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車去旅行:自駕游完全攻略
- 夏星編著
- 10635字
- 2021-12-24 17:30:22
2.1 車輛選擇—適合自駕游的車
時常能見到這樣的詢問:我的車能去西藏嗎?
事實上,無論川藏公路還是青藏公路,都是一條與您家門口的柏油路相似的路,除了海拔高,沒有其他區別。也就是說,只要車況良好,什么車就能去西藏,當然,同時還包括人與天氣的狀況。按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的話,我認為第一位是人,天氣排第二,車是第三位。
您也許不信,那可是世界屋脊呀,排量小的車,動力不足,爬不上去吧?
網上有各種說法—非大排量渦輪增壓的車根本無法進藏,進藏必須開“霸道”……弄得沒去過的人不知所措。
北京剛開始有人玩越野的那幾年,幾個愛好者駕車沿河谷穿越,當他們費盡移山填海之力,終于把車開到一個好像人跡罕至的地方,感覺已達巔峰,無人可比。陶醉間,忽見不遠處停著一輛破舊的小貨車,幾個人正在往車上裝石頭。滿臉問號地過去詢問是否另有路至此。小貨車司機指著河谷說,打這兒上來,一天兩次。
川藏公路上有位養路工,以很便宜的價格,買了輛排量0.8升的二手奧拓,與三位工友一起,每天從海拔2000多米的駐地,來到海拔4000多米的埡口干活。
我想說的是:沒有不行的車。

