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
- 熊孟清等
- 3804字
- 2021-12-24 14:30:10
認識垃圾與推廣垃圾分類
伴隨垃圾產量、處理量的迅速增大和城市土地供應的日益緊張,而兜底性填埋場的庫容日漸減少,垃圾處理形勢急劇惡化,一些城市處于垃圾圍城困境。于是,垃圾焚燒處理成為選項,卻引發鄰避運動,使得垃圾問題成為近十年來廣受討論的熱點,并日益明晰化。而作為垃圾問題之一的垃圾分類,是垃圾治理的治本之道,也是垃圾治理的重點和難點,有助于彰顯垃圾的社會性,提高垃圾的資源性,抑制垃圾的污染性,同時需要廣大公眾主動參與。
一、認識垃圾:視角、范式和制度化
在垃圾治理過程中,人們看待垃圾問題的視角日益明晰。物理上,垃圾就是一堆固體廢棄物,通過工程技術便可解決,這就是“垃圾處理”視角。但從垃圾處理引發的社會看客心理、鄰避效應、生態環境污染和垃圾圍城等社會問題來看,在一堆廢棄物背后隱藏著復雜的社會關系。為了維護社會公共生態環境權利和垃圾處理秩序乃至社會安全秩序,解決垃圾問題還需要“垃圾管理”和“垃圾治理”。
堅持垃圾處理、管理或治理,各自有自己的必要性和正當性,只是看問題的視角不同而已;但恰恰因視角不同,在如何看待和研究垃圾問題上自然會有所不同,其研究方向、關注重點、解釋方法和解決垃圾問題的途徑等方面各有側重,使之構成互補或包容的關系。垃圾處理從工程技術層面看待垃圾問題,強調采用填埋、焚燒或綜合處理等工程技術手段解決垃圾問題。垃圾管理從行政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層面看待垃圾問題,強調采用政策性調控手段解決垃圾問題;垃圾治理從社會和社會技術層面看待垃圾問題,主張吸納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科和吸收垃圾處理、垃圾管理的研究成果,推動政府和社會良性互動,通過動力創新、技術創新和體系創新,實現垃圾全程、多元、綜合和依法治理。
有意思的是,垃圾焚燒與否的討論加速形成了垃圾處理、管理和治理3個視角。垃圾焚燒處理是垃圾處理方法之一,也是為垃圾處理嚴峻形勢所迫,垃圾焚燒處理確有必要;但垃圾焚燒處理不能代替垃圾處理體系,且存在鄰避效應,而這種鄰避效應又被焚燒處理設施運營過程暴露出的負面影響不斷放大,致使焚燒處理設施落地難,甚至進一步惡化了垃圾處理形勢,于是,社會呼吁政府加強垃圾管理,推動垃圾分類處理,減少焚燒處理的鄰避效應,尋找解決垃圾問題的有效方法,并形成了垃圾處理、管理、治理3個看待垃圾問題的視角。
垃圾治理是我們無法回避的日常活動,而且,事關資源環境保護,事關生產生活及人體健康的安全,事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謂事關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需要政府與社會公眾良性互動,協同治理。因而,解決垃圾問題的互動共治范式也日益明晰。垃圾處理、管理和治理研究垃圾問題的范式分別是工程技術、行政管理和互動共治。解決垃圾問題不僅需要工程技術和行政管理,更要政府與社會互動共治,更好地發揮工程技術和行政管理的作用。解決垃圾問題的途徑必須從垃圾處理、管理轉變為垃圾治理。這種轉變意味著觀察和理解垃圾問題的范式的轉變,即要從工程技術、行政管理范式轉變成一個社會治理的互動共治范式,不僅要看到垃圾的物質屬性,更要看到垃圾的社會屬性,更加重視政府和社會的內部及彼此之間的互動和政策、社會和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垃圾產生、處理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影響;相應地,解決垃圾問題的主體便從彼此分割的社會(包括垃圾產生與排放者和處理企業)、政府轉變為政府與社會合二為一的全社會。
以互動共治范式觀察和理解垃圾問題,必然涉及行政管理、社會生產、生活及其他種種相關活動構成的社會活動。這是一種多主體互動的活動,既會產生互動收益,也存在沖突內耗,諸如旁觀者效應、搭便車效應、見風使舵效應和鄰避效應就是社會內耗的引因和表現,進一步,社會制度、規范、價值、觀念和習俗的惰性乃至曇花一現的社會風尚的慣性影響都會削弱主體的個體意志,影響主體選擇和行動,導致社會內耗。典型的事例莫過于垃圾問題中的社會自我卸責問題,個體產生垃圾,卻借“公益”之名將其處理職責推卸給政府,沒想到政府是動用財政來更高代價地處理,其實更大地損失了社會福利,個體的所謂“理性”選擇加載在一起導致社會的“非理性”,換來的是社會內耗和更大的社會損失,這是垃圾治理必須解決的一個原則性認識問題。如何減少社會內耗和增大社會收益是研究垃圾治理的主線和目的。
同時,通過制度化解決垃圾問題的重要性日益明晰。為了減少社會內耗和增大社會收益,必須將各主體的選擇與行動制度化,使之成為社會選擇和社會行動,達至社會互動共治,最終成為文化傳統。為此,必須細分垃圾治理的相關主體,包括垃圾產生與排放主體(居民、企事業單位等)、垃圾處理服務主體(企業、社會組織等)和各級政府行政主管部門等,細分垃圾治理流程與處理服務環節,理清各主體的職責、權利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尤其要理清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社區(村)居委會、小區物業管理公司、垃圾處理服務企業、垃圾產生與排放主體之間的關系,促使所有主體的選擇與行動規范化和程序化。
