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
- 熊孟清等
- 4223字
- 2021-12-24 14:30:08
垃圾處理產業的作業體系
傳統的垃圾處理作業是指收集、轉運、中處理和處置等。垃圾處理作業少不了從收集到末端處置的這些環節,但垃圾處理產業的作業體系遠不止這些內容。從作業目標分類,垃圾處理產業的作業體系可分為3大類:垃圾排放權交易、資源回收與二次原料開發利用、垃圾處置(衛生填埋)。排放權交易是源頭作業,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垃圾總量。填埋處置是末端作業,是將目前技術與市場條件不能利用的垃圾衛生填埋。資源回收與二次原料開發利用是作業體系的核心,其構建是垃圾處理產業由服務業轉向生產性服務產業的關鍵。垃圾處理產業的作業體系應圍繞資源回收與二次原料開發利用體系理性構建,統籌規劃,漸進實施,以縮短垃圾轉運流程,構建閉式生態產業鏈,提高垃圾處理產業的經濟效益,實現垃圾資源化處理目標。
一、垃圾排放權交易
(一)垃圾排放權交易的內涵
所謂垃圾排放權交易是指在“分區、分級、分期、分類”控制垃圾排放總量的前提下,垃圾排放權的交易主體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垃圾排放量。減排者作為排放權的賣方將節約出來的剩余排放權出售并獲得經濟回報,這實質上是市場對有利于環境的外部經濟性的補償;相反,那些無法按照政府規定減排或認為減排代價過高而不愿減排的超排者只得作為排放權的買方,不得不去交易市場購買其必須減排的排放權,其支出的費用實質上是為其外部不經濟性而付出的代價。
垃圾排放權交易是一種基于市場的經濟調控手段,融政府干預與市場調節于一體,便于控制垃圾排放總量,實現排放權跨域交易;構建垃圾排放權交易體系還有助于形成以排放權為主,輔之以垃圾收費、公共補償和生態產品認證等補償方法的生態補償體系;此外,交易市場的建立將促進垃圾處理產業的產品、技術和資本的集聚,這既有利于企業融資,也有利于形成排放權的市場指導價格,提高服務水平。可見,排放權交易不僅有助于達到控制垃圾排放總量等目的,還有助于平衡公平與效益矛盾,增進社會和諧,應優先構建。
(二)垃圾排放權交易的四個環節
垃圾排放權交易包括總量控制與配額分配、許可證發放、交易和監督檢測四種作業或四個環節。政府根據區域內資源環境容量確定垃圾排放總量(總量控制),并將排放總量分割成若干規定的排放量,即所謂的排放權(配額);然后以適當方式,如無償分配、公開競價拍賣或定價出售等,分配這些權利;最后,通過發放許可證,允許這些排放權進入市場交易。
政府在垃圾排放權交易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是政府應在交易前強制推行垃圾管理辦法和環境執行標準,約束企業和公眾排放垃圾行為,并提出垃圾總量與人均產量控制標準。二是政府應核實排放權出售申請單位削減額外垃圾的能力,確認后方可批準排放權出售。三是政府應監督交易雙方履約,督促交易雙方排放的垃圾量不超過其分配或購買的排放量。此外,政府在配額分配、交易市場的建立、信息收集與公布及有關排污權交易的法律法規的修訂等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
二、資源回收與二次原料開發利用
資源回收與二次原料開發利用是垃圾處理作業的核心,是垃圾處理產業體系構建的重點。資源回收與二次原料開發利用作業包含三種作業類型:垃圾產量抑制作業、分類與回收作業、有用垃圾開發利用作業(圖1)。垃圾產量抑制作業是源頭減量作業。分類與回收是垃圾前處理,是將垃圾收集起來并將垃圾分為有用垃圾和無用垃圾。有用垃圾流入有用垃圾開發利用作業體系(企業)加以開發利用,無用垃圾則流入填埋場處置。垃圾分類回收、二次原料開發利用和垃圾產量抑制形成一個閉環,可確保垃圾資源化利用和源頭減量。垃圾收集與轉運這些傳統作業是垃圾處理作業的基本環節,在中國仍是環衛行業的工作重點,但垃圾收集與轉運易于市場化運作,完全可以由分類回收企業承擔并演變成企業生產的必備過程,僅是影響企業效益的因素,而非衡量垃圾處理產業發展水平的因素,故未列入垃圾處理產業的作業體系內。但需要指出的是,保潔垃圾這類分散在街道與廣場等公共場所的垃圾可以由專業保潔公司收集,然后交由分類回收企業處理。