川藏公路上的養路工
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這些年我國公路建設很不錯。2000年藏區那些難行的公路,比如川藏公路、新藏公路,到了2015年,不僅全程鋪了柏油,途中的一些高山,還打通了隧道。對于游客來說,藏區行車艱難,已經成為歷史。
其次,我國公路的坡度,是有統一標準的。即使最險峻的山區,等級最低的公路,縱向坡度也不會大于9%。與之相比,動力最差的小車,爬坡能力通常也能達到30%。可見,只要行駛在公路上,無論排量多小,也不必擔憂。至多是打算以最快速度超車時,可能沒那么輕松—其實這也許是好事,盤山公路強行超車,本身就存在一定危險,不值得提倡。
2017年我駕車前往新疆,出發前,有兩輛車任選:帕杰羅與勁炫。前者是貨真價實的越野車,空間大、性能好;后者是輛經濟車,而且是合資車里最便宜的緊湊型SUV,售價10萬元出頭兒。為了節省油費,我選擇了勁炫。
這個選擇,引來友人疑問。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去新疆開帕杰羅非常合適,但我考慮的是費用—勁炫的油耗比帕杰羅低多了。事后統計,那次出游的總里程為1.2萬公里,加油花費5257元,折合每公里0.43元,百公里平均油耗約7.1升。這個成績令我很滿意。旅程中經歷了許多坎坷(比如帕米爾高原上的瓦罕走廊)、攀爬了許多山巒(比如海拔4700米的紅其拉甫),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吐魯番盆地接近50℃的氣溫中,空調從早到晚“火力全開”。如此條件下,還能有這么低的油耗,對于自駕游來說,當然是好事。如果我選擇的是帕杰羅,油費至少增加1倍。可問題在于,新疆的公路狀況很好,完全沒必要開越野車。
所以,如果您只是偶爾自駕游,家里有什么車,就開著去吧。無論去西藏還去新疆,都沒必要為了這么一次旅游,單獨買輛車。
參考實例
2002年,我駕駛一輛車況較差的BJ2020S去西藏。那輛車的動力原本就不算大,只有75馬力,車里還載有大量裝備,基本滿載。當我來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阿里地區時,動力衰減嚴重。臨近獅泉河,遇到一座山,我掛上低速1擋,把油門踩到底,走之字形,車子才勉強往上爬。此時,當地一輛“霸道”,走直線,輕快地直奔山頭。
75馬力、滿載、車況差、自然路、人跡罕至。五個不利因素湊齊了。居然還能順利地跑遍阿里,穿越羌塘,最后返回北京。如今的車,即使是1.2升排量的寶駿310,都有82馬力;如今的路,別說川藏公路與新藏公路,即使是羌塘,也已經鋪了柏油。可見,自駕游進藏,車不是問題,主要問題在于人。
作者體會
無論大排量還是小排量,對于自駕游來說,都不是最關鍵的問題。當然,排量大的車,不僅動力更好,在其他方面,同樣具有優越性—乘用車的排量與舒適度往往成正比。1.6升排量的車,通常都屬于緊湊型;而3.0升排量的車,往往是中大型、甚至大型。級別不同,帶來的駕乘感受自然不一樣。
適合自架游的車的特征
我認為,適合自駕游的車,應該具備以下五個特征。
故障率低,品質口碑好
什么樣的車故障率低,其實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相信,不少人的心目中,都會有幾個自己喜歡的汽車品牌。但品質如何,作為個人,恐怕無法做出準確判斷。因為,個人往往是通過朋友或網絡進行了解,所得信息,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限性。
毫無疑問,只有擁有海量的調查樣本,匯總出來的數據,才具備參考價值。在這方面,美國《消費者報告》每年一度的新車品質排行較為資深。在它的榜單中,雷克薩斯、豐田、馬自達、現代、起亞、本田、奧迪、寶馬、奔馳、別克、大眾等品牌,都處于不錯的位置。經常位于榜單后面的,是沃爾沃、吉普、道奇、克萊斯勒、菲亞特、路虎。
由于美國市場上的汽車,與我國并不完全相同,有人據此認為,這份榜單對咱們毫無意義。但是,這些年我在工作中,對汽車品質的了解,與上述排行榜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也就是說,榜單上那些排名靠后的品牌,在品質方面的負面消息,明顯多一些。
我國自己的汽車,進步很大,價格低廉、配置豐富的車型越來越多。就拿2019年年底出現的幾款新車—廣汽傳祺GS4、上汽榮威RX5、長城魏派VV5、長安歐尚X7來說,平順性處理得相當不錯。事實上,即使是幾萬塊錢的經濟型車,頭幾年的狀況也都不錯,開著它旅游,完全沒問題。
對于汽車品質,應該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人無完人,車無完車。任何一輛車,不管它多么昂貴,總會有出故障的那一天。就拿咱們身邊比較常見的大眾汽車來說,它的部分車型機油消耗比較大,是延續多年的問題。我手頭就有這么一輛,購車10多年,行駛超過20萬公里,除了機油消耗大,沒有其他任何問題。所以,我隨時在車里帶一瓶備用機油,經常檢查,一旦發現虧欠,自行添加便是。
后部空間大,座椅能折疊
SUV、MPV、旅行款、兩廂車,都是非常適宜旅行的車,因為它們的后排座椅都能折疊,空間具備可塑性—可以根據需求,或打開、或收起。尤其是兩人自駕游時,后排座椅折疊,不僅能放置更多行李,甚至能在車內過夜。

折疊后地板平整的車輛最適合自駕游
與SUV、MPV、旅行款相比,兩廂車后部空間最小,但由于后排座椅可折疊,拓展之后的空間也還不錯。比如,福克斯三廂后備廂容積526升,福克斯兩廂后備廂容積385升,后座折疊,容積上升為1245升,超出三廂車一倍有余。事實上,不僅是福克斯,其他兩廂車也是如此(表2-1)。
表2-1 兩廂車與三廂車的容積對比(數據僅供參考)

如果打算在車內住宿,僅看后部容積還不夠,主要觀察以下兩點:座椅折疊后地板平整,猶如一張雙人床,才更適合在車內住宿;后部長度至少有1.7米,如果能達到2米左右,是最理想的(表2-2)。
表2-2 部分車型后部長度(數據僅供參考)