找準認識垃圾的視角、范式,進一步完善垃圾問題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有助于幫助人們揚棄垃圾治理研究與實踐中的一些片面認識,啟迪人們系統觀察、理解、研究垃圾治理,豐富垃圾治理理論,并用理論指導實踐,避免個體選擇與行為的盲目性,凝聚社會共識,促進垃圾治理全面深入發展。
二、推廣垃圾分類需要破除難以成功的預言
全國第一批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城市,已經“試”了16年,給出的成績單有點難看。原因很多,諸如習慣惰性、設施不全、制度不嚴、管理不力等等,但忽視了一個社會心理因素,即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垃圾分類難以成功”的預言,這是一個負面的自證預言。推廣垃圾分類,必須消除“垃圾分類難以成功”這類負面自證預言的影響。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揭示的是人事方面那種讓人“不服不行”的主觀與霸道心理,其實這正是一種負面的自證預言。社會心理學發現社會廣泛存在各種各樣的自證預言,有正面的自證預言,也有負面的自證預言。正面自證預言可以成就輝煌;負面的自證預言則可以毀滅偉大事業。社會一旦形成一種負面預言,便會有意無意地去證實這種預言,出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亂象,致使正面預言難以實現。
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從試點到推廣倍受這種負面自證預言的束縛。社會公眾和政府普遍存在垃圾分類難以實現的悲觀情緒,受此影響,往往表現出一種觀望、敷衍的態度,不能以持之以恒的心態按部就班地推廣垃圾分類。從2000年住建部推動垃圾分類試點至今,雖然垃圾分類觀念家喻戶曉,但少有城市真正全面推廣了垃圾分類,實現了垃圾分類處理,這就是社會公眾和政府都不積極作為的后果。
不僅如此,垃圾分類難以成功的預言還引發社會公眾和政府彼此互不信任。因為心存垃圾分類難以成功的預言,必然要找到難以成功的借口。常見的借口是“我們分了,又被混合收運與處理,分也是白分”;政府認為“再怎么動員,參與分類的居民少,分得也不徹底,分類處理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得不償失,不如混合收運與混合處理”。這種理由把社會公眾和政府置于對立面,致使社會公眾與政府滑入相互指責的怪圈。
此外,垃圾分類難以成功的預言嚴重阻礙垃圾處理體系的完善。因垃圾分類不力,導致無法有效地組織垃圾物質回收利用,乃至助長一些城市放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建設,大興焚燒填埋的處理方式,坐實社會公眾“分了也是白分”之指責,誤導社會公眾放棄垃圾分類;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建設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排放、物質回收利用、能量回收利用和填埋處置相得益彰的垃圾處理體系也是無從談起。
鑒此,推廣垃圾分類,必須要破除垃圾分類難以成功這種負面自證預言,建立起垃圾分類終將成功的正面自證預言,鼓舞社會公眾和政府朝著成功期望積極作為和良性互動。為此,建議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提出客觀可行的目標。推廣垃圾分類之初,既然認為不能成功,最少不要認為垃圾分類必然失敗,社會公眾和政府都得有這個底線,據此提出切實可行的目標。如果說垃圾分類成功太難,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都做不到,但垃圾分類不失敗總沒那么難,規避垃圾分類不可能的自我貶低和自我安慰心理,我們確實看到,垃圾分類在艱難中前行。因此,有理由堅持垃圾分類,堅持就是勝利。
二是加強圖式宣傳攻勢。研究表明,圖式宣傳越強勢,人們的注意力越會放在與圖式相符的信息與特征上,人們的心智越會傾向于過濾與圖式不一致的信息與特征。我們要在合理強度地利用文字說教的基礎上,力求圖文并茂,引導人們把更多注意力定格在圖式信息與特征,從而使圖式的正確性與預期性得以確認。
三是鼓勵每個人自我確認。社會人受見風使舵效應的影響,身不由己,踐行垃圾分類時就是如此。很多人感嘆:他人不分類我分有何用。這種情勢下需要政府鼓勵人們自我確認,別管他人怎么做,相信分類是趨勢,別人不分我也要堅持,少找不分類的借口,才能實現“我分了他人也會跟著分”和人人分類局面的形成。
推廣垃圾分類確實很難。從混合排放與混合收運、處理轉變為分類排放與分類收運、處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僅要解決分類處理設施的建設運營困難,更要轉變每個人乃至社會的心理,消除傳統制度的惰性。只要破除垃圾分類難以成功的負面自證預言,樹立起垃圾分類終將成功的正面自證預言,必將能夠堅定全社會開展垃圾分類的動機、意志和毅力,也將會調動輿論正面宣傳垃圾分類,形成強大的推廣垃圾分類的社會力量,促進垃圾分類,使分類處理穩步推廣。
(刊于《中國城市報》,2017年1月23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