圖1 資源回收與二次原料開發利用
(一)垃圾產量抑制
生產和消費過程的垃圾產量抑制,或簡稱源頭垃圾減量,是積極主動的垃圾處理方法。垃圾生產者通過約束自己的行為習慣、節儉和提高活動效率,在不降低生活或為生活提供保障服務的活動的指標前提下,減少垃圾產量。
垃圾產量抑制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生產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廢棄物。二是企業打造生態產業鏈,加強廢物利用,變廢為寶;或與相關企業組成“生態工業園”企業群,形成“設計—生產—垃圾回收—設計”的循環經濟模式。三是公眾樹立可持續消費觀,并對垃圾進行源頭預處理,回收部分有用的物質,自行處理易變質腐亂的物質,將待丟棄的垃圾量降至最少。
傳統的垃圾處理思路是既成垃圾如何處理,中國目前現狀仍是如此,故需要轉變觀念,推進源頭減量。筆者建議組建垃圾源頭虛擬處理廠,通過源頭虛擬處理廠補貼資源回收,這是垃圾源頭減量的有效措施。源頭虛擬處理廠是分散在家庭、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設施組成的垃圾處理網。通過財政補貼調動社會力量發展資源回收產業,完成垃圾源頭預處理從而減少需要末端處理的垃圾。財政補貼源頭虛擬處理廠更易達到利益公正分配的目的,有助于鄰避現象的消除;目前焚燒發電廠日處理一噸的建設投資約40萬元,每噸垃圾的電力上網和運費補貼約90元,將這些資金補貼源頭虛擬處理廠回收的資源甚至比1噸還多,其直接效果是處理廠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末端處理設施數量與規模減小,從而減少征地,避免處理地環境納污量超過閾值,減輕垃圾運輸負荷進而減小沿途二次污染,其更大效益是利益公正分配和公眾積極參與帶來的社會效益。
(二)有用垃圾的利用方式
有用垃圾開發利用包括物質利用和能量利用兩種途徑。物質利用是指利用垃圾的物質屬性。能量利用是指利用垃圾的能量屬性,常見的是垃圾熱能利用。盡管理論上和法律上并沒有規定物質利用與能量利用的優先權,但習慣上總是物質利用優先于能量利用,只有在物質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足夠低時才考慮垃圾的能量利用。提高垃圾的物質利用率可能增大轉運成本以及二次污染的治理成本。
垃圾的物質利用存在兩種方式:一是簡單處理后直接重復使用,二是需要根據垃圾組成與性質加工成二次原料(燃料)后方可利用。前者便于組織生產,但需要考慮的一點是,盡管一些垃圾處理后可以重復使用,但處理過程中可能導致治理成本較高的二次污染等,如玻璃瓶的處理過程可能導致嚴重的水污染,致使玻璃瓶的重復使用成本可能高于熔融玻璃瓶后制成二次原料的成本,需要權衡經濟、資源環境和社會效益。
從生產組織方式來看,垃圾的物質利用也存在兩種方式:正生產利用和逆生產利用(圖2)。傳統的正生產方式是先規劃和設計產品及生產工藝,然后再根據產品及工藝要求采購原材料。與此相反,逆生產方式是根據已有的原材料特性組織產品和工藝的規劃與設計。因此,對正生產方式,只有在滿足正生產過程要求的前提下,垃圾處理產業提供的可重復使用垃圾或二次原料才可能被生產企業接受;顯然,這將限制垃圾處理產業產品的推廣應用,但因生產工藝技術不需要大的改進,垃圾的正生產利用比較受企業歡迎。對逆生產方式,因是“量材而用”,垃圾處理產業產品的應用不受生產過程限制,但垃圾的逆生產利用需要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技術,投入較大。