參考實例
普拉多與帕杰羅都是中大型越野車,但是,由于座椅設計不同,導致后部長度差異較大。普拉多后排座椅是椅背向前放倒,放倒后地板很平,最大長度1.92米。帕杰羅的座椅折疊有兩個步驟,先是椅背放倒,然后是座椅整體掀起,往前翻轉。由于占用空間大,故座椅折疊后,地板長度僅為1.5米,是很難睡覺的。當然,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可以在出發前,把后排座椅整體拆掉(所有汽車的座椅都是靠幾根螺栓固定,將其拆下,是很容易事兒)。

普拉多
安全配置齊全,具備駕駛輔助功能
汽車安全有兩個內容:主動安全與被動安全。前者包括各種輔助設備,比如車身穩定控制、車道保持、自動剎車、行人提醒、疲勞提示等。它們的作用是盡可能防止事故發生。后者指的是安全帶、結構設計、氣囊、頭頸保護等,它們的作用是當事故發生時,盡可能保證車內人員的生命安全,同時盡可能降低車外人員的受傷程度。
選擇自駕游用車,在價格近似時,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安全配置而不是享受配置上,追求自動剎車比追求真皮座椅更劃算。
在安全方面,最好具備如下配置。
車身穩定控制—它能在一定的前提下,把汽車控制在安全范圍內,盡最大可能防止失控的發生。該項配置目前已經比較普及,無論七八萬元的經濟型車,還是十多萬元的緊湊型車,大多數都有配備。
后視鏡電加熱—雨中,外后視鏡一片水霧,電加熱可以保證駕駛者有清晰的視野,是雨天最能保證安全的配置之一。這項配置的構造很簡單,僅僅是在鏡片后面貼了一層電熱膜。但并非所有車都具備。某款合資中型SUV,即使在30萬元那一檔,都沒有配備。

有無電加熱的后視鏡對比
自適應巡航—路況好時,開啟它,駕駛會變得輕松一些。前方如果有情況,而駕駛者碰巧走神時,它能自動減速、甚至停車。此外,按限速設定車速,能有效避免超速。
車道保持—這功能有兩類,一是預警,二是干預。前者只是提醒,后者能將車輛控制在本車道內,更有利于安全。不過,車道保持目前分為兩種:第一種無法將車輛控制在車道正中,只能走之字形;第二種,能主動把車輛保持在車道里走直線。很顯然,后者更為先進,對自駕游更有利。
車載導航—導航的指引與提前告知,其實是一種安全輔助,因為它可以讓駕駛者更專心駕駛。在內容豐富程度與操作便利性方面,車載導航比不上手機導航。但它也有勝過手機導航的地方。比如,無需充電,能夠長久工作;畫面較大,有利于以較大的視角,觀察行走路線。所以,對于自駕游來說,車載導航與手機導航同時具備,一個看宏觀、一個看微觀,更為可靠,值得提倡。
經常深度自駕游,底盤離地間隙要大
長途自駕游,難免遇到爛路,底盤離地間隙大一些,就能比較輕松地駛過。通常情況下,轎車底盤離地間隙為120~150毫米,城市型SUV底盤離地間隙為130~200毫米,至于越野車,底盤離地間隙都在200毫米以上。
MPV的空間較大,比轎車更適合自駕游,但其底盤離地間隙與轎車基本相同,所以,它的通過能力與轎車也是相同的。具體數據見表2-3~表2-6。
表2-3 部分MPV通過性一覽(數據僅供參考)

表2-4 部分緊湊型SUV通過性一覽(數據僅供參考)

表2-5 部分中型、中大型SUV通過性一覽(數據僅供參考)

表2-6 部分越野型SUV通過性一覽(數據僅供參考)

