們,再由其零售。除了特約經銷商,還有各種規模的汽車市場,這種綜合性的大賣場,由于更加靈活,故同樣比較普遍。在地級市以下地區,能見到許多小規模的零售店,盡管有些店家也是單一品牌,但他們并非4S店,僅以銷售為主,保養與維修能力或者比較弱,或者根本沒有。網絡銷售,也是汽車銷售的途徑之一,但目前處于魚龍混雜的局面,購買需謹慎。
車價為何會有浮動?
一款新車上市時,廠家公布的價格,叫廠商指導價。但在零售環節,該價格可能會有變化。比如,供大于求時,商家就會打折促銷;供不應求時,商家就會要求消費者加價提車。
在一年當中,價格浮動有何規律,消費者何時買車最劃算?事實上,車價的浮動,取決于銷售情況,而不是季節。比如,到了年底,經銷商如果壓力大,有可能加大優惠幅度。但如果人家已經完成當年銷售任務,就沒必要繼續優惠。
落地價如何算?
在口頭話中,有兩個詞:裸車價與包牌價(落地價)。因為買車后,還有繳納車輛購置稅與車船使用稅、購買強制險及商業保險、上牌照等一系列花費。在這些花費中,延續數年始終未變的,是辦理上牌時,支付給車管所的125元。
通常來說,根據店家有無附加條件,裸車價乘以1.12,就是最終的落地價。
作者體會
上牌照本身,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只要手續齊全,一會兒工夫就能全辦好。但商家畢竟得盈利,有時在車價上給與了優惠,通過代辦上牌,掙點兒服務費,無可厚非。何況,有人不喜歡自己跑腿,愿意花錢找人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