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作者名: 熊孟清等本章字數: 1154字更新時間: 2021-12-24 14:30:12
垃圾分類需因地制宜
廣東省深圳市政府常務會議近日審議通過《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管理辦法》,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3類,建立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制度,并在促進源頭減量方面提出了很多措施。深圳垃圾分類三分法結合了垃圾分類推廣現狀,又結合了垃圾處理產能,值得點贊。
推廣垃圾分類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治理垃圾,但如何才稱得上更好,各地卻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垃圾處理需要注重全程、綜合和多元治理,強調先源頭減量和排放控制,再物質利用,后能量利用,最后填埋處置的分級處理原則。同樣不容忽視的是,垃圾處理必須強調因地制宜。
垃圾處理負擔不大的地區可能只關心垃圾終端處理,而不太在意源頭減量。在選擇處理方式時,各地可能會有側重偏愛,如土地緊張地區可能偏愛焚燒處理,土地富有地區可能偏愛填埋處置,一次資源緊張地區可能更偏愛資源化利用。治理主體的作用方面,因政府與社會的相對強弱及市場發展水平,也會呈現出政府主導、市場導向和社會自治等形式。
此外,還有3個地域性因素需要考慮:一是垃圾的組成、性質和形態具有地域性;二是垃圾處理方法及處理能力不盡相同;三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居民生活習慣與社會心理也具有地域性。
因此,應鼓勵各地結合地域特點,制定適合本地的垃圾分類標準。我們目前適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建議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可堆肥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這一要求不僅不合時宜,也不科學。其建議的垃圾六分標準依據垃圾性質、形態、處理方法等多種分類原則,致使一類廢棄物可同時歸為幾類,像廢紙這類可回收又可燃的廢棄物就既可歸于可回收物又可歸于可燃物。遺憾的是這個標準至今還在困惑試圖推廣垃圾分類的地區。
受此標準影響,同時考慮整治地溝油的因素,深圳及其他一些地區曾倉促制定垃圾四分標準,即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施行情況不如預期。需要說明的是,地溝油原料的一大來源是餐飲業、食堂產生的餐飲垃圾,而非家庭生活產生的廚余垃圾,且餐飲垃圾收運處理已經自成體系。杜絕地溝油需要整治餐飲垃圾收運處理體系,而非垃圾分類。
深圳啟動修改垃圾分類標準,勇氣可嘉。目前,深圳擁有較強的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但沒有足夠的餐廚垃圾處理能力,且難以分出絕對的餐廚垃圾,公眾自覺分類習慣還處于培育階段,不宜制定過高的分類標準。深圳從以前的四分標準中去掉餐廚垃圾類是理智、實用之舉。
當然,推廣三分標準與大力發展焚燒處理之間還不匹配,下一步,應將其他垃圾再分成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此外,可回收物目前更多的是混合物,利用前還需要二次分選。為此,建議深圳明確施行垃圾二級分類法,即源頭先將垃圾分成三類,再對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集中二次分選。
(刊于《中國環境報》,2015年6月17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