參考實例
2007年9月,我駕駛途安從新疆返回北京,由于去程走的是國道312線,本著不走回頭路的原則,返程我選擇了國道315線。途中,遇到新疆若羌與青海茫崖之間全線施工。過往車輛,只能走臨時路。臨時路僅僅是因為施工車輛來回走,形成的一條路,是條自然路。
途安底盤離地間隙小,由于滿載,底盤距地最低的地方,估計只有100毫米。面對凹凸不平的地形,我只好放慢車速,小心翼翼。雖然花費大半天時間,才開了200多公里,但畢竟安全抵達茫崖。
2017年,我駕駛勁炫又一次前往新疆,從鞏留去特克斯的路上,遇到幾十公里的施工路段。勁炫雖然很普通,但底盤離地比較高,面對坑洼,無需擔憂,照常駕駛即可。路上的轎車們,則像我當年開途安一樣,緩緩而行。
可見,開轎車自駕游,沒什么問題,至多是遇到爛路,減速而已。

放慢車速通過不平路面
最好是全尺寸備胎,備胎安置以吊裝為佳
有些車,為了節約空間,裝備小尺寸備胎,還有些車,干脆將備胎取消。小尺寸備胎雖然可以保證繼續行駛,但行車速度必須降低,遇到坎坷時必須加倍小心—在某些情況下,它損壞的概率非常高。所以,小尺寸備胎至多是應急,如果您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換上它,心里肯定忐忑不安。
對于自駕游、特別是長途自駕游來說,不僅應該攜帶備胎,而且應該攜帶全尺寸備胎,以防不測。
多數車的備胎,安置于后備廂地板下面。有些SUV或越野車,將備胎豎立在后備廂尾門上。在長途自駕游中,這兩種方案都不理想。
備胎在地板下面,長途自駕游時如果要換胎,很麻煩。因為,此時后備廂里一定是滿載,打算取出備胎,就得先把所有行李卸下。
安置在尾門上看著很氣派,拿取也很方便,但如果遇到持續顛簸的路況,存在隱患。在越野路段上,我甚至見過備胎從尾門上脫落的個案。
所以,最佳方案是吊裝在底盤上。既能避免顛簸帶來的隱患,又能很方便地取出。對于自駕游來說,這是最棒的設計。
據我所知,在市場上的SUV中,備胎吊掛在底盤上的車型,主要有榮威W5、江鈴域勝S350、比亞迪S6和S7、英菲尼迪QX60和QX80、雷克薩斯LX570、豐田普拉多、豐田漢蘭達、豐田蘭德酷路澤、謳歌MDX、沃爾沃XC90、馬自達CX-9、雙龍雷斯特、別克昂科雷、雪佛蘭科帕奇、現代勝達、起亞霸銳、起亞索蘭托、三菱歐藍德、日產途樂。