圖2 垃圾物質利用的兩種生產方式
(三)垃圾分類與回收
垃圾分類是資源回收與二次原料開發利用的基礎作業,是垃圾處理作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分類將改變垃圾的組成和性質。不同組成與性質的分類垃圾流入相應的處理廠(場),一是有助于運輸車輛配備和運輸線路的優化,二是有助于提高處理設施的運行效率和使用壽命,前者將提高收運效率,降低運輸費用,后者可提高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降低垃圾處理費用,這些都有利于降低垃圾管理成本。
因各地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及垃圾組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故分類方法將因地而異。垃圾填埋場較多且無機質含量較大的地區可以采用無機與有機兩分法;對于廚余垃圾含量大、家庭垃圾產量少于企事業單位垃圾產量的工商貿發達地區,垃圾分類的重點是采用干濕垃圾將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分開,而且引導企事業單位做好垃圾主要組元的分類工作。無論采用何種分類方法方式,從流程來看,都應該強調源頭分散分類和二次集中分類相結合,推行二級分類模式,先在源頭將廚余垃圾和垃圾的一些主要而特別的組元(事業單位的廢紙、家庭的廢家具等大件垃圾和危險垃圾)與其他干垃圾分開,后將干垃圾按組元或利用要求進行二次分類,以彌補源頭分類不夠精細的欠缺,降低集中分類的成本。對于以焚燒發電為主處理方向的地區,集中分選可以采用無機物與有機物二分法,保證進入焚燒發電廠的垃圾的無機物含量不超過一定比例,而進入填埋處置的垃圾的有機物低于一定比例。總之,各地應根據本地垃圾組成與性質確定分類方法,逐步完善社區分類收集,規范街邊拾荒者回收作業,讓拾荒者成為社區分類與回收的骨干力量,建立社區監督機制,重點推進源頭干濕垃圾粗分,并加強集中分選力度。
三、垃圾處置(衛生填埋)
無用垃圾必須衛生填埋,而且,填埋場還充當應急設施。當市場失靈或垃圾處理能力滯后垃圾增速時,填埋場將消納額外垃圾,正因如此,政府應加強其在填埋處置作業體系的作用。
垃圾填埋作業包括垃圾堆體填埋、填埋場副產品處理和生態恢復等項目。垃圾堆體填埋是基本作業,依據填埋作業標準對垃圾堆體進行壓實、覆土、雨污分流和填埋氣收集等操作。填埋場會產生滲濾液和填埋氣(沼氣),垃圾填埋作業必須包括滲濾液處理和填埋氣利用兩部分內容。為了有效控制滲濾液產量,需要在垃圾堆體填埋作業時嚴格進行雨污分流操作,因此,如果將堆體填埋委托管理,最好將滲濾液處理同時委托給一家企業,以提高企業雨污分流的積極性。此外,垃圾填埋場污染的潛在性大且隱患持續時間可長達近200年,發達國家的填埋場封場后一般要連續維護和監管30年。在填埋場規劃設計、建設、使用和封場后都必須充分考慮污染防治和生態恢復等課題,而且,在填埋場規劃設計階段就應該考慮封場后的生態恢復。
參考文獻
[1] 杜卓,甘永峰,林燕新.產權市場:探索排污權交易[J].產業導論,2007(11):40-42.
[2] 熊孟清,隋軍,范壽禮,等.產品廢棄物管理是企業的基本職能[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09(2):32-34.
[3] 謝文理,傅大放,鄒路易.分類收集對城市生活垃圾收運效率的影響分析[J].環境衛生工程,2008(3):41-43.
(刊于《能與環保》,2009年10月15日,作者:熊孟清,隋軍)