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
- 熊孟清等
- 1455字
- 2021-12-24 14:30:13
垃圾分類四原則
垃圾分類處理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北京、廣州、上海近3年的混合垃圾焚燒填埋處理量都得到了控制,甚至逐年有所減少。垃圾處理方式也在多樣化,尤其是廚余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在大幅加速。但是,垃圾分類工作的效果仍不如預期。主要表現在分類排放實效不大、分類收運體系不完善和后續處理設施不能勝任分類處理。而且,排放、收運與后續處理三個環節存在脫節現象,前面在分類排放,后面卻還是混合收運、混合處理。
其中,最嚴峻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分類排放。分類收運體系和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只要資金、土地、技術等問題得到了落實,其實施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但分類排放,不僅需要資金、土地、技術和企業保障,而且需要改變廣大居民的垃圾排放習慣和生活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實現分類排放是一個持久過程,應制定實施方案,分階段推進。
筆者認為,制定垃圾分類實施方案,應堅持四項原則:
一是物盡其用,分類處理。推動分類排放是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垃圾處理效率,應做到物盡其用,這就要求分類垃圾得到分類處理;想做到分類處理,必須擁有相應的分類處理設施。沒有分類處理設施,分類排放就是在做無用功。鑒此,要建立健全垃圾分類處理體系,保證分類排放與后續處理設施相對接。
我國一些地區目前只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焚燒和填埋處理設施,期望通過推動分類排放,提高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率、焚燒處理效率和減少混合垃圾的焚燒填埋處理比例。對此,宜采用二級分類:先進行干濕分類,再對干垃圾二次分揀以回收利用再生資源。不能物質利用的干垃圾作焚燒處理,濕垃圾暫時只能作填埋處置。隨著垃圾分類不斷推進,有必要建設濕垃圾處理設施。
二是因地制宜,社區自治。發揮居(村)委的組織作用,將垃圾減量和分類排放納入社區環境衛生的重要項目,積極推動劃片治理和社區自治。根據社區的特點,尤其是居住和生活條件,結合后續垃圾處理方式,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分類排放辦法,逐步改變居民排放習慣。
廣州市在因地制宜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嘗試。如對以臨街、中低層居民樓為主的社區實行直收直運模式,對一些大型高檔小區實行廚余垃圾專袋投放、干垃圾二次分揀模式,都取得了較好效果。上海市正對不同類型社區、景點制定不同的分類方法,也是因地制宜的體現。
三是減排補貼,超排懲罰。制定垃圾排放費標準,條件成熟時實施垃圾排放費按類從量計費。制定單位和居民垃圾排放量標準,低于這一排放量標準的給予補貼;超過這一排放量標準的則予以懲罰。減排越多補貼越多,超排越多懲罰越重,以此激勵公眾自覺自愿地開展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
廣州市自實行垃圾排放階梯式收費制度一年來,各區積極推動干垃圾二次分揀和廚余垃圾分類處理,有效減少了焚燒填埋處理量。階梯式收費就是減排補貼、超排懲罰的一種形式。
四是捆綁服務,注重績效。在居民還沒有自愿和自覺行動而居(村)委和政府的資源又不足時,推動分類排放需要物業管理公司和其他企業介入。但是,僅僅承接分類排放難以獲利,企業不可能介入,而推行捆綁服務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深圳市鹽田區將推動分類排放服務與餐廚垃圾處理業務捆綁,取得了較好效果。將推動分類排放服務與垃圾收運、干濕垃圾處理業務捆綁,可促進垃圾分類資本化,保障企業合理盈利。
引入企業服務,關鍵是科學核定服務績效,這就需要提出績效核定指標體系。核定分類排放效果的重要指標是焚燒、填埋處理比例。焚燒填埋比例的減少,說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與廚余垃圾分類處理率得到了提高,這正是分類排放的主要目的之一。
(刊于《中國環境報》,2013年10月21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