備胎吊裝在底盤上
選擇自駕游車的常見問題
為您分析了適合自駕游車輛的五個基本特征,再講述一下常見的四個問題。
自駕游必須SUV嗎—不是
SUV是非常好的車型,特別適合自駕游。但并不是說只要自駕游,就必須開SUV。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您的自駕游頻次。
如果經常自駕游,且前往地區大多為山區,建議買輛SUV。
如果經常進行富有開拓性的自駕游,建議買輛越野車。
如果偶爾自駕游,且主要沿公路行駛,任何車輛都能勝任。
● SUV的底盤高、后部空間大。
SUV即運動型多功能車,它的外形與越野車很相似,但實際上,大多數SUV從轎車改造而來,與轎車最大的區別是底盤離地間隙有所增加,后部空間比較大。對于絕大多數自駕游來說,這兩個變化,前者足以應付可能遇到的不平路面,后者則能攜帶更多裝備或在車內住宿。
上面談到,如果經常前往山區自駕游,建議考慮SUV,不是因為它更適合爬山,而是在山區旅游時,難免遇到不平路面,SUV底盤高,因而更適合。比如,沿川藏公路(國道318線)前往拉薩,過金沙江之后有一段路,時常破損,轎車雖然也能走,但必須放慢車速,以免磕底盤。駕駛SUV的話,就不用為此過分擔心。
2012年,我駕駛一輛性能非常出色的越野車前往藏西北的阿里與羌塘,一個多月跑下來,差速器鎖、低速四驅等卓越的越野設備,一點兒沒用上。在返回北京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這些配置究竟是給什么樣的地形預備的?
事實上,只要不是發燒友,城市型SUV足以滿足日常所需。越野車在普通自駕游中,很難有機會展示它的真功夫,除非特意尋找某種地形。
● SUV與越野車存在差異。
越野車從卡車演變而來。SUV綜合了越野車的通過性與轎車的舒適性,本質上偏向于轎車。所以,雖然如今的汽車分類,將越野車歸屬于SUV范疇,但實際上,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差異的。只不過這種差異對于多數人的自駕游來說,并不明顯。
如果您不愿意循規蹈矩,喜歡到人跡罕至的地方,自行開拓更多的路線,有一輛品質好的越野車,很有必要。
● 轎車也可以滿足長途自駕游。
如果您打算為了長途自駕游買輛車,確實可以把SUV放在主要考慮的位置。如果您只是偶爾玩一趟,或者說,不太可能去偏遠地區,就沒必要一定追求SUV。畢竟,在動力、配置相同的前提下,SUV售價貴,油耗也比轎車高。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自駕游,都是沿著公路行駛。長距離、長時間離開公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轎車完全沒問題。它唯一的不足,是很難在車內過夜(特指三廂轎車),除非一個人,湊合著躺在后排座。相比之下,在三廂轎車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旅行款轎車(也稱旅行車),更適合自駕游。
● SUV的動力不一定是最棒的。
有人看到SUV外形高大,便想當然地認為它的動力強,這是個誤解。如果一個汽車廠家既生產轎車又生產SUV的話,它們的發動機往往是一樣的。而在發動機一致的情況下,轎車的動力表現如提速,往往會勝過SUV,因為它的自重輕一些。比如,從思域與思威(CR-V)、途觀L與帕薩特的對比就能看出,轎車具有售價低、油耗低、比功率高的優勢(表2-7)。
表2-7 同級轎車與SUV對比

注:比功率是汽車最大設計質量與額定功率之比。
● SUV的性能很普通。
由于SUV車身高,重心會隨之升高,由此會出現兩個問題。
●● 在前提一致的情況下,爬坡性能有可能輸給轎車。
城市型SUV的驅動方式與轎車相同,都是前驅車。上坡時,后輪承受更多重量,作為驅動輪的前輪,由于負載較輕,一旦摩擦力不足,就會打滑,導致爬坡失敗。與轎車相比,SUV重心高,更容易出現這類情況。
當然,如果坡度太大,轎車也會敗下陣來。因為它的接近角小,通常只有14°左右,遇到陡坡,剛要爬,車頭底部就會碰到地面。而SUV的接近角相對大一些,通常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 在前提一致的情況下,彎道性能有可能輸給轎車。
由于重心高,過彎的速度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牽制。比如,開轎車能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過彎,換成SUV就得略微慢一些。我沒有這方面的實際測試數據,只能參考國外同行的麋鹿測試成績。盡管數據有限,但依舊可以看出,SUV由于重心高,在同等條件下,它的性能往往會低于轎車(表2-8)。
表2-8 轎車與SUV麋鹿測試成績對比

