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建立主體多元化的監管體系

推行垃圾分類是人人動手的社會行動,目的之一是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目的之二是建立以法治為基礎,融合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的垃圾治理體系,促進社會現代化轉型。為保障有條不紊地推進,筆者認為,需要建立健全主體多元的監管體系。

首先,要明確監管范圍即監管什么。推行垃圾分類的監管,應聚焦在實施垃圾分類的行為及其產生的社會問題上。實施垃圾分類行為監管的重點在于引導、規范、監督、導控各個主體,按規定實施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實施垃圾分類產生的社會問題監管的重點在于,防治負面社會效應和社會亂象,負面社會效應主要包括旁觀者效應、自證預言效應、鄰避效應等,社會亂象主要包括好大喜功、偷運偷排、弄虛作假等。

確定監管范圍時,需要重點圍繞如何培養個人實施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如何保證分類垃圾得到分類處理,如何保證垃圾分類處理體系中主體協同、利益協調和環節相扣。此外,還應包括對規章制度的制定、執行及其作用的監管。推行垃圾分類需要政府推動,政府推動的主要方法是制定規則并監督其執行,檢視規則是否有效不僅必要而且重要。

其次,要明確監管方式即如何監管。推行垃圾分類是政府推動、全民參與、“三治”融合的垃圾治理體系的構建過程,主體多元,方式多樣,范圍寬泛,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監管形式、機制、工具、技術等實施監管,發揮強制、激勵和協商等監管方式的綜合作用。

政府強制非常重要。政府要出臺規章制度,通過標準的設定、價格監管、財政補貼和公共管理權力的使用,強制社會各主體實施垃圾分類。但也有必要同時采用激勵和協商方式,剛柔相濟,提高各個主體實施垃圾分類的意愿,彌補政府強制的不足。

最后,要明確監管主體即誰來監管。鑒于推行垃圾分類的監管范圍寬泛和監管方式多樣,政府一方難免力不從心。而且,政府也是實施垃圾分類的主體之一,需要其他方來監管政府的行為。推行垃圾分類的監管主體應是多元的,包括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

在眾多監管主體中,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社區組織(居委會或村委會)和審計機構是幾個重要的監管主體,分別行使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區監管和第三方監管。政府監管是方向盤和壓艙石,行業自律和社區監管是推進器,第三方監管是測向儀,它們相互支撐、互為補充關系。在以往推行垃圾分類的實踐中,行業自律和社區監管重視不夠,第三方監管幾乎被忽視,亟待加強。

(刊于《中國環境報》,2019年7月12日,作者:熊思沅,熊孟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阳县| 永城市| 延庆县| 酉阳| 广元市| 闽侯县| 永兴县| 启东市| 南木林县| 大冶市| 广灵县| 桑日县| 旌德县| 九江市| 淳化县| 抚顺县| 钦州市| 浦县| 通江县| 澎湖县| 安顺市| 曲松县| 克拉玛依市| 那坡县| 云梦县| 黎川县| 禹州市| 黄梅县| 霍林郭勒市| 保德县| 海原县| 古交市| 陇川县| 东乡县| 邢台县| 贺州市| 环江| 万安县| 玛纳斯县| 万盛区|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