注:麋鹿測試是項針對汽車緊急避險能力所進行的測試。具體內容是在維持原車速的情況下,緊急打輪變線,以此考察底盤性能。由于SUV重心高,多數情況下,它的成績低于同級轎車。
● SUV中真正的越野車并不多。
市面上的多數SUV,都是城市型。越野型SUV、更準確地說,真正的越野車其實并不多。這種車的核心價值是用于非鋪裝路。典型特征是扭矩強大,底盤厚重,通過能力強,講究實用,具有鐵血硬漢般的外表。比如路虎衛士,售價高達70多萬元,雖然內飾特別簡單,甚至有些粗糙,可它是路虎家族中唯一真正的越野車。由于市場上對越野車的需求并不高,再加上我國近年來對排放管理日趨嚴格,市面上的越野車越來越少,常見車型為哈弗H9、日產途達、三菱帕杰羅、豐田普拉多、吉普牧馬人、鈴木吉姆尼、奔馳G。
有人把SUV稱為吉普車,這是個錯誤。“吉普”是商標,1987年被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收購,但克萊斯勒已經破產,并于2014年與菲亞特合并。能夠被稱為吉普的,只有它旗下的牧馬人、自由客、指南者等。路虎衛士、奔馳G,雖然也都是真正的越野車,但不能稱為吉普車。
作者體會
在川藏公路上,時常能看到一些自駕游的人,開著高大的越野車或SUV,風馳電掣,以很高的車速行駛。事實上,這樣做是有風險的。以我個人所見,整個藏區,彎道護欄大概半數以上有撞擊痕跡,或許能夠證明,有太多人沒有掌控好入彎車速。其中,自認為車的性能好,恐怕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即使有四驅的幫助,即使有車身穩定控制的介入,當車速達到一定程度后,仍然會出事兒。在藏區,我曾目睹一輛普拉多因為車速過高,在彎道處失控翻車。
自駕游必須要大功率嗎—不是。
有人或許擔心,功率小,行嗎?
如果了解一下汽車的性能,就會發現沒什么值得擔憂的。
在表2-9中,列舉了10款車—5款微型/小型車,5款緊湊型車,對比它們的最高時速就能發現,微型車雖然排量小,但最高時速并沒有遜色太多,起碼完全夠用—我國高速公路限速每小時120公里。
表2-9 5款微型/小型車與5款緊湊型車

小排量發動機肯定不會有“動力澎湃”的表現,這類車追求的是夠用即可,以滿足日常駕駛為目標。就拿時速0~100公里加速成績來說,1.2升排量的寶駿310約13.6秒,與之相比,思域11.2秒,1.2T速騰11.3秒,英朗和朗逸都是12.1秒。至于排量較大的車,君威2.0T是7.2秒;邁騰2.0T低功版8.2秒,高功版7.5秒;奧迪A4L 2.0T低功版9.2秒,高功版6.5秒。
通過上述幾個數字可以得知,2.0T高功版的奧迪A4L,比1.2升排量的寶駿310,加速性能高了一倍。但是,不考慮經濟能力,忽視購買成本與使用成本,單純追求大功率,實在沒必要。只要不是競速,慢點兒就慢點兒吧。至于滿載時動力下降,那是很正常的現象,通過降低擋位就能解決。
汽車動力有兩個常見數據:功率和扭矩。
功率指的是發動機在單位時間內做的功,單位是千瓦,還有個單位稱為馬力,但它不是法定計量單位;扭矩指的是發動機輸出的力矩,單位是牛頓·米,簡稱牛·米。汽車提速的快慢,與上述兩個因素均有關系。
在一定范圍內,功率與扭矩和發動機轉速呈正比,當扭矩達到最大值時,往往就是“最有勁兒”的時候,發動機最大扭矩什么時候出現,標注在汽車說明書里。比如,某臺發動機最大扭矩出現在每分鐘4800轉,通常來說,只要達到每分鐘3500轉,最大扭矩的90%就會出現,此時換擋,自然能讓汽車飛快提速。如果每分鐘2000轉換擋,扭矩還處于比較小的階段,提速就會比較慢。
最大扭矩出現的轉速比較低,持續時間比較長,顯然是有好處的。比如,某款發動機的扭矩指標為220牛·米(發動機轉速范圍為每分鐘1750~3500轉)。意思是說,這款機器的最大扭矩,從每分鐘1750轉開始,一直保持到每分鐘3500轉。這個轉速正好處于日常駕駛中最常用的區間,因而它的動力表現或許會好一些(也不是絕對的,與功率、油門設定、變速器也有很大關系)。
部分車型的動力對比見表2-10。
表2-10 部分車型動力對比


對于自動擋汽車來說,廠家為了適應排放政策,通常都會把轉速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比如每分鐘1500~2000轉。而這樣的轉速在滿載+爬坡時,有可能動作遲緩,甚至有力不從心之感。此時,如果把擋位置于“S”擋,或將駕駛模式設定為運動模式,立刻就能感覺到“有勁兒”了—其實是降低了一個擋位,發動機轉速提升了。
作者體會
對于手動擋汽車而言,如果您時常感覺動力不足,請先檢查一下自己的駕駛方式是否正確,如果車速剛剛加速到每小時40公里,擋位就已經處于最高擋了,汽車顯得“沒勁兒”是很正常的。如果把換擋時間往后延遲一些,比如從之前的每分鐘2000轉換擋,改為每分鐘3000轉甚至每分鐘3500轉換擋,就會立刻“有勁兒”了。
用比功率衡量動力性。
汽車的比功率是衡量汽車性能的一個指標。比功率越大,動力性越好。普通車的比功率,通常為0.04~0.06,如果能達到0.08以上,就相當不錯了。在副駕駛車門的門框上,有個小牌子,上面標著最大設計質量(最大允許總質量)和額定功率(發動機最大凈功率),把這兩個數相除,就能知道您的車比功率是多少。

銘牌
如果對提速,尤其是中、后段提速比較在意,不妨找輛比功率大的車(表2-11)。
表2-11 部分汽車的比功率

參考實例
便宜的小車雖然動力很普通,但開著它跑趟西藏,毫無問題。早在2001年,川藏公路到處坑坑洼洼時,一位江南奧拓車主,就開著它走了全程,最后甚至跑到珠峰大本營。滿載時動力下降是必然的,通過延遲升擋、讓發動機轉速升高就能解決。
自駕游必須要四驅嗎—不是
如果沿公路駕駛,有沒有四驅,并不重要。如果走在濕滑路面上,或者是非鋪裝的山路上,四驅的價值有時就會顯現出來。
四輪驅動有三種模式:全時四驅、分時四驅、適時四驅。
象征功能大于實際意義—全時四驅。
顧名思義,四個車輪隨時隨地都有動力。但是,在狀況良好的柏油路上,全時四驅沒有多少用武之地,顯得有些浪費。唯有濕滑路況,或過彎車速過高,才會彰顯一些作用。也就是說,對于日常駕駛而言,全時四驅并不像傳說的那么有價值。有人以為全時四驅更有勁兒,加速更快,其實恰恰相反。就拿大眾探岳來說,它的2.0T兩驅時速100公里加速成績為8.7秒,而2.0T四驅是8.9秒;再比如,別克昂科旗2.0T兩驅加速成績8.6秒,2.0T四驅是9.1秒。
當然,如此評價僅僅是從經濟角度出發,如果不考慮成本,只追求性能,全時四驅還是相當棒的。
玩越野的利器—分時四驅。
分時四驅是越野車中最常見的配置方式。它的前后軸之間有個分動器,駕駛者根據需要,接通或斷開,從而實現兩驅或四驅。此外,分動器還有高低擋之分,因為越野時需要的不是高車速,而是大扭矩。掛上低速擋,扭矩成倍擴大,有利于越野。對于越野愛好者來說,分時四驅是一把利器,沒有它,越野就無從談起。對于絕大多數駕車人來說,由于不具備相應的車感,很難將其性能充分發揮。所以,分時四驅只能滿足極少數越野愛好者的需求。
根據需要自動控制—適時四驅。
適時四驅既能減少全時四驅的“浪費”,又能避免當有需求時,沒有四驅的尷尬。在城市型SUV里的四驅車型當中,絕大多數都是適時四驅。日常行駛以前驅為主,遇到打滑,前后車輪轉速不一致時,系統會自動介入,把一部分動力分配給后軸。這種結構最初效果很一般,如今已經發展得相當不錯了,比如瑞典的瀚德。但比起分時四驅,它的性能還是遜色一些,畢竟,它不是為“真越野”設計的。
一般來說,兩驅與四驅之間,至少相差1萬元。比如,歐藍德兩驅致行版是18.28萬元,四驅致享版是19.48萬元;漢蘭達兩驅精英版是24.88萬元,四驅精英版是25.88萬元。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寶馬X1兩驅尊享版是29.68萬元,四驅尊享版是33.98萬元,差得更多。
有人認為,自駕游時,或遇到爛路、或遇到冰雪、或上青藏高原,必須是四驅才有保證,才更安全。其實沒有四驅,也不必擔憂,可以靠輪胎彌補。
我曾駕駛漢蘭達2.7前往黑龍江,僅僅是因為更換了冬季胎,在冰雪覆蓋的柏油路、砂石路,以及冰封的江面上,累計行駛4000多公里,一路順暢。還有一次,我駕駛普拉多,單人單車行走藏北-羌塘,那輛車雖然是頂配,擁有數個強大的越野功能,但我一個沒用,就順利走完了。
沒錯,在野外,有四驅當然比沒有四驅要強得多。但也不是絕對不行。與四驅相比,同等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更重要的,是輪胎。關于輪胎的話題,后面還會再次講述。
MPV空間更大,適合自駕游嗎—適合
由于GL8等車型的影響,有人將MPV誤解為商務車。其實,這種車的核心價值是家用。它是貨真價實的家庭車,駕駛感與轎車基本一致,并擁有轎車所不具備的超大空間與良好視野。對于自駕游來說,它非常合適。
許多MPV有6個或7個座位,一家老少三代集體出游,靠一輛車就能實現。雖然多數車型的第三排座椅間距很窄,乘坐并不舒服,但對于身材瘦小的人來說,還算過得去,起碼比多開一輛車強。何況,緊湊型轎車后排座椅的中間位置,同樣很不舒服。也就是說,MPV的優點,轎車并不具備。有人將其稱為休旅車,意思是休閑+旅行,我認為這個名字不錯,比MPV這個英文名,表達得更精準。

MPV座椅分布情況
SUV的意思是運動型多功能車;MPV的意思是多功能車。它們共同特征是多功能。區別在于SUV同時強調了“運動”兩字。
從車型看,它們都是兩廂造型,因而都具備空間的可塑性,但是,它們的多功能含義并不相同。SUV的多功能主要體現在通過能力,這就是所謂的“運動”,MPV的多功能主要體現在空間利用。
在多數情況下,即便是兩驅的SUV,通過能力也比轎車高。原因很簡單—底盤離地間隙大。由于底盤離地間隙以及前后懸的長度設定,它的接近角、離去角及縱向通過角,比轎車占優。這是它具有不錯的通過能力的根本原因。
凡事有利就有弊。SUV為了獲得通過性,車身被抬高,車內空間必然被壓縮。與之相反,MPV底盤離地間隙與轎車是一樣的,而上半身的高度與SUV差不多,所以,這種車的內部空間,往往勝過SUV。再加上多數MPV的座椅具有可變功能,因此造就了MPV空間利用價值比較大。無論乘坐還是載物,MPV都具有轎車、SUV難以媲美的優勢。
表2-12中的數據,是源于同一標準的實際測量值。由于車型時常有變化,這些數字僅供參考。列舉在此的意義是,如果非常喜歡自駕游,打算時常遠足,挑選時就應該把后部空間作為一個考慮內容。
表2-12 部分SUV、MPV后備廂數據(數據僅供參考) 單位:毫米

作者體會
有人選車,總是糾結,這種心情可以理解。
我的建議是,根據自身經濟能力定出花費(別忘了日后養車與用車的花費,比如停車費、保險費、燃料費、保養費、維修費),然后在設定好的價格區間里,選一輛能讓自己一見鐘情的車。
有人擔心品質。沒有任何一輛車,可以做到永遠不出問題。當然,有的車可能出問題次數多些,有的車可能很少出問題。據我個人觀察,這里似乎沒什么規律,總之重在使用和保養得當。
對于自駕游來說,物色一輛空間夠用、外觀與內飾看著順眼的車,就行了。與其操心它能否勝任長途自駕游,動力與操控性能是否足夠強,不如鍛煉一下自己